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内涵、特征与功能探析
2021-01-29魏莹
魏 莹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6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1]。随着国家层面对大数据战略的深远部署,国内各界对大数据的研究不断深入,就目前看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已成为时代趋势,对于“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国内学界已有相对较多的理论成果且不断转化为实践,但“数据驱动”相关理念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从内涵界定、特征分析、重要功能等角度做些许探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的基本内涵
“数据驱动”是由“数据”和“驱动”组成,欲清楚辨析“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内涵,必先对“数据驱动”有充分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数据”是指:“进行计算、研究、设计的数值依据”[2]1173,含有凭证之意,以数值为依据追求事物的准确性。“驱动”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施加外力使开动起来”[2]1031,侧重于外在的助推作用;二是“驱使”之意,强调内在的心理倾向。可见,“驱动”需内外深度结合、表里双向互动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数据驱动”作为组合词,“数据”和“驱动”具有内在深层联系,“数据”是“驱动”的前提,“驱动”是“数据”的推力,“数据”表现为静态性,“驱动”表现为动态性,这是深沉状态下的理性科学思量。“数据驱动”注重在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基础上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将技术要素与人的要素融合,积极探索数据背后事物的属性与规律,使人们在物理写真中审视、创新、发展人类社会。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作出如下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主体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化,并挖掘其他隐藏的数据资源,不断对数据资源进行精准加工、分析和高效配置,以此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逐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和智慧化,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对于此概念内涵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生成前提:技术属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
第一,数据驱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支撑。数据驱动本质属性是技术属性,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着数据驱动,数据驱动强调的是一种外部的技术力量,以技术提升效能,这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增添新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思想和行为两大范畴,意通过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变化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数据驱动能够快速广阔地抓取和收集人们有关思想行为的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加工等,更为准确地对数据痕迹进行分析和掌握,最后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策、评价等提供可靠依据[3]。目前大数据信息技术已较为完善,形成了数据收集、储存、清洗、加工、挖掘、运用等具体技术,建立起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生态系统,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数据驱动进行价值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作为技术资源,要求发挥数据技术优势,依靠技术但并不依附于技术,强调以价值理性升华技术属性,既要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要注重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体现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发展目标,立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4],饱含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因此,我们需要在价值引导下规避数据驱动中面临的风险,警惕数据驱动过程中教育功能的弱化,防范数据驱动教育目标的缺失。数据驱动单个看是以技术为主体,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人便成为优势主体,技术将为人所用,技术将为教育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数据驱动过程合理、目标正确的重要价值引导。
(二)动力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和智慧化的现实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准思维作为全新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深入展开,在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社会治理、科技创新、工作作风、干部队伍等领域产生突出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精准思维的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在精准思维指导下精准开展工作,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的放矢,要聚焦难点,剖析痛点,找准发力点。精准思维将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有力切入点,教育决策将由“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供给将由“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5]。精准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需做出调整以应对更高的育人目标要求和面临的更大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体现在精准定向、精准定位、精准定法三个层面[6],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精准化?这必然要求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聚焦精准育人目标。而数据驱动作为重要新兴技术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学界对于数据驱动的研究也由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越来越意识到数据驱动的时代价值,也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必然需要数据驱动的助推。
