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日●生态地质助力城市韧性建设论坛”圆满落幕
2021-12-21上海市地质学会
11月24日下午,上海市地质学会和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共同举办的“生态地质助力城市韧性建设”论坛在地矿大厦召开。本次论坛紧扣2021年世界城市日“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主题,围绕生态地质工作服务城市韧性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主旨报告和圆桌讨论。论坛活动得到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大力支持,线上线下参会者共约一千余人。
论坛特邀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研究员、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赵勇胜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团队工程副首席专家肖春蕾博士作线上主题报告,特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沈发、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达良俊、地矿集团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敏现场圆桌讨论。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黄兴华、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长杨联萍出席论坛并致辞。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黄兴华
开幕式与主题报告会由上海市地质学会生态地质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敏主持,圆桌论坛由上海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王寒梅主持。
黄兴华巡视员充分肯定了上海市地质学会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研工作、人才举荐、行业培训、服务政府等多方面的工作,提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更好发挥学会专家会员的智慧,积极开展高端学术交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杨联萍理事长指出研究城市问题、治理城市问题、探索全球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世界城市日”的宗旨,也是新时期生态地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城市韧性建设的要务;学会作为社会团体,要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持续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
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长杨联萍
郧文聚研究员以“面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美丽的大都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展望中国城市化的下一程”为题,以《再造魅力故乡》《轻文明》《Restorative Cities》三本书作为切入点,分别从气候变化、韧性城市建设、中国城市化的下一程三方面阐释韧性城市建设新思路;指出建设韧性城市是应对黑天鹤、灰犀牛式风险的必然选择,构建韧性城市应充分利用好国土空间规划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工程两大工具;提出要做好面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美丽的大都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 主会场
▲ 分会场
● 主讲嘉宾
郧文聚研究员
赵永胜教授
肖春蕾博士
赵勇胜教授以“以水文地质为中心的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为题,剖析了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详解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的五大技术难点;强调水文地质在污染防治与修复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是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生态地质未来的重要工作方向和内容。
肖春蕾博士以“生态地质调查与保护修复探索实践”为题,从生态文明建设开篇,介绍了国家生态地质调查和保护修复工作的进展和思路。指出城市建设应“水系定城、地形固城、绿林安城、士气兴城”,遵从师法自然的韧性设计;阐述了新形势下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发展的必然性及时代要求,为新时期的生态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达良俊教授从生物圈出发,诠释了生态地质的内涵。指出“生态”具有理念性和技术性,而“生态地质”应是借鉴生态的理念、遵循生态的原理、应用生态的技术,来解决地质工作中的生态修复问题,希望生态学能与地质学携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黄沈发教授从土壤圈出发,提出生态地质是一个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支撑性、应用性。针对超大城市的上海在城市进程中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所面临的态势,提出三个观点:上海的工业发展历史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土壤修复和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在于城市更新和土地二次开发;建立和完善基于风险管控的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制度法规体系。
陈敏主任从地质圈出发,认为生态地质既是传统地质工作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新时代新职责赋予地质工作的新使命与新定位,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希望社会各界重视生态地质的基础性作用和解决生态保护恢复的关键途径作用,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生态地质工作。
● 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