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睡眠特征比较分析☆
2021-01-30黄秦特胡莺燕周千吕洞宾周霓钱诺诗黄海婧吴政霖洪武
黄秦特 胡莺燕 周千 吕洞宾 周霓 钱诺诗 黄海婧 吴政霖 洪武
睡眠障碍与心境障碍存在交互作用,睡眠障碍是心境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和常见临床症状。临床上约3/4的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睡眠障碍[1]。70%~99%双相障碍患者也在疾病的某个时间段经历过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缩短、睡眠维持困难等睡眠问题。在抑郁发作期,失眠更加普遍[2]。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由于其症状具有一定重叠性,在疾病早期两者的鉴别诊断困难。既往睡眠相关研究也未发现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睡眠特征的差异。心肺耦合分析(cardiopulmonary coupling,CPC)睡眠质量评估系统可利用心电信号监测睡眠,具有操作简便、便于随访、信息有效、测量敏感的优势。本研究运用CPC睡眠质量评估系统,比较单相抑郁、双相抑郁患者和正常对照三者之间睡眠结构的差异,为单、双相抑郁障碍的睡眠特征鉴别及CPC技术应用提供新的思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均来自2016年6月至2017年11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或“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中度抑郁、伴有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排除标准:①患其他精神疾病;②患严重躯体疾病。
对照组同期通过广告向社会招募。入组标准:①年龄18~65岁;②无任何精神疾病;③未有过可疑的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相关症状。排除标准:患严重躯体疾病。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专科医院精神科病房内进行。患者住院时于病室内睡眠1个晚上,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师和护士使用CPC质量评估系统采集数据。对照组被试单独在房间内睡眠1个晚上,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采集数据。所采集数据由南京丰生永康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软件进行远程数据分析。CPC技术基于睡眠期间体表连续的单导联心电信号,将心率变异度和从心电图导出的呼吸信号进行耦合,分析得出睡眠分期结果以及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临床指标[3]。本研究采集指标包括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总评、睡眠分期、睡眠各时期平均心率以及低通气呼吸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 AHI)。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5.0完成。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总评、睡眠分期比例、睡眠各时期平均心率均为非正态分布,用M(QL,QU)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Mood 中位数检验,两两比较使用Bonferroni法校正。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有99例单相抑郁患者入组,年龄(38.52±14.75)岁,35例男性和 64例女性。双相抑郁组共有 78 例患者,年龄(35.51±14.09)岁,43例男性和35例女性。对照组208名,年龄(39.77±11.00)岁,102名男性和106名女性。三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02,P=0.020),其中单相抑郁组女性多于双相抑郁组(P<0.05)。
2.2 睡眠总体状况及睡眠结构 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及对照组睡眠总时间(=38.889,P<0.001)、在床总时间 (=91.587,P<0.001) 存在统计学差异,而三组的睡眠效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相抑郁组的睡眠总时间比对照组更长(P<0.001),单、双相抑郁组的在床总时间长于对照组 (P<0.001),单相抑郁组的睡眠总时间长于双相抑郁组(P=0.035),两组睡眠效率和在床总时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睡眠质量总评分数、睡眠各时期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 睡眠生理指标 睡眠生理指标方面,三组睡眠熟睡心率(=34.726,P<0.001)、浅睡心率(=28.528,P<0.001)、REM 睡眠心率 (=27.915,P<0.001)、觉醒睡眠心率(=16.450,P<0.001)、呼吸紊乱心率(=17.709,P<0.001)平均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AHI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单相、双相抑郁组睡眠各时期心率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P<0.001),单、双相抑郁组间睡眠各时期心率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单、双相抑郁患者在床总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单相抑郁的睡眠总时间显著长于双相抑郁患者,这提示单相抑郁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才能满足其睡眠需求,这与既往研究相符[4]。而相较于单相抑郁患者,双相障碍患者存在更多早醒症状[5],引起睡眠总时间的减少,这些特征在既往的研究中并未受到重视,可能导致双相抑郁患者误诊为重性抑郁障碍[5]。本研究中,单相抑郁患者的睡眠总时间和在床总时间较对照组增加。既往研究[6-7]也支持少部分单相抑郁患者的在床总时间或睡眠总时间延长,这部分患者往往主诉精神运动性迟滞。本研究双相抑郁患者的睡眠总时间较对照增加。既往研究中,双相抑郁患者与单相抑郁患者的多导睡眠检查结果相类似,而双相躁狂期患者则有明显的睡眠减少症状[8]。
三组睡眠质量总评分接近。有研究指出CPC存在高估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可能[9],这会导致睡眠质量评分失准,使得失眠患者仍有较高评分,无法与正常对照区分。本研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有研究提示单相抑郁患者REM睡眠时间比例增加[10]。但在本研究中,单、双相抑郁患者睡眠结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睡眠生理指标方面,单相抑郁患者睡眠各时期的平均心率上升,这可能与抑郁患者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减弱,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有关[11]。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双相抑郁患者存在类似生理变化。既往研究提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且睡眠对这种紊乱可能存在加强作用[12],从而导致睡眠心率增快[13]。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单、双相抑郁患者具有相似的自主神经紊乱症状,此类症状是否具有相似的生理基础,仍需更多研究加以证实。
虽然有研究提示,单、双相抑郁患者睡眠呼吸紊乱程度与患者抑郁严重程度相关[8],且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以延长双相障碍抑郁相患者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缩短躁狂相患者的熟睡时间。但在本研究中,单相抑郁患者的AHI与对照组相当,双相抑郁患者的AHI小于对照,但无统计学差异,此结果与既往研究不符。
表1 睡眠总体状况与睡眠结构
表2 睡眠生理指标
本研究存在不足。首先,单相抑郁组的女性多于男性,可能导致CPC频谱产生差异,影响睡眠质量评分以及AHI测量值[14]。其次,本研究未能收集受教育程度、家族史、病程、用药情况等详细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资料,也没有采用量表进行症状评估,难以进一步对不同症状特点、严重程度的患者进行分析,尤其是不能排除药物对患者睡眠情况的影响,但本研究采用临床真实状况下的睡眠数据,不对用药情况进行特殊限定,更能真实反映临床中患者的实际情况。另外,CPC睡眠评估系统可用于连续采集睡眠频谱,追踪患者睡眠情况的纵向演变过程,本研究仅记录分析单次睡眠,未对后期睡眠变化进行追踪,存在一定局限性,需在今后的研究中改进。
单相抑郁患者和双相抑郁患者在病程中均存在睡眠问题。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患者的睡眠总时间短,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睡眠进程改变。单、双相抑郁患者均存在各时期睡眠心率平均值上升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单、双相患者抑郁期存在相似的自主神经紊乱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