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阈下太行精神的五重价值意蕴

2021-01-29付冬丽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精神

卢 崎 付冬丽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英勇善战的八路军将士和威武不屈的太行儿女,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团结一心,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反抗外来侵略的钢铁长城,粉碎了日军“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痴心妄想,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嚣张气焰,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主权和领土完整,守护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淬炼形成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新时代继承、弘扬和创新太行精神,有利于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基因,丰厚全民族精神滋养,有利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一、太行精神的生成机制

政治坚定、理论正确、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是太行精神生成的根本保证。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奋战在抗日战争第一线,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正确方针,始终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展现了坚定如磐的政治决心、必定胜利的信念意志、一呼百应的组织威望、卓有成效的战斗形式和炉火纯青的斗争本领。在太行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2],统筹推进武装斗争、政权建设、民生改善和大生产运动,立足山西战略支点,面向华北广阔战场,推动全国抗战形势,培育形成了伟大的太行精神,提振了全国人民抗战信心,凝聚了全国人民抗战力量,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灵魂的毛泽东思想是太行精神生成的理论根基。伟大的精神源自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指引伟大的精神。太行精神正是毛泽东思想指引下逐步形成的。华北事变后,日本企图灭亡全中国的野心已昭然若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山西进而实现直接对日作战的战略决策,并组织东征红军挺进山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决心。正如毛泽东在给阎锡山的信中所言:“此志如昨,千回百折,非达目的不止。”[3]随后,中国共产党以阎锡山为突破口,率先在山西达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共同成立“山西牺盟会”,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了抗战力量。在与阎锡山的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有理有利有节”策略,果断处理了“晋西事变”,巩固了太行根据地,坚定了各界群众的抗日决心。

忍苦耐劳、刚毅勇敢、自强不息的太行儿女是太行精神生成的支撑主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孕育形成不同民俗、不同文化、不同性格的人民。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勤劳勇毅,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形成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在这一共同的民族气质下,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又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文化底蕴。鲁迅在《北人与南人》一文中写道:“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4]中国教会史学家王治心在《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中也写道:“中华民族既繁殖于黄河流域,在这种气候严寒的土地瘠薄的环境,非勤苦耐劳不足以图存。”[5]太行精神的形成亦同此理。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太行儿女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慷慨赴战,发扬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以太行山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依托,转战纵横数千里,同日寇展开殊死搏斗,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锻造了以忍苦耐劳、刚毅勇敢、自强不息为人文精神的太行儿女这一英雄主体,极大地影响推动了全民族抗战进程。

厚重雄壮、易守难攻、资源丰富的太行山脉是太行精神生成的地理成因。太行山脉上达燕山,下衔秦岭,北起拒马河谷,南抵黄河北崖,西接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纵贯京、冀、晋、豫四地,主脉延展400余公里,平均海拔1200—1500米,最高海拔2882米,自北而南贯穿中华大地腹心,既是三晋大地与燕赵大地、中原大地的界山,也是中国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太行山脉绝壁千仞众多,深险峡谷交错,大小河流纵横,地形险峻复杂,素有“表里山河”之称。背倚“太行八陉”战略要冲,可以俯瞰燕赵中原重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盛赞太行山为“天下之脊”[6],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中,日军仰仗其机械化部队在平原地区可以迅速推进,但是面对巍巍太行山,坦克、重炮、摩托化步兵的进攻收效甚微,这为八路军开展灵活多样的游击战争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太行山脉还富含各类动植物和矿藏资源,“形成了以铁、铜等有色金属、煤、化工原料、建材资源为主的共计40余种丰富的矿产资源”[7],这些构成了太行精神形成的物质支撑、地理成因。

二、太行精神的科学内涵

太行精神萌芽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完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太行精神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太行精神涵盖抗战时期及其后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包括右玉精神、大寨精神、申纪兰精神、红旗渠精神、太旧精神、锡崖沟精神等;狭义的太行精神主要指抗日战争时期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斗争目标的革命精神。太行精神尽管早已有之,但直到2004年8月李长春同志考察山西时才首次明确提出“太行精神”概念。2009年5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对与时俱进弘扬太行精神作出新指示、提出新要求,他强调:“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8]学术界对抗战时期太行精神的内涵已有很多论述,本文拟着重考察新时代视阈下太行精神的新发展。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灵魂,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9]从党的一大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到党的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就深深扎根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并体现于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革命行动中。正是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才有了夏明翰正气凛然的“砍头不要紧”、陈树湘将军的“断肠不断脊”,有了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壮烈、“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一代名将左权血洒太行山的壮举,等等,这些革命英雄无一不是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绝对忠诚的生动写照。

