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馈装置用于实习护生心肺复苏训练的最佳方案探讨

2021-01-29廖朝晖

上海护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护生心肺体质

廖朝晖,李 露,黄 蕾

(江西省肿瘤医院,江西 南昌 330029)

2015 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发布的《心肺复苏指南》建议,胸外按压的深度为5~6 cm,按压的频率为100~120 次/min,该版指南明确了胸外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上限[1-2], 这对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提出了新的挑战。 该指南还建议使用心肺复苏反馈装置帮助学习心肺复苏的动作技能[3]。 本研究从人员分组、训练时间、影响因素3 方面探讨适合临床实习护生运用反馈装置进行心肺复苏训练的最佳方案,以提高临床实习护生心肺复苏的教学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江西省肿瘤医院实习的护生219 名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首次实习;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具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而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四肢、关节、肌肉功能障碍或有畸形;不能按指定时间接受培训。纳入研究的219 名护生中, 男性20 名 (8.68%), 女性199 名(91.32%);年龄16~25 岁,平均(19.88±1.58)岁;成年191 名(87.22%),未成年28 名(12.78%);学历为中专27 名(12.32%),高职34 名(15.53%),大专158 名(72.15%);使用过心肺复苏反馈装置55 名(25.11%),未使用过心肺复苏反馈装置164 名(74.89%);体质指数为消瘦50 名(22.83%),正常144 名(65.75%),超重19 名(8.68%),肥胖6 名(2.74%);理论考试成绩合格32 名(14.61%),不合格187 名(85.39%)。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案培训由经过AHA 统一培训并熟练掌握标准心肺复苏操作手法的教师担任, 包括集中授课(1 h)和分组操作(3 h)两部分,时间共4 h。

1.2.1.1 集中授课由3 名教师围绕《2015 AHA 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多媒体理论培训、心肺复苏操作示范教学和心肺复苏反馈装置的使用方法讲解。

1.2.1.2 分组操作①学生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实习护生分成73 组,每组3 名护生;每组护生根据自身工作安排预约至医院培训中心进行分批次的心肺复苏操作。②培训用具:用具包括有视觉反馈装置的复苏安妮QCPR 模型 (挪威挪度医疗公司),SimPad PLUS技能报告仪(挪威挪度医疗公司),按压板及简易呼吸气囊;复苏安妮QCPR 模型自带考核系统,该考核系统能根据操作者胸外按压的深度、频率、按压中断时间、人工通气量、通气时间给予评分。 ③操作练习:护生与心肺复苏模型的配比为3∶1,导师与护生的配比为1∶6;每组护生轮流使用模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练习, 教师在护生操作过程中及时纠正护生的操作手法; 护生每隔30 min 对模拟人实施标准的心肺复苏5 个循环,并由模型自带的考核系统进行评分。

1.2.2 评价指标①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包括实习护生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学历、是否使用过心肺复苏反馈装置等项目。②理论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理论试题,共100 题,均为单项选择题。 满分为100 分,60 分以上为及格。 ③心肺复苏操作评分: 心肺复苏操作评分由模型自带的考核系统给出,得分范围为0~1 分,得分越高表明心肺复苏操作质量越高;每名护生均测量7 次,T1 为训练开始时,T2 为训练30 min 时,T3 为训练60 min 时,T4 为训练90 min时,T5 为训练120 min 时,T6 为训练150 min 时,T7 为训练180 min 时。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描述。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护生心肺复苏操作评分随时间变化的差异、 各时间点心肺复苏操作得分的差异, 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护生心肺复苏得分的影响因素,以P<0.05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生心肺复苏得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219 名护生各时间点心肺复苏得分不同,T1 为 (0.41±0.05)分,T2 为(0.60±0.05)分,T3 为(0.95±0.03)分,T4 为(0.94±0.03)分,T5 为(0.94±0.02)分,T6 为(0.92±0.04)分,T7 为(0.90±0.04)分。 球型检验结果显示,研究资料违反球型假设(P<0.05)。 因此,对自由度进行了Greenhouse 校正,结果显示,随时间变化护生心肺复苏操作得分不同(F=22 467.628,P<0.01)。

