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视野下矿冶类棕地文化景观修复路径研究
——以萨卡特卡斯市与黄石市为例
2021-01-29韩晗,李卓
韩 晗,李 卓
(1.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0;2. 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0)
采矿是人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在人类走出蛮荒的原始社会后期,就有简单的采矿活动。在人类漫长的采矿史中,许多城市由矿而兴,靠矿而富,又因矿而衰,从资源丰富的工业重镇变为经济萧条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从资源枯竭的困境找到一条突破之路,是很多矿冶城市及城市转型和更新中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棕地文化景观修复是矿冶城市更新的关键一招,事关矿冶城市发展未来,在近些年备受重视。
西方国家以及南美国家现代化采矿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也较早形成了矿冶名城,并造就了一些具有典范意义的矿冶类棕地文化景观。因此,近年来对棕地治理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不少成果。相关问题主要围绕着矿区土地修复与恢复重建[1]、矿冶棕地治理与旅游开发、棕地更新改造途径[2]、棕地治理政策[3]、国外棕地治理经验总结[4]等进行研究。
与国外相比,现阶段我国相关实践与研究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我国开始启动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后,矿山公园成为矿冶棕地治理的主流模式,一批关于棕地治理矿山公园的研究成果随之问世,但仍主要集中于生态修复方法和手段或以单个案例为例进行经验总结。因为西方一些国家在相关工作中先行一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可以予以批判借鉴。显然,如何立足我国城市更新实际需求与经验,借鉴他山之石,做好棕地文化景观修复工作,才是相关研究未来的重点。
在全世界的棕地文化景观修复工作中,萨卡特卡斯市(Zacatecas)无疑值得关注,它是墨西哥一个因银矿而兴起的城市,始建于1548年。20世纪上半叶,由于银矿的枯竭,萨卡特卡斯的采矿业逐渐衰退。当地通过经济转型,由采矿冶转型为旅游业,将当地最大的采矿场改造为旅游景点。1993年,萨卡特卡斯市作为西班牙时期早期到20世纪银矿开采的主要中心之一以及欧洲殖民定居点的一个突出实例,被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
而中国湖北省黄石市亦有典范意义。黄石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是著名的“矿冶之都”,经历了几千年的开采历史与采矿的繁荣之后,黄石市产生了庞大的生态赤字。经过多年来的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黄石市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推进九大景观建设,并修建了全国首座铁矿博物馆,成为中国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地,形成了棕地文化景观修复有代表性的“中国方案”。
本研究拟以城市更新视野下的萨卡特卡斯市与黄石市的棕地文化景观修复研究对象,比较两大矿冶遗产地相关工作经验,并指出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为今后我国棕地文化景观修复提供经验借鉴。
1 全域旅游:提升棕地文化景观修复的综合能力
棕地文化景观修复是矿冶城市更新综合能力的体现。矿冶城市既得益于自然资源,因自然资源而兴,同时也受制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资源枯竭之后,与自然资源配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庞大难以快速转型。旅游业因具有动态性和永续性等特征,是刺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途经和有效手段,被认为是“后资源枯竭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先导产业”[5]。不言而喻,资源枯竭型城市先前所进行工业活动遗留下的工业遗产,同时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因此,如何站在全域旅游的角度上,统筹规划,充分挖掘城市资源、发挥矿冶文化在延续城市文脉的推动作用,打造具有城市特色、城市记忆的文旅IP,实现城市更新,是提升棕地文化景观修复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面向。
1.1 推进“矿区—城区”一体化,构建总体矿冶遗产观
萨卡特卡斯市和黄石市都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冶炼活动和人文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文物史迹。这些史迹具有垄断性、稀缺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文化脉络的继承性[6]。
