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生评价体系之我见
2021-01-31深圳市红岭小学王宏源
文/ 深圳市红岭小学 王宏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生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评促学,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学校评价工作的现状
1.模糊性评价。以教师的平时观察为主,以期末评语为主要呈现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一个学期以来的表现。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元,用班主任的一段话来进行评价高度概括,这必然是片面的。还有的学校将学生的各项技能学习结果,从等级评分转变为各式各样,设计精美期末各科目小奖状,做到了从多个方面来评价学生。但这种操作也多以教师对学生的印象为主,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随机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无法对学生形成激励性,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2.定量性评价。在学科教学中,采取以百分为满分制的定量评价,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常见的评价方式。即使在登记分数的页面上写的是等级,但是卷面上多数情况下出现的还是分数。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阶段性诊断性的评价,往往还承担着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学生看到分数,也常常是想寻求一个结果。如果说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和影响,也是极其有限的。假使如果真的有作用,那从小到大、大大小小的不可计数的考试,就可以把学生个个考成“学霸”了。多数情况下,学霸仍然是学霸,甚至愈战愈勇,其他的学生基本处于原来的位置。所以,我们不禁要问,考试这种定量性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3.考勤式评价。每天记录学生的表现,将评价内容细化为很多的项目,制作成一张条目繁多的表格。由值日班长作记录,加分减分,考核内容包括上课回答题次数、作业是否按时完成、上课时是否守纪律、是否迟到早退等等涵盖学生日常表现的全过程。学生每天的表现都可以在表格中一一对照得分扣分一目了然。学生一整天的在校生活被一张无形的网所笼罩,一举一动与表格里的分数息息相关。一周结束了,算出各自的操行分数,公布于众。这样的评价方式让人无法接受,最终的结果一定走向学生的不以为然,反感、厌倦,进而抵触,很难从根本上起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许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言行有约束作用,但可能仅仅停留在让分数好看一点的层面上,自我成长更无从谈起。
二、评价体系框架及其原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并且坚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的评价方式也要有相对应的体系和操作。
1.内容的多元化。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正视和接受这种差异,从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闪光点入手,突出强化,肯定激发,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从而达到树立信心,激发内在潜力和发挥其积极性的目的。
评价体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下设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思考与创新、个性与特长等七个方面。利用网络手段,为学生搭建空中成长记录平台,采用成长记录、成长心得、成长档案(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从学生成长的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让学生自我表达、自我记录。
2.评价主体学生化。将评价的主体由过往的老师和家长,转给学生本人。以学生上传为主,教师为辅,平台向同学、老师、家长、亲属和社会开放。在一个尽量大的空间内展示,获得来自方方面面的评价,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发展自我。
这个过程中,教师因其角色定位、与学生接触了解更多的优势,也要因地制宜,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可以把学生的日常操作选择一个侧面进行跟踪记录。举例一个课堂上经常影响纪律的学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对其进行专门的纪律操行记录。在老师的引导下,该学生上课违反纪律的情况越来越少,通过后台计算,让学生的积分相应得以提高。我们就可以利用记录对其进行相应的奖励,从而强化其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