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内涵与路径思考*
2021-01-30郭益海
郭益海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民族宗教理论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83000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族理论内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P148)这一重要论述蕴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萌芽。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在实践发展过程中日渐丰富:从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并且将这一重要理念写入了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到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2]从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结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之一,到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至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丰富创新发展而成为党的民族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必须遵循的主线和纲领。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3]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应该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去审视。
从国际维度来看,中华民族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一方面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全球范围内各民族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在中美博弈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长期以来打着民族、人权的旗号,极力破坏我国各民族团结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在此形势下,更加凸显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国内维度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各民族共同的现实使命和价值目标。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矛盾,新时代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智慧的工作更加艰巨繁重。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必须在各民族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2]
新疆作为全国反恐维稳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确保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就是要在事关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上聚焦发力。何为深层次问题?就是能增进共识、最大限度凝聚人心的问题。人心何以凝聚?关键在于认同。认同什么?就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如果新疆各族群众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缺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难以形成基本共识,就存在着自外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风险隐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思想基础、人心基础。故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4]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分为三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基础,“意识”是个人或群体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身份是否认同与接受;“铸牢”就是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个人和群体的内心深处。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基础
正确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是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本文论证的侧重点不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而是中华民族经过历史演进呈现出来的最终特征。
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集中阐释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5](P17)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述了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实体向自觉的民族实体转变的历史进程,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融入党的民族理论的同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了高度总结,即“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6]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共性——“四个共同”,即“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并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即“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度总结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回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原点问题,即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各民族更加自觉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性和历史底蕴的厚重性被极大激发,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具有的深厚历史底色。
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同样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中华民族既是历史性的存在,也是现实性和未来性的存在。了解中华民族来时的路,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为什么是一个”的精神内核,但是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上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去认识中华民族建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当下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更要注重从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去认识和解读中华民族的时代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将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基本原则之一,历史性地真正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一律平等,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2]在交往交流中不断促进交融,共同性日渐增强。因此,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内涵必须立足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伟大实践,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特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华民族该何去何从,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也直接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指向。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论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时讲到:“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责任。中国对于世界究竟要负什么责任呢?我们今日在没有发达之先,立定扶倾济弱的志愿,将来到了强盛的时候,想到今日身受过了列强政治经济压迫的痛苦,将来弱小民族如果也受这种痛苦,我们便要把那些帝国主义来消灭,那才算是治国平天下。”[7](P25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即“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2]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就是将中华民族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在构建和睦共处的世界民族关系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发展,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梦想。
(二)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由自在走向自觉、由自强走向复兴的发展演变。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中华各民族形成了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性,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组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在我国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这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体的构成要素和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民族间既有隔阂冲突更有交流融合,在对立统一中推进了中华民族向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历史上,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同样需要汇聚每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如何理解多元和一体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1](P150)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只看到一体而忽略多元,没有多元,一体就会失去源头和动力;也不能只强调多元而否定一体,离开一体,多元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二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中正确认知和把握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存在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需要我们正确厘清一致性和多样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弄清楚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从历史上看,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就曾企图强化各民族的多元性、差异性,企图割裂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从外部来看,长期以来境内外“三股势力”及其所依附的国际敌对势力,往往打着民族的旗号,通过否认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歪曲夸大民族间的差异,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以达到遏制我国发展的战略意图。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博弈日益升级的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更是变本加厉地炒作所谓的“新疆民族问题”,企图在我国和谐的民族关系上制造矛盾、挑起事端。从内部来看,狭隘的民族思想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过于强调各民族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绝对化、神圣化,削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客观而言,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受自然、地域、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饮食、服饰、语言文字、习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性对于中华民族共同性而言,是亚层次的、从属性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这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是56个民族的共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和共同利益。因此,各民族在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上必须高度一致,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也不能有任何差异,这是尊重差异性的大前提。
此外我们还需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各民族间的差异性日益减少,共同性日渐增强。这种减少不是人为的、强制的,而是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自然产生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不能忽视或放弃对各民族一致性、共同性的积极引导。我们要看到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各民族间的共同性在不断增强,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在不断增强的客观事实。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和根本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就是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意识”,就是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身份、中华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具体而言,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身份的接受度以及捍卫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实际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强调的是群体间在价值追求、民族归属、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同一性,在自我与他者进行区别的同时彰显出自我群体的特性。民族意识的形成也是在他者的镜像中形成的,对此梁启超早有断言:“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8](P95)认同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经过后天培育才能逐渐形成的。“铸牢”,就是对个体成员进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培育、强化,就要使其从自在向自觉、模糊向清晰转变并不断增强。只有当个体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才会有民族归属感,才会接受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而一旦有了民族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个体才会有情感归属,才会去捍卫所归属的集体的利益。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是凝聚人心。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年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将“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八个坚持”之一。新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表现为:民族分裂分子及其所依附的国际反华势力,通过惯用的伎俩,歪曲、杜撰历史与现实,进而影响到少数干部群众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就是要在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的过程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力量支撑和思想保障。