与此同时,萨卡特卡斯市和黄石也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工业文化体系与丰富的遗产内容。从矿冶生产的遗迹、设备到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以及生活场所等建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城市场景,这个城市场景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在这个场景中,还包括一些非直接参与工业生产的公共空间,如萨卡特卡斯著名的天主大教堂、马拉诺什宫殿、卡尔德隆剧院、总督官邸等等。在20世纪经济衰退后,城市内部原有的街区模式被完整地保存下来。黄石除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地下井巷与露天开采场所、冶炼车间、烟囱等工业遗产之外,也包括早期的教会医院(黄石第一医院)、“汉冶萍”天主教堂(小红楼)等等。
萨卡特卡斯市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采取的是全域旅游的视角,将城市内部所有建筑联合矿冶遗产本体一同申报。该城的旅游线路也是将城区旅游与矿区旅游相结合,在城区内设置了一些冶炼文化主题展示区,并提供专门抵达矿区的专线。黄石市因常年的旧城改造工作,城区内老建筑所剩无几,因此采取了修建矿博园、黄石市博物馆的方式,构造环磁湖景观带、华新工业遗产公园、“下钢小鲁尔”等历史文化街区,推动全域旅游,实现“棕地景观+城区景观”的文旅新模式。
在工业遗产城市中,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地标式建筑,更是人们了解城市、认识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它们在过去承载着工业生产的功能,在当下还承载着服务社会、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等多重功能。通过推进城区—矿区的一体化,树立起工业文化总体遗产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路径,即从宏观角度挖掘城市的老建筑资源,加强工业文化与周边实体文化遗产资源的联系。通过融合“大城市+大工业遗产+大文旅”的观念,将老旧建筑通过整体规划进行活化利用,实现棕地文化景观修复与城市更新的同步性,在确保城市功能完整性的基础上,能有效发挥出工业遗产的文化赋能优势。
1.2 以矿冶文化丰富城市文脉,促使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矿冶文化是萨卡特卡斯市和黄石市共同的城市精神,它们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塑造了城市的工业形象。矿冶遗产作为矿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物质表现,体现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城市文脉通过矿冶文化的塑造、提炼得以延续,同时,也只有在城市文脉的基础上才能塑造好独具特色的矿冶文化,否则矿冶文化就如无根之水,丧失活力。
萨卡特卡斯市和黄石在进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矿冶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大力推动矿冶文化主题旅游,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了解城市发展历史,感知城市精神。举例而言,萨卡特卡斯市的银矿是该城市文脉起源,并决定了城市空间布局与文化风貌。目前银矿中最大的伊甸园矿坑开放了一部分供公众参与,游客可乘坐矿车下到坑道参观开采现场,矿区内许多陈列品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参观者可以通过矿区参观来了解城市的历史。
我们调研发现,黄石市在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协调上仍有较大空间。尽管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也设有主题鲜明的工业遗产体验和观光的线路,如借鉴国外矿区的“井下探幽”、观景台与矿冶文化研学等等,但黄石矿山国家公园与黄石市内的环磁湖景观带、华新工业遗产园等并没有形成场景上的一体化,城区内诸多文化景观与矿冶文化脱节,使人感觉同一城市内不同的景观并非一个文化系统,这并不利于城市文脉的。
以矿冶文化为文脉,形成文旅融合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实现全域旅游的泛在性,在空间上保证新老城市文脉的和谐过渡,并在时间上保留了各个阶段矿冶生产的历史遗迹和矿冶遗址,确保城市内工业建筑和景观形成互促共生的良性机制。
1.3 通过新技术将矿冶文化转换为文旅IP,营造全域旅游文化场景
全域旅游不同于先前单一的旅游产业,需要深度挖掘不同城市文化之间的内在差异,矿冶文化作为萨卡特卡斯和黄石吸引游客的重点和独特所在,如何将矿冶文化打造成文旅IP,实现从文化遗产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变,构建全域旅游文化场景则是当务之急。
文化场景指的是同一文化系统在同一空间内所塑造的文化空间,具有强烈的泛在性。文化场景转换为文旅IP,是推进城市全域旅游的重中之重。它有助于增强旅游目的的吸引力,同时还为游客营造出沉浸式体验的旅游模式。矿区与城区同时作为重要的矿冶文化载体,通过全域旅游文化场景营造,实现文旅IP转换,可以为参观者提供更具有现场感的沉浸式体验,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旅行感受。