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为人民革命,为人民执政,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战争年代,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这一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才有前提保障。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党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革命和战争,这一目标实现后,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党又必须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深深扎根农村,热情帮助农民,同时与其他各阶层保持密切联系,党的领导干部能直观感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能够自觉同群众打成一片。和平建设年代,一些领导干部不免滋生骄傲情绪、懈怠倾向,有意无意地与群众产生了距离,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党性锻炼,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唯有如此,才能获得人民真心支持,推动事业快速发展。

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理想因其伟大而为理想,事业因其不凡而为事业。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党,也是理想最为远大的政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利益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不曾彷徨畏惧,不曾丝毫懈怠,“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10],获得了全世界政党羡慕的民众支持率,创造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历史伟绩。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苦苦寻觅80余年而不能寻得国家出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开天辟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精神、勇立潮头的风范、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品格、奋发有为的状态,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浴血奋战28年,终于建立了新中国,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随后,又以光复万物的决心、敢作敢为的担当,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巨变,建立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完整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继续推进伟大事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光明前景。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哪个阶段,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始终保持了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抗日战争的一段时间内,面对强大的日军,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开始产生“亡国论”的悲观情绪,为了不影响抗战士气,毛泽东深刻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1],指明了抗战胜利的政治基础,即依靠人民而非单靠政府和军队。浩荡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守艰苦奋斗政治本色,以百姓忧为忧,以百姓心为心,形成了血浓于水、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党群关系,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难以战胜的敌人。1941年开始,太行根据地的发展进入极端艰难的境地。日军将打击的重点指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发动五次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在太行根据地,“动用兵力在五千人以上的扫荡即达四次,总兵力四万八千余人”[12],日军所至,血流成河,满目荒野,肆意制造“无人区”,严格限制群众活动范围。同时,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和日本帝国主义配合着进攻着我们”[13]。而天公亦不作美,1941年至1944年间,太行根据地水灾、旱灾、蝗灾接踵而至,进一步加剧了根据地民众的困难处境。但困难再难,难不倒坚强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太行儿女,太行军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统筹生产节约自救运动与对敌军事斗争,粉碎了敌人置我于死地的图谋。邓小平曾盛赞:“太行山是豪杰辈出之地,太行人民为中国革命尽了一切力量。”[14]

三、太行精神的五重价值意蕴

太行精神虽然形成于太行革命根据地,但它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在这一地域的主要体现,是威武不屈、顽强进取的中华魂的充分彰显,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斗争理论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精神特质。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勃勃生机的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新时代,在英雄且伟大的中华民族日益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在古老而辉煌的中国日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的太行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太行精神的政治意蕴

1.太行精神彰显了“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鸦片战争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国呈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乱象,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15]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充分发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是领路人,中国人民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导向。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溃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伟大成就的取得、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无一不是党的全面领导的结果。如今,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前途光明,但道路险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外部风险挑战陡然加剧,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态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政治优势。

2.太行精神昭示了“三个必胜”的伟大真理。在抗日战争中,中日国力悬殊。战争爆发初期日军大有不可阻挡之势,但随着战线的拉长、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加入,日本的劣势日益暴露,日军的战斗意志逐渐瓦解,而中国的优势愈发凸显,中国军民驱逐日寇的决心更加坚定,蕴藏于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处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被彻底激发出来,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侵华日军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中国能够彻底战胜日本,充分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今日之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发展势头迅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跃升,同时,在国际上鲜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代表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心声和利益,把握了历史发展规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更是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压制和阻挡的。

3.太行精神丰富了抗战精神的精髓要义。太行精神同吕梁精神、延安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太行精神是抗战精神在华北地区太行山脉地域的主要体现,而抗战精神则是全体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14年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孕育形成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精辟概括了抗战精神的精髓要义,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6],这与新时代太行精神所展现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革命品格、政治本色”从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价值旨趣上都是激励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主题如何变化,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铸就的革命精神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不能丧失的血脉灵魂。

