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茧房”效应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负面影响及其突破

2021-01-29刘泽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茧房信息内容

刘泽峰,刘 铭

(1.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哲学部;2.山东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济南 250014)

一、“信息茧房”效应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美国学者凯斯·R·桑斯坦[1]较早的在其专著《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网络的快速发展赋予信息检索和咨询选择更多便捷,但是对于公众而言,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能使自身愉悦的通讯领域并只关注基于自身偏好选择的信息。长此以往,自身便会被桎梏于如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当中。简单来讲,可以将“信息茧房”效应理解为: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进步、网络自身获益需求、个体主观信息偏好满足等要素共同作用下,网络媒介和相关信息平台以用户主观兴趣为导向,基于大数据、协同过滤算法等技术,将同质化、单一性的信息内容集中不断地向客户推送,造成信息空间封闭、信息窄化和观点趋同的现象。

关于“信息茧房”效应主要特征的阐释,目前有关学者主要从“茧房”的语义学特征、个人意见“回声室效应”以及“信息巴尔干化”现象等三个方面来加以呈现。[2]

第一,“信息茧房”通过对于“茧房”一词的基本语义和衍生内涵的应用,凸显出“信息茧房”效应的几个核心要素:基于信息传播领域产生,信息内容的选择是基于个体偏好的自我行为而非其他,该信息选择的结果是个体极易被束缚于自我选择的单一性质的“蚕茧”般密闭的信息空间内,这种密闭信息空间独立存在的缺乏融通互动。

第二,在“信息茧房”效应之下,不同个体间基于自我偏好进行选择的信息内容很难突破个体自我建构的“蚕茧”式的空间束缚,难以做好有效交互与融通,进而导致个体主观意见的重复回声。

第三,“巴尔干化”原本是地缘意义上的政治学概念,意指地方政治权力在诸多地方政府之间分割,进而造成地方政治体制碎片化,以及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孤立分化状态。[3]“信息巴尔干化”则用以强调“信息茧房”效应作用下,信息的系统性被打乱,呈现出破碎零散、纷繁杂乱的状态,进而形成基于个体主观偏好或群体趋同意见的信息孤岛,加剧个体自我信息空间封闭和社会信息空间分化的程度。[4]

二、“信息茧房”效应形成的动因

“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既有技术发展的外在推力,也有主观选择的内在动因。需要从不同维度加以系统把握。

(一)新兴技术广泛应用形成的外在推力

近年来,以“大数据”“算法”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为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推送与获取提供了现实可行性。用户可以藉由相关技术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最符合自身价值诉求的信息内容。信息提供方也可以藉由相关技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双向主体的信息价值诉求在各类新兴技术推动下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满足。但是,在此过程中,对于个体主观价值诉求和兴趣爱好等的过度强调,也导致信息内容片面化、信息渠道单一化、信息脉络同质化的程度加剧,成为“信息茧房”育成的温床。

(二)社交媒介变化产生的多元影响

第一,社交媒介改变造成社交圈层同质化。现代社交媒介基于大数据分析、智能匹配等方式,极易将具有相同信息偏好、相同信息价值诉求的人联结在一起。长此以往,个体的社交圈层会渐趋单一,并逐步形成一道建立在同质社交需求之上的信息过滤网络。[5]该过滤网络使同质或类似观点、信息更加集聚,他域信息和异己表达被主观自动忽略,进而将更多个体局限于看似自由广阔、实则封闭单维的同质化圈层内。进一步强化“信息茧房”效应的同时,也成为导致群体极化的重要诱因。

第二,新兴传播媒介改变社会议题设置模式。各类新兴信息传播媒介的广泛出现,改变了以往官方主流媒体主导下的社会公共议题设置模式,个人议题的地位以及个体在议题设置过程中的主导性得到进一步凸显。但是,人类个体情感偏好的复杂性以及社交圈层同质化形成的信息盲区,不允许也无法实现个人议题和公共议题的二者平衡。在此背景下,个体更加倾向于将议题局限于自身有限的社会认知和情感偏好之内,进而在信息上极易产生选择性遗漏和自我情感麻痹,最终将自身束于“茧房”之中。

