走好教育人生的“后50 里路”
2021-01-31吴鸽
吴鸽
中年女教师, 如何保持职业的活力? 借用李振涛教授的表述来说即如何保有激情地走在 “教师发展的 ‘后50 里路’” 上。
2002 工作的我, 到2020 年已有整整18 年的时间, 如果将我的职业发展之路看作100 里路, 那么在过去的18 年, 甚至更短的8 年、10 年的时间里, 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 拥有了教师正确的价值观、知识、 技能和方法, 属于跑完 “前50 里路” 的那部分人, 在这 “前50 里” 一路收获了不少的成绩、荣誉, 评到高一级职称, 获得了同行、 家长的肯定。 不过跑完 “前50 里路” 并不是我的目标, 人生还有诸多可能, 别忘了, 那个相对寂寥, 甚少有人行走其上的 “后50 里路” 风景神奇, 才会让人格外向往。
细想一下, 驱动我激情昂扬地踏上教育人生的 “后50 里路”, 应该源于以下两点。
“变” 的意念精神创造一切
2015 年11 月, 苏州诚品书店的开业吸引了国内大批的阅读爱好者。 诚品从二十多年前的地下小书店起步, 发展到今天, 成为台北文化地标, 这个传奇的缔造者中有一个特别的女性——她就是被称为台湾 “文案天后” 的李欣频。 一次由一篇专访了解到她有相当丰厚的人生经历, 扎实的人文底蕴, 她能每天读一本书, 看一部电影, 22 年旅行44 国和地区。
惊诧之余, 我对她自我更新的速度之快非常钦佩, 更对这样的一个女人感到好奇, 找了一些她的其他书来读。 《量子创意课》 一书中,她从生命体验出发, 以独特的视角讲述 “创意”, 倡导每个人要做生命的采集者、 救世主、 革命者、 先锋队、 预言家、 造物主, 每天为自己的梦想, 做一个新的尝试, 实践一样新的事物, 完成小我向大我的转变。 她认为 “人的意念与精神可以创造决定一切。”
合上书, 我心潮涌动, 在日志本上写到: 15 年年初和久别的老师相聚, 他因博学多才而备受我们仰慕。 此次相见, 我带着问题迫不及待地向他请教: “你用什么样的方法使书读得过目不忘。” 他想了想回答: “真想记住, 一遍, 两遍,三遍……, 读到十遍总归能行了吧!” 简单的话, 让我想到杨绛先生给一位有困惑的年轻人的答复:“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这是对大部分人精神苦恼的最简洁而朴素的概括。 李欣频也在书里说: “阻碍我们前进的砖墙, 不会无缘无故挡在我们前面。这砖墙的存在目的, 不是为了把我们排除在外, 而是让我们有机会证明自己多么想要一件东西。”
想要什么? 是非常非常想要的? 为此有过什么样的努力, 并且持之以恒地向那个想要走近。 生活中我们看到太多人将 “想要、 梦想、 目标” 等挂在嘴边, 行动却少之又少, 有的才刚开始就夭折, 再换一个, 久而久之, 什么都没有实现, 只是又虚度了一年罢了。
李欣频不断强调, “重点不在于你要怎么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是在于怎么过你的人生。 你如果以正确的方式度过人生, 上天自然会眷顾你, 梦想会自己实现。” 这正确的方式是什么, 应该就是 “在意”,在意每一天怎么度过, 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又领悟到些什么?
