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酒依赖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人格特征对复饮的影响☆
2021-01-30杨可冰杨清艳武志强范洪振赵荣江王君牛雅娟
杨可冰 杨清艳 武志强 范洪振 赵荣江 王君 牛雅娟
酒依赖(alcohol dependence,AD)是持续影响患者情绪和行为的慢性脑病[1]。患者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2-3],这也是导致该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4]。尽管对于酒依赖人格特征的研究较多,但仍缺乏统一的认识。有证据表明酒依赖患者人格特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等关系密切[5-6],而且改善这些人格特征可能作为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使高危人群免受风险行为(如早期酒精使用和滥用)的影响[7]。但是,哪些人格特征对酒依赖患者复饮有影响则少见报道[8]。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①男性酒依赖患者的人格特征;②患者的哪些人格特征可能是戒酒半年内复饮的危险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样本量根据统计学要求,取α=0.05,β=0.10,双侧检验,综合文献中酒依赖患者与对照组MMPI诈病与偏执分量表的组间差异[11],根据等组设计样本量计算公式确定入组例数最少为15例。结合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要求,最后取单组60例为最小样本量。
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回龙观医院收治的住院酒依赖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男性;②18~65岁;③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IV)关于酒依赖的诊断标准[9];④已完成急性脱瘾期药物替代治疗,临床机构酒精戒断症状评定量表(the clinical institute withdrawal assessment for alcohol,CIWA)[10]≤3分;⑤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标准:①符合DSM-IV轴I的其他精神障碍诊断;②共病其他物质依赖(除烟草外);③共病人格障碍者。本研究共纳入患者 62例,年龄(48.7±10.3)岁,受教育年限(10.7±3.2)年,初始饮酒年龄(20.3±5.1)岁,起病年龄(35.4±9.4)岁,日均饮酒量(23.5±10.8)标准杯(每标准杯饮料含10 g乙醇)。
从医院及附近社区招募62名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男性;②18~65岁;③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④不符合DSM-IV轴I中的任何精神障碍诊断;⑤无问题饮酒史[12]。排除标准同患者组。对照组年龄(45.8±11.0)岁,受教育年限(11.5±3.4)年。
本研究已经通过北京回龙观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评估 ①收集所有入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的一般人口学信息。②自行编制酒依赖患者饮酒情况调查问卷,明确患者的初始饮酒年龄、起病年龄,以及日均饮酒量。③所有研究对象完成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为排除酒精戒断反应的影响,患者均在完成急性脱瘾期治疗、保持绝对戒酒状态至少2周以上的情况下完成MMPI测试[13]。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宋维真教授主持修订的MMPI(中国版)[14]。由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测查室2名具有中级职称的技师进行测试,整个测试采取计算机化操作的方法,所有被试按要求完成全部566题。
1.2.2 随访调查 所有入组住院患者在完成急性脱瘾期药物替代治疗后出院,并开始为期180 d的随访。每月的1-5日为电话随访时间,采取电话方式访问患者的监护人或其共同居住者,访问内容为患者出院后是否发生饮酒行为。如果已知患者发生饮酒行为,则随访终止,并将该患者列入复饮组;随访结束时仍未发生过饮酒行为的患者则列入未复饮组。每次随访时限内,若连续3次电话均未能联系到监护人或其共同居住者,则视为失访,不计入统计分析。所有入组患者中发生失访者3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年龄、受教育年限及MMPI各因子分等符合正态分布,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是否复饮为因变量,基本资料和MMPI中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子分为自变量,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复饮的危险因素,逐步向前法筛选变量。