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多维构建、立体实施“红色教育”的有效策略

2021-01-30周世恩

师道(人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红色教育革命红色

周世恩

“红色教育”是指以红色文化、红色事迹、红色精神作为内涵的教育,是传播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英勇奋斗的壮丽诗篇的事迹教育,是学习共产党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牺牲奉献的事迹和精神的思想教育。它是中小学德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体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体现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观。

红色精神成为现当代儿童的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关注的热点、焦点,是理所当然。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阶段的中小学红色教育尚存一些障碍,实际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具体而言,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红色教育重知识传授轻精神涵养,有教条主义倾向,单一的讲解、阅读、说故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不力,利用地域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红色节日的活动设计滞后,导致红色教育的体验感、参与感不足;其三,红色教育的实施主体单一,只有学校的参与,家庭及社会力量鲜有参与,导致红色教育无法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继而弱化了其最终成效。那么,红色教育如何在中小学校园、家庭、社会立体构建、试行?如何有效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笔者尝试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述红色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多维构建、立体实施的途径和策略。

一、用全人教育、全程育人的观念统筹儿童红色教育

红色教育是目前教育所关注的热点、焦点。但是,红色教育概念的出现,绝非是在偶然的环境中出现,也绝非是“建党100周年”的大背景下催生的。它的出现,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发展,也一直植根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基于以上缘由,中小学校在红色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不应该将“红色教育”孤立于“全人教育、全程教育”之外,而是应该用“全人育人、全程育人”的观点和视角,理清“红色教育”的内涵,统筹儿童红色教育的理念及实施策略。

爱国主义精神是红色教育的根本。中华文明五千年, “红色”在中华文明中,有着独特的韵味,象征着生命、热情、活力,在政治上,亦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红色教育,其宣扬和提倡的精神,主要包括革命无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献身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奋发有为精神、谦虚朴素精神……但无论何种精神,都是为中华五千年的复兴梦、富强梦而服务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所有精神的统领、内涵,也是红色教育所达成的目标。所以,中小学校开展红色教育,要抓住其根本,高屋建瓴地将红色教育所体现的内涵、精神,科学、有机地统筹到爱国主义教育之中,架构红色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红色教育实施策略,拓深红色教育实践体验路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多立体实施红色教育,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立志报国的学习及工作作风,培养他们浓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

政治信仰正确是红色教育的精髓。脱离了政治信仰的 “红色教育”,是无土之木,无根之水。“红色教育”的践行,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之路。“红色教育”的践行,同样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施政党,它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体现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从贫穷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红色教育,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政治信仰教育。自然,这些政治信仰教育,应如流水无痕,而非喊口号、抄概念,其教育应贴近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植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直观的观察、体验、实践,让学生内心自然而然地生出爱党、爱国的热情,从而以情感激发行动,自觉自动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扬和继承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终身。

时代特色鲜明是红色教育的特点。早期的红色教育,等同于革命精神教育。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红色教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大致来说,红色教育中的红色精神,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 “建设精神”或 “创业精神”,如 “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等;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而如今,红色教育则随着时代发展,在艰苦奋斗、舍生忘死、无私奉献、谦虚朴素等革命精神底蕴下,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爱国、敬业、奉献、诚信、友善。但无论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都应该成为社会、校园的主流文化,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承担着引领广大学子精神、品德健全完善的责任与使命。

红色教育,并非孤立存在,也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脚步,紧紧地融合在学校德育的全体系之中。读懂 “红色教育”的内涵,明白“红色教育”的特点,我们才能将“红色教育”有机地统筹到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实施之中,统整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之中,才能保障“红色教育”有效地在中小学校园全面实施、开展,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精神、涵养、品质、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二、用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创设儿童红色教育无形的心理场域

人是受环境的熏陶和教化的社会动物。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的大环境,学校的小环境,皆会影响红色教育的效果。换而言之,社会的宣传、舆论引导。学校的文化、环境布置,会形成儿童红色教育学习的无形的心理场域。在这无形的心理场域中,学校“红色教育”的开展,才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学生的“红色教育”的学习,才会转被动为主动;学生对“红色精神”的领会和习得,才会领悟深刻、兴致盎然。

