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筚路蓝缕践行初心使命 砥砺奋进走向民族复兴
——《中国共产党简史》导读

2021-01-30臧轶姝

世纪桥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臧轶姝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021 年2 月,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党史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出版。该书记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伟大道路、建立伟大功业、铸就伟大精神、积累伟大经验、创造伟大奇迹的奋斗历程。一百年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每一次飞跃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的最好诠释。

一、团结奋斗为国家谋独立为人民谋解放

1921 年7 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近代饱受战乱、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送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从这时起,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为捍卫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人抗争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党的二大上,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在明确的目标和前进方向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从领导工人运动开始,逐步向农村发展,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和增强。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为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在党的三大上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由于国民党内持反共立场的右派的破坏,来之不易的国共统一战线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彻底瓦解。许多省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地方奉系军阀也参与其中,李大钊、陈延年、赵世炎、萧楚女等优秀共产党人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革命事业遇到挫折,许多革命者被反动派杀害之时,英勇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他们没有被吓倒,反而在大革命中受到了血的洗礼,有更多的仁人志士参加到革命中来。在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从建党初期到大革命失败前的短短6 年内,全国除新疆、青海、贵州、西藏、台湾外,都建立了共产党组织或有了共产党的活动,党员人数由50 多名发展到近5.8 万名,领导着280 余万工人和970 余万农民,具有相当的群众基础。之所以在革命艰难时际,有这么多的工农群众跟着共产党走,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国家谋独立、为人民谋解放的政党。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注重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1927 年8 月1 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开启了英勇投身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的历史洪流,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同年10 月,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1928 年6 月至7 月,党的六大在莫斯科举行。在这次大会上,全党思想得到了统一。1929 年12 月,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有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红军不仅取得了国民党多次反“围剿”的胜利,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也得到了不断加强。通过实行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让广大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被激发后,中国革命开始出现新的高潮。在各根据地和红军不断发展的形势下,1931 年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

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军国主义将长期推行的对华侵略扩张政策变成了实际的军事行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响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开展抗日战争。党中央派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党组织在东北的领导力量。各地抗日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的奋起反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动一再妥协退让,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这种不抵抗的态度促使日本帝国主义更加无所顾忌地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马占山、李杜等在东北抗日,蒋光鼐、蔡廷锴在上海奋起抵抗,但在国民党政府的求和方针下,日本侵略行动并未收敛,反而加紧了侵略步伐。此时,国民党却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进攻,向中央红军采取了五次“围剿”行动,企图消灭共产党。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1934 年10 月,红军被迫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远征。长征的胜利,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日本侵略者在侵占东北后,加紧了对华北的争夺。北平学生发起的抗议日本侵略的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935 年《八一宣言》发表,中国共产党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同年12 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进一步促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合作。在中国革命进程和国共关系发生转折同时,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并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纠正了自身出现的问题,并紧紧同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站在一起,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启了全民族抗战新的历史时期。

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再度昭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日的大旗,号召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军的侵掠。团结就是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共同团结御侮,广大中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的毛泽东对中国抗日战争进行了科学分析,指出了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迫使日本侵略者调整侵华策略,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艰苦战争。从1938 年冬到1940 年的两年多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牵制和抗击了大量侵华日军,人民抗日力量在战斗中成长壮大起来。1939 年10 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毛泽东接连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理论著作,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和系统阐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日益成熟。

1941 年至1942 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在艰苦的敌后抗战中,广大军民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冀西的“狼牙山五壮士”、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等身先士卒,以身殉国。1941 年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共产党自身开展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广大干部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进一步实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后,加快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步伐。在1945 年4 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决定将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945年8 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热切希望和平、民主,建设新中国的愿望被国民党挑起的内战打破了。虽然国民党表面上表示愿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并签订了“双十协定”,但积极备战的行动已经昭示出其欲打内战的态度。为保卫人民抗战的胜利成果,共产党在政治上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积极防御的方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积极组织战略反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重大胜利。在中国两条道路、两种前途、两个命运的决战中,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大力支持,为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标志着100 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探索道路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领导和组织中国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党。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启探索国家走向富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道路的新征程。