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是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时代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环境、基础设施、社会需求、教育目标的深刻巨变中守正创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大潮滚滚向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时代发展规律,立足时代大势,拓展思政发展场域,创新思政发展的思维向度,擘画思政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满足思政发展的现实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向智慧化。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为基础,利用数据智能分析、整体智能研判、自主智能反馈等智联互通技术,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有效数据集合,搭建数字服务平台,链接教育主客体实际需要,引导教育主客体的思想行为目标,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共通、全方位协同并进的思政工作智慧体系。
(三)内容核心:数据资源挖掘、分析和运用的有机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蕴含着用数而思、因数而定、随数而行的核心理念,旨在将大数据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数据资源挖掘、分析和运用的有机整合,为思想的把握和行为的研判提供技术支撑。海德格尔认为:“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7]数据驱动的运用就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科技图景,在复杂的巨型数据系统中精准描画思想政治教育的状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规律并实现精准预测的目标。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的挖掘。数据的遗留痕迹贮存于各种媒介,主要包含线上数据和线下数据。线上数据即储存在云端的数据,如网上学习、网上购物、网页浏览、网络社交娱乐等,这些云端数据比实体数据量更大、范围更广、冗杂程度更高,需要细心挖掘。线下数据即现场实体活动留下的痕迹,包括学生课堂情况、消费情况、图书馆阅读情况、奖助学金以及学生平时的人际交往、语言行为习惯等,以较为显性的方式呈现,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记录以及问卷调查等掌握学生情况,并依托大数据技术转化为智能数据。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的分析。数据分析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节点,数据分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数据驱动的效果。数据分析延展了复杂的耦合—人类—自然—人工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掌握好数据分析操作的步骤,才能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尽量降低失误率,将分析结论价值最大化。我们需要明晰数据分析目的,对数据进行甄别筛选、加工处理,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在假设、对比、解剖、平衡中确保数据分析的完整性、有效性、真实性、科学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的运用。一是校园服务数字化。将学校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教材、科研成果等资料或物件进行数字化、虚拟化、在线化,实现数据流推进网络数字资料的共享,拓展学生运用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高效利用校园资源。二是完善学生信息数据库。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对学生真实情况的掌握大有裨益,比如学生奖助金数据、贫困生数据、就业数据、考研深造数据、心理健康数据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不仅从理论上更从实践中践行思政要义。三是关注学生教育个性化。数据驱动使个性化学习教育进入新的阶段,学校可以打造个性化学习平台或者系统,学生按照自身实际需要进入,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目标指向:数据驱动和立德树人的深度交融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育人工作带来了一把金钥匙,不仅代表着信息技术发展的高峰,也构建了全新育人模式———数据育人模式。数据为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其中蕴藏的数据思维为教育工作带来深刻变革,实现了数据驱动和立德树人的深度交融。
数据育人是数据驱动和立德树人深度交融的必然结果,即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掌握基本数据理论、数据知识、数据方法、数据技能,拥有较强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富有社会责任心,具有进取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最终目的在于服务社会、服务全人类。第一,在培养人才方面,变革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打破时空限制,使师生交流可以实时也可以延时,无障碍服务教学成为可能,平衡了沉浸式教育下现实与虚拟的关系。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获取,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向,以客观实际指导实践。第二,提供了全球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的在线网络课程突破了地域、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实现面向个人的灵活学习方式、无障碍服务学习支持。第三,在育人管理上,遵循一定秩序,按照数据排列顺序对教育对象信息进行采集分类汇总,方便调度和抽取,并针对目标要求实现数据信息的互通共享,以此提升管理的效度,实现数据利用的效果最大化,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的主要特征
特征作为对象抽象的表征,从侧面描摹着对象的本质,是对象之间差别判断的主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既包含着数据驱动的普遍性,又具有新时代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因此,我们需要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的特征。
(一)主客体的交融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8],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主体中心或者客体中心模式,呈现出主客体的交融性。主客体之间不再是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向灌输,而是一种交互作用、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双向互动关系。“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9]235数据驱动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交往借由“数据”联结,转变为“主体—数据—客体”的交往形式,主客体以“数字化形式”在场,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流变进一步加快。“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9]59主体很快可以转化为客体,客体又随之可以转化为主体,主体客体的界限在相互交融中模糊。在这样的数据平台下,主客体关系的联结是自愿和平等的,既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是“一对多”关系、“多对多”关系,开放自由的数据环境允许主客体多向度的交融,这有利于主客体在比较中形成客观正确的理解,能够在审视和检验中不断完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引导的作用和能力。
