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有关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向度
——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例
2021-01-30田伊桐
田伊桐
(青海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全面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不懈奋斗并取得胜利的光荣历史、经验启示以及伟大贡献。“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进行的伟大事业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传承。学习与探究“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历史及积极意义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历史性呼应,对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延续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血脉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两弹一星”精神中有关伟大建党精神实践向度的历史语境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毛泽东立足决策视角对国际安全态势作出正确评估,提出中国必须发展核武器和卫星的战略安排并部署“举全国之力”研发“两弹一星”,使新中国的国防实力、科技事业有了质的突破。
(一)研制“两弹一星”的客观困境
国内维度:青藏高原的客观环境陡增研发过程的特殊性——过度寒冷的高原条件限制了“两弹一星”的施工期,倒逼建设者们在三个月内高效赶出一年的工作进度。在修砌铁路的累计18 个月里,许多工作人员为国捐躯,献出生命。
国际维度: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科研援助政策骤变为核封锁政策时,中国单方面失去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权威资料以及可借鉴核研制实践经验。没有捷径可走的一线科研人员在穿不暖、吃不饱的苛刻条件下,历时短短九个月从基础加工分析到复杂科学计算最终探究出关键科研数据。
(二)“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现实意义
对内层面:开创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中国的国防力量、科技水平大幅跃迁,新中国在此基础上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航空航天工业体系、核威慑力量、国防工业体系,这成了中国现代工业化体系的雏形和基石。同时,“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为中国的大国外交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军事条件。
对外层面:在中苏关系恶化期间一举打破苏方实施的核垄断政策,“两弹一星”取得成果之大几近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可获得成就的极限。在中美关系长期相对紧张时,原子弹的存在破除了美国的核讹诈与军事威慑。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进一步促使全球国际关系及政治环境向更利于中国的方向扭转。“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效地维护了相对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在国际领域展示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对外交流、援助模式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化发展,在保卫国家安全的同时也维护了世界秩序的和平。
“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世界的安全与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聚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旧在遵循历史逻辑的同时恪守伟大建党精神不动摇,不断优化党建质量、葆储党的颜色。
“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传承,不仅为今天的“历史自觉”和“制度自信”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价值归旨及当代意义开辟道路。
二、“两弹一星”精神中有关伟大建党精神实践向度的价值归旨
“两弹一星”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是既在独特的历史阶段中独立运作又极具关联性的相互建构进程,这个进程的价值归旨可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维度阐释。
(一)理论价值:“两弹一星”的贡献和实际价值不仅局限于物质基础
列宁曾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因而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理论为“基”,实践为“归”,理论依旧被视为实践的导向。江泽民曾于科技专家大会上对“两弹一星”研发贡献突出人员表彰时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24 个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认为“两弹一星”精神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并存的鲜活体现,核心为科技创新精神,这是中国人民群众在20 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具体体现在:第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建设者以身许国的力量支撑。第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工作人员甘愿扎根高原,高尚情怀的充分写照。第三,“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研发者攻关科研难题的重要前提。上述三点理论总结不仅是彼时的注解,也夯实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认同与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强调“九个必须坚持”,在认识和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的基础上概括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度的框架,揭示新时代背景下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力量和践行的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用伟大建党精神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理论指导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郑重宣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两弹一星”取得巨大成就孕育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在建党百年的今天,我们更应赓续包括伟大建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血脉。
(二)实践价值:理论向度本就与实践向度高度统一
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它既是历史经验的精华,又是时代精神的凝练。实践层面的当代价值其科学性不仅是“两弹一星”现实成果的凝练以及伟大建党精神的旗帜,更是实践向度的具体参照。
首先,“两弹一星”历经三十余年坚守,数十万技术建设者与科学工作者用不懈斗争的方式诠释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坚守中展示出了他们坚定的精神信念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其次,“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为中国奠定了扎实现代化工业基础和以大批优秀科学家团体组建的高科技、高质量人才基础,为在世界环境提高自身的生存性、降低变量的风险性提供了灵活度与主动权。
最后,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中蕴藏的伟大斗争精神,为斗争精神赋予新时代内涵的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凭借。这是中国共产党饱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应有之义。在坚持“两弹一星”精神中完善和发展伟大建党精神,用其指导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方可充分彰显巨大的实践价值。
三、“两弹一星”精神中有关伟大建党精神实践向度的当代意义
建党百年来,“民心建党”始终作为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尺度和真理尺度的物质参考依据,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有机统一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向度。
(一)真理尺度:追求真理是伟大建党精神实践向度的内在诉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呈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特点。而实践是真理的全部源泉,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列宁指出:“必须把人全部的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立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满的‘定义’中去。”而“在实践发展中弘扬革命精神离不开对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离不开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为建构特定认知情境下的“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回顾并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携手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在梳理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对百年来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体的科学概括,这与讲话内容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时代结论前后呼应。综合展现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规律,客观彰显了党建实践规律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特点。而“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不仅成了新中国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明,始终彰显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优势。
即使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但检验真理的标准却是动态的、相对的。这就要求实践检验真理的连贯性并承认检验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持续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只有在实践探索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性成果,才能使党的思想在与时俱进的同时牢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尺度不动摇。以传承红色文化、继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并在实践向度层面实现真理性和人民性的高度契合。
(二)价值尺度:价值以主体、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为表征
“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主体和客体间的特定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因而作为“始终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可能仅止步于追求真理,且要做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彰显其执政的合目的性,而适应价值尺度以达到目的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中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使得其从事的实践活动不是断裂的,而是接续发展的,这在“两弹一星”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上也同样呈现任务接力的连续性特点。
伟大建党精神价值尺度的目标要求作为实践客体的中国共产党需筑牢自身的人民属性去满足主体,即群众的需要和利益。马克思有关真理尺度的一般规定同样适应于价值尺度的规定性,这就是说,真理是客观的,又是有价值的。其中,“主体性”作为价值的特征之一决定了价值关系是“在主体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两弹一星”的实践所带来的创造性成果产生的影响意义延续至今,为步入新时代的中国塑造了外交话语的威望性并开创了相对和平、友善的国际环境。这种创造性与合目的性相互衔接,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以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相呼应。同时,“两弹一星”突出强调理想信念的精神主线,“将红色精神融入实践育人,有助于引领时代新人形成红色精神承载的理想信念。”今日,更应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以期更好弘扬红色文化,用当下行动点亮历史,用历史价值照亮未来。
伟大建党精神实践向度始终指向人民群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在价值尺度始终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否能真正实现作为衡量执政能力强弱的准绳和执政目的的根本导向。正是因为在新时代的实践进程中坚持伟大建党精神不动摇和中国共产党“以言行事”的行为,才得以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正确把控社会主义实践的前进方向,铸就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综上,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向度贯穿“历史的逻辑”的同时也贯穿“时代的逻辑”这两条基本线索。其中,历史的逻辑以具体历史成就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与人的认识过程在交织中相统一的综合叙述;人民的逻辑则作为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建党基础和共产党人普遍利益的连续性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百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直观反映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真理尺度的规定性;同时,又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价值尺度的规定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价值依托和实践指南。
四、结语
百年奋斗,方得今日。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两弹一星”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为伟大建党精神延续赋予了价值依托与实践支撑。“两弹一星”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实践中相互关联、延续、交叉的建构进程,这种进程最终指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力求在实践中不断夯实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根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以促进实践向度的贯彻和落实,一体协同统筹推进,增强精神层面的整体效能,保证伟大建党精神的连续性及实践向度的稳定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