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项目化学习撬动初中整本书的深度阅读
2021-01-29余斐浙江绍兴市秀松中学311800
余斐(浙江绍兴市秀松中学 311800)
“整本书阅读”是当下语文教育界最热门的词之一,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各个学段都在火热地进行整本书阅读理论和实践探讨。项目化学习是如今欧美国家广泛采用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是一种能有效培养学生21 世纪所需的学习素养和能力的教学策略。而项目化学习同时也印证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的这一概念。项目化学习之思想源于杜威的“做中学”的经验学习,以及其弟子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项目化学习注重“知道”与“做到”,通过经验激活思维能力,应用课程相关核心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突出学习的实践性、过程性。近年来,中国的课程改革也符合这一全球趋势,不少学者和教师进行了项目化学习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复杂情境与艰巨任务,引入项目化学习思路,有利于引发深度学习。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的项目化学习为例,探索用项目化学习撬动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路径。
一、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面临的困境
“整本书阅读”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整本书阅读是建立在单篇文章阅读的基础之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目前来说,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整本书阅读实践到位,对于落实整本书阅读还有着诸多困境。
1.浅表虚假的阅读现状
高科技的社会、快速发展的生活节奏,加上学生学业的负担加重,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是大部分学生的常态,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使“没时间、读不懂”成为学生常用来逃避万字以上的整本书阅读的借口。现实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教材规定名著持抵触情绪,哪怕是符合中学生心理认知的书目,也因为要考试而望而生畏或提不起阅读兴趣。此外,为应试而存在的虚假阅读也常常存在,如市面上可以看到很多的名著的简化版本,将名著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抽离出来供学生记忆背诵。如此种种,学生连整书阅读都完成不了,更不用说深度阅读了。
2.缺少得当的指导方法
整本书阅读相对于单篇阅读来说,教师的指导难度比较大,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整本书阅读是目前语文教师的重要突破点。有些教师对名著整本书阅读指导仍停留在苦口婆心的劝导下,缺少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的阅读方法比较单一,认为阅读就是逐字逐句把书看一遍,没有关注文本本身的特点,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比如,阅读《西游记》,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方法指导”是“精读与跳读”,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学生就会一字一句读,这对于这样一本几十万字的文言小说,显然太过于费时费力,且超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范围,此项阅读任务自然无法持续完成。
3.过于单一的评价方式
目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时,大多停留在考试的层面,以试卷的分数来检验阅读效果。事实上,仅通过试卷的分数来反映学生的真实阅读情况是不可取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时,试卷上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读书时有独特感受的地方。试卷题目不能覆盖整本书的思想内容,学生的答题时间和字数也有限制,更何况大部分试题本身的科学性是有待商榷的。这种以一份或几份试题去衡量学生的阅读成果且仅限于结果性的评价方式是过于单一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的绝对评价,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的相对评价。因此,这不仅容易让学生感到“读了一本书完全没有收获”,而且降低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利于整本书的连续阅读。另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唯一的,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往往被忽视,没有给学生以合作的机会。
二、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及基本框架
1.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及本土实践
项目化学习,也常被译为“项目学习”“项目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虽然用词有差异,但均源于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并指出:“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国内学者夏雪梅基于3 年的地域实践,把项目化学习定义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公开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任海林老师在《在语文项目学习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语文项目学习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有一个驱动问题。第二,有一个或一系列最终作品。第三,项目主题基于生活、基于学科。第四,强调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探究。第五,学习过程中需运用到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
2.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框架
夏雪梅老师在《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和本土实践》一书中提出,项目化学习设计需要关注6 个维度: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学习评价。设计框架如图1:
图1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框架
三、整本书阅读与项目化学习的兼容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实施具有兼容性。一本书就是一个项目,读一本书就可以是一次完整的项目化学习过程。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一般安排四项内容:(1)作品简介;(2)读书方法指导;(3)专题探究;(4)精彩选篇。可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评价。其中“专题探究”这部分内容与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是一致的。围绕一个专题深入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过程。
1.项目化学习让整本书阅读变得真实
项目化学习的特征之二是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它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完成活动、做出成果,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历程。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要让阅读真正发生,就要把阅读的过程转化为实践的过程,通过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和审美性实践,让学生持续不断地阅读。以《骆驼祥子》专题探究课的项目化学习为例。教师围绕教材“专题探究”的4 个专题,设计了让学生写专题读书报告的驱动性任务。主题定向的读书报告不同于读后感的偏重读者体验所得,而是更注重文本的准确阐释,相当于“小论文”写作。撰写有规范的流程,需要“读、写、研”一体化,根据选题阅读原著相应内容,根据研究重点确定写作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证与阐释,在写作中研究,在写作中反复阅读。这样的学习过程势必倒逼学生走进原著,真实的阅读过程必将发生。更何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还会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而面对面或者网络平台的交流,也需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准备。在推广成果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书报告会得到评判、修正、完善,这个过程不仅真实,而且使阅读更加全面。
2.项目化学习促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入
项目化学习的特征三是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高阶学习的认知策略主要指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系统分析6 种,它是基于以下两个低阶学习进行的:一是获取和整合知识,二是拓展和精炼知识。以往,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往往停留在低阶层面,停留在对作品情节内容、人物形象的直觉认知上。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围绕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发展核心素养。在此期间,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意志以及价值观全程参与。项目化学习其实就是整本书深度学习的具体实践,从选题到制订计划、实施计划,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深度学习,同时结合阅读共同体,合作、交流、展示、评价、总结、反思,最终形成项目成果。项目化学习成果要指向对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例如,在《西游记》的导读中,教师设计了“取经路上,悟空曾经三次离开过师父唐僧,他是不是一个英雄呢?班内开展辩论赛”的项目化学习。这个驱动性问题的指向不仅在于吸引学生真实阅读,更有思维导向的作用。这个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指向高阶认知策略中的“系统分析”,主要分析的是“英雄”的核心概念。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和解释,而不是简单地提取与概括。从任务与结果来看,还培养了学生高阶认知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探寻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设计框架
项目化学习需要顶层设计,既要有总体规划设计,也要有重点项目、难点项目的局部设计。夏雪梅老师给出了项目化学习常用的6 个阶段:(1)入项活动;(2)知识与能力建构;(3)探索与形成成果;(4)评论与修订;(5)公开成果;(6)反思与迁移。整本书阅读需要在时间节点、课内外阅读进度上协调,在学习方式选择、学习资源考量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笔者参考课程教学设计“ADDIE模型”,即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评价(Evaluation),结合项目化学习和整本书阅读特点,设计框架如图2:
图2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名著项目化学习设计框架
总之,整本书阅读以项目化学习为路径是可行的,能够有效突破当前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困境,能够把阅读引向真实、深刻,但也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