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80后”青春文学的研究空间
——评孙桂荣《新世纪“80 后” 青春文学研究》

2021-01-29青,朱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春文学新世纪韩寒

张 青,朱 妍

《新世纪“80后”青春文学研究》是孙桂荣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金项目“‘80后’文学的生成、传播、分野与流变研究”的结项成果,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深耕于“80后”青春文学这一学界边缘领地的研究成果,其部分章节已在《 文学评论》《 文艺争鸣》《 南方文坛》《 文艺评论》《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参考》《 文艺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中文刊物,及ContemporarySocialSciences等英文刊物上先期发表,说明作者的研究是得到了学界一定认可的。

鲜明的问题意识是该书的一个突出之处。对于“80后”青春文学,主流学界往往指责其思想性差、内涵稀薄、商业性强,该书并未一味迎合这种观点,而是扎扎实实从文本出发指出其能够在文坛崭露头角,是天时(文学写作媒介变革与商业运作不谋而合)、地利(青少年阅读需求与文化投资比重增长所造就的庞大读者市场)、人和(青春写手的写作能力提高和个性化需求导致的越来越多的作者队伍)三个方面“共谋”的产物。它对“80后”青春文学的叛逆写作、恐怖写作、穿越写作、玄幻写作等类型化书写,及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等代表性作家进行了专章专列的个案剖析,体现了对研究对象的充分尊重与学术耐心。

其次,对于传统文学研究理念与“80后”青春文学之间的裂隙、错位、甚至冲突,该书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学理辨析,提出了“‘作者中心’的知人论事研究传统与青春文学赖以维系的‘读者中心’原则之间的矛盾”;“寻找与阐释创作个性的作家个性化研究与青春文学集体化作业、文化工业式大生产的矛盾”;“‘文本中心’的美学研究、修辞学研究、形式主义研究遭遇‘作者偶像化、读者粉丝化’的新传播语境的挑战”等命题。这种客观、理性、辩证的分析是很精辟的。在深受主流文学批评影响的学人看来,“80后”青春文学是一些不入流的“小萝卜头”文本,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众化的文学”与“精英化的批判”之间的理念错位造成的,该书用了很大的篇幅对其进行了另人信服的论述。

第三,寻求更适合“80后”青春文学文本特质的研究之路,既是该书孜孜以求的一个学术目标,也是其研究特色。该书提倡“从传播生成、文化体制、资源运作等层面进行的文化研究、宏观研究、整体研究”,更适合“80后”青春文学特质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笔者看来,这是目前这一领域最具活力的部分。像该书对韩寒的研究不但阐释了其文本特质,还将韩寒与文坛的论战,他关注时事的博客,他与王朔、王小波等作家的区别与联系等,均纳入到了研究视野。从“文学事件化”层面对韩寒在新世纪的走红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与辨析,为“80后”文学研究的新路径做了可贵的探索。

南京大学吴俊教授认为,在人们关于“‘80后’仍没有获得一个符合其实际重要性及文学史地位的充分的学术性对待、尤其是文学史的明确评价”的背景下,《新世纪“80后”青春文学研究》作为“一部专门研究‘80后’文学的著作”,能够对这一主流观点起到修正和纠偏的作用。该著还荣获了中国当代研究会主办的第16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这些都说明它是目前“80后”青春文学研究中颇有代表性的成果。当然,它本身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像各章在学术深度上不太平衡,对“80后”玄幻写作、恐怖写作等的研究相对弱些。在对四个“80后”代表性作家的个案剖析中,韩寒、郭敬明的研究要比张悦然、春树的研究视野更开阔、学理性更强些。《新世纪“80后”青春文学研究》的这些局限也是其他青春文学研究成果容易出现的问题,这与青春文学巨大的市场占有率与社会影响力并不匹配。可以说,青春文学研究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张青,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山东省特级教师;朱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青春文学新世纪韩寒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我是赛车手”:韩寒的飞驰人生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韩寒 笑一笑,已苍老
张本煜,韩寒说他值得比现在更红十倍
The Fall of Han
数字 你不知道的世界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
不是“青春”不聚首——青春文学:“冷暖”谁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