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体验的甘肃红色研学游产品开发研究
2021-01-29王源远
王源远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甘肃 天水741000)
2019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甘肃,甘肃的“红色”,是革命的颜色。“不可替代”四个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红色文化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为我们进行红色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调准了“音”,定好了“调”。甘肃红色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就是通过深度体验,“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最终达到让参与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的目的。
一、甘肃省红色研学旅游发展条件与优势
(一)资源优势
甘肃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早期组织,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有史诗级的红军长征……无论时间空间,无论数量质量,无论内容形式,都独具特色、不可替代。
一是红色遗址遗迹数量众多、覆盖面广。目前,甘肃确定的革命遗址有682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483处,其中有包括岷州会议、榜罗镇会议旧址在内的重要历史事件所在旧址326个,革命领导人故居34处。甘肃还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5个,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14处,中宣部确定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8处,有“血浴河西”“长征丰碑”“红色沃土”三条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
二是红色地标独一无二、影响深远。甘肃华池县是西北最早的红色政权“南梁政府”的诞生地,甘肃会宁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圣地,甘肃河西走廊是西路军血战河西的见证地。
三是红色文化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甘肃红色文化遗产遍布全省13个市州的71个县区,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红色文化遗产链。具体来看,庆阳市的革命遗址最多,在大革命时期、根据地时期、长征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址;陇南市和白银市的革命遗址多为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张掖市的革命遗址多形成于红西路军血战河西时期;天水、甘南、定西、兰州……红色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可以说陇原大地是“红色”的。
(二)品牌优势
目前,甘肃全省已培育“红色沃土”“长征丰碑”“浴血河西”三大红色旅游品牌,并形成了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4A级红色景区8处;有包括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在内的16个红色景区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甘肃的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两当兵变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岷州会议纪念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华池县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古浪县红西路军古浪战役遗址等9个红色革命圣地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甘肃省红色研学旅行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省红色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现状
目前,甘肃省红色研学旅游参与者主要是旅行社、景区和社会培训机构,学校较少参与。2016年11月,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研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让研学成为“四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教育部等部门明确研学的性质是“公益性原则”,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从研学游的组织者来看,《意见》明确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安排,具体操作上可以“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从红色研学产品开发模式上看,旅行社、景区和社会培训机构更多采用定制开发的模式,而学校则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目的以及资源获得的便捷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并且遵循四个原则: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
“红色文化+”是甘肃省红色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主要切入点,目前,已经成熟并有一定知名度的红色研学旅行产品主要有:以红色高台为核心打造的“西路军红色征程之旅”,以红色会宁为核心打造的“长征会师胜利之旅”,以红色南梁为核心打造的“南梁精神红色记忆之旅”等。这些红色研学产品,主题鲜明、特色突出,融实践性、体验性为一体,是成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也是生动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甘肃省红色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存在问题
2012年《甘肃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实施以来,甘肃红色旅游和红色研学游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陕西、山东、江西、湖南、河南、河北等省相比,仍存在明显的不足。
1.红色研学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整合与规划。甘肃缺乏对红色研学游整体的规划与资源整合,甘肃红色研学旅游品牌没有形成合力。客观来说,甘肃省红色资源丰富,量大面宽,红色研学资源整合起来难度很大,但也是机遇,可以借鉴山东省以“沂蒙精神”、陕西省以“游访圣地、问学延安”为核心打造红色研学产品的经验,通过整合相关或相近的红色研学资源,形成红色研学游的“甘肃特色”,打造红色研学游产品的“甘肃样板”。
2.红色研学游教育理念未充分体现。研学游,“游”是形式,“研”“学”是内容,要做到“研”有深度,“学”有高度。国务院明确研学游的目的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指出研学的目的是“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意见》)。但是,研学游本身“游学相伴”的特征,容易造成“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的情况发生。