历史场景一去不复返,新技术是营造全域旅游文化场景的重要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虚拟实景演出等技术。举例而言,萨卡特卡斯市在殖民地时期,修建了大量的巴洛克式宗教建筑,是欧洲殖民定居点的突出实例,在这一时期萨卡特卡斯市因经济形成的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萨卡特卡斯市保留了城市内的大部分建筑,游客能够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欧洲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近年来,萨卡特卡斯市文旅部门将一些建筑改造为虚拟现实体验馆,增设了沉浸式体验设备,可以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矿工生活与十八世纪城市风貌,当中较好的是萨卡特卡斯惠尔乔博物馆(Museo Zacatecano Huichol),惠尔乔人是当地的原住民,也是矿工的重要来源,该馆以虚拟现实的方式还原了惠尔乔人生活的风貌。黄石博物馆与矿博园近年来也相继推出了虚拟现实技术以供游客进行沉浸式体验,但必须指出的是,目前这种沉浸式体验仍然处于起步期,未能在城市文旅中深入普及。
因此,在文旅IP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文旅融合、城市居民以及游客的实际需要,加强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域旅游体系化发展。由于城市文化、居民文化与旅游观光并存,还可以将矿冶文化衍生出来的民风民俗、特色餐饮乃至信仰祭祀等组合起来,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开发出能够让游客亲身体验的交流场所,并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系统,通过文旅IP营造全域旅游文化场景。
2 总体规划:推动矿区治理与城区建设相统一
2.1 将矿区复绿与城市绿化相结合,构建城市公园体系
在矿区的资源逐渐枯竭后,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和萨卡特卡斯市进行转型升级时均将目光集中在旅游业上。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要做好矿区的复绿工作,构建起城市公园体系,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萨卡特卡斯市的做法是,当地环保协会与著名自然保护志愿者网站inaturalist进行合作,鼓励市民拍摄珍稀动植物并拍摄上传至该网站,此计划已经实施了近6年,目前已经有近3000种保护动植物出现在萨卡特卡斯市。此外,该市政府早在1993年,就引进酒店承包绿化的模式,多个星级酒店在该市开业,承担了大量的棕地复绿的工作[7]。尽管萨卡特卡斯市的复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近十年来萨卡特卡斯市重新进行大规模银矿开采,再度成为世界上贵金属的重要产地之一,普华永道(pwc)2016年发布的《萨卡特卡斯:全球矿业贡献报告》显示,2013年时,27%的贵金属(其中41% 为白银)都是来自于萨卡特卡斯。大规模的开采导致当地林木覆盖面积在2010年仅为6400公顷,只占其土地面积的0.014%,而2013年之后森林覆盖率更是直线下降。
与之相对的是,黄石市近年来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黄石在矿区复绿上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2020年拥有了63900公顷的森林面积,在成绩上远胜于萨卡特卡斯市。我们调研了解到,在修复前,黄石“先后留下了400多个开山塘口、300多座矿山、150多座尾矿库、23.7万亩矿山废弃地和大面积污染土地”[8]的生态赤字。修复后,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建成了面积达247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硬岩绿化复垦基地,种植了万亩槐花。在矿区复绿的基础上,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每年4月下旬至五月初都要举办槐花节,致力于打造湖北省“第五朵金花”——铁山槐花游。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及城市绿化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对矿区的更新改造前,首先对矿区工业土地进行修复,创造出生态修复模式,实现矿区复绿。矿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矿区复绿放在城市绿化的整体中去考虑,在城市整体绿化中详细部署,促进整个城市生态向协调、有序发展。将矿区复绿与城市绿化相结合,不仅要做好矿区复绿工作,还要将矿区绿地、城市公园、房产绿地等绿色空间统筹规划,改变其原有的孤立状态,推进街区、小区公园化,增强可休憩性,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满足游客游览、观光、休闲、科普的需求,黄石一手抓矿区绿化,一手抓“两湖”(环大冶湖、环磁湖)绿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矿区复绿不是单一的复绿,“除了固有植物绿化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最大化发挥基址修复后的生态效益和如何让生态效益永续发展”[9],将矿区复绿与旅游业结合,矿区复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对于环境的高要求倒逼矿区复绿的永续发展。因此,要将矿区复绿与生态修复、旅游观光、教育科普融合为一体,实现功能的复合。
