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村地质文化遗迹及文旅产业发展

2021-12-21贺瑾瑞吴家悦王新惠

上海国土资源 2021年4期
关键词:遗迹遗址文化

杨 艳,贺瑾瑞,吴家悦,王新惠,周 盛

(1.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 100195;2.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120;3. 中国兵器工业北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11)

北京西山属太行山北端余脉,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展地质调查的地方,是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中国第一部地质学著作《北京西山地质志》从这里诞生,奠定了北京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地质工作基础[1]。门头沟区地处北京西山,山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8.5%,在亿万斯年的地质演变中,受不同时期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形态多样、类型丰富的地质奇观[2],这里是马兰黄土、青白口系、髫髻山组等地质名词的命名地,同时也留下了多处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址、遗迹,如桑峪人化石遗迹[3]、东胡林人遗址[4-7]等。

本文结合近期开展的门头沟区地质遗迹详细调查工作,对东胡林村的地质遗迹、古文化遗址进行概述,并结合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及地质文化村建设布局,提出文旅产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东胡林村属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至市中心约80km、至区政府约55.5km,西至斋堂镇约5km,紧邻109国道和清水河(图1)。东窥大汉岭,南联清水尖,西眺斋堂城,北临清水河与莲花山(独山)。周边古村落、自然风景区资源丰富。村域面积约10km2,生态林地面积12000多亩,共有闲置院落83处。

图1 东胡林村位置示意图Fig.1 Location diagram of Donghulin Village

全村户籍人口273户493人,2016年统计有低收入户74户136人,存在人口老龄化严重、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来源少等问题,被列入北京市低收入村行列。2016年底至2020年全国脱贫脱底攻坚战中,结合该村资源特点及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制定和实施近期“农业提升”+“环境整治”、中长期“生态旅游”+“文化溯源”的精准帮扶方案及措施,全面提升村民收入,稳定脱低,并探索出发展包含地质、考古、军事等诸多文化元素内容的研学文旅产业以及特色民宿经济的可持续产业发展之路。

东胡林村遗址、遗迹众多(图2),受交通地理位置偏远、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原动力不足等诸多因素限制,目前均尚未进行规模性商业开发,部分遗址、遗迹仍处于原生状态,整体保存良好之后,保护不到位,现状堪忧[8]。

图2 东胡林村主要遗址遗迹位置示意图Fig.2 Position diagram about the ruins and vestige in Donghulin Village

2 古文化遗址

2.1 东胡林古人类遗址

东胡林古人类遗址位于东胡林村西侧坡地,清水河北岸三级阶地(图3)。遗址最早发现于1966年,并进行初步挖掘和研究,1995年再次发现并整理,2001~2005年正式发掘(图4),2016年又有新的遗骸出露。先后共发现至少7具古人类遗骸,多处墓葬[9],10余座火塘[10],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以及动物骨骼、植物果壳、螺蚌壳等1万余件。

图3 东胡林遗址现状Fig.3 Present condition about the Donghulin ruins

图4 东胡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2003年,赵朝洪教授提供)Fig.4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site of Donghulin ruins

东胡林古人类遗址全面展示了1万年前人类生活居住、墓葬习俗、审美装饰等重要文化元素[11-14],并将中国北方以粟类植物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追溯到距今约11000年前[15-16],其考古意义重大而深远。

东胡林人生活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也是晚更新世—全新世转变全球环境及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该时期人类及其文化与环境背景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东胡林遗址的古人类遗骸、遗物、遗存,相较于同时期其他遗址更为丰富、全面,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埋葬习俗、生产方式及农业的起源、陶器的起源,以及为考古学、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环境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了解“北京人”—“山顶洞人”—“现代人”的演化过程及其谱系,探讨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此外,遗址所处的地层剖面,包含了晚更新世及早全新世的黄土堆积、全新世早期的沉积间断及埋藏古土壤;清水河道至遗址所在的保存相对完整的三级阶地地貌景观、遗址埋藏地的马兰黄土台地及其赋存的丰富的地质及文化遗物,均是重要的地质遗迹,具备非常高的地质研究价值[17-18](图5)。

东胡林遗址1985年被列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二批地下文物埋藏区,2005年被评为中国六大考古发现,2021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要教学科研基地。2016年召开首届“东胡林人”论坛,第五届“东胡林人”论坛正在筹备中。

2.2 鞑子寨文化遗址

鞑子寨遗址位于斋堂镇东胡林村对面南山头上,109国道南500m处。据元《析津志》记载,该处遗址应属于公元1358年(元至正戊戌十八年)前后,史上有名的“元末垒塞”又称“斋堂垒塞”留下的军事遗址[19],同时也是一处唐县期砂砾石夷平面地质遗迹。