3.红色研学游体验方式单一。研学游要做到研有所学、研有所思和研有所悟,体验方式很关键。目前甘肃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大多缺乏现代化的动态式和参与式的展示,缺乏深入的体验。体验方式单一主要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从形式上来说,主要是跟随讲解观看图片或文物、欣赏影视作品或演出,安排相对紧凑,但缺乏“悟”的足够支撑,效果欠佳;从内容上来说,红色研学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差异性不大,缺乏对特色文化的概括和内涵深度的提炼。
4.红色研学游实践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成熟。研学游要做到研有所学、研有所思和研有所悟,研学导师很重要。一个优秀的红色研学导师,要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还有要积极的情绪和勇于、善于探究的职业素养。研学导师是研学内容的实施者,也是研学效果的主导者,通过深入研究、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让红色情景复现,让参与者受到感染,达到深化研学的目的。红色研学游实践人才包括研学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者和推广者、研学导师等,目前缺乏对红色研学游实践人才的培训、认定、考核和管理机制。
三、甘肃省红色研学游产品开发思路与对策
(一)甘肃红色研学游产品开发总体思路
一是以红色文化为主旋律、地域文化为补充,确定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禀赋独特,如果开发推广得当,甘肃红色研学游将是一片沃土。因此,甘肃红色研学产品的开发设计,要紧扣文化内涵,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参与方式、效果呈现,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进行课程设计与体验项目拓展等,让红色故事讲起来、红色声音响起来、红色资源活起来。
二是甘肃红色研学产品建设方案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使红色文化真正“可游”“可感”“可知”,真正实现从“旅行”到“研学”的跨越。
三是树立“立足甘肃,面向全国;突出重点,打造龙头;错位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要因地制宜做好红色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推动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做到走出去、引进来,与周边地区加强互动交流,打造一批主题多样、形式灵活的红色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二)甘肃省红色研学游产品开发对策
1.以差异化为抓手,整合研学资源
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以红色旅游景区、红色研学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载体,延伸红色研学产品链,积极推动红色研学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有机结合;以会宁县红军长征会师旧址、迭部县腊子口战役遗址、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重点红色景区为核心,发挥重点景区“珍珠链”和重要遗址“葡萄串”的辐射效应,带动甘肃全域红色研学游发展。
一是借鉴陕西“游访圣地、问学延安”的成功经验,整合甘肃省红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长征丰碑、红色陇原”的甘肃红色研学文化品牌。“游访圣地、问学延安”的成功,让延安经济实现了“油主沉浮”向“游主沉浮”的华丽转变。总结其经验,第一,延安以红色研学为主题,建设了一批包括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党校、南泥湾干部学院等知名干部培训机构和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内的高质量红色研学游基地。第二,延安的红色研学课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体验性。根据不同研学主题、参与者年龄等,教学形式多样,如图片展示、现场讲解、观看演出等,使红色景点和演出成了接受思想洗礼的生动课堂。以陕旅集团西安唐乐宫倾力打造的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为例,舞台理念和设备极为先进,乐、舞、歌与声、光、电、水、雾的配合恰到好处,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延安保育院》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在于深度挖掘第一手珍贵史料,在于独特的视角,还有大胆运用现代舞台剧的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让研学旅行活动更具参与性、实践性和体验感。此外,《延安保育院》也完全契合“弘扬延安精神,追寻红色足迹”的主题。
二是完善红色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政策制度体系。将红色研学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教育部《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且明确了从小学到高中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课程体系。5年过去了,教育部的《意见》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是不应该的。
三是推动甘肃红色研学游跨省联动,串联陕甘川宁青新西北红色研学游优质线路。以庆阳市为例,其和陕西省咸阳市、铜川市作为陕甘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革命历史遗存。目前庆阳市与咸阳市、铜川市联手打造了9条“陕甘边红色研学旅游”精品线路,这些线路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充分展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在保家卫国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为开展红色研学旅游提供了新路径。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设计理念
红色研学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要紧紧围绕教育部“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来开展,避免出现“只游不学”或“只研不游”等情况的发生,真正做到“游”要适度、“研”有深度、“学”有高度。以开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金川公司的研学为例,学生不仅可以直接感受大国重器带来的震撼,还可以获得劳动精神和艰苦奋斗教育,更是成功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开发体验型红色研学旅行产品并提升服务水平,将“游”“学”“悟”贯穿其中
一是以红色研学为主题,打造全国教育培训新高地。开发“上新时代党课、学红色精神、传红色基因”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红色研学旅行基地,让传统的教育培训“活”起来,让峥嵘的历史“活”起来。以长征文化为例,甘肃长征文化资源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是“三线、三区、八节点”的空间格局。“三线”是北上会师、奔向边区和西路军征战河西3条主线,“三区”就是北上胜利会师、红色革命根据地和血沃河西,“八节点”就是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会宁红军会师、南梁革命根据地、两当红色革命、洮州会议、临泽—高台红西路军旧址。据此,白银市打造“红军胜利会师系列主题景园”和“西路军系列战役纪念景园”;张掖市打造“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地”名片,打造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核心的长征文化公园;陇南市以“红军加油站”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和两当兵变纪念馆为依托,打造“到陕北去”长征文化公园。