(二)内容供给的推送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优化有利于建立和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环。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素材,这些内容素材在大数据算法演算下实现精准推送,并利用网络传播实现实时共享。“信息推送”是计算机专业术语,由掌握技术的网络公司获取信息后向用户传播。因此,数据驱动内容的推送依赖于智能算法技术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和网络参与情况,采集网络信息资料,如受教育者网页浏览、网络留言、热点事件的评论等,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料的精细捕捉,及时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政治诉求,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的条件下,按照信息匹配关系和相关规则,有方向有针对性地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符合受教育者需要的高效信息推送机制;还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知识结构、环境结构等程度的不同,进行差异化信息推送,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
(三)空间环境的开放性
空间环境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因子[1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天生是社会生物,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同时,“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9]134在大数据时代,空间环境呈现出与全球化同向同行的开放性,在开放性背后又夹杂着社会思潮、思想观念、文化交流等的摩擦与冲突,其复杂性也日渐凸显。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空间环境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封闭系统,它呈现出开放性,既是对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积极回应,也是教育方式创新和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数据驱动使教育主客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事、随地的汲取和交流变成了可能,即使遗漏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数据查找得以获取,这打破了信息资源的垄断,促进教育资源的自由和公平。同时,这种空间环境的开放性有助于帮助教育主客体表达思想观念、诉说需求,促进教育主客体主体性的激发,为教育主客体深入互动创设环境条件。数据驱动空间环境也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动态系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相互链接共享,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数据驱动空间环境不仅成为信息制造和传播的平台,也是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交锋的新场域。在开放、复杂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增强自身价值判断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价值中保持清醒头脑,在多样性中找寻价值的归宿,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过程运行的连续性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1]马克思主义从人和世界的关系揭示事物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意义,其关于过程研究的首要核心是人与人、人与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过程即实践,强调事物的生成变化应该放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中来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即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展开,依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以满足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12]。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过程运行的连续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遵循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数据驱动创新教育方式,满足社会的思想品德需要,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迈进。过程的连续性存在于思想品德发展的每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或多或少会渗透到下一个阶段,这种过程运行的连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中的全员性,数据驱动联结了各大教育主体,数据驱动将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数据精准链接比对,对个体精准画像,极大地调动各方力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下持续激发活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中的全程性,以时间轴为线索,从学生入校到离校,从离校到进入社会,时刻都在产生个人思想行为的数据信息,我们需要借助数据驱动完成数据积聚,并利用有效数据资源有序开展育人工作。
(五)效果评估的精准性
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的效果评估是在网络信息在线教育和管理基础上,依托“智慧校园”等信息化形式,对教育活动质量开展科学动态的评价和估量,既包括教育者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又包括教育对象的学习过程、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发展,以及教育环境、教育中介等方面的考量。
这一效果评估实际是对现有的或者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望实现价值的增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程度。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呈现出精准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主要依赖于问卷调查、成绩测评、思想汇报等,往往是出于主观经验的量化和判断,缺乏长期客观的数据实证,无法评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不能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影响教育质量。数据驱动的运用,正好弥补这一不足,容量大、混乱的数据信息在数据驱动面前都是思政效果判断的有力基础,并且大数据技术最大限度地剔除干扰数据因素,实现对教育个体的个性化精准化评估,包括个体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提取、清洗、分析,取代标准化、程序化的评价机制,使效果评估向精细化发展。同时,数据之间的相关联性蕴藏着思想和行为的动向,大数据还可以在研究相关性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的效果,如:分析学生对微信、微博等各大平台的喜爱程度等,教育者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精准评估,在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预测行为和结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的重要功能