实地调查显示:鞑子寨呈葫芦瓢状,大头小尾,南北长约30多米,东西宽约15m,总计不规则面积约400m2。有人工碎石砌墙砌筑于基岩之上,长约25m,基岩岩性主要为砾岩,在山梁顶部有顺砾岩节理开凿的长方形石坑,坑长4.5m,宽2.7m,深约2.5m,坑东南角有人工开凿小通道,宽80cm,长约2m(图6)。目前,该处遗址垒塞墙基仍保存完好,石砌通道安全稳固,寨子西侧流水孔洞清晰可见。此外,在主寨南部约200m处山顶,还一处疑似人工开凿的寨子基底,面积约10m2,有一处人工开凿的坑道,可供一人蹲守或居住。

图6 鞑子寨军事遗址Fig 6 Military ruins of the Dazizhai

鞑子寨所在的村南山区随处可见长满苔藓、锈迹斑驳、看起来像是人工搅和凝结而成的富含金属元素、当地人称之为“火石子”的砂砾岩,为唐县期砂砾石夷平面残存(图7)。鞑子寨遗址所处位置与当前清水河河床的垂直高差应在100m左右,其上残存大量河相砂砾石,为研究当地的地质构造活动及地形地貌发展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图7 残存的唐县期夷平面砂砾石Fig.7 The remaining rockfill in the Tangxian planation surface

3 地质遗迹及其分布

3.1 通州峪—石槽湖地质遗迹及自然景观

通州峪—石槽湖沟谷,西至西胡林南部山区以西火村山区,经东胡林村南部山区,至军响煤窝出山,沟谷出口与清水河联通。

该处沟谷在东胡林村境内地形落差较大境内地形落差较大,四季水流不断。冬季沟谷气温达到冰点以下,泉水逐渐冷凝成冰,层层叠加覆盖,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冰瀑(图8),且每年受水量及气温变化等因素影响,沟谷景致及冰瀑、冰沟规模截然不同,规模最大冰瀑能达到高约20m、宽约10m,冰河长绵延数十千米。冰体洁白如玉,从山顶俯视,如一条玉带散落谷中。冰河中冰层最厚时能达数米,但冰下仍有流水声潺潺作响。由于沟谷中日照时间相对较短,冬春夜间气温非常低,且水源充足,不仅冰期非常长,且在当地百姓记忆中沟谷中的冰瀑、冰河、冰沟等每年都如约而至,冰期长的时候能从头年的九十月间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五六月才完全融化,部分基底土层较厚的河床深部冻期更长,因此被当地人形象的称之为“万年不化冰”。

图8 通州峪—石槽湖的冰瀑及冰河(东胡林段)Fig.8 Ice cascade and glacier in the Tongzhouyu - Shicaohu valleys

该处沟谷的形成应为侏罗系抬升谷,谷中多处岩面,有流水冲刷痕迹,局部形成壶穴状,“水成岩”与“火成岩”交错出现,粒径、磨圆度参差不齐的卵砾石随处可见[20]。

3.2 典型剖面地质景观

从东胡林遗址所在的北坡,跨过清水河道,到鞑子寨及通州峪—石槽湖深部山区,典型岩层、马兰黄土剖面、褶皱、小断裂等地质景观资源,随处可见,适合开展专业野外地质实习、科普宣传教育、研学旅游等活动。

马兰黄土之下掩盖着门头沟地区侏罗系重要煤系地层,主要有窑坡组、龙门组和九龙山组(图9)。窑坡组地层主要为灰黑色砂页岩,是重要赋煤层位;上覆龙门组主要为砂砾岩,磨蚀度好;九龙山组主要为砂岩、页岩和砾岩交互成层。这些地层剖面可以作为研究北京西山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天然场所,对于中生代岩浆活动、燕山运动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作为地学参观剖面,对北京地区侏罗系地层地质研究和地学科普教育有重要价值。

图9 东胡林村出露地层剖面(a-窑坡组;b-龙门组;c-九龙山组)Fig.9 Outcrop horizon profile in Donghulin Village

3.3 石麻潭低温热水涌泉

石麻潭位于东胡林村村西,水潭不大,实则为清水河道的一个小水湾,后期经人工修缮,遂成一水潭,丰水期时,水位最深处超过2米,潭底做过防渗处理,潭中有淤泥和小树堆积形成的小岛,供水鸟栖息停留。

石麻潭是村西清水河地表水、斋堂方向弱碱性地下水、马涧沟低温热水三处水源汇集之地。其中马涧沟方向的低温热水出水水温常年在15-18℃,为自流涌泉,上游出水口有淡淡的硫磺味,至石麻潭处泉眼众多,即便在气温低至-20℃的冬日清晨,潭内雾气蒸腾、水面冰花晶莹剔透、水下水草丰茂游鱼悠闲,且受低温热水含硫量较高的影响,潭内水草较之他处水草更绿、更新鲜,当地人戏称石麻潭之水为“千年不冻水”。清水河道以石麻潭为界,上游河道常年干涸,但从石麻潭往下游走,不仅四季水流不断,冬日亦绵延数千米不完全结冰(图10)。