矿区复绿可以综合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使得城市绿地系统变得多样化,城市绿地面积扩大,维持和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两者应当在规划上实现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城市“绿带”,构建城市公园体系。
2.2 将矿区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形成“城—矿规划”相连通
萨卡特卡斯和黄石市都是因矿区开采而成城,尽管二者在城市布局有着较大差别,但是在城市空间发展上面临着的问题同样突出。萨卡特卡斯市建造在一个狭窄河谷的陡坡上,整个城市布局严整,但是由于河谷地形的限制,城市空间布局上难以突破。黄石是沿江而建的城市,城市两面环山,一面环江,且有较多城市内部水域,导致土地资源稀缺。因此,两座城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上都存在着的诸多限制,使实施城—矿规划上的相连通更显得重要且迫切。此外,这两座城市都以矿冶文化的全域旅游为未来发展抓手,城—矿规划相连通则显得尤其必要。
皮肤性痤疮的发病因素与个人卫生不佳、心理压力大、遗传、激素代谢紊乱、用药等因素相关,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致使患者毛囊皮脂腺出现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痤疮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容貌,还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患者通常有着强烈的治疗意愿。激光在皮肤性痤疮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丘疹、脓包、粉刺数量有所减少,皮损范围也明显缩小,在患者治疗期间加强综合护理,有助于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促进患者更好的保护皮肤,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此外通过对患者的精心护理还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于提升我院整体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在城—矿连通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萨卡特卡斯市为例,该市总体风格和城市建筑具有完整性,但是由于政府在控制方面的不足,导致部分新建筑改变了整体的景观,整个城市不协调,部分景观被破坏。在与萨卡特卡斯的对比中发现,黄石的工业遗产保护需要政府做出更大的努力。工业旅游的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政府需要在工业旅游方面发挥出作用,提高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黄石的工业遗产分布较为分散,且很多工业遗产分布在企业产权内,管理存在障碍,黄石各区县要有明确的总体发展意识,统筹规划整合全市工业遗产资源,充分认识到工业旅游是黄石经济转型的关键。
其次,虽然矿区是矿冶城市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但也不可忽视对其他资源的深度挖掘。如果过度局限于标志性旅游景点,则不利于整个城市旅游的转型升级,难以延长游客在城市的停留时间并降低其体验感。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寻求开发能够承接这些标志性景点游客的衍生消费能力的休闲性资源[10]。棕地文化景观修复的开发利用方式众多,要在充分考察周围环境、居民需要的基础上,对工业遗产或其他老建筑进行开发,提升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最后,还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在工业旅游中的作用。矿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城市的公共配套基础设施来进行配合,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旅游,除矿区本身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外,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也至关重要。萨卡特卡斯交通便利,城市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具有承载游客的能力,根据agoda网站显示,该市有三星级以上酒店40家,而黄石仅有5家。因此,黄石在改造矿区的同时,也要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断完善与旅游相关的“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
3 城市转型:从“矿冶城市”到“矿冶遗产城市”
矿冶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更新化加快的背景下面临着转型的需求,已是世界共识。能否找到适合自身的方向并顺利实现转型,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命运。因此,矿冶城市若想顺利转型,则必须结合城市实际情况,以产业结构转型为杠杆,实现向“矿冶遗产城市”的转变。我们看到,萨卡特卡斯和黄石都依托矿山公园改造建设,并利用城市内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进行文旅开发,在棕地文化景观修复与城市建设中取得了重要的经验。
3.1 矿冶城市如何走向矿冶遗产城市?