功能从有效、有利方面测量事物所发挥的作用,衡量事物存在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所具有的功能围绕着“人”展开,旨在实现育人目标,本质上是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既包含着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客观物质性,又蕴藏着价值观念的传递,具有主观精神性。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主要具有培育功能、强化功能、预测功能这三大功能。
(一)培育功能
培育功能是指数据驱动具有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掌握数据知识、形成数据能力、遵循数据道德的作用。首先,数据知识的培育功能。数据知识是数据素养的基础,包括专业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数据知识的掌握是进行数据运用的原材料,是培育数据素养必不可少的要素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然依赖数据知识的累积,数据知识具有及时性,蕴藏着潜在的思想行为动态,不仅赋予教育主客体数据基本理论、数据方法、数据技术,也为教育主客体发挥数据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数据能力的培育功能。数据能力作为核心要素,在数据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数据能力的培养是有效开展数据驱动活动的关键,是实现数据育人目标的优势力量,包括:数据获取能力,即从海量数据中收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的能力;数据选择能力,即对原始教育资源数据以及加工过的教育资源数据进行筛选和辨别,有效排除干扰数据的能力;数据利用能力,即按照一定的思政目标和需求,对多种类数据分类排序、改编重组、加工转换,提升数据准确度和利用率的能力;数据反馈能力,即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判断,验证其是否与客观相符、是否达到育人目标的能力。最后,数据道德的培育功能。数据道德作为数据管理的一种手段,与政策、法律息息相关,这是对数据以及数据行为的规范和管理,以强大的约束力规范人们的数据行为,既有道德的自觉性也有法律的强制性。所以,数据驱动要求教育主客体在运用大数据时务必遵守数据道德,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不侵犯他人数据隐私,不侵占他人成果,不传播虚假数据信息,在合理范围内运用大数据。
(二)强化功能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9-10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作为一种创新思维理念,被教育主体掌握,也将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数据认识、数据意识、数据氛围等方面起到强化功能。
第一,数据认知的强化功能。先进正确的思想不会自发地生于人的头脑之中,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灌输。数据认知的过程也是精心准备灌输的过程,行为的开展必当以思想认知的程度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首先就需要对数据充分认识,要求师生具备筛选辨别数据的能力,数据驱动的过程也是师生认识数据的必要过程,师生在数据驱动中解答了关于大数据的疑惑,感知大数据对思想行为的影响,开拓了数据思维,主动地认识和拥抱大数据,为发挥数据资源的思政效果奠定基础。第二,数据意识的强化功能。数据意识的形成源自数据认同感、数据敏锐度、数据判断力,正向肯定的态度有利于事物的接受和运用,高超的捕捉能力有利于发挥数据运用的实际功效。数据意识的强弱决定了收集、整理、判断、运用数据的自觉程度,数据意识强的人,善于在错综复杂、混乱无序的数据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选利用正确有用数据;数据意识淡薄的人,很可能迷失在混乱错误信息之中。数据驱动强化着教育主客体的数据意识,促进教育主客体自觉地提升数据意识,提高自身掌握运用数据的能力,这是实现数据资源育人目标的重中之重。第三,数据氛围的强化功能。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氛围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良好氛围的营造有利于促进正确观念的传播和接受,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数据驱动有利于强化数据氛围,教育主客体对数据的运用将由自发走向自觉、由被动走向主动,在内在吸纳和外在推力之下不断强化数据驱动的正向引导。
(三)预测功能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13],预测思维在人类生活中早已显现,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杂乱无序的非线性关系借助大数据优势突破了因果关系限制,打破了预测的时空跨度,提升了预测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第一,表现在效果的预测。这一效果的预测,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由实践来检验,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践观。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效果的预测拨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雾里看花”的境遇,实现对教育过程的数据化评估,对教育对象的情感、认知、意志、行为等可视化呈现,在第一时间透析教育对象的知、情、意、信、行,及时形成思想行为预警机制,以真实客观的实际情况指导实践。第二,表现在趋势的预测。思政工作者可以依照数据趋势的预测提前做好思政工作预案,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形成预警机制,提升教育者危机意识和防范危机的能力。在小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是抓典型、看重点、抽样调查的方式,这样的方式缺乏针对性,很难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无法对教育趋势进行精准预测。被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未雨绸缪的效果。有了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思政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预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总体态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将一切危险扼杀在萌芽里,打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的研究回应着时代浪潮,在理论上进行意蕴建构,在实践中探寻突破,力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的思维理念、技术资源、创新方法,我们需要深入把握其内涵,明晰其主要特征以及重要功能,以此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认知方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开阔的存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