(三)庞杂信息内容强化个体“选择性心理”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更加倾向于根据自身实际以一种带有鲜明目的性和导向性的方式,去关注和接受那些符合其自身兴趣偏好、价值诉求、既定认知的信息内容,对于其他信息则自动过滤或忽视。在此基础上,受众会依据自身既有思维结构、认知习惯、价值导向等对于关注和接触到的信息加以主观理解以实现主体逻辑自洽或习惯契合。经过以上两层过滤后,那些被个体认为符合自身价值需要或对个体具有特殊意义的信息才会被其加以记忆。简单来讲,受到“选择性心理”影响,个体实现信息与认知主体互动的过程中通常存在三层过滤屏障,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6]

面对互联网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的裹挟,个体限于自身媒介素养和信息辨析能力等的不足,既难以有效实现自身既有认知框架的调整或改变,又无法根本杜绝不符合自身认知框架的信息内容产生,也无法做到二者之间的根本平衡与匹配。在此背景下,个体往往会选择进一步增加符合自身认知框架的信息内容获得量来寻求认知协调感。与此同时,符合个体认知框架和情感偏好的信息内容的不断增加,又会不断增强个体自我心理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进而愈发增强个体对于该类信息内容的选择度,进一步强化个体的“选择性心理”。由此造成自我娱乐泛化,将个体进一步束缚于单一同质的“信息茧房”之中。

(四)商业获益诉求的直接驱动

无论是对于现代信息传播媒介还是对于互联网社交平台而言,其商业获益诉求的最终实现,从根本上离不开长期稳定、体量巨大、受众群稳定的流量或关注度支撑。大数据、协同过滤算法等技术的成熟,为这种支撑的获得提供了有效的实现途径。相关信息传播媒介和社交平台为了获取更高用户关注度和忠诚度,通常会依据现有算法获得的用户偏好为其推送信息内容或提供相关信息服务,而非是基于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的考量。这无疑是对于信息受众的广泛的知情权的变相剥夺,也成为“信息茧房”形成的重要动因。

三、“信息茧房”效应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

高校青年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各类新兴信息传播媒介的主要接触和应用群体之一,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极易受到“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进而对其个人成长与进步造成多元的负面影响。

(一)禁锢青年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青年学生作为国家“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主体,在对其进行系统性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一条重要的理路遵循就是要通过其理性思维的培养与完善,推动其能够在日后的发展成长中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客观的立场、批判的精神去面对庞杂的新兴事物和外在环境,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准确的价值认知和行为选择,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但是,面对互联网时代纷繁复杂的外界信息,对于媒介素养和信息鉴别能力尚处于培养完善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一方面出于自身学习和生活需要的现实考量,一方面受到复杂信息裹挟下“选择性心理”不断强化的影响,极易在不自觉过程中陷入基于自身主观情感倾向、兴趣偏好等建立起来的同质化信息的“茧房”。一旦进入这种“信息茧房”之中,青年学生就会呈现出一种自我封闭而不自知的状态,并在长期单一的舆论场或信息圈层内形成固化思维,既定不成熟的思维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在青年学生内心形成主观单一硬性的异己信息过滤屏障和思维观点排他机制。对于不同事物和信息的接触、判断、评价总是在不自觉中按照自身成见进行,对于他人的正确观点或外界不同声音难以虚心接纳甚至加以恶意排除或抵制。长此以往,不仅会对于其自身理想思维、健全人格的培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还极易受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挑唆和利用,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的出现。

与此同时,长期受到“信息茧房”之下形成的单一固化思维的束缚,青年学生还会失去全面观察、理解事物和问题以及从多元角度探索推动事物发展和问题解决路径的能力,最终对于其自身创新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形成严重桎梏。

