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委婉称谓语研究

2021-01-31杨福亮李晓清

昭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网民交际形式

杨福亮,李晓清

(西北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引言

称谓语(appellation terms)是汉语中的常见词汇现象,长久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在日常使用中,常常将其与“称呼语”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曹炜(2005)对现代汉语中的称呼语和称谓语进行了全面研究,认为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1],主要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种,其下又分为若干小类。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创造了大量委婉交际用语,而具有委婉表达效果的称谓语则是其中的重要成员。近年来,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日益普及,为人们创造了便利的交流平台,也产生了明显区别于日常用语的网络语言。本文即通过查阅网络语言词典和相关网站,对网络语境中具有委婉表达效果的称谓语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共得到语料339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探讨。

网络语言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语言学界关心的热点课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探究,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生态语言学(ecological linguistics)和语言生态学(linguistic ecology)都是主要由语言学和生态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尽管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很多学者都认为它们指的是一个学科。黄国文、陈旸(2017)也指出,就生态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所研究的现象看,二者之间的差异“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是殊途同归”[2]。因此,本文对二者也不作详细区分,从宏观角度统一使用“生态语言学”这一术语。生态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和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揭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近年来,学者们采用生态语言学视角,开始尝试对网络语言进行探讨,主要涉及网络语言污染与治理以及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等方面,如李建红、罗永辉(2009)[4]以及杨勇、张泉(2015)[5]等。然而,从生态语言学理论出发,对某种特定类型的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委婉称谓语进行解读的成果尚未发现,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二、网络委婉称谓语的多样性

生态语言学将生态的概念和语言现象联系到一起,强调生物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之间的联系。语言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多样性在语言方面也有显著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网络委婉称呼语的多样性进行生态解析。

(一)网络委婉称谓语具有广泛的来源

在网络语言环境中,由于交际者的年龄普遍年轻化,所属地域和生活经历等又有很大差异,使得网络委婉称谓语具有了广泛的来源,这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态系统,为其注入生机与活力。网络委婉称谓语的主要来源是:

1.创造新词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网络委婉称谓语语料库中,绝大部分成员是网民们利用汉语语素和构词规律创造出来的新词语,例如“柠檬精”指很喜欢嫉妒别人的人,“喷子”指喜欢在论坛中挑起事端的人。有些网络委婉称谓语属于缩略词,如“蛋白质”是笨蛋、白痴、神经质三个词的缩写,“黑酸挑”用来称呼喜欢黑人、酸人、挑事的粉丝。也有的称谓语反其道而行,采用了复杂化的形式,例如“穷人”是不礼貌的称谓语,会伤害被称呼者的“面子”,因此产生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收入障碍型消费者”“先看吊牌型消费者”“现金矮子”等网络委婉称谓语。此外,网络中还有很多固定格式,如“XX 人”“XX 男”“XX 女”“XX族”“XX 党”等,属于强势模因,网民们模仿这些形式创造出许多网络委婉称谓语,例如“工具人”(被别人当工具使唤的人)、“集邮男”(指想占有更多异性的人)、“伸手党”(指由于不懂事、懒惰而产生伸手现象的人)。

2.改造普通话原有词语

普通话中的一些称谓语本不具有委婉义,但在网络语境中产生了委婉义义项。例如“恐龙”本指远古时代的动物,在网络中被网民用来委婉地称呼那些形象不佳的女性网民,类似词语此外还有“青蛙”(长相欠佳的男性网民)、“船长”(搞外遇的人)、“白菜”(某方面的新手)等。有些委婉称谓语是普通话中詈骂称谓语的变体,通过改变发音或书写形式实现“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具有了委婉义,如“深井冰”(神经病)、“银洋人”(阴阳人)、“剑人”(贱人)、“飞舞”(废物)等,甚至有些数字也可以替代詈骂称谓语,如“87”在网络中是“白痴”的意思,因二者发音相似。

3.汉语拼音缩略

为了增加距离感,很多网络委婉称谓语采用汉语拼音缩略的形式。例如“FQ”是不委婉称谓语“愤青”的汉语拼音缩略形式,“BC”是“白痴”的意思,“HJ”指“汉奸”,“JS”指“奸商”。这种形式的称谓语除了表示委婉外,还有提高输入效率等优点。

4.外语词语

此种形式的网络委婉称谓语主要用英语词汇的缩略形式表示。如“BMW”不是指宝马牌汽车,而是“big mouth woman”(长舌妇)的首字母缩略,“BA”则是“bad apples”(坏家伙)的首字母缩写。来自日语词汇的例子有“干物女”(像干贝一样干巴巴的年轻女人)、甘人(指新人)、宅男(长期足不出户的男性)、“妹抖”(女仆)等,也有少量成员来自韩语,如“母胎solo”或“母胎单身”,来自于韩语모태솔로,指从出生开始一直保持单身的人。