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组与对照组一般人口学资料 两组年龄(t=1.517,P=0.132)及受教育年限(t=-1.414,P=0.16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组与对照组MMPI结果 两组在说谎(L)(t=3.796,P<0.001)、 诈病 (F)(t=4.228,P<0.001)、 疑病(Hs) (t=3.628,P<0.001)、 抑郁(D)(t=3.309,P=0.001)、偏执狂(Pa)(t=2.340,P=0.021)、精神衰弱(Pt)(t=4.079,P<0.001)、精神分裂 (Sc)(t=4.100,P<0.001)及轻躁狂(Ma)(t=2.092,P=0.038)共 8个因子得分有统计学差异,患者组在上述8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表1)。
2.3 复饮组与未复饮组一般情况 随访中37例患者发生复饮。复饮组与未复饮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初始饮酒年龄、起病年龄以及日均饮酒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2)。
2.4 复饮组与未复饮组MMPI各因子原始分 两组 L (t=2.111,P=0.039)、F (t=2.898,P=0.005)、Pa(t=2.460,P=0.017)、Pt(t=2.023,P=0.048)、Sc(t=2.518,P=0.015)及 Ma(t=2.645,P=0.011)共 6 个因子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复饮组得分均高于未复饮组(表3)。其他各因子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 P>0.05)。
2.5 复饮与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 将复饮组与未复饮组有统计学差异的各分量表得分作为自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Ma(OR=1.150,95%CI:1.027~1.289,P=0.016)可能是酒依赖患者复饮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男性酒依赖患者在L、F、Hs、D、Pa、Pt、Sc及Ma等8个因子得分明显较正常对照高。效度量表中的L高分提示被试缺乏自信,而F高分则能反映被试寻求关注[15]。患者组在这两个效度量表高分体现出酒依赖患者的特征,这与邱宇甲等[16]研究结果相似。而在临床量表中,患者组Hs、D及Pa因子得分较高提示,酒依赖患者倾向于自我关注,更多负性情绪,更加固执、偏激。国外研究也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自恋、抑郁和偏执的人格特征在酒依赖患者中非常突出[17]。另外,患者组Pt、Sc及Ma因子得分较高提示,酒依赖患者处于压力易感状态,回避现实,有更多白日梦,更易表现出急躁易怒、冲动、不能持久、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国内刘增训等[18]发现酒依赖患者的人格异常主要为宜人性、尽责性更差,更加神经质。本研究与文献的结果不尽相同,可能与使用的人格测试工具不同有关。
表1 患者组及对照组MMPI各因子原始分
表2 复饮组与未复饮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
表3 复饮组与未复饮组MMPI各因子原始分
此外,本研究通过随访完成急性脱瘾期药物替代治疗的酒依赖患者半年,发现复饮者和未复饮者基线时的 L、F、Pa、Pt、Sc 及 Ma 等因子得分存在差异,回归分析显示Ma量表得分较高可能是复饮的危险因素,即轻躁狂的人格特征 (急躁易怒、冲动性高、持久性差)越明显,发生复饮的风险越高。国外也有研究利用是否复饮、首次复饮的间隔时间、自我报告的复饮后饮酒频率及饮酒量作为疗效指标,评价接受治疗的酒依赖患者,发现在随访期间复饮的患者存在更强烈的寻求刺激水平,持久性更差,以及配合度更差[19]。另外,本研究结果与此前一项约72000人的大样本研究结论相一致,即冲动性得分较高与大量饮酒明显相关,而急躁评分较低、持久性好的个体则在随访中表现出良好的戒酒效果[20]。本研究结果与JIN等[21]不一致,该研究使用MMPI对酒依赖者进行人格评定发现,精神病态人格得分较高的酒依赖者存在更高的复发风险。造成此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入组患者种族不同,以及随访时间的长短不同。
总而言之,本研究发现完成急性脱瘾治疗的酒依赖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存在着多个维度的人格偏离。轻躁狂倾向,如急躁、易怒、较高的冲动性和较差的持久性,可能是导致酒依赖患者复饮的危险因素。这也提示在针对酒依赖患者的治疗中应该着重加强对上述个性特征的管理。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①样本量较小;②没有纳入女性患者,无法说明性别间差异的可能[22];③一般信息及临床资料收集不够全面,没有纳入其他可能影响复饮的因素[23];④半年后随访未对患者的人格特征进行再测试,可能无法明确人格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将来需要进一步全面扩大样本,纳入足够女性患者,完善资料收集,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