(二)降低青年学生自我约束效力

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而言,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意志力的培养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乎其未来进步与发展。但是,“信息茧房”效应却对青年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培养及其效力发挥造成了严峻挑战。

一方面,“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信息媒介及相关网络平台的获益心理驱动是重要因素之一。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各类新兴信息媒介和网络平台的主要接触者和使用群体,也成为广大信息媒介和网络平台服务商的主要获益来源。为了在广大青年学生身上实现不同的获益目标,大量信息媒介、网络平台等的服务商及利益相关人通过心理分析、情感研判、大数据和算法等技术的应用等方式,对于不同青年学生的情感取向、兴趣爱好、价值诉求等进行精准定位。主动迎合其偏好和诉求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内容开发、推送,利用其心理弱点或思维定式进行针对性、引导性的信息和娱乐服务内容开发、供应。以“温水煮青蛙”的形式将广大青年学生转变为其重要的获益渠道[7]。

另一方面,青年学生面对大量与自身兴趣爱好、情感诉求等相契合的内容信息,并且在选择和应用上具有广泛的便捷性,再加上其自我约束能力和诱惑抵制能力尚不完善,极易造成其过度的自我放纵和信息沉迷,陷入自我营造的“信息茧房”之中。青年学生一旦陷入其中,其自身往往很难有效察觉和反思,或者即便意识到问题所在也会由于泛化甚至畸形的“自我获得感”的实现而缺乏主动突破其束缚的愿望,最终陷入“茧房”束缚下的恶性循环之中。对于其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等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弱化青年学生社会适应与发展能力

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青年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积淀,又要经历丰富的实践锻炼,进而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培养和提升自身适应社会和长期健康发展的能力。

但是,受到“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青年学生极易沉浸于自身主观精神世界中无法自拔,进而由接触的信息内容的单一同质化不断衍生出兴趣爱好的单一化、交际群体的局限化、情感态度的偏激化等系列问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由于接触、认知和理解的信息内容有限或单一同质,青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拓展性视野就会在无意中被主观蒙蔽,自身知识、技能、阅历的丰富性就会不断下降。受此影响其与其他青年学生个体交际互动的信息重合空间就会被不断压缩,不同主体间人际交往的思维价值或知识观念重合点就会被局限在较为有限的范围内。最终严重影响个体人际交往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优秀特质彰显,导致青年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和圈层窄平化,甚至出现不同交际群体间相互排斥打击或者对于某些个体刻意孤立的现象。此外,在“信息茧房”效应影响下,青年学生个体对待生活、情感等的态度与认知也容易呈现出极端偏激的状态。以青年学生的情感生活为例,对于符合其个人喜好和认知标准的对象,可能就会在主观情绪推动下采取一切手段去疯狂追求,尽管一些手段和方式存在道德问题或法律隐患,但是其可能并不自知或者主观忽略。而当面对情感的失败和挫折时,又同样可能会受到自身固化思维的影响,采取一些存在道德问题和法律隐患的方式加以解决。最终,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社会交往圈层的窄化、生活情感态度的偏激,都会对青年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和个人成长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四、“信息茧房”效应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挑战

“信息茧房”效应在高校青年学生群体中不断蔓延,对于青年学生成长与发展造成了多重负面影响。同时,也籍以这些负面影响的产生,直接挑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话语权威,挑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行工作模式,并可能动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主体基础,阻碍“立德树人”价值目标的实现。

(一)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由谁掌握,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力度大小,决定着“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效果。高校是我们党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质量、加强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阵地,始终将高校思政工作话语权掌握在党的手中,始终以党的科学理论、路线、方法的践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力度和权威性,是我国高等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大众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中,由于信息媒介较为有限、传播向度较为单一,课堂学习、理论宣讲等形式在高校青年学生信息获取路径上具有明显优势。在此基础上,以课堂理论教育为主要载体、自上而下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对于实现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媒介和信息内容的广泛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息茧房”效应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不断蔓延,传统模式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力度和效果受到严峻挑战。