5.汉语方言

网民们在网络交际时,将自己所在地区的方言词汇带入,有些词汇由于使用频率高,具有约定俗成性,最终突破地域界限,成为通用型网络委婉称谓语。例如“初哥”来自于粤方言,指新手,“飞仔”指游手好闲的人。“潘仔”则是来自于闽方言,指冤大头。更早的“美眉”、“葛格”则是来自于台湾方言,具有拉近网友之间的距离的使用效果。

6.娱乐产品

在当今娱乐化的时代里,各种文化娱乐产品层出不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其中以游戏、影视、综艺等领域最为明显。例如,网络委婉称谓语“祖安人”(爱在网络上骂人的网民)、“盒子精”(游戏玩得差的人)等来自于网络游戏,“海王”(暧昧关系众多的渣男)、“大猪蹄子”(不解风情的直男)等来源于影视作品,“粉雄族”(喜欢打扮,追求时尚的男生)等来自综艺节目。此外,“框丝”(“屌丝”一词的文雅替代)、“希希奶奶”(不好相处的邻居)、“绿茶”(外表清纯脱俗,背后善于心计的女人)等词语也都是起源于网络平台,并借助自媒体快速传播。

(二)网络委婉称谓语具有丰富的形式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具有丰富多彩的存在形式,这是生物多样性特征的直观体现。网络委婉称谓语同样具有丰富的形式,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纯数字形式

此种形式的网络委婉称谓语由阿拉伯数字构成,例如数字组合“123”来自于漫画和歌曲《123木头人》,人们在看到数字后,自然就联想到后面的部分——木头人。数字形式的网络委婉称谓语还有前文提到的“87”(白痴)以及“37”(神经)、“8716”(混蛋,日语バカヤロウ(八格牙鲁)的谐音)等。

2.纯符号形式

该形式的网络委婉称谓语主要由符号组成,在早期网络语言中常见,具有一定的形象性,能委婉地表示和评价带有某种“缺陷”的人,如符号组合(:-)表示的是光头,与直接称呼人为“光头佬”相比,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和委婉性。同样,符号^(00)^(猪头)、∑^)/(乌鸦)等在使用中也比其对应的汉字形式更加委婉一些。

3.纯字母形式

这类形式的网络委婉称谓语完全由拉丁字母构成,有的来源于英文,如上文提到的“BMW”(长舌妇)等,有的来自于汉语拼音,如上文中的“BC”(白痴)等。此外还有“SG”(色鬼)、“RY”(人妖)、“BT”(变态)、“BL”(玻璃,男同性恋)等。

4.纯汉字形式

纯汉字形式的网络委婉称谓语完全由汉字构成,是最主要的构成形式,例如上文提到的“深井冰”(神经病)、“海王”(暧昧关系众多的渣男)等,在此不再赘述。

5.混合形式

由汉字、数字、字母等混合而成,如“ZT3”指的是“猪头三”,属于方言中的詈骂称谓语;“91某先生”指拍摄和传播淫秽视频的人。此外还有上文中的“母胎solo”以及“阿V 女”(指从事肉体交易的女性)等例子。

可见,与传统的委婉称谓语相比,新兴的网络委婉称谓语具有更加丰富的形式,它的出现丰富了语言生态环境,使汉语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新兴的网络委婉称谓语同样负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顾曰国(1992)提出了汉语的礼貌原则,其中称呼准则和文雅准则即是用委婉的语言恰当地称谓对方[6],避免伤害被称呼者的“面子”,例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同性恋是难以被认可的,因此产生了很多委婉称谓语,如“玻璃”“拉拉”等。网络委婉称谓语同样负载了多种多样的异域文化,这从前文网络委婉称谓语的外语来源等方面也可以看出。当然,新兴网络委婉语属于网络语言的一种,体现出普通网民们的个性化和创新性,是草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网络上的直接反映。

三、网络委婉称谓语的动态性

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物种生存法则,成为现代生态学的一条基本规律。美国生态语言学家艾纳·豪根(Einar Haugen)也指出:“生态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科学”[7]。因此,我们不应把语言看作是自主、静态且结构单调的,而是应该在动态变化中把握语言的规律,网络委婉称谓语的研究同样需要如此。