社会宣传、舆论是营造“红色教育”学习氛围的主战场。全社会应该营造 “红色教育”的学习氛围,以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为宣传主阵地,宣扬红色英雄,宣传红色文化,挖掘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如:以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为活动体验主阵地,展览红色人物事迹、红色革命物件,直观地引领人们,深度参与红色文化;以 “清明节”“八一建军节”“七一党的生日”“国庆节”等鲜明的红色节日为活动背景,开展系列的红色教育活动,形成红色文化、沉淀红色精神;以高雅的文化影响人,重唱或者新谱革命歌曲、重看或者新拍革命电影、重温或新创革命题材书籍,让红色精神随着艺术,深入千家万户;以革命遗址、伟人故居、革命纪念碑等系列红色旅游为主线,带领孩子以研学、考察、调研的方式,挖掘 “红色文化”,理解 “红色精神”。在全社会宣传、重视红色精神、红色教育的氛围下,作为社会中的人的学生,也一定会乐于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红色事迹的渲染、红色精神的号召,也一定会想办法去了解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从而,为学校开展红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园文化、环境是打造“红色教育”学习氛围的主阵地。学校应该有的放矢,在校园文化上下功夫,进行红色文化的氛围布置。学校的操场应有旗杆、悬挂国旗;学校的教室,应悬挂国旗,贴上与红色文化、精神相关的伟人画像、名言警句。学校党支部、团员活动室、队部室等重要的红色宣传阵地,理所当然地应悬挂国旗、团旗、队旗;墙上,应有宣扬红色文化的宣传画、宣传栏、宣传标语;校园也应整体谋划,利用校园建筑、校园园林等区域,有机地将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嵌入其中,形成鲜明而具有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学校还应该形成隐性的制度文化、活动文化,通过国旗下讲话、队部活动、勤俭节约周、国庆庆祝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推动红色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实施,并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对表现积极的孩子,进行宣扬、表彰。在这样的显性文化、隐性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学生定会提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而学校开展红色教育,也能顺利、自然、高效。

家庭熏陶、引导是创设“红色教育”学习氛围的助推器。“红色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家庭的助推力。学校应该引导家庭创设良好的红色教育的学习氛围,和孩子一起阅读红色革命书籍、观看红色革命电影,学唱红色革命歌曲,给孩子讲述革命年代英雄的事迹,积极引导孩子从这些红色文艺作品、红色事迹人物中,明白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不易,激发孩子爱党爱国的热情,从而塑造孩子不怕苦难、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品质。家庭应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家长可以利用寒暑假旅游的机会,带孩子深入陕甘宁革命老区、井冈山、橘子洲、毛泽东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重走长征路、革命路,近距离了解革命中的人、物、事,激发“红色文化”的学习激情。

三、用课程教学、生活体验构建儿童红色教育的立体的教学环境

学校开展 “红色教育”,其主要载体是课程,其主要的辅助手段来自于校内外的“红色教育”拓展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色课程在学校的规划、设计、开展,红色活动在学校的策划、组织、实施,是学校红色教育成功的关键。学校如何合理利用国家课程中语文课、综合实践课、道德与法治课已有的“红色教学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如何开发适合学校教学、与学生心理相匹配的红色课程,进行拓展延伸,是学校、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1.利用国家课程构建学生“情与思”与红色精神、文化的深度链接

首先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红色革命题材”的课文的编排有深入地了解。了解教材的编排目的、设计意图,革命红色课文的类型、风格,才能有的放矢地确定其教学目标,开展单篇文章授课或单元整合教学。以小学语文为例,统编版教材总计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约40余篇。这些课文,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直接描写革命年代经典的人或事的课文,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 “红色经典课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金色的鱼钩》等;第二类,广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课文、阅读链接,如 《升国旗》《七子之歌》《梅兰芳蓄须》《少年中国说》《木笛》 以及课后的 “阅读链接”等;第三类,具有时代特征的红色革命课文,如《千年梦圆在今朝》。弄清了课文的编排顺序、课文的分类,教师才能根据课文,有机、无痕地渗透红色教育,达到课程资源利用最大化。

其次,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教学资源。部编版三类革命传统教育的课文,都蕴含着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侧重点却有所不同。第一类直接描写革命年代经典的人或事的课文,其编排主要目是让学生在血与火的历史场景中重温那难忘的革命岁月。第二类,广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课文、阅读链接,其编排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爱国的要义。第三类,具有时代特征的红色革命课文,其编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战争年代需要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同样,在和平年代,依然需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为祖国繁荣富强执着追求、锲而不舍、团结拼搏。这也是新时代呼唤的革命精神。课文类型不同,所蕴含的红色精神、文化不同,单篇文章不同,所呈现的红色精神也因人、因事、因情而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背后所蕴含的红色教育价值,才能因材施教,规划教学策略、组织课堂形式,才能达成红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再次,需要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坚持以学科教学为主线,有机渗透红色思想内涵以及价值引领。教师要坚持学科教学为主线,红色教育渗透无痕嵌入。譬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抓住语文审美这一线索,根据文本的特点,或抓情感之心弦,在对比中,体会革命英雄爱憎的大张力;或抓人物描写之真实,在解读中,品出英雄的大抉择大气概;或抓笔法之精妙,在细品中,体悟表达的奥妙之余深叹作者的感动;抓思辨之张力,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移转时空,重构革命的大境界……这样,红色教育就不会喧宾夺主,而是紧密地围绕学科教学的主线,产生学科审美,诞生红色教育双收获的效果。

