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策略探索
2021-01-29邹丽华
邹丽华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分布在各册教材的课文中,是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依据,语文要素的落实过程,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创设真实情境,着眼单元整体几个方面的实践探索,更好地使“语文要素”落地。
【关键词】语文要素 真实情境 学习支架 单元整体
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提出:“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统编版语文教材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式能力训练的“点”:有的是学习一种读书理解的方法,有的是学习和练习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有的是训练某项表达能力……这些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册教材的课文中,便于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些语文要素,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搭建学习支架,让思维过程可见
支架的作用主要是支撑、承载、联结等。学习支架,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发展要求,需要借助的脚手架,以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达到新的发展高度。
搭建语文学习的支架是助力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它需要教师通过观察、分析、评价等策略,寻找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以此为支点搭建学习脚手架。这些有情境、有任务、有策略、有技术的学习支架,往往是在学生学习的瓶颈处、发散处、模糊处、进阶处搭建,可使学生语言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视化,助力学生把握语文规律,积累语文经验,形成语文能力。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于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会感到无从下手,为他们搭建支架,呈现思维的过程,是指导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关键。在教学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有四幅连环画插图(见下图),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这四幅插图分别对应的是哪些自然段,把自然段序号标在插图下方。
师生一起讨论得出:这四幅图分别对应的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第4自然段、第3~4自然段、第5自然段。
师:这第2~4幅画讲的就是盘古开天地的经过,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很神奇,只用了三个动作。读一读课文,分别从文中找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来配插图,并想一想这些动作分别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
学生研读课文后,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讨论,分别归纳出:
劈——天地分开
撑——天地成形
化——万物出现
师:同学们归纳出的是盘古开天的经过,那么起因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呢?请你们找一找。
学生分别从文中找到故事的起因、结果。
师:谁能借助插图和板书,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笔者利用文本插图,让学生寻找文中语言要点,学生很快就把握了盘古“一劈天地开、一撑天地成、一化万物现”的开天辟地经过,充分经历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过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除了这些,表格、思维导图、提纲、情节地图等也可以成为学习支架,助力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创设真实情境,让学习内容项目化
学生对语文要素的掌握,一般都从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项目化学习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一种创新范式,指向的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笔者围绕教材中安排的“语文要素”,通过项目化的整合,设计听、说、读、写、汇报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作为学习者、探索者、问题解决者,借助课文学会规范使用语言提高语言思维能力,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其知识、技能和素养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升。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单元,主要有《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本单元要求“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在教学本单元时,笔者设计了以“请你当导游:制作一份地方旅游攻略”的项目化驱动性任务。主要活动过程如下。
第一個环节:谈话导入,提出驱动性任务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与我们互助结对的远在青海宜川的同学们听说我们江南风光特别迷人,都特别想来做客。如果他们来到了无锡新安,你会推荐他们去哪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呢?最近,我们学完了本单元的全部课文,又要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份“新安一日游攻略”,以此迎接小伙伴们的到来吧。
第二个环节:复习课文,用已学方法介绍景点。
(1)交流前期的实地寻访情况,说一说本区域有哪些地方最值得去游玩。
(2)将最有特点的地方具体地介绍给大家:
师:回顾第五单元课文中作家的写法,看看有哪些写法值得借鉴。
生1:《海上日出》第3自然段的主要是拟人,按日出顺序写。
生2:《记金华的双龙洞》第5自然段主要是按游览顺序抓住特点写。
师:为了让交流更生动,同学们可以借助图片、视频、文字等。
(3)讨论:设计一份攻略需要注意什么?师生共同讨论并完成攻略评价表。
第三个环节:制作攻略,多形式汇报成果
(1)在规划路线或介绍路线时,可以借助方位示意图,用箭头在示意图上标注参观路线。另外,还可以根据参观者的不同需求规划风景线路、标志建筑物线路、网红路线、文化路线、大杂烩路线等。
(2)在成果汇报时,根据攻略评价标准,按表达有顺序、抓住特点这两个主要要求来介绍你将提供的旅行攻略。
第四个环节:总结延伸
课后把路线安排、时间安排再进一步完善,形成一份文字材料或者电子材料,投稿发表在我们的“无锡高新区在线”“湖韵新安”等公众号或其他媒体上,吸引更多的人来新安游玩。
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新安旅游小使者”。
笔者根据该单元课文的特点,紧紧抓住此单元中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工具,分析他人观点、理解他人做法、表达自己想法、交流对事物看法,不断整理和吸收处理语言信息,促使学生将交流、思考、创造、表达这些技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表现出来,从而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沟通技能、信息搜索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个性表达能力。
三、着眼单元整体,让“要素”落地
统整在一起的各单元课文,往往有共同的“语文要素”达成目标。所以教师必须要将“单元”看作一个整体,理清单元内各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各自为政”式完成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阅读课文,本单元其中一项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研读课文后,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第一步:阅读感悟
通过《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的研读,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一是在具体叙述中流露情感。如《那个星期天》有一段具体叙述了“我”怎样“挨时光”的,通过阅读讨论,可以知道:作者是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二是在心里独白中直抒情感。如通过阅读《匆匆》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学生可以发现作者通过“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等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自己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三是在情境列举中抒发情感。如在《匆匆》第3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多个生活情境,通过“早上起來的时候”“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等场景,感受到时间“飞”过去了,真切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四是在对比中表达情感。《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但在表达方式上各有异同,笔者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不同点,并体会作者选择不同方式表达的好处。
第二步:初试身手
想象“奔跑在田野上”“考试过后”“下雨天”等常见情景,运用从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情感的方法,就自己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分别进行描述。描述后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讨论,结合本单元“表达情感”的语文要素,进行评价与改进。学生在语言的吸收和创造中进一步揣摩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第三步:迁移运用
笔者借助本单元的“习作”,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现生活情境,通过具体生活事例的记叙,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的真情实感流露于字里行间。
这样,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要求表达出真情实感”的目标,做到纵观单元整体找梯度、找联系。学生在学习体验过程中,一步步逐渐突破语文要素,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当然,语文要素的学习,不一定始于此单元,更不可能终于此单元,它需要在语文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内化。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聚焦“语文要素”,能更切实地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能更好地为打造“学为中心”的课堂服务,为实现学生的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