二是科技赋能,让红色研学更好传承。借助VR等高科技产品真实还原红色历史事件,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红色研学产品,让红色研学游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之旅。
三是体现地域特色,增强时代气息。因此,要挖掘感人故事,优化研学体验;结合热点话题,创新表述方式等。比如,在天水和陇南,开展陕甘地区中小学生“寻访红色足迹·感受红色情怀”活动,可以这样设计。
活动主题:寻访红色足迹·感受红色情怀。
活动形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等,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特色:温故知新、知史明鉴、学史明志、因时施教。
时间:2天。
具体内容:
红色之旅。参观“两当兵变”旧址。“两当兵变”旧址位于两当县老南街16号,为当时二连官兵和习仲勋等领导人的驻地。
历史之践。“两当兵变”纪念馆:弘扬“红色精神”,铸造教育“灵魂”。“两当兵变”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发动较早的一次武装起义。1932年4月,在陕西省委指挥下,许天杰、刘林圃、习仲勋等人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发动兵变,将部队拉到旬邑与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刘志丹部汇合。
文化熏陶。凤县古羌寨文化,感受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体味悠久的羌文化内涵,寻找朴实淳厚的羌族建筑艺术风格与历史传说、感受羌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追寻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科学探索。陇南徽县金徽酒业,参观酒文化博物馆、文化墙、厂房、飞天广场、虞泉湖、永生源古井、樱花路等景观。金徽酒文化展览馆造型独特,将酒坛和酒樽造型融于建筑外观,内部仿古装饰,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古朴典雅,凸显了金徽酒的酒文化。
生态净化。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自古以来就有“秦陇之捍蔽,巴蜀之襟喉”之称。嘉陵江自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和汉江水系。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73%和84%名列甘肃省第一,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乡村田园风光秀丽、民族民俗风情浓郁的地方,置身两当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怀旧、养生、休闲的“慢节奏”生活。
4.构建甘肃特色的红色研学课程体系
教育部《意见》对研学课程体系有明确的要求。从学段来看,小学是四到六年级,初中是七到八年级,高中是一到二年级;从内容来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因此,既要坚持市场导向,又要细分红色研学市场。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相应的红色研学游路线和产品。针对小学生,以“童心向党·强国有我”为主旨,在观光和体验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互动环节,如“唱红军歌、吃红军饭”等,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针对中学生,以“察往知今启来者·传承精神赋新篇”为主旨,依托现代科技,增加模拟体验和红色知识竞答环节,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针对大学生,以“行走陇原大地·厚植革命情怀”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为主旨,在更深层次上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一是设立甘肃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学院。把甘肃省打造成全国红色传承精神高地,设立甘肃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学院,探索设置红色研学课程,编写《甘肃省红色研学旅行教程》,通过编撰培训教材,规范培训内容,推进甘肃红色研学产品专业化和特色化。
二是定期召开甘肃省红色研学旅行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红色文化研究和红色研学游方面的专家以及媒体,举办红色研学游主题研讨会,推动甘肃红色研学游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为广大党员干部和游客群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提供重要学习阵地。
5.以政府为主导,优化红色研学人才培养机制
研学游的核心在于研学导师,原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规定,每个研学游团队至少要有一名研学导师,而现实情况是,研学游队伍有“导游”而没有“导师”。因此,要探索建立研学导师和从业者的准入标准、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保证红色研学游目的实现。
一是文旅部门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或培训班,培养红色研学导师。2019年,教育部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列入普通高校专业目录,隶属旅游专业大类,这对推动研学旅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研学导师既是研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研学活动的服务者、组织者、协调沟通者,其个人文化素养、掌控能力、应变能力对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红色研学导师应该是复合型、全能型的人才。因此,依托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开发“研学导师”培训课程体系,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打造一支复合型、全能型的红色研学导师队伍。
二是不定期开展红色研学导师技能大赛。通过举办红色研学导师技能大赛,推出一批优秀红色研学导师。此外,大赛还可以搭起研学导师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提升红色研学导师专业能力。
四、结语
红色研学旅游是对中国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甘肃不仅有敦煌莫高窟,还有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不仅有巍巍祁连山滔滔黄河水,还有哈达铺“红军加油站”和“红军会师,中国安宁”(毛泽东语)的会宁……因此在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以机制创新,打造红色研学的“甘肃样板”,以内外兼修,打造富有内涵的“甘肃课程”,以提质升级,采取让历史“活”起来的“甘肃行动”,从而开辟甘肃红色研学旅游新境界、打造全国红色研学培训新高地,让“红色甘肃”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