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职责落实为核心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任务与路径
——以山东大学为例
2021-01-30
(1.山东大学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山东 济南250100;2.山东大学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界进一步确立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又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高度上,提出了“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要素,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力量。然而,长久以来研究生导师对自身角色定位及所应担当的责任认识不清或认识不到位,很多仅限于专业知识和科研活动的指导者,却忽视或者轻视了对研究生的思想引导。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导师开展思想教育方法技巧的系统培训,以及相关评价实施过程不顺利、效果不理想,导致有些导师全方位、全过程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的能力与动力不足,造成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全面落实与成效评价的突出困境。[2]为进一步全面落实导师育人职责,需要各高校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对立德树人时代内涵和关键问题认识,在创新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的理念、制度、手段等方面不断探索,严格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在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中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的有效长效机制。
一、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内涵及评价:从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
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导师个体的师者情怀和自我要求,还是高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部分。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需要从研究生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出发,将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作为新时代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评价体系的三个主要方面,确保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和水平。
(一)从“为谁培养研究生”的问题出发,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导师立德树人的首要前提
习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3]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立德树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政治立场和政治责任感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导师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才能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4]导师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能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以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
在导师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中,首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确保为人师者思想与言行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及不断提升自我形象和人格魅力。同时,导师要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的根本方向,明确肩上所承担的使命与重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指导研究生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党和国家站好岗、育好人。
因此,从“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出发,导师立德树人的首要前提是其自身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并能够教育研究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导师考核中,相关的评价要素应包括:是否鼓励研究生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支持和鼓励研究生结合自己专业所长,参加志愿服务、挂职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是否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等。
(二)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出发,在“树人”的过程中努力“塑己”,是导师立德树人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明确了以德为先培养人的方向和目标,也体现了立德树人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导师立德树人就是聚焦研究生健康成才成长,以德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导师在塑造研究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育人先育己”的基本道理,涵养自身高尚的师德师风,在“树人”的过程中努力“塑己”。这就是立德树人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导学双向育人,导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一流人才。
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和交往最为密切的就是导师,往往把导师视为学习和效仿的人生楷模。因而导师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治学态度和学术品格等,对研究生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崇高的学术理想与学术精神、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导师能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根本要求,是导师能否潜心学术研究、取得创新成果的前提保证,也能够感染熏陶研究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提升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学术道德涵养。
首先,导师要“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自身学问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以科学的精神、真理的力量感召教育学生。其次,导师必须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自觉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条件,引领研究生追求和谐、简洁与坦诚的价值诉求,重视非理性思维品格、坚忍不拔的个性品格、扎实的人文素养以及积极的情感品质的养成等。[5]
因此,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出发,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更是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6]一方面,师德表现是导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师德师风问题采取“一票否决制”,将师德教育贯穿于导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重视和规范导师权利并在实际执行过程做到有章可循。[7]另一方面,应注重从研究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成长变化情况的角度审视导师立德树人工作,合理把握定量指标和定性事实评价的平衡,引导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8]
(三)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出发,师生合作共同的科研活动是导师立德树人的载体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校学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和科研水平的直接代表。在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不仅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还是作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体系,实现高校育人育才目标,有赖于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的科研活动作为支撑和载体。“科研育人”就是导师吸纳研究生为课题组成员,指导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对其进行学术训练,包括学习和遵守学术规范,在此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科研能力等。[9]
导师固然有着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学术成果,但科研创新往往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合作和师生协作的结果。首先,导师通过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自发形成一支跨学科、跨单位的研究团队,达成共同的研究目标,以显著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促进学科的发展。这样的导师团队还可以实现导师间的优势互补,营造良好的学术合作氛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团队导师制下,导师与其他教师、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比较频繁,导师时刻需要吸收新知识,碰撞新思维,进行创新思维体系升级,有助于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10]
其次,导师或导师团队与研究生的合作与一般性的合作研究不同,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任务并获得现实的收益,而是在于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师生双向选择为基础建立师生合作的良好导学关系中,导师发挥作为良师益友对学生成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对于真理的求索过程会对导师产生新的启发与思考,帮助导师有针对性地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培养方式,在研究与实践环节的相互配合中不断提高共同的责任意识,在学术探索遇到困难时相互鼓励做到坚持不懈、取得突破,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理想境界。[11]
因此,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出发,师生共同的科研活动是导师立德树人的载体。做好科研育人,导师首先应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指导能力,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强化团队协作研究,为培养研究生创造必要的条件与环境;同时,定期与研究生进行学术沟通交流,引导研究生跟踪学科前沿;以及,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和专业实践活动,支持和指导研究生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努力营造求知问学的氛围,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
