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侠”词义演变的动因探究
2021-01-28张淑婷周逸菲
张淑婷 周逸菲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侠文化”。“侠”字出现在大量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网络词汇(如“背锅侠”)当中。为系统探究“侠”字的语义变迁,检索了CCL以及BCC语料库中从古至今六千多条语料,对“侠”字的语义特征进行历时考察后,得出“侠”表“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人”这一义项的应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侠”字的词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扩大和降格。推动语义演变的动因主要有三个:客观动因、主观动因和语言动因。其认知机制主要是原型范畴理论。
关键词:“侠”;语义变迁;语料库;动因
《辞源》对“侠”的定义是,旧时指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人。这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有体现,如“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史记·游侠传》)。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诸如“键盘侠”“背锅侠”“接盘侠”等词体现了对“侠”不同的定义。“侠”的定义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过程呢?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演变呢?
已有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章培恒[1]阐述了 “游侠”概念的变化,分析了唐宋明清的侠文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四十年代的旧派武侠小说以及从五十年代起的新派武侠小说,指出了“游侠”精神在不同阶段的保存、丧失和发展。刘丽敏[2]指出,历史上“侠”这一观念的演变存在着变数:因社会集体心理而抽象化,在文学家的笔下具象化,由社会环境引起的处境化及慕侠者对“侠精神”的审美化。鲁德才[3]结合历史与小说,点明了武侠性格的变化:由古游侠的独立性和个性到汉魏六朝的豪强化,由唐代多形态互融的侠到宋明侠的世俗化到清朝侠的官化。可以发现,上述研究存在以下几点空白:第一,主要对侠文化进行定性研究,缺少从计量角度的分析。第二,主要针对某一时期或某几个阶段的历时研究,缺乏对当代侠文化的研究。第三,没有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侠”语义产生变化的原因。
因此,基于“侠文化”的研究背景,本文通过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分析“侠”语义演变过程及其动因。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侠”的语义演变及其动因进行历时研究,古代语料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现代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这两个语料库起到互补的作用。语料库采集完毕之后,经过“Segtag”软件的分词处理、随后用“AntConc”软件对语料进行分析,获得有关“侠”的搭配以及词频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二、“侠”的语义的历史演变
本文共检索到6147条不同时代的语料,运用软件AntConc进行分析,得到各个朝代有关“侠”的词语搭配及词频,并对语料进行以下分析:
(一)战国时期“侠”的产生
“侠”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在检索到的14条关于“侠”的语料当中,“侠”字既可作为名词使用,也可作动词使用。“侠”字作为动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礼仪当中,通“夹”,意为在两者之间。此外,侠字多作为名词出现,有两大主要义项,一是仗义勇为、扶弱抑强的行为,二是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的人。
(二) 两汉时期的“游侠”
在两汉时期,共出现33条有关“侠”的语料。此时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为人排忧解难、以武犯禁的“游侠”(词频为11,占总语料的33%)。司马迁描绘了初汉的游侠必备的三要素:一是“言必信,行必果”的诚实品格;二是“赴士之厄困”,“ 不爱其躯”的自我牺牲精神;三是“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的谦虚品德。
(三)唐朝的“豪侠”
