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以“中华文化遗产体验之旅”为例
2021-01-30深圳市淘金山小学梁文成
文/ 深圳市淘金山小学 梁文成
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我们基于模式但不能拘泥于模式,应从实际出发,探索构建更适合学生发展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
一、“激”:提出背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老师根据实施方案,结合教学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介绍主题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主题课程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骄傲。这促使我校开设了“中华文化遗产体验之旅”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程,以中华文化遗产为主题,下设“剪纸艺术”、“节日习俗”、“传统游戏”等 28个活动小主题,每个班都有专属的小主题。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学校专门举行了此次课程的开幕式,为活动赋予“仪式感”。开幕式上,不仅有秧歌戏《绢飞花》表演,邓校长更是致以孩子们深切寄语。课程开展前,就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
二、“引”:活动认知,明确目标
课程没有目标,学生就会如盲头苍蝇。学生对课程主题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老师则要向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和成果最终呈现形式。挖掘班级专属文化遗产小主题的相关知识并亲身体验,以及围绕班级主题设计游园项目是“中华文化遗产体验之旅”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程的目标。成果最终呈现形式有“我眼中的××”手抄报(一至三年级)、“我眼中的××”倡议书(四至六年级)。
三、“议”:小组议论,分工合作
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讲究合作的小组探究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目标及成果最终呈现形式明确后,指导老师除了发挥主导作用外,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讨论开展方式,进行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课题的研究。在开展“中华文化遗产体验之旅”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程中,6-8 名学生结成研究小组,民主选出组长,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确保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
四、“探”:探寻线索,研究交流
通过书籍、报刊、网络、访谈等途径深入了解课程主题是研究课程最重要环节。学生在查阅相关信息的同时,也是在吸收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为了方便学生查阅相关信息,“中华文化遗产体验之旅”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程开设后,学校的图书馆和艺趣园新增了大量相关书籍,两个地方俨然成为了学生的聚集地。课间十分钟和放学时间,学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三五成群在艺趣园分享自己的收获。甚至信息课也不放过,那是学生了解信息的窗口。此外,学校还举办了关山月作品展,邀请深圳艺术团为学生现场展示京剧、相声等艺术形式。
五、“动”:动身考察,实践探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课程开设的重要目的。学生获得的信息、知识如果不融入生活中,那都是纸上谈兵。在获取了大量理论知识之后,在生活中实践,学生跃跃欲试,颇有期待。“中华文化遗产体验之旅”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程开设后,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亲身体验自己所研究的传统文化项目。“刺绣艺术”主题的学生买来刺绣的小手工,“传统服饰”主题的学生穿着汉服来上学,“国画艺术”主题的学生自主创作国画,“陶瓷文化”主题的学生去到制陶管制陶,“戏曲文化”主题的学生跟爷爷学唱京剧……一系列自主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更是把所学融入到了生活之中,埋下的“种子”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