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2021-01-30湛江市麻章第三小学
文/湛江市麻章第三小学 刘 昭
一、正确认识“以学定教”理念
很多人都说“以学定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我看来,实则不然。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有“游学”一说,对于学习,更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训言,连《论语》中都有不少师生辩学的踪迹。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不过是“师之惰”等各种因素的产物而已,实则,中国的课堂教学从来不缺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现在只不过是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将它推广而已。
“以学定教”不仅仅是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定位,更深一层的含义还是人们经常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短短四个字,对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却高了不止一个层次。这就决定了“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理念很难在学校教育的现实中得到真正落实。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我们的教育前辈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分班制,即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分班。不过,分班制自提出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争议。理由不外乎两个。其一,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少人认为,根据学习能力将一个年级的学生群体分为几个等级,对于学习成绩滞后的学生而言,不啻一种伤害。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我们不要把孩子看得太脆弱,他们往往比我们成年人想象的坚强得多。很多孩子之所以心理如此之脆弱,主要还是源于成人灌输给他们的观念。只要把握好一定的底线,我们的孩子完全可以经得起风雨。其二,容易导致教育的不公平。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能够做到的、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如果我们的分班制能够多一点理性、多一点制度化、多一点合理化、少一点功利性,还是可以充分地体现和落实“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
二、对“以学定教”实践的思考
“以学定教”,要求我们通过了解学生“学”的特性,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健康人格。可以说,“因材施教”是“以学定教”中的核心部分,实现“以学定教”,关键还是要落实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中的“材”
这个“材”指的是学生的性格、才能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材施教,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安排不同的课程、班级、教学侧重点等一系列的教学工作,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特长,使得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根据孩子不同的能力、性格特征等去做一个比较公平的分班,这不是教育的不公平,而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二)因材施教中的“教”
1.教师“教”的能力。根据教师不同的教学能力,安排教不同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教师把自己最擅长的教学工作做好。
2.教师“教”的方法。教无定法,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不尽相同,因材施教要求根据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安排不同的学生,让教师与学生最大程度地相适应,把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最大程度地提高,体现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三)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只有教师保持了活力,教育才能从源头上保持活力。而学习,是教师能够保持活力的唯一途径。不断地学习,教师才有“教”的能力。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知识水平必须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其教学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这是职业要求,更应是一位教师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
无论是教师的“学”,还是学生的“学”,都是“教”的组成部分,只有相辅相成,把彼此最擅长的方面发挥出来,才能够做到“定”。“以学定教”中的分班教学,不应仅仅强调“分学生”,也应该“分教师”,将教学资源合理分配,真正地体现教育的合理性,给学生和老师发挥自己价值的良好平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