一次在校学术报告厅, 我听一位仰慕已久的学者作报告, 当他讲述到自身改变的方法时, 真有一种久别知己重相逢的感觉。 他说, 曾经读博时, 他是一个很怕开会, 经常逃会的人, 于是导师抓住这一弱点, 逢到导师有会必定请他代为出席。 因为回来后必须进行书面和口头的汇报, 所以整个会议听得格外认真。 于是他发现不同的人讲话方式的不同, 表达语言的不同, 思维逻辑的不同, 甚至还有很多富有吸引力的肢体语言, 这样每一次的会议因为关注点的丰富, 竟不觉得时间, 学到了很多。 这种学习远比死读书要切实有效得多。
“人们往往总是按照着社会大众的标准和自己的旧思维旧方式过着永远旧版本的生活”、 所以没有改变, 李欣频是改变的, 我的老师是改变的, 已出师的教育博士是改变的。 他们的变的意识源于 “在意”, 由此 “变” 就能根植于体内,以时、 日、 月、 年的速度发生着令人惊叹的分裂。 往往回首时, 这样的意念及精神已经创造了想要的一切。
“变” 的意念在不知觉中, 由他们传递给我, 并在我的心中扎根, 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我。 35 岁起重新起步, 每节课的课堂录音、回听、 整理、 思考、 转变、 写作、读书, 带着新观点, 新思路再次走进课堂。 就是在这样自我闭环的教学实践探索中, 我发现每天的课堂都是那么有意思, 有意味, 每天的教育生活都是崭新的。 三年的闭环训练让我飞速成长, 主持市级课题, 省级杂志开设专栏, 同时 “区小五朵金花” “市骨干教师” “市教育系统五一巾帼标兵” 等荣誉接踵而来。
不走捷径就是捷径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就因为书名引起了我的好奇, 阅读后方知书名只是噱头, 作者秋叶在书里主要以读书为切入口, 讲了时间管理、 思维模式、 学习方法等诸多实用性内容。 书的内容较浅, 但秋叶对时间的认知, 对人生使命的明确给了我启发和震撼。
书中例举某一年 “他除了获得的成果外, 原创10 多个ppt, 回复了3000 多封邮件, 简装了100 平米创业中心, 主持学生团队例会6次, 看了122 本书, 影院看了12部电影, 陪老婆小孩旅游了10 天,回老家看了4 趟父母 (单程3 小时车程) 有260 天在家吃饭睡觉, 给女儿买了60 多本新书。” 时间充分化的利用让他的工作层面, 生活层面的成果、 享受达到了双赢。 一句话: “只需坚持得足够长, 就足以秒杀国内大部分真正有天赋的牛人。”
因为这本书, 我几近痴迷地研究 “时间管理”, 原来其本质就是在于提高人的做事效率, 因此它的核心原则不在于时间和事务的安排, 而在于人及做事的方法。 在经历了一阵磨合后, 我发现同作者一样, 用手账记录的方式是最适合我的。 每周日晚写好下一周的计划和小目标, 然后逐一分配到一周中的每天去完成。 这样上完课, 处理好作业后的时间我就可以高效地利用起来: 或有目标的阅读, 或有计划的写作, 每日推进。 待到周末, 在分类和统计自己一周的耗时的习惯, 计划完成度, 分析总结, 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前进的动力。 这样把个人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以看到的步骤, 每天推进一点点, 如他所说“这种不断推进的感觉会让你更好地坚持你的目标”。
目标、 方法、 坚持, 各行各业的优秀者, 原来都是相通的, 得追求日拱一卒, 不走捷径就是最好的捷径。
两本书, 两个人, 两种成功的经历, 一直影响着我, 也逐渐改变了我。
首先 “变” 的意念, 让我在教学上谨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适应儿童的发展去不断突破, 切忌墨守成规, 教育生活才会焕发新的活力。 从记录课堂, 写一篇篇教学笔记, 到聚焦主题研究 “儿童阅读与美育”, 我不断积累, 不断学习,丰厚积淀。 “变”, 让我看到, 经时间的淘洗, 我的精神愈加丰富, 洞见愈加深刻, 教育气象愈加宏大。
其次 “日拱一卒, 不走捷径”则让我明确了: 人与人的差距就在于每天如何对时间进行分配与利用,如何真正地过好每一天。 因为有了每一天的目标, 就找到了做事的驱动力, 事情完成的效率就会很高。起初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日阅读和写作, 围绕思考点阅读, 输入的同时必须有输出。 课堂得失、 教育故事、 听课感悟、 读书笔记……从随性写, 有了想法就写, 写多了,自然把每天写作, 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也只有写了, 才有发表的机会, 发表又给我的写作以更大的动力。 同时, 随着读写量越来越大,思考的深度也不同以前, 关注小学起步阶段的儿童阅读后, 我开设了“鸽子老师读写绘” 公众号, 促动我和儿童一起阅读, 在实践中研究。 今年起, 我则从儿童阅读中提炼出 “审美阅读教育” 从美育的角度, 引领儿童感受阅读之美, 美在愉目、 悦心、 启智。
秉持以上两点, 我在教育人生的 “后50 里路” 上, 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与愉悦。
或许读到这里, 有人会说: 哪有那么神奇, 读两本闲书, 就能对自身有所改变? 我想说: 无论是书, 还是书中的人, 都不神奇, 神奇是自己赋予的。 有很多老师可能已经走完了教育人生的前50 里路,停歇了一阵, 犹豫了一阵, 迷惘了一阵, 但内心还有那么一点点想继续探寻教育新风景的火苗尚未熄灭, 此刻无论是书也好, 人也好,事也好, 都会在无意间促使你重新审视, 继续出发, 要相信教育人生的 “后50 里路” 景色亦是旖旎。倘若这篇记录我自己成长的内心感悟能够给同行人一点点启发, 那文字的作用也算功德圆满了。
相信, 只有手上愿意持桨的人, 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摆渡人, 与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