唐朝检索到“侠”的语料共53条,其中“豪俠”一词的频率显著增多,占比10%。与“游侠”不同的是,唐朝小说中的豪侠人物红线、聂隐娘等都或多或少地介入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纷争,具有较浓重的政治色彩。不过唐代的“豪侠”平时深藏不露,受命时才一露真容,功成后并不要求荣华富贵,而是主动隐于江湖。
(四)清朝的“官侠”
清朝关于“侠”字的语料库来源主要是三本武侠小说:《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与《三侠剑》。清朝的“侠”是“官化”了的侠。例如,《三侠五义》中的南侠展昭是四品带刀侍卫,成为清官包拯的下属,为朝廷卖命。他从无拘无束的侠客成为了尽忠职守的官员,被纳入了等级森严的制度中。
(五)当代的“背锅侠”、“键盘侠”、“接盘侠”
发展至现代,在《人民日报》及相关报刊的语料中,检索到2894条有关“侠”的语料。“侠”在现代主要呈现积极的含义,“侠肝义胆”(词频为48)与“行侠仗义”(词频为40)二词出现频率最高。
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如“键盘侠”(词频为15)、“背锅侠”(词频为6)、“接盘侠”(词频为6)等网络新词。“键盘侠”被定义为“遇事置身事外,网上义愤填膺”的人;“背锅侠”来源于“背黑锅”,指代他人受过的人。“接盘侠”指代被骗接下他人留下的烂摊子的人。在这三个例子中的“侠”字显然偏离了“侠”字原始义项。拿“键盘侠”来举例,虽然“键盘侠”还是具备侠的某些品质,即他们是有正义感的,看到网上的不公现象,他们愿意为弱者发言,但“键盘侠”中“侠”字的含义显然偏离了“侠”字本身的含义。他们在网上慷慨激昂,呼吁正义,但是只敢躲在网络背后对“不公”进行抨击,却不会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甚至用偏激的言论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背锅侠”和“接盘侠”的形象保留了“侠”的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形象,但这样的行为是被迫的。他们往往来自弱势群体,在迫于压力、甚至不自知的情况下代人受过,这与古代文学作品中勇敢、自由的“侠”形象相违背。这三个在网络中产生的“侠”保留了部分侠的特质,看似褒义,实则贬义,用法讽刺。
三、“侠”字语义变迁的方式及动因
(一)“侠”字语义演变的方式
语义演变的方式是多样的,本文从语义范围和语义褒贬两个方面简述“侠”字语义变迁的方式。
从“侠”的语义范围来看,其语义变迁属语义的扩大。张绍全[4]指出语义的扩大是指从原先表达外延较狭窄的概念扩大到外延较宽的概念,其结果可能是新义大于旧义,旧义包含于新义之中。战国和两汉时期,“侠”多用于指代仗义勇为的人;而唐朝的“豪侠”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政治的因素;而清朝的“官侠”的政治色彩更加浓厚,这表现在他们对朝廷的归顺和对仕途的追求。概括来说,古代的“侠”保持一个积极的形象,其内涵基本保持不变,而伴随着不同“侠”形象的增多,其外延在不同时代均有扩大。现代的一部分“侠”形象延续了古代“侠”勇敢、正义的形象;同时,“键盘侠”、“背锅侠”等词的出现意味着“侠”的语义扩张。这些词仅保留了“侠”的部分内涵,并用讽刺的方法将其夸大,由此产生了消极的“侠”形象。
从“侠”的语义褒贬来看,其语义变迁属语义降格。张绍全指出,语义降格是指语义从原来的褒义或者中性义变化为贬义。古代的“侠”形象都是积极正面的,但是在现代,在“键盘侠”一类词中,“侠”仅保留了部分次要的特质而丧失了主要的积极特质。总之,“侠”的语义产生了一定的降格现象。
(二)“侠”字语义演变的动因
许多学者对语义演变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如Ullmann[5]提出了6个影响语义演变的因素:语言、历史、社会、心理、外来语的介入、新事物新名称的需要。Blank[6]从认知的角度对语义演变动因进行分类,提出了如新概念的出现、社会文化的影响、密切的概念联系等动因。张绍全[5]通过分析总结,提出的语义演变三动因,即客观动因、主观动因和语言动因,由于该种分类方式较为全面且不同动因之间边界清晰,本文将用其分析“侠”字语义演变的动因。
1.客观动因
张绍全指出,“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是推动词义演变的第一动因”,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社会集团、历史的发展变化”等。
在“侠”的语义演变中,最明显的是社会生活的影响。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兵戎相见,社会极不稳定。此时的动荡不安令整个社会对轻生好义、以死相救的可贵行为万分嘉许,这导致了战国时期“侠”的产生以及崇侠风潮的形成。两汉时期也是一个崇侠的社会,这与当时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有很大的关联。“侠”寄托了百姓在无法伸张正义时有英雄替天行道、代地执法的美好愿景。
唐代的“豪侠”虽暂为名臣重将所用,但并不追求荣华富贵,而是功成后隐于江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制度的完善,清代的“官侠”也削减了对抗官府、蔑视法律的反抗精神。
2. 主观动因
人是语言使用的主体,人的思想、感情等都会引起语义的变化。在战事不断、法律不完善的古代社会,见义勇为、以暴制暴的“侠”是人们的英雄,因此“侠”在人们心中是绝对正面的;但与古代不同,在纪律不断增强、法律日渐完善、军队不断强大的如今,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不再需要以武犯禁的“侠”,对其崇拜感也相应降低,那些以键盘为武器指责他人、用语言暴力他人的网民被称之为“键盘侠”就不足为奇了。