(二)太行精神的经济意蕴

1.太行精神有利于推动山西转型发展。山西曾是共和国的骄子和荣光,70多年来山西煤炭产量近200亿吨,全国占比25%以上,其中70%煤炭供应全国2/3以上的省份,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这种过多依赖煤炭产业、过多倚重煤炭价格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单一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也给山西带来了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可持续、发展质量不高的困境。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作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要指示,为山西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但转型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小事,而是需要全省上下攻坚克难、久久为功的大事。有没有决心坚定转型,依靠什么推动转型,能不能成功实现转型仍然是山西要回答的课题,而新时代太行精神的理想信念、为民立场、奋斗作风等内涵要义为山西打赢转型发展攻坚战提供了切实可循的路径和不竭精神动力。

2.太行精神有利于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山西素有“地上博物馆”之美誉,抗战时期创立的太行革命根据地更是一座可供世人参观浏览、学习研修的精神宝库。太行山是山西的象征,太行精神是山西的灵魂。太行如今已被确定为山西省三大旅游发展板块之一,对世人来说,参访太行最渴望的就是感悟太行精神。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景点均因英雄的革命事迹和伟大的革命精神感召而享誉中外,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太行革命根据地作为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最前沿,在中国革命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但当地对太行根据地和太行精神的宣传还远远不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高层次、有内涵、立体式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而红色文化作为优秀文化的集中代表,无疑会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向往和追求,山西必须牢牢扭住太行精神这一重要着力点,抢抓机遇,进一步做好文旅、文创、文艺融合的大文章。

3.太行精神有利于支撑“两个同步”战略。“两个同步”是山西未来发展的战略指向,时间跨度从2020年到2035年,即山西要在15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转型。这是一个涉及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系统性伟大事业。在实现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山西经济布局重新塑造的过程必然引发利益关系的深度调整,同时也必然会经历比较复杂而漫长的阵痛期,这就要求有关利益群体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以人民为中心,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局部利益得失,维护好山西发展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抗战时期,太行山根据地军民之所以能纵横华北威震日军,关键一条就是革命先辈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也正是在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的革命精神引领下,中国人民才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寇。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太行精神引领,改革和平年代同样需要继承发扬太行精神,以确保时代重任顺利完成。

(三)太行精神的文化意蕴

1.太行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拼搏奋斗的不竭动力。在抗战中,太行军民胸怀伟大祖国,抱定必死之意志与日寇展开殊死战斗。在黄崖洞保卫战中,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在左权副总参谋长的领导下,仅以1300余人的兵力抗击日军精锐特种部队5000余人,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日军凭借重炮、飞机优势数次发动攻击,甚至惨无人道施放毒气,亦未能动摇八路军将士的抗敌决心,经过八昼夜的浴血奋战,我军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特务团被八路军总部授予荣誉称号。黄崖洞保卫战只是众多战役中的一次战斗,但在战斗中八路军将士所体现出来的不怕牺牲、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过硬作风不正是太行精神的生动体现么?如今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太行精神经过岁月洗礼,愈发彰显出其独特的精神魅力。

2.太行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精华。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17]。在文化中,思想、价值观念、精神是其中的灵魂。数千年来,中华文脉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从未放弃赓续中华民族精神。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大国的附庸,历代爱国者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上下求索、前赴后继、奋力抗争,一代代人先后献出了宝贵生命,但他们从未后悔,初心如磐,唤醒了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挺起了民族脊梁。太行精神正是抗战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的时代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体现,具有穿透历史时空的永久魅力。

3.太行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生动教材。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铸魂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使命。用什么来立德树人?以什么方式来铸魂育人?以红色资源和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是最感人、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生动教材,“强大优越之民族,其民族精神之缔结,足以助其争之本能,以高其固在之境遇”[18]。太行精神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件件生动的历史事实构成的,天然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元素。太行山上抚养八路军孩子的“太行奶娘”、救死扶伤的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等等,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对正义的追求、对和平的渴望、对人民的热爱,这是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主义典范,是舍小我顾大局的英雄主义典范,是启发思想觉悟、浸润灵魂深处、提高道德水准、坚定正确立场的生动教材,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库、案例库。“人失魂乎,非狂则死;国失魂乎,非狂则亡”[19],“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20]。在新时代,应学习好、传承好、运用好、发挥好太行精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应,引导青少年坚定不移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立此精神。