图10 冬日石麻潭景观Fig.10 The landscape of Shimatan in winter

4 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4.1 产业现状

东胡林村经济收益分配虽然以第三产业收入为主,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占比几乎为零,个别村民会有小旅馆、养蜂、农村工程承包等小规模产业收入,但规模小、收入不稳定、难以解决长期就业等问题。自2016年被纳入北京市低收入村范围以来,政府基础设施和产业帮扶投入明显增加,农业扶贫产业项目、环境整治项目等用工成为村民新的经济收入点,但受当地土地规模小、难以形成持续性农业产业项目、脱低后政府投入减少等因素影响,集体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很容易恢复到从前,个别家庭存在返低风险。

低收入帮扶期间,经政府引荐,个别企业驻村开展特色民俗等文旅产业,但发展缓慢,目前仍只建成样板间,民宿规模化、产业化建设尚未起步,经济效益难以实现。

2018年至今,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在西山门头沟地区开展了大量地质遗迹及文化遗址调查工作,调查覆盖东胡林村全域。2020-2021年,积极推进东胡林村的北京市地质文化村的申报及示范建设工作,目前已进入评审阶段。

4.2 需求分析

十九大报告及国家文物事业“十三五”规划等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多举措让文物活起来,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模式;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美丽中国建设相结合,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打造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等工作要求。自2017年以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指导,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联合多个单位开展地质文化村的调查、建设工作,其基本定位是“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旨在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村民收入。《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16-2020年)》也对北京地质遗迹调查和保护工作做了详细部署。

在当前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比过半、北京市占比超80%的背景下,拥有丰富优质的文化遗址和地质遗迹的东胡林村,其第三产业收入,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生产总值非常非常少,统计数据接近为零。守着“绿水青山”,却无缘“金山银山”, 具备发展文旅产业的先天优势,却无法实现实质性的经济效益。

东胡林村当前虽然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但其村集体产业经济发展基础仍非常薄弱,利用好遗址、遗迹资源,应与东胡林村的扶贫攻坚工作及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真正意义上规避返低、返贫风险。

以东胡林古人类遗址为例:从国家到市、到区,都对文物的保护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但东胡林遗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现,历经多次发掘,甚至是国家级专门考古发掘,遗迹保护级别也从1985年的区级文保单位,提升到1995年的北京市第二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到2021年荣升为北京市第九批文保单位,其保护现状仍以自然暴露为主,甚至在遗址文物埋藏区上建设大型建筑物,文物埋藏区难以复原,典型地质剖面破坏严重,保护现状堪忧。

同时,通州峪—石槽湖地质景观遗迹、鞑子寨文化遗址等大量遗址、遗迹同样处于自然暴露状态,既无开发,也无保护,研究工作开展也十分有限,存在人为破坏及自然消亡的风险。

东胡林村遗址遗迹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4.3 存在问题

遗址、遗迹保护现状堪忧:东胡林遗址破损严重,遗址现场难以恢复发掘时期旧貌;文物埋藏区农业耕作活动从未停止过;遗址保护级别与遗址的重要性不匹配;文物保管及归属长期存争议,考古发掘报告历经将近二十年仍处于难产状态;遗址的保护、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鞑子寨军事遗址及唐县期地质遗迹,在自然状态下不断出现局部崩、垮塌及风化破碎等状况,人类活动影响日趋明显,目前该处遗址尚未被正式列为文物保护点;通州峪—石槽湖沟谷、石麻潭低温热水涌泉等诸多地质景观仍处于原生状态等。

基础建设有待提升:村内公共服务设施有限,旅游配套设施非常少,交通及文化基本标识不足,餐饮及住宿接待能力有限,缺少专业旅游服务管理团队,也无旅游机构对接合作。

文旅产业投入有限:近年来虽然在环境整治、东胡林遗址保护等方面有部分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如村内道路及绿化设施建设、遗址东侧坡面抢救性保护等,但相对东胡林村的遗址、遗迹资源开发、保护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而言,杯水车薪。同时,市场资金投入的严重匮乏,也使得东胡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缺少动力。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力在遗址、遗迹保护及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等领域投入资金。

4.4 原因剖析

传统经济模式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煤炭经济一直在门头沟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斋堂镇更是一个产煤重镇。本世纪初,在北京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模式急剧转型的大趋势下,东胡林村及所在镇、区,面临着旧的煤炭经济日趋萧条、新的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迟缓的经济发展断档困境。