二、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是一个复杂有机的系统,需要高等教育管办评多方协同努力。就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而言,为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首要的是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为探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山东大学在强化研究生教育的使命担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术诚信建设、提升导师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完善导师评价考核机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研究生教育的使命担当
党的领导是中国高校办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底色。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坚持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育人养才工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扎根齐鲁大地,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研究生教育发展应立足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扎根中国大地,紧跟时代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找道路、找方向。服务山东是山东大学根植齐鲁推动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的使命担当,专家学者、科研团队是学校服务山东的主要力量。山东大学自2018年以来不断深入推动学校“服务山东”战略实施,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及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协同,以不断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为依托,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方向,为国家和山东省提供人才培养、在职教育、基地建设、教育资源开放等服务,为山东实现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以交叉前沿突破和国家区域发展等重大需求为导向,推进校内外导师团队建设,全面提升学科服务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的水平。充分利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平台,组织相关导师利用横向课题企业资源,成立企业工程课题申报和攻关小组,实现“产、学、研、用”真正紧密无缝结合。同时,根据研究生培养环节需要,聘任行业领域专家作为合作导师,参与研究生指导关键环节工作,各培养单位合计聘任行业导师2594人次。2020年起,学校启动行业导师学校聘任机制,并建立完善行业导师专家信息库。
第三,强化对研究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增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使命感、责任感。在2018年以来的山东大学研究生实践主题活动中,服务山东成为重点之一。围绕服务社会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学校组织研究生团奔赴山东各地开展支教调研、科普宣讲、义诊服务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精准面向当地的实际与需求,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生动鲜活的国情民意学习认知课程,在躬行求实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把实践脚步和报告书写在祖国的大地山川,激发研究生为国成才的历史责任感。[12]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术诚信建设,发挥导师立德树人榜样示范作用
当前高校导师岗位考核中往往更加注重科研和学术水平等量化指标,对其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考察不足。因此,目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个人素养等参差不齐,部分导师存在育人意识淡薄、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问题,使得高校形象与学术尊严受到严重伤害,并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正是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山东大学不断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术诚信建设,发挥导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首先,在导师评价考核中,要把立德树人职责落实作为核心内容,克服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一直以来,山东大学都非常重视导师师德师风建设。为进一步明确导师权责、严肃师德师风,2019年山东大学出台《关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对导师如何履行立德树人职责作了要求,明确违反师德师风的具体表现和处理办法。对于指导研究生在论文评阅、答辩和延期毕业研究生人数异常,以及学位抽检中存在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的,追究导师责任;出现学位论文作假等的,导师须承担相应责任;对存在对有师德问题、失职行为、疏于指导和管理研究生的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同时,通过研究生导师荣誉体系建设,树立导师先进典型,强化榜样示范作用。多年以来,山东大学通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奖”“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奖”的评选等,对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并采取多种形式对先进集体和个人事迹进行宣传,激励导师更好履行岗位职责。尤其是对于那些作为人才引进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与青年人才,在缺乏研究生培养经验和师德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直接指导博士生,要充分发挥学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优秀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导师理解职责,适应身份转换,树立良好的育人理念,加强自身思想觉悟及学术水平的提高。[13]
通过建立培养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在各环节不断强化落实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和导师的责任意识,为学位论文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研究生导师荣誉体系建设,把对导师履行职责的外在约束内化为促进导师尽职尽责、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内生动力,有助于找回导师长久以来在行政评审和考核中几近失去的对教育和学术理想的追求。
(三)提升导师育人能力,创造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的制度环境
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科研育人活动中,导师是其中占据主导的一方,承担着完成各类科研项目、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多项繁重的任务,其学术水平往往体现着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并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育人观念淡漠,将研究生视为资源“用”于科研的倾向明显,培养过程却相对粗放。为进一步提升导师立德树人效果,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山东大学不断完善师生互动交流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支持、安全、信任和开放的氛围,建立互动、对话、探究和关怀的环境。[14]
首先,山东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学术兴校”战略,积极营造崇尚学术、尊重学者、传承学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术生态,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作为“学术振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进一步提高了博士生导师上岗最低要求,以保证导师指导和资助研究生的能力。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导师资格认定中“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等。
其次,通过开展学科交叉导师团队的遴选,山东大学设立学科交叉“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用于支持组建跨单位、跨学科导师团队,发挥学科交叉团队优势,开展创新研究及博士生培养。学校还设立研究生“学术之星奖”“优秀学术成果奖”“优秀实践成果奖”等荣誉奖项,实施博士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全方位营造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学习氛围,激励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实现导师与研究生在共同科研活动中的合作共赢,共同提高。
还有,山东大学导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办法明确提出导师要建立和研究生的定期交流、组会制度,及时检查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掌握研究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并规定在导师招生资格认定中,所在培养单位学生工作组、研究生代表要参与其中。作为导师直接面对的需求主体,研究生所给出的评价和诉求应该更能够触动和激励导师,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另外,导师科研能力强并不意味着自然就能指导好研究生。近年来山东大学不断拓展导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导师育人能力,促进导师职业发展。通过岗前培训,新上岗导师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岗位职责更加明晰,同时学习和吸取优秀导师的指导经验。通过导师岗中培训,如举办导师沙龙活动等,搭建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交流沟通的平台。同时,学校组织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培育计划”,2018年首次共确立自主重点支持项目5项,以及自由探索项目10项。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培育计划立项工作,旨在调动广大导师及教育管理者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创新育人模式,健全育人机制,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协同。就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而言,为建立健全导师立德树人的有效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立德树人时代内涵和关键问题的认识,通过开展立德树人职责宣贯增强广大导师的师德修养自觉,充分发挥导学关系的思政功能,建立公开、透明、参与广泛、公平公正的师德评价机制,重视和规范导师的现实权利诉求,大力宣传褒奖导师立德树人典型以发挥其正向示范引领作用,深化研究生导师培训以提升其育人能力,鼓励开展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教学专题研究等,使立德树人成为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基本遵循,努力在高校形成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和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