(四)太行精神的社会意蕴

1.太行精神有利于塑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514.8万”[21],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党的优良传统,极为注重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延安整风运动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整顿;土改整党开展了“三查”“三整”;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进行了整治;改革开放以后至党的十八大以前开展了四次整党教育活动;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组织开展了五次集中教育。每一次整风、整党和学习教育,党员思想都受到洗礼,推动全党学习先锋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历史使命。太行精神作为艰苦环境下形成的宝贵红色资源,所展现出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感人事迹、英雄壮举,无疑会推动党员干部对照检视,查摆自身,提升修养,有利于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形成。

2.太行精神有利于塑造文明友善的家风。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文明作用”在社会中不可替代,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2]。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23]在家庭教育素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核心、最优秀、最持久、最深沉的素材,这一素材既包含了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也包含着爱党、爱国、爱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等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太行精神作为优秀文化的代表,所体现出来的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拳拳赤子之情、对民族救亡的责任担当等元素,有利于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有利于培育文明友善的家风,促进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3.太行精神有利于塑造淳朴和谐的社风。太行精神不仅对儿童、青年学生、党员干部有教育意义,对社会各阶层也有重要教育意义。社会由人组成,而人生活于世间不得不思考一个深层次问题,即人的价值问题。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行为。最近社会上盛行一种所谓“躺平”的观点,放弃通过自我奋斗追求幸福的意愿和行动,这种观点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此外,还存在诸如社会戾气加重、人的幸福感下降而焦虑感上升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利益分配的问题,也有一部分人价值观扭曲甚至心理变态等因素的影响。倘若对这些消极情绪不加正面引导,那么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就会产生反面作用。即便是一些人生阅历比较丰富的中年人,也会产生思想困惑。在抗战时期的太行山上,“在生产、战斗等各条战线上涌现出3000多名人民功臣和英雄模范人物”[24],倘若他们也躺平,计较个人得失,那抗战救国大业该如何进行?如果人人都胆战退却、以己为重,哪还有未来可言?历史不容假设,但历史上这些真实存在的革命先辈,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美好今天,却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去珍惜,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维护和建设来之不易的繁荣稳定的社会大局。

(五)太行精神的生态意蕴

1.太行精神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政治高度,鲜明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5]的新论断,要求主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自觉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由之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新观念,站在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不绝子孙发展后路的高度,形成人人参与保护生态环境、人人尽力建设生态环境、人人享有美丽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右玉精神是太行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发扬右玉精神,就是发扬太行精神;发扬太行精神,就要发扬右玉精神。

2.太行精神要求保护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总面积大约6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被称为“人类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26]。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曾经也是植被茂密之地,这一点在葛剑雄教授的《黄河与中华文明》中可以得到印证。《上林赋》等文献对“深林巨木”的记载也可以佐证黄土高原曾经优越的自然环境。在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高达53%[27],其后随着铁具的发明、人口的增加、人类开采能力的提高以及战争等诸多因素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下降到3%~6.1%。除植被覆盖率下降,黄土高原还存在水土流失严重、入黄泥沙与日俱增、黄河中下游水灾泛滥等难题。种种证据表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同人类活动有着直接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对黄土高原开始了系统治理,先后开展了黄河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取得很大成效。这些成效的取得,是在尊重、顺应、保护黄土高原的前提下取得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果。尽管成就不小,但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从总体上看还很脆弱,对黄土高原的保护只能继续加强,不能丝毫减弱。

3.太行精神要求适应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势。山西作为沿黄省份,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只有主动适应、积极落实这一国家战略,山西才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先导权。要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体规划,算清楚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引进项目、投资计划、产业布局必须先过“环保关”,其次才能算“经济账”,决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有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才能为山西转型发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动力和未来可能。新时代继续发扬好太行精神,太行儿女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聚集力量,瞄准靶心,锐意创新,把“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魄转化为“誓将黄土变绿洲”的铿锵行动,努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晋大地高质量绿色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结凝聚中华民族不断奋斗的精神密码,是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之钥。“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28],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伟大的太行精神,始终守护红色江山,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始终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和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