矿冶的发展带动了矿冶城市的兴起,在自然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工制造业、冶炼产业也随之产生。黄石因煤铁资源而兴,阿卡特卡斯城则因银矿而兴,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转变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去产能、工业污染的阵痛。在绿色生产的要求下,矿冶城市不断探索着转型发展的方式,而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将工业城市中的工业资源转变为创意空间、观光旅游的平台,以文旅资源促进城市的复兴,成为了矿冶城市寻求转型的路径。
萨卡特卡斯和黄石市因长期以来的工业活动,形成了数量和规模巨大的矿冶遗产,这些矿冶遗产构成了城市本体的关键内容,是棕地文化的载体。城市从“吃矿冶饭”到“吃遗产饭”既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包括观念上的突破。
我们发现,这个过程中,政府对于城市功能置换起到了主导作用。萨卡特卡斯市的经验是,政府鼓励第三产业介入到矿冶遗产改造,比如对于酒店(民宿)进驻到老旧建筑或矿区,政府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成为城市改造的资源转换枢纽。黄石则将城市更新写进了“十四五”,明确表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是黄石“十四五”规划的“七个新跃升”目标之一。萨卡特卡斯市是有着深厚工业发展历史的城市,政府具有指导和带领矿冶遗产空间转化为城市文旅空间的职能。但将矿冶遗产转化为消费动力,则需要以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业态发展,从而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因此,城市在依托矿冶遗产打造后矿冶时代体验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主导,吸纳更多的公众参与和从事艺术文化创意的新经济人才,从而推动城市从矿冶城市向矿冶遗产城市转型,真正实现“棕地文化景观”走向“绿地文化景观”。
3.2 棕地文化景观修复重在城市本体与产业结构“双转型”
棕地文化景观修复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课题,而是包括了城市发展框架下诸多重要议题,当中一个核心关键就是如城市本体与产业结构的“双转型”。矿冶城市最大的问题就是“靠山吃山,坐吃山空”。先前城市经济结构存在“一家独大”的结构性矛盾,如萨卡特卡斯市以银为主导产业,其他制造业非常不发达,银矿开采在城市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其他产业发展受限。随着资源城市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变,原有的资源优势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碍,这一点在黄石市也有明显体现。
作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日渐成为众多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冶城市进行转型升级的首选,更是促进矿山修复、棕地复绿的动力之一。但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对矿区进行修复,显然是一件难以为继的事情,因此必须要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将资源枯竭型矿区开发为矿山公园,一方面能够保护和永久利用不可再生的重要矿冶遗迹资源[11],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在经济效益的激励下注重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业。
通过对黄石—萨卡特卡斯市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长期从事采矿形成的工业遗产成为开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而旅游业又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使地质资源得以再生,这对于城市本体更新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这两座城市都在城市本体转型上推进复绿与规划工作,相比较之下,黄石在复绿成绩上更优一筹,而萨卡特卡斯市则在老建筑保护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采矿冶是萨卡特卡斯和黄石市的支柱产业,在经济转型时根据城市拥有资源情况、区位条件选择了将旅游业作为转变经济结构的重点产业,因其特有的工业发展历史,使得在与旅游业相结合,能够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业。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旅游业占萨卡特卡斯市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约为22.7%,而黄石为8.14%。从产业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看,黄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 棕地文化景观修复的价值归依:以人民为中心
资源型城市沦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经济增长乏力,造成企业倒闭与工人失业,整体社会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保障随之出现缺口。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资源枯竭型城市时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发展转型是一个大课题,要认真研究,不能急,要一步一步来。在找出路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民生保障好,特别是要保障最困难群体的生活。”[12]因此,城市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将城市转型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保障好民生需求,全面落实矿区脱贫。
正如前文所述,棕地文化景观修复实际上包括了社会治理在内非常宏大的内容,其目标不只是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结构转型,还包括更为广阔的城市更新范畴,如矿区脱贫。这种脱贫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工人的绅士代转型[13]。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如果城市主体不能因为城市更新得到本质上的提升与改变,那么城市更新也难以为继。