中小学红色教育的开展实施,立足的根本是课堂。教师只有深研教材、深读文本、深耕课堂,才能架起一座“红色革命精神”、课堂、课程链接的桥梁,才能让课堂承载文本,让课堂托起红色精神,让课堂成为学生红色精神熏陶的圣坛、萌生的沃土、拔节的田垄。

2.利用校内外活动创设学生的“言与行”与红色精神、文化的立体链接

课本的有效阅读、课程的有效教学,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红色文化学习的情感,提升学生对红色革命事迹、精神的思辨能力,但是将情感内化为行动,将思辨内化为品质,则需要一系列校内外活动的参与、体验、锤炼。德育的内化,遵循“知情意行”的客观规律,而体验式的活动,则能推进学生的“意”,达成学生的 “行”。红色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可以依托地域条件,借助周边的革命博物馆、老红军战士、烈士纪念碑,开展参观、演讲、祭扫的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革命文化、事迹、人物,从课本走向生活,从历史走到现实,直观生动地教育孩子;可以依托红色节日,打造一系列的“红色教育”活动,譬如,利用国庆节开展“我与国旗同框”活动,利用 “七一”建党节,开展参观党史博物馆活动……红色教育活动的开展如若紧随“红色节日”的脚步,则会润物细无声地达成活动育人的目的。总之,红色教育决不能讲空话、套话,也绝不能高高在上,停留在课本之中,旋转于课堂之内。为了让红色教育接地气、孩子能接受,学校应该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体验活动,让红色教育走向生活、社会,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的言行举止,端正孩子的品行习惯。

四、从贴近现实、注重当下的角度关注儿童红色教育的教学效果

红色教育开展的难点,在于红色文化精神所依附的英雄、事迹,距今遥远。学生在红色教育开展中,难免产生时空的疏离感,教育的成效往往大打折扣。所以,在红色教育开展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运用贴近现实的策略、关注当下的视角,去展开红色教育。只有把红色教育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土壤,让红色教育贴近儿童的内心,红色教育的实施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转换时空距离,让红色教育与“儿童生活”碰撞。依托国家课程而进行的红色文化、精神的渗透,也应该考虑到课本中红色革命英雄、红色革命事迹,与儿童出生的年代相隔甚远,可以考虑借助多媒体播放与之相关的音乐、电影,将相隔甚远的历史重现于儿童面前,有助于红色教育在课堂之中的开展。儿童对少年英雄的故事感兴趣,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兴趣点,组织开展“寻找书本中的少年英雄”“发现身边的少年英雄”“我要当校园的英雄”系列活动,让儿童在历史的空间发现革命英雄、在现实的社会寻找身边英雄、让自我成长为英雄,完成现实的红色精神与历史的红色精神的对照,完成从学习红色人物,到模仿红色人物的突破,从而内化自己的品行、习惯。这样的红色教育,贴近学生的内心、切合儿童的实际,儿童感兴趣、能参与、有内化,红色教育才会有效果、有收获。

关注当下生活,让红色教育与“儿童生活”融合。当今社会,也有无数的红色英雄。他们或许是家喻户晓、广为人知的科学家、发明家,譬如杂交水稻之父,一生为中国粮食梦、温饱梦奋斗了一生的袁隆平;譬如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大医勤朴济苍生、披肝沥胆拓伟业的吴孟超院士。他们是在新冠疫情之中,冲锋陷阵献出生命的医生护士;是在条件艰苦之下,在风霜雨雪中戍守边疆的战士;是在和平的岁月,为我们带来幸福、安康的警察、环卫工人、保安……英雄,有时是众人皆知,但有时,亦不是众人皆知、耀眼四射。红色教育,同样需要将孩子引向现实世界,让孩子关注当下,关注现实,让历史的红色人物与现实中的英雄人物对接,让伟大与平凡对接,这样,才会给儿童带来空间亲近感、时间同步感,才能让孩子的想象步入现实,思考由表及里,构建起内心成长的精神内核。

红色教育的开展、实施,其作用不可小觑。从小处说,它可以让广大的中小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困难奋勇直前的精神;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大处说,它可以让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公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密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教育从来非易事,十年树木百年人,真心期待红色教育能扎实中小学校教育沃土,展枝、抽叶,开出风姿绰约的花,让儿童受益,为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加油助力!

猜你喜欢

红色教育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对“红色教育”回归本位的思考
论徐特立思想从“教育救国”到“红色教育”的转变
发挥红色教育阵地优势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完善党校红色教育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