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微镜下夹闭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干预方法

2021-01-30王莉莉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3期
关键词:夹闭术致残率瘤体

王莉莉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脑动脉瘤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颅内肿瘤,是导致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传统疗法通过血管造影进行血管内栓塞术,可获得一定的效果,但容易复发。一旦患者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肢体抽搐的严重症状,意味患者可能会出现破裂性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也会因此而明显增高[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显微镜外科技术在脑外科领域中逐渐被应用,给脑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契机[3]。显微镜下施行夹闭术可在清晰观察脑内主要血管的前提下,对瘤体血流进行夹闭阻断,从而改善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本文主要研究在脑动脉瘤患者中应用显微手术夹闭术治疗的效果,并将其与临床传统开颅手术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5月至2019年1月,研究对象为50例脑动脉瘤患者,纳入标准:均经头颅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检查确诊;运动功能正常,手术前Hunt-Hess分级为0~Ⅲ级[4];全部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癫痫史、心脏手术史、颅骨缺损手术史、手术前生理指标异常、血液疾病者等。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为(60.21±5.32)岁,瘤体直径为0.60~2.50 cm,平均瘤体直径为(1.82±0.63)cm。根据手术方法的差异分为观察组(n=25,采取显微手术夹闭术进行治疗)和对照组(n=25,采取传统开颅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为15∶10,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为(60.32±5.32)岁,瘤体直径为0.60~2.50 cm,平均瘤体直径为(1.91±0.63)cm;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为15∶10,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为(60.28±5.32)岁,瘤体直径为0.60~2.50 cm,平均瘤体直径为为(1.78±0.57)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采取显微手术夹闭术进行治疗。对患者按照常规进行气管插管,给予静脉复合麻醉,入路方向为Yasargil翼点,操作如下:解剖侧裂池,打开视交叉池,释放脑脊液,此时需回缩脑组织,充分将动脉瘤显露于视线中,进行夹闭。待完全夹闭后,使用棉片湿敷载瘤动脉,将尼莫地平(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010)进行静脉泵入。

1.2.2 对照组 采取传统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翼点入路作头皮切口,额颞部弧形切口,分开肌肉后显露局部颅骨,用钻或者铣刀取下直径5~8 cm的骨瓣,在脑组织的间隙中找到脑动脉,用脑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脑动脉。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干预 手术前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探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指导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向患者耐心解释各项检查的作用和必要性,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对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显微镜下夹闭术、血管栓塞术的优势、操作过程、注意事项、配合事项等,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可以采取解释、暗示、共情等方式,提高患者手术的信心。

1.3.2 术后护理干预 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调高患者床头15°~30°,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指导患者正确咳嗽,以免用力咳嗽牵扯伤口[5]。按摩患者肢体,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避免压疮形成。告知患者手术成功,通过图片、影像学报告使患者了解术后注意事项、并发症风险、处理的方法,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可以播放柔和的轻音乐,帮助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患者情绪状况。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可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帮助患者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减轻疼痛感,有助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在吸痰时、拔除气管前患者容易出现躁动反应,可根据遗嘱给予镇静药物。对患者对侧肢体的活动、感觉、精神状态、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语言交流状况进行观察,如患者清醒延迟或清醒后又出现躁动反应、意识昏迷症状,需警惕脑出血的风险。如患者出现伸舌偏斜、对侧肌力减弱、难以鼓气症状,需立即进行处理,严格控制患者入水量,每日低于2500 mL。术后使用尼莫地平需足量、全程持续使用(40~60 mg,每日3次,持续1个月)。对患者的血细胞比容进行监测,维持在30%~35%,确保脑组织的有效灌注[6]。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保持患者血压、血流平稳,否则易引发患者肺水肿。指导家属掌握帮助患者翻身扣背的方法,帮助患者及时排痰,避免引发肺炎。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水平、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破裂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1.5 疗效判断标准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种。显效为患者脑内的瘤体完全消失,并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与常人无异;有效为患者脑内的瘤体体积有明显缩小现象,并且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改善;无效为患者脑内的瘤体体积无明显变化,并且神经功能也无变化[7]。

1.6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数据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治疗有效率、破裂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MMP-2水平、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25例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25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88.00%。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018,P<0.05)。

2.2 两组患者MMP-2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P-2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P-2水平明显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的MMP-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61.32±5.28)min]、术中出血量[(105.91±15.32)mL]、术后恢复时间[(7.92±1.62)d]明显少于对照组[(85.28±5.23)min、(250.62±25.23)mL、(15.91±2.32)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P-2水平比较(ng/m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P-2水平比较(ng/mL,)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2.4 两组患者破裂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破裂3例(12.00%)、致残0例、病死率0例;对照组破裂率5例(20.00%)、致残率0例、病死率0例。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临床中,脑动脉瘤是导致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属于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颅内肿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显微镜外科技术在脑外科领域中逐渐被应用,给脑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契机。显微镜下施行夹闭术可在清晰观察脑内主要血管的前提下,对瘤体血流进行夹闭阻断,及时清除蛛网膜下腔中存在的积血及血肿,可有效避免患者颅内动脉瘤出现破裂出血的情况,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因继发性出血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夹闭后,肿瘤血供量减少,出血量能得到有效控制,对改善手术视野的清晰度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可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提升瘤体的切除率[8-10]。本研究中,患者应用显微镜下夹闭术进行治疗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治疗费用也显著更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能促使患者加速康复。由于显微外科手术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与操作水平,且手术风险高,需要给予积极护理干预。本研究对患者施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措施,大大提高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另外,手术方法的选择,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如患者的身体状况、患者家庭经济状况、患者年龄及生活环境等,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前提下,为患者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脑动脉瘤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可以获得确切的疗效,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康复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猜你喜欢

夹闭术致残率瘤体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基于心动周期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对瘤体破裂的预测价值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Nd:YAG激光在孕期妊娠性牙龈瘤治疗中的应用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术中配合与护理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