我国乡村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收官,但以老工业区居民为代表的城市贫困人口仍不容忽视。因此,棕地文化景观修复尤其要注意贫困问题的治理,切实做到以棕地文化景观修复服务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追求与获得感的提升,落实其价值归依:以人民为中心。
4.1 矿区脱贫是矿冶城市更新的伦理目标
萨卡特卡斯市从建立起就建立在对贫苦民众的残酷上。西班牙殖民者在萨卡特卡斯发现银矿之后,开始大力开采银矿,银矿的生产伴随着殖民掠夺以及对矿工的剥削和压迫。伊甸矿坑就是当地民众的见证,无数原住民奴隶在殖民者的奴役下进入矿井开采白银,因开采环境的恶劣悲惨死去。
历史地看,萨卡特卡斯是拉丁美洲在殖民侵略下造成的“哪里越是富得不能再富,哪里就越是穷得不能再穷”[14]的缩影。西班牙人在萨卡特卡斯修建了大量的宗教建筑,用白银做装饰。与之相对的是,大量本地人被奴役成矿工,从事农业人口的人数急剧下降,导致了经济贫困。萨卡特卡斯市在墨西哥获得独立后虽然继承了矿藏资源基础,但是这种基础伴随着银矿的枯竭而逐渐没落,并没有改变城市的状况。
经过城市更新升级后,萨卡特卡斯市的主导产业从采矿冶转变为旅游业,但墨西哥作为第三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贫困问题仅仅依靠旅游业的带动难以有效解决,而且当地政府在政策以及财政上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也相当有限。萨卡特卡斯一直是墨西哥比较贫困的一个州,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之后,整座城市的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当地及周边地区失业率已经接近历史新高,而且大量长期低收入的退休矿工处于温饱线之下,导致抢劫等恶性案件频发,贫民窟面积迅速扩张,甚至当地官员声称“市政当局已被有组织犯罪活动所取代……市政当局并没有多少能力(处理犯罪)。”
相比较而言,黄石在矿区脱贫问题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黄石市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经济增长,提供了就业岗位,提升了辖区特别是矿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精准脱贫的任务和要求。主要举措有:一是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对矿区宿舍进行整改,如“十三排”宿舍区的旧城改造工作已经收官;二是以下钢社区为代表的旧厂区改造工作,通过动员社区参与,形成群治共享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三是通过经济结构转型,推动旅游业、餐饮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吸纳了大多数下岗群体,有效地实现了再就业;四是社区帮扶制度进一步完善,对于辖区内特别是矿区贫困家庭进行“点对点”帮扶,实现了落实到人的精准扶助。
显而易见,矿区脱贫是矿冶城市更新的伦理目标,我们应当注意到,老工业城市特别是矿区城市困难群众多,帮扶压力大,脱贫攻坚任务重,城市发展决不能忽视困难群众,更不能以牺牲困难群众的利益为代价。更要认识到我们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国工业遗产改造更新的重要目的,也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制度优势。
4.2 矿冶城市更新务必遵循“人民城市”理念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作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指示,这一指示为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指明了根本遵循。城市更新的出发点要从人民的生活出发,人民城市是城市治理的价值前提。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转型和更新的重要资源,在再利用过程中要遵循“人民城市”理念。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在城市更新中必须要聚焦人民的生活需求,要带给人精神的享受与心灵的慰藉。棕地文化景观修复必须要遵循人民是否满意为标准,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宗旨,通过棕地文化景观修复实现与城市“双修”建设结合,因地制宜地规划、利用好公共空间,提升游客与市民的满意度,这是遵循人民城市理念的根本。
矿冶城市改造不同于其他工业遗产改造,多数矿区面积大、工业人口多,而且许多城市是因矿而生,黄石与萨卡特卡斯都是“先矿后城”的城市,这类城市对于矿冶文化认同度高,对于矿区棕地有一种近似于农民之于乡土的特殊感情依赖,绝大多数市民们有意愿、有热情参与城市改造,这是矿冶城市可以朝着“人民城市”更新的重要群众基础。
因此,要建设好人民城市,则务必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让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尤其是群众文化认同强、老职工人口众多的矿冶城市,更应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将社区参与纳入到城市更新管理体系中来,拓宽社区参与城市治理的途径和渠道,真正落实人民城市建设的宗旨,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15],让棕地文化景观修复的主体从政府、企业真正转变为人民。
5 结语
棕地文化景观修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通过城市更新视野下萨卡特卡斯市和黄石市在棕地文化景观修复的比较,我们应当认识到:棕地文化景观修复与城市更新相辅相成,是一个久久为功的事业,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统一规划,也需要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引导各方加入,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宗旨。
我国是世界矿冶大国,全国数百个各类型且面临资源枯竭的矿冶城市,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时间点的临近,这些矿冶城市的转型迫在眉睫,棕地文化景观修复将会变得日趋重要。因此,如何结合我国棕地总体分布与具体个案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棕地文化景观治理得失,推动矿冶城市更新再利用“中国方案”的形成,为棕地文化景观修复总结中国经验,既是时代所需,更是政产学研界共同关注的前瞻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