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面临的种种考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政策措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迎接各种挑战,开始建设新中国。在外交上,废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在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在军事上,面对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上的主人。1950 年5 月,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现了广大群众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通过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改造了旧社会遗留的恶习弊病。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扫除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开展“三反”运动,清除了共产党干部队伍里的蛀虫。开展“五反”运动,打击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开展全党全军整风运动,增强党的团结。这一系列举措,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随着国家政权的巩固、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改变中国落后状态、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全国人民开始集中精力投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1953 年开始,经济建设工作有计划地在全国展开。对工业化的无限憧憬,激发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从未有过的劳动热情,新中国的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工业建设战线喜报频传。鞍山、包头、武汉的大型钢铁企业陆续开始施工,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同时,有步骤地向前推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发展农业合作化,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手工业者改造主要通过采取组织合作小组,成立供销生产合作社,最终实现手工业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采取加工订货逐步过渡到公私合营的方式,推动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步伐。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不断地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党中央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在1957 年发表了《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后改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区别对待、区别解决。然而随着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而开展的整风运动的进行,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大量思想认识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这是党的历史上的一大教训,使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遭受挫折。为了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党力图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然而在探索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急躁冒进行为,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使得党和人民一度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面对困难,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国民经济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进行调整。同经济工作调整相配合,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也进行了调整。从1956 年到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虽然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尖端技术发展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许多工作,都是在那个年代开始布局的。当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许多令后人景仰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奋斗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然而,有着复杂国际国内社会历史原因而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持续十年之久,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挫折,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人民对“左”的错误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正是全党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的抑制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社会主义建设在一些重要领域仍然取得一定进展,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1971 年4 月,中美通过“乒乓外交”,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10 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这一时期,中国先后同40 多个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奋斗。1975 年,经过全面整顿,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的政治秩序得以恢复,党和国家的工作开始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向何处去?国内外发展大势要求中国共产党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广大干部群众中激起强烈反响,这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实行改革开放。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1 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业的发展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安徽小岗村创造的包干到户,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比农村改革复杂,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扩大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在全国推开。通过改革,企业自主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有了很大增强,并逐步走向实行经济责任制。与此同时,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也同步进行。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吸引和利用外资、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式。为了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步伐,1979 年7 月,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后定名为“经济特区”。特区人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1980 年8 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机构改革,选拔任用年轻干部。1982 年2月,党中央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一批经过考验的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1982 年9 月,党的十二大会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崭新命题,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大会提出了从1981 年到20 世纪末,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召开后,全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党中央连续发出3 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国家将实行了20 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彻底改变,设立乡政府作为基层政权,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将实行了30 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取消,把农村经济纳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农村改革还带来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1984 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取得的新认识。此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有的企业还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尝试。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党中央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健全党规党法,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早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被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上,将全中国人民盼望的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变为可期盼的现实。

1987 年10 月,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会议制定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这是在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基础上进一步谋划了到21 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三大部署,经济体制改革以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有140 个市、县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 年4 月,海南省正式设立,海南经济特区正式获批准建立。

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陷入低潮,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能否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1992 年1 月,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阐发的一系列全新的思想,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次思想解放。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其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从1994 年底开始,100 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全国各地选定2 700 多家国有企业参与试点,18 个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的配套改革试点,从实际步骤上加快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这一年,党中央将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目标。1997 年9 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大会对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作出了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并对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战略部署。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的实施,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2000 年,我国成功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时期,党中央将教育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使全党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党内法规。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逐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的提出,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

2002 年11 月,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次大会明确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胜利,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这一年,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此后,经过不断实践,其内涵不断丰富,并最终在党的十八大上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增加了“社会建设”这一重要方面,从而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2007 年10 月,党的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阐释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十一五”期间,党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挑战,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抵御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显示了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2010 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继往开来为国家谋未来为民族谋复兴

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习近平当选为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从此,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继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党的十八大上,党中央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成为“五位一体”,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同年1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传递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领导好这场伟大斗争,党中央从作风建设入手,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联众的八项规定。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强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进入“十四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加强烈。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更多新要求。为完成新时代的新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党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持续发力,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制定和落实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也善于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得始终。2019 年5 月底,在全党开展了自上而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实践上进一步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新要求,国内外环境不断深刻变化,对制度建设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系统梳理和集成升华了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党中央明确提出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彰显“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在全党的共同努力下,到2020年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并取得了最终胜利,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举国同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赢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这些壮举,向世界有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这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民族复兴伟业推向新境界的阶段,是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开启“十四五”,展望2035,放眼20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已然为新中国谋划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划了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愿景,为中华民族擘画了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懈奋斗史、思想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这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