本文所收集的网络委婉称谓语语料的时间范围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从整体来看,网络委婉称谓语遵循了自然界规律,不断进行着新旧更替,具有典型的动态性特征。其成员数量并不固定,每时每刻都有新成员在产生,有的是新创造的词语,如“纳米级影响者”指粉丝数量很少的网络播主;也有很多成员是旧词产生了新义,如“圣母”在网络用语中指代同情心异常泛滥的人。当然也有很多成员由于不再具有委婉义而退出委婉称谓语的行列,例如詈骂称谓语“傻B”或“SB”在产生之初,与其对应词“傻×”相比,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解读时也有一些“距离感”,因此具有一定的委婉性。但是现在大部分网民都已熟知它们的意义,因此它们就不再是委婉称谓语。此外,上文我们提到网络委婉称谓语主要具有五种形式,其中纯数字形式和符号形式的成员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非常常见,在手机和网络论坛上使用广泛,现在很少有网民使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成员产生和被淘汰的过程也是网络委婉称谓语动态性的集中体现。

从微观来看,称谓语内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动态性可以从网络委婉称谓语的“再委婉”和“语码转换”等现象中得到体现。我们首先来看“再委婉”现象,一般情况下女性在30 岁以前结婚是正常的,太晚结婚在传统文化中是不被提倡的,因此网络上产生了一些委婉称谓语来指代此类人群,最早用的是“剩女”,由于人们频繁使用,该词语所产生的的心理距离逐渐消失,委婉义也就逐渐淡化,于是网民们创造出新的成员来替代它,如“必剩客”“神棍”等。网民们甚至根据晚婚的年龄创造出一系列的网络委婉称谓语,由早到晚分别为“剩斗士”“斗战剩佛”“齐天大剩”、“剩者为王”等。再如人们称呼长期足不出户的女性为“宅女”,在其委婉义消退后,又产生了“田螺姑娘”“居里夫人”“小龙女”等委婉称谓语。可见,“再委婉”现象是优胜劣汰机制在网络委婉称谓语这一微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语码转换”现象,很多网络委婉称谓语最早来自于英语,采用字母这一语码形式,如“out man”指落伍的人或脱离潮流的人,由于书写不便和委婉义淡化,网民们很快转换语码,采用同音的汉字形式“奥特曼”来书写,后进一步用音近的“凹凸曼”表示,其幽默性和委婉义进一步加强。此外,詈骂称谓语“SB”本来在“傻×”的基础上已经进行了一次语码转换,增强了委婉义,但是随着使用频率增加,委婉义又消退,于是网民们再一次进行语码转换,创造了“烧饼”这一委婉称谓语,其拼音首字母与“SB”相同。可见,这些称谓语在进行语码转换后披上了委婉的外衣,能够起到润滑交际的效果。

四、网络委婉称谓语与语言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生态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及语言使用者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它们与环境形成互动并相互协调,构成动态的语言生态。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网络委婉称谓语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特征都与语言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网络委婉称谓语产生后又对语言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语言生态环境恶化促使网络委婉称谓语的产生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互联网的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使网民们的交流和互动更加便捷,由此产生了大量网络语言。然而由于网络交际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点,网民们将对社会和他人的不满情绪任意发泄,制造了很多网络低俗词语,人们受到网络语言暴力伤害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这对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规范网络用语的规定,网民们自身也意识到网络低俗词语的破坏力,于是产生了网络委婉交际用语,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网络委婉称谓语。

(二)网络委婉称谓语的产生维持了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

通过研究大量网络语言暴力的例子,我们发现不恰当的称谓对交际者的伤害性非常大,而网络委婉称谓语能间接含蓄地称谓某人或某一类人,维护了交际者的“面子”,体现了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因此能够减轻粗俗用语的破坏性,促进网络交际的正常进行。英国著名生态语言学家斯提比(Arran Stibbe)将话语分成“破坏性话语”“中性话语”和“有益性话语”三类[8],网民们使用委婉称谓语越多,“破坏性话语”的生存空间就越狭窄。可见,网络委婉称谓语的产生能够避免网络语言的粗俗化,维持了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有利于构建风清气朗的和谐网络空间。

(三)网络委婉称谓语自身不断调整以适应语言生态环境

网络委婉称谓语产生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其根本原因是为了适应所处的语言生态环境。例如,詈骂称谓语“傻逼”产生后很快失去委婉性,成为攻击性很强的粗俗词语,被很多网络空间屏蔽,于是网民们创造了“SB”来替代,该词由于频繁使用再次失去委婉性而被空间屏蔽,为了适应语言生态环境,网民们又创造出“烧饼”“煞笔”“煞逼”“傻比”“撒币”等替代词语,这种行为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网络委婉称谓语与所处的语言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之,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提倡语言绿色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污秽化发展。网络语言的产生丰富了网民们的语言表达,促进了语言的多样化,是语言生态环境保持健康活力的基础。然而网络语言也包含了很多糟粕,对网络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网络语言生态系统虽然存在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管,提倡多使用网络委婉交际用语,摒弃网络不文明用语,从而营造出更好的网络语言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网民交际形式
情景交际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