一方面,受到“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内容吸引力不断下降。与单一的文字内容、枯燥的理论知识相比较,基于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呈现的与青年学生受众兴趣爱好、情感取向高度契合的信息内容吸引力大增。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互联网信息内容形成的显著对比,会使得青年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对于前者的主观排斥感和距离感。与此同时,受到“信息茧房”效应导致的青年学生思维模式固化的影响,对于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和相关知识容易进行带有主观偏见的认知和解读。对于不符合自身认知模式和既有知识积累的思想政治话语内容会进行刻意的排斥与反抗,甚至将个人曲解后的信息内容通过自媒体手段恶意传播。

另一方面,“信息茧房”效应造成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师生话语范式迥异。首先,“信息茧房”效应之下的信息窄化和信息圈层的同质化,会加深高校思政教师和青年学生之间的信息鸿沟。思政教师和青年学生之间的年龄差异、知识阅历差异、情感取向差异、价值目标差异等,会使其对接触到的相同的思政教育信息内容,形成截然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并以存在显著差异的话语表达范式得以呈现。思政教师面对思政教学中学生热情不足、课堂效果下降只能倍感无奈,而学生面对思政教师呈现的与自身难以契合的话语范式只会愈发排除。其次,“信息茧房”效应造成的认知局限和主体社交能力的下降,也会进一步减少思政教师和青年学生之间的思维共通点和信息契合点,导致双方在无法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的同时,也难以实现其他性质信息的良好交流与沟通,导致师生间陌生感和距离感增加、亲和力和信任感下降,影响思政教育话语力度提升。

(二)造成高校既有思政工作开展模式失效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项内容的开展都是以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主导,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也带有鲜明的强制性和规范化的特性。青年学生通常需要在统一的组织与管理之下,通过单一有限的教学手段和长期系统的时间付出来参与并完成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思政工作者往往以权威管理者的姿态呈现,学生则以被动弱势的姿态参与其中。这不仅忽略了广大青年学生个性化和人性化诉求,也为“信息茧房”效应负面影响的蔓延提供了空间。

“信息茧房”效应形成基础的大数据、算法等的广泛应用,扣准的正是青年学生个性化、人性化诉求这一长期以来高校既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薄弱环节。[8]由此带来的青年学生自我情感偏好的高度契合、心理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的提升,无形之下在许多青年学生心目中,与既有的对于时间、精力有着系统性长期性要求且形式单一、缺乏趣味的思政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进而在“选择性心理”作用下进一步强化了广大青年学生对于前者的选择欲望。受此影响,高校既有的系统性思政教育模式的整体架构在青年学生的主观情感倾向和行为选择中被打破,对于娱乐性、碎片化、同质化的网络信息内容的依赖和沉迷导致青年学生的系统时间归于零散,集中精力归于散漫,最终难以满足既有思政教育模式对于学生时间、精力、情感等的基础要求,最终难以达到高校思政教育的理想效果。与此同时,“信息茧房”效应之下,自媒体张力以及青年学生对于自身价值诉求的关注和追求,也使得高校公共议题设置空间及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再加上受到既有思政教育模式下信息媒介、宣传载体发展的滞后性,对于官方信息媒介和宣传载体内容、形式把握的复杂性等要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舆论阵地被严重侵占,造成官方思政宣传载体效力弱化。

(三)动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其根本价值目标的实现主体是广大青年学生,其一切工作内容开展的基础依托也是广大青年学生。只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理念在青年学生中具有高效引领力,理论话语具有深刻说服力,议题主张具有广泛号召力,手段方法具有全面作用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才能真正筑劳,各项工作内容才能真正做好。