地理交通等客观因素制约:东胡林村离市、区所在地均非常远,只有一条双向单车道的109国道通行,892路公交车成为村民进出山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盘山路曲折危险,且遇到节假日,容易堵车,无论采用何种交通方式进山旅行均不方便。目前在建的109高速公路尚未完成施工。

工作力度及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及市、区的城市规划,均将门头沟规划为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生态涵养、旅游文化均是门头沟三大功能中的重点,但具体到东胡林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的投入仍然十分有限。近几年的政府资金投入仍以生态农业和环境整治投入为主,遗址、遗迹的普查、保护、开发工作力度及资金投入均明显不足,有限的旅游资金投入不均衡,规模化、系统化的旅游产业难以形成。

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观念薄弱: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导致在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等政策落地和工作实施过程中,阻碍重重;部分基层干部对古人类遗址、西山地质资源等的重要性缺乏全面、深度认知,普通百姓对文旅产业化发展理念理解不到位;地方政府在落实遗址、遗迹研究、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上,执行不到位。

4.5 对策建议

(1)注重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统筹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全面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做好必要的基础建设,处理好投资开发者利益与遗址、遗迹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严格做到规划先行,使保护利用工作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有的放矢。

(2)加快产业升级与转型

打破当前遗址遗迹资源丰富但文旅产业荒漠化的现状,追寻“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时代气息,紧扣遗址、遗迹保护规划及区域文旅产业规划发展需求[22-24],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古人类文化遗址及地质遗迹等资源,加快推进当地文旅产业建设进程,改变当前景区散点式分布、文化内容单一等现状,鼓励公众参与,讲好西山故事,让遗址、遗迹及其文化在口碑相传中深入人心,努力打造“一路有美景,处处有故事,驻足慰乡愁,服务跟得上”的文化旅游产业立体发展模式。

(3)引导推进地质文化明村建设工作

地质文化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创新了地质环境保护中共建共享新方式。东胡林村由于具备丰富的文化遗址和地质遗迹资源,在经过充分的前期调查和严谨的设计论证,结合东胡林遗迹身后的文化内涵及西山地质区域背景,率先启动东胡林村地质文化村的申报工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中国地质学会关于《地质文化村(镇)星级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对地质文化村(镇)的挂牌评定及后期建设中,对资源禀赋条件、地质文化科普、配套设施建设、产业产品体系、运营发展潜力等各个方面均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以东胡林村当前遗址、遗迹的配套建设、保护利用及产业开发基础,地质文化村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需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并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

(4)落实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提升重要遗址保护级别

东胡林遗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胡林文化遗址公园建设被纳入到西山文化带重点项目库。推动遗址公园的建设,一是有利于现有遗址的保护,二是有利于文物的保管及展陈,三是以点带面,推动周边地区遗址、遗迹调查及考古研究,四是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收益。

当前东胡林遗址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尽早成立遗址专门管理机构全面开展遗址保护、研究及开发利用工作,提升遗址保护级别,推动建设遗址文化博物馆,建立以东胡林遗址为核心的集科研、旅游、研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文旅产业基地。

(5)促推地质公园建设,谋划长远发展

东胡林村所在的门头沟西山地区地质资源丰富,已经查明的地质遗迹一百多处,按照地质遗迹形成原因、自然属性划分,至少涵盖地质(体、面)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矿物盐石与矿床、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7大类、20类、30亚类,除马兰黄土、青白口系等广为人知的地质名词命名地之外,丁家滩—下苇店典型地质剖面成为地学类人才培养的经典野外教科书,雁翅镇庄户洼村蓟县纪雾迷山组地层中精彩纷呈的波痕、泥裂构造、15亿年前的古地震遗迹等,微型构造景观、化石遗迹、人文景观更是不胜枚举,建议先行以斋堂镇马兰黄土、东胡林遗址等遗迹、遗址为核心,先行建立市级地质公园,再逐渐扩大至全区域,建立国家乃至世界级地质公园,既能达到对珍贵遗址、遗迹予以充分保护的目的,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全方位实现北京西部地区文化提升、产业发展互促共赢的局面。

5 结语

东胡林村作为一个耕地少但林地多、产业基础薄弱但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的传统村落,守着“绿水青山”,却难以转换成“金山银山”,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深思。精神文明的发展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物质文明的支撑强度,建设文化遗址公园、地质公园是加强珍贵遗址、遗迹保护及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振兴乡村经济,既是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人文城市的必要过程,功在当代,但影响深远。

鸣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郝守刚教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赵朝洪教授,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张广林会长、刘德泉会长,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吕金波教授等,在东胡林遗址及西山地质等专业领域予以指导,东胡林村部分村民在野外调查工作中提供了大量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遗迹遗址文化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辽上京遗址
谁远谁近?
沉船遗迹(外一首)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