2.2 不同时间点护生心肺复苏得分的两两比较采用LSD 检验对不同时间点护生心肺复苏得分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显示,T3、T4、T5 这3 个时间点之间护生心肺复苏操作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这3 个时间点与其他时间点的心肺复苏操作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护生心肺复苏操作得分的影响因素将实习护生一般资料进行赋值,性别:0=女、1=男;是否成年:0=未成年、1=成年;学历:1=中专、2=高职、3=大专;是否使用过反馈装置:0=未使用过、1=使用过;体质指数:1=消瘦、2=正常、3=超重、4=偏胖; 成绩:0=不及格、1=及格。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否使用过反馈装置、 体质指数是护生心肺复苏训练操作得分的影响因素(P<0.01),见表2。

3 讨论

3.1 使用反馈装置进行心肺复苏训练的人员分组AHA的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课程均采用小班化授课, 课程要求学员与模型的配比是3∶1、2∶1 或1∶1(绝对不能超过3∶1),导师与学员的配比为6∶1[4]。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我国多数护生的心肺复苏培训研究采取了学员与模型3∶1 的配比[5-6]。3 名护生1 组,不仅可以使模型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轮流练习还能使护生有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导致训练效果降低,还能发挥团队的优势,组员之间可以相互探讨和指导,从而提高练习效率。

3.2 使用反馈装置进行心肺复苏训练的时长研究结果显示,3 人1 组使用反馈装置进行心肺复苏训练3 h 内,心肺复苏得分呈上升至维持恒定后又下降的趋势。 训练60 min 时,实习护生心肺复苏操作得分最高,然后60 min 之内保持不变,在训练至120 min 时开始下降。 训练120 min 后护生心肺复苏操作得分并未提高,可能与长时间实施心肺复苏, 特别是胸外按压会导致施救者疲乏从而降低心肺复苏的效果和质量有关[7]。一项关于持续按压心肺复苏模型人的研究显示, 按压者脊柱和腰椎肌肉在2 min 时活动度最大, 能达到最佳效能,之后开始产生疲劳,从第5~15 min 时活动度持续下降并存在肌肉损伤的风险[8]。 因此,在心肺复苏的培训中,应使护生轮流交替进行训练,保证劳逸结合,鼓励护生多反思练习中存在的不足。 以3 人1 组进行训练为例,每组总的训练时长不应超过1 h。

表1 不同时间点护生心肺复苏操作得分的LSD 检验 (n=219)

表2 实习护生心肺复苏操作得分的影响因素的广义估计方程拟合结果 (n=219)

3.3 使用反馈装置进行心肺复苏训练需注意的影响因素①性别。 一些关于医学生使用反馈装置练习心肺复苏的研究显示,性别会影响胸外按压的深度,男性的按压深度高于女性[7-8]。 这可能与男性体能要强于女性有关, 男性在胸外按压时能产生更大的力量从而使按压的深度更深。②体质指数。Roh 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 使用反馈装置进行心肺复苏训练按压深度正确(50~60 cm) 的实习护生体质指数要高于不正确者,与正常体质指数或超重学生相比, 消瘦的护生平均胸外按压深度较浅。 这可能是导致体质指数影响实习护生心肺复苏操作得分的原因。③使用反馈装置的经历。使用反馈装置进行心肺复苏训练的经历能对以后的心肺复苏训练产生积极影响。 Bucki 等[10]的研究结果发现,专业的、有经验的救援人员能够比非专业人员实施持续胸外按压且保持合适的按压深度及频率的时间更长。 但即使有过使用反馈装置进行心肺复苏训练经历的实习护生也并未在一开始就得到较高的心肺复苏操作得分。 可见,心肺复苏有必要定时进行复训,对于有过训练经历的人员来说, 复训的总时长可以低于初次训练。

4 小结

使用反馈装置进行心肺复苏训练可以提高实习护生心肺复苏操作的质量。 实习护生3 人1 组使用反馈装置进行心肺复苏训练的最佳时间为60 min, 在具体分组时应考虑学员的性别、 体质指数及使用反馈装置训练的经历,使男女搭配、胖瘦结合、以老带新,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轮流进行训练,以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本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存在局限, 研究对象中有使用过反馈装置进行心肺复苏训练的研究对象, 可能会导致心肺复苏得分基线不同, 今后研究可将有过使用反馈装置训练的护生排除,同时纳入本科学历层次的护生,以进一步探讨更优的心肺复苏训练方案。

猜你喜欢

护生心肺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