但是,受到“信息茧房”效应的不断影响,个体独立的思维模式固化正在不断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理念的引领力,信息窄化和社交圈层的同质化形成的观念和话语“鸿沟”正在不断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的说服力,自媒体负面张力及个体利益诉求的过度关注正在不断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号召力,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正在不断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手段和方法的作用力。最终直接挑战并动摇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基础。

与此同时,处于“信息茧房”之中的青年学生还极易受到同质化圈层内错误群体观点的严重影响。因为处于同质“信息茧房”之内的个体信息内容获取片面,个人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丧失,从众心理严重,一旦某一同质社交圈层内大多数人对于某一信息持有着共同错误观点,经最终协商讨论后剩余个体基本也会被纳入到该错误观念架构之中。这也是“信息茧房”影响下群体极化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9]。在“信息茧房”之中,“意见领袖”所持错误观点的误导程度和负面影响也会进一步加剧。在此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既有粘合力也会不断降低,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的稳定性。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破茧”路径

面对“信息茧房”效应对高校青年学生造成的多重负面影响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除了要从国家、社会以及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来提升新兴技术的理性应用能力、加强法律监管与约束、提升行业自律能力之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切实扛起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做好思政工作的历史使命,在准确全面理解“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理路和作用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高校实际,从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教师媒介应用能力加强、思政教育阵地巩固等多渠道共同着手,合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茧”提质。

(一)以思政课堂形式创新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媒介使用者在解读和运用媒介信息时所必备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媒介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媒介使用者能否透过“拟态环境”的遮蔽,对于媒介信息进行客观、辩证的认知和解读,继而成为媒介使用者有效避免陷入“信息茧房”束缚的基础依托。高校青年学生之所以会受到“信息茧房”效应的多重负面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媒介素养尚存在较多不足,因而无法对各类信息作出全面客观的认知和辩证理性的判断。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破茧”,首先要从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着手。

一方面,要立足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的稳定优势,通过课堂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发挥好第一课堂的直接引导价值。首先,思政教师要摆脱以往说教式、理论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继而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层面着手,以课堂调查、自我“问诊”等形式,通过科学的判定指标的制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信息茧房”影响情况判断。并在此过程中以具体案例讲解、生活实事讨论等形式穿插融入对于“信息茧房”负面影响的解读,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问题反思。其次,思政教师还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并通过多元有趣的形式凸显其价值。例如,可以在课堂中以媒介素养、“信息茧房”效应等为中心话题,以学生分组辩论等形式,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帮助其加深对于媒介素养重要性和“信息茧房”效应危害性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互动讨论、主题发言等形式,共同探讨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和改进办法。[10]

另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校园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彰显第二课堂的价值和功用。首先,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可以以青年学生自身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宽青年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获取不同的信息观点和外界声音,避免形成信息的过度窄化。其次,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丰富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避免其产生过度的自我精神世界沉迷,陷入“信息乌托邦”。此外,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推动不同青年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和精神交集,拓展其社交圈层和知识积累,避免陷入同质圈层下的“信息茧房”之中。最后,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推动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检验自身思维认知、观点理念等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而主动展开自我反思、修正错误观点和错误理念,提升对于正误信息的辨析能力。

(二)以新兴思政教育手段巩固思政教育阵地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在时刻警惕并积极应对“信息茧房”给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对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要客观全面地认识并挖掘各类新兴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媒介蕴含的正面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手段的创新与探索,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有优势和新兴技术独特价值的有机融合,推动其共同服务于新时代高校主流价值引领,不断开辟并巩固新型思政教育阵地。

第一,要通过新技术应用转变主流价值引领方式。“信息茧房”效应形成过程中,信息内容对于青年学生个性化诉求的关注以及主观心理的迎合,固然是导致青年学生信息面单一、兴趣观念固化的重要原因,但是也从另一个层面为高校主流价值引领方向的创新与完善提供了努力方向。这其中,“新媒体+算法推送”的新型价值引领方式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选择。这种方式可以紧扣青年学生心理特征和信息接收习惯,将以往单维抽象、冗长枯燥的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多维立体、短小有趣的内容形式,将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不同信息内容进行更加集中、定向、高效的宣传与推送,以此更好凝聚主体共识、增强主体粘性。帮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不断激发对于主流价值信息的接触兴趣和接收热情,以其内在自觉的树立不断强化对于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可。