3. 语言动因
语言本身也会对语义变化产生影响,例如,外来词的引入、新事物的产生。“接盘”是一个随着股票这一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的新词,是指买进庄家出货的股票,而那些无条件同意对方在发盘中提出的全部内容和交易条件订立合同的“接盘侠”所具备的“自我牺牲”的特点,与“侠”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舍己为人”有一定程度的共通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侠”这个旧词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四、从认知视角的原型范畴理论看“侠”的语义演变
人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并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语言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语言的变化又会造成语义的变化,如扩大缩小、虚化实化、扬升贬降。语义的变化并不是任意的,必定有其认知基础。
原型范畴理论为研究语义变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完善,“侠”以新的面貌展现,出现了不同的搭配,语义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新出现的含“侠”的网络词以及“侠”字语义变化的背后是原型范畴这一认知机制在起作用。词义的变化都可以看作是原型构建的范畴,以原型为中心,其成员的范畴隶属度依次递减,直至不明确的边界,继而与其它范畴相互交叉。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在家族成员中的相似性基础上建立的理论[7]。拥有相同特征的事物被归入同一个范畴,在这个范畴内,位于中心的成员被称作“原型”。从中心辐射到边缘,范畴成员之间的语义重叠变得越来越模糊,边缘的成员不再具有典型性。所以,人们往往会根据自身的认知目的,在不同的义项之间建立联系,以此在识解“侠”的原型范畴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其非原型范畴语义。
五、结论
经过对包含“侠”的所有历时语料库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侠”保有原本“行侠仗义”“侠肝义胆”积极正面的形象,但是在另一方面,结合不同朝代的时代背景,“侠”的语义内涵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从战国时“以武犯禁”的侠者产生,到两汉时期快意恩仇、无私奉献的“游侠”,到唐朝徘徊于江湖和庙堂之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豪侠,到明清效忠于朝廷、追求功名利禄的“官侠”,再到当代或躲在背后评头论足,或被迫“自我牺牲”的键盘侠、背锅侠和“接盘侠”,“侠”字最原本的三个正面要素,以及侠的积极精神在慢慢地消退。
“侠”字发展到现在产生了语义的演变,尤其动因,也有其机制,其动因主要是社会历史、法律、科技等外部客观动因,借词及词语的复杂性这些语言内部动因以及语言使用者的主观动因,认知机制主要是原型范畴理论。
参考文献
[1]章培恒.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3):75-82.
[2]刘丽敏.中国侠观念的传承与演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2):69-74.
[3]鲁德才.历史中的侠与小说中的侠--论古代文化观念中武侠性格的变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4-70.
[4]張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外语学刊,2010(1):31-35.
[5]Ullmann, S. The Principles of Semantics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7.
[6] Blank, A. Why do New Meanings Occur? A Cognitive Typology of the Motivations for Lexical Semantic Change [A]. In A. Blank & P. Kosh (eds.). Historical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9.
[7] Ungerer,F. & Schmid,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88、92.
作者简介:
张淑婷,1996.10,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测试。
周逸菲,1995.09,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