三、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新疆各民族心灵深处,这为新时代新疆民族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本文尝试从政治基础、思想基础、文化基础、物质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六个方面入手,探寻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夯实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近代以来,在外国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中国人民探索了各种救国道路,进行了各种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均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严明的纪律和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广泛发动各族群众,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并在实践探索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中华民族以及各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民族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想要凝聚各方力量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证。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导力量在党,关键在各族干部。因此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将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固本之举,通过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连队)党组织,努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坚强战斗堡垒。此外,要按照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三个特别”干部标准,造就一支对党忠诚担当干净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牢牢掌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主导权,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五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二是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国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体现了各民族平等的根本原则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上确保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平等政治权利,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1955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发展民族团结提供了制度保障。从1955年至今的60余年间,新疆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颁布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推动全社会形成了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损害民族团结为耻的社会风尚,有力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P151)
(二)坚持不懈开展“五观”宣传教育,夯实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是要继续加大对新疆历史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力度,在新疆各民族中牢固树立正确的“五观”。要加强和深化对新疆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通过充分挖掘文物史料进一步阐释新疆各民族之间、新疆各民族与中原各民族之间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国历史和新疆地方史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新疆各民族群众从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整体高度,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大历史的宏观视野,从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根本前提出发,去深刻认识和理解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文明融合史、宗教演变史,看清其发展轨迹和本质规律,进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辨别是非、抵御精神蛊惑的能力。
二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各领域的全覆盖,也需要突出对重点群体的教育,特别是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意识、宗教情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在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中华民族这一命运共同体、共同缔造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对中华民族的共性认同一直存在,且一直是更高层次的认同。因此,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搞清楚主和次的关系,即中华民族属性始终是第一位的,本民族属性是第二位的。而对于如何处理宗教情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而言,笔者以为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而是可以做到并行不悖的。具体而言,在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大前提下,把握好“度”,就完全可以做到宗教信仰自由,合理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宗教情感。
(三)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夯实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一是要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文化润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实施文化润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浸润的方式解决最为关键的认同问题,就是要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正确的”五观”,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不断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大力营造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氛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外在符号和工具载体。只有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真正体会到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才能真正理解并接受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增进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对于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地区而言,密切的互动交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既符合新疆区情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
三是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中国新疆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理直气壮宣传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势、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关怀支持下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中国新疆好故事,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国了解真实的新疆,增进对新疆社会的正面认知,而且在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最光明的前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的背景下,还有助于让新疆各民族在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归属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四)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在新疆讲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归宿。“富民兴疆”就是要紧贴民生推动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重将物质力量转化为精神力量,使新疆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激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
一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审视新疆的边疆效应。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把新疆自身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通过推进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使其成为发挥边疆效应的载体,借助加大对外交流,进一步增强新疆各族群众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归属感。
二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疆是个好地方”文旅兴疆品牌,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抓好拓宽转移输出就业渠道等工作举措,为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和转移输出就业机会,更好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三是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着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2020年11月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新疆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10]当前,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确保脱贫后可持续发展是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新疆与东部地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也比较薄弱,脱困地区的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需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防止返贫监测体系和帮扶机制,以乡村振兴为依托,切实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不断实现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路径。其中,民族交往是前提。对于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交错杂居下产生的自然交往是等不得的,迫切需要通过建立有力的机制体制,充分调动每个民族、每个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交往起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拥护民族团结、人人参与民族团结的氛围。民族交流是关键。民族交往如果只流于表面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民族交流不是单向的,在内容上也不应是单一的,在数量上更不能是少数的,必须通过交往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尊重、包容,增进对彼此共性——上述历史共性和社会主义一致性——的认知。民族交融是目的。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目的是为了实现深度交融。交融既不是同化也不是融合,是各民族在携手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共性的不断增强。
一是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区工作机制。从1983年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每年的5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率先在全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2016年1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正式实施,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提供了法治支撑。近年来,我区创建了国家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10个,示范区示范单位105个(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4个;国家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单位)1 338个(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 315人(次),形成了全社会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良好局面。[11]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在总结新疆过去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为进一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
二是要创新“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截至2020年5月,全区各级结亲干部职工累计走访群众1.45亿多户次、捐款近10.33亿元、捐物5 374多万件、办实事好事2 030多万件。[12]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在同结亲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过程中,广大干部职工采用各种形式向结亲户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全面宣讲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文明融合史和宗教演变史,将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新疆各族群众的亲切关怀宣传到“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寻常百姓家”,进一步强化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三是要在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加快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首先,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单元,也是促进各民族日常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13]其次,加快构建乡村互嵌式社会结构,积极制定有利于互嵌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和乡规民约,大力促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认同。再者,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减少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的发生,引导各民族树立共建共享理念。
(六)坚持依法治疆,夯实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要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的各个领域。
一是要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是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宪法》所规定的法律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宪法》所要求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新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新疆的主人。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对于中华各民族的民族个体而言,既是民族成员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既享有平等权利,又要平等履行义务,谁也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规范各自的言行举止、表达各自的意愿诉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做到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要通过法律宣传教育,使各民族群众知晓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公民义务,禁止任何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四、小结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在多元与差异并存的客观基础上提炼和塑造一体与共同,能否正确处理好多元与一体、差异性与共同性的关系,事关国家安全统一、民族关系和谐和边疆稳定发展。近代以来外部侵略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在新疆往往也是利用上述关系大做文章,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博弈日益升级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出在新疆各民族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本文尝试从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入手,结合新时代新疆实际,探索新时代如何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宗旨就是要通过在不断增进共识的基础上更广泛地将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谱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