第二,要做好校园网络监管和思政网络教育阵地建设。一方面,要从技术层面着手,不断筑劳思政教育的校园网络屏障。可以通过专职校园网络安全队伍建设、与有关监管部门和技术机构合作等方式,根据学校实际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不良信息屏蔽机制”“校园网络舆情跟踪评价机制”,以此推动校园网络环境净化,强化校园网络信息和舆情监督。要加强对于校园网络工作者的核心价值教育和思想指导,切实增强其服务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大局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网络课堂开展空间,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实效。通过多元在线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将线下资源与线上资源、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帮助青年学生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相关课程内容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加多元的知识内容、培养更加多维的思考模式,减少信息窄化和内容同质化问题发生。[11]

第三,要拓展校园公共议题空间。高校要在核心价值理念引领下,发挥好传统校园活动、实践活动、传统主流媒体、新兴媒体等不同载体的独特价值,为广大青年学生建立丰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意见表达平台,不断拓展校园公共议题空间,避免产生个体偏激行为和群体极化现象。通过公共议题空间的拓展,实现不同学生个体间多元观点互动、师生间思想观念沟通、思政工作者和学生主体间相互倾听与意见表达。一方面,思政工作者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更加具有针对性地予以解答疏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多元互动沟通及时发现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从而加以及时地弥补和完善。

第四,要发挥好信息时代校园“意见领袖”在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正面价值。前文已经指出,“信息茧房”效应下同质化圈层内“意见领袖”的错误观念是引发群体极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正向价值的发挥对于高校思想舆论引导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要善于抓住校园“意见领袖”这一关键少数。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校园“意见领袖”定期沟通、重点互动等形式,更加及时有效地掌握校园舆论动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于校园“意见领袖”的针对性思想教育,提升其对于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高度和内化广度,进而通过其辐射和带动,引领校园舆论始终沿着主流价值方向前进,减少“信息茧房”效应造成的负面影响产生。

(三)以教师媒介应用能力提升弥合思政话语鸿沟

前文分析已经提到,“信息茧房”效应影响下思政教师和青年学生之间形成的话语鸿沟,是造成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失力的重要原因。这一话语鸿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高校思政教师对于各类新兴信息媒介缺乏良好的应用能力。这一方面造成高校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内容交汇点,另一方面也导致思政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提升思政教师和相关思政工作者对于新兴媒介的应用能力、弥合高校思政教育话语鸿沟,也是减少“信息茧房”效应负面影响的重要路径。

高校思政教师要通过提升自身对于相关新兴媒介的认知度和使用的熟练度,以此为依托建立起有效的师生间信息互动与融合的桥梁纽带。一方面,通过对于网络流行信息、热门话题等的关注和了解,寻找更多师生共同话题;通过对于新兴媒介语言、表达范式的研究和化用,提升思政课堂话语表达的亲和力;通过对于不同信息媒介中学生的个人动态和行为表达的关注与分析,实现对于学生思想状况的动态了解;通过对于新兴媒介授课方式和信息内容的灵活应用,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吸引力。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课堂教学向虚拟空间拓展。借助于多元化网络社交平台,通过主动介入和主动引导的形式,结合思政教学需要、社会校园热点、学生心理特点等,设置有效的话题议程,既为师生观点碰撞交流创造机会,又为学生视野拓展和现实关怀的提升拓展路径,避免学生陷入自我封闭的“信息茧房”。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茧房信息内容
浅析知识仓库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信源、信息内容、情绪特征对微博转发的影响探究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创新与完善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