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汉画像石中的孔子图像探析

2021-01-28魏卿

锦绣·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

摘要:在考古发现中,汉代是目前孔子图像出现的最早时期。汉画像石、画像砖是已知研究孔子图像最可靠的实物资料,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形象受儒学思想的地位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着,汉画像石中的图像也是后来出现的孔子图像最初的模本。山东作为汉画像石的主要出土地区,孔子图像占据出土画像的大部分,本文以山东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为主,简要分析山东汉画像石中的孔子图像的来源、特点及其意义。

关键词: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儒家思想

一、孔子图像的来源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大量的儒学经典开始被重用,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像成为统治阶级推行儒学思想的工具被大量使用;且汉代厚葬风气盛行,儒学思想影响到画像石的内容和题材,所以孔子图像在汉画像石中占据重要地位。汉画像石中的孔子图像多以“孔子见老子”的形式出现,尚未发现独立的孔子图像。孔子见老子的故事来源于文献记载和传说,是指春秋末期孔子拜见老子,向老子求学的故事。在《庄子·天运篇》中有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描述:“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孔子谦虚好学,专程去拜访老子求教,这就是史书所说的“孔子问礼”。两千多年来为后人留下了“孔子见老子”的美谈。

“孔子见老子”题材的得名始于洪适,他编纂《隶续》时,在第十卷著录了一块出自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石,称其为“孔子见老子画像”。后来虽然有很多学者对这一名称提出质疑,但还是被沿用至今。作为历史故事题材的《孔子见老子》是汉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画像,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时代比较常见,与孔子图像相关的画像还有《孔门弟子》等。据现有资料记载,国内发现的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主要出土于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山东嘉祥地区出土画像石数量最多,约占该画像总数的80%。最早发现的有《孔子见老子》的画像石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土于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北的《武氏西阙正阙身北面》画像石;20世纪70年代后,嘉祥地区先后出土了16块《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泰安东平县还出土了一块罕见的彩色画像石,为研究孔子图像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孔子見老子》图像的内容

在出土的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中,孔子的形象都大同小异,除了孔子和老子以外,画面人物还有:项橐、子路、颜回或其他孔门弟子。常见的人物布局方式有:孔子拜见老子,孔子率众弟子拜见老子,孔子、项橐、老子三人,老子、项橐、孔子及其弟子数人。

出土于嘉祥县武宅山村北的《武氏西阙正阙身北面》画像(图1),由三块相叠的石块组成,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五层,其中第二层,有四个人物,右二人为一冠服者与一披发推车的童子相对,冠服者为孔子,童子一般被认为是神童项橐。《战国策·秦策五》中记载:“甘罗曰:‘夫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据猜测孔子师项橐的故事与《列子》中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有关,项橐与孔子和老子本无关系,将其放与孔子与老子中间,大概就是想表达在项橐七岁时孔子曾向他请教的故事,更加凸显出孔子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良品质。而在这块画像石中,由于空间有限,故事被最大化的精简为孔子与项橐。

除了在画面中加入神童项橐以外,在很多画像中会添加孔门弟子,如1977年在山东嘉祥县核桃园乡齐山村出土的画像石(图2),上层为《孔子见老子》图像,下层为车骑出行图。在上层画面中,孔子和老子相互揖手,老子拄着曲杖,孔子带着的贽礼鸟放在袖子里,从袖口探出头来,引来了天上和地上的鸟;项橐站在孔子和老子中间,右手推着小车,左手指着孔子;孔子之后有弟子二十人,榜题标有颜回、子路和子张;在画像石上刻孔门弟子,由于人数太多,构图难以把握,所以大多都是排队并列成行,画面上最多不过二十几人,通常榜题只有颜回和子路;画面中老子手扶曲杖,即是未经修整的弯曲树枝可能表示他的质朴;孔子手中多拿雁、雉之类,作为晚辈尊敬长者的见面礼。这是古代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称做“贽”或“贽敬”。

在1982年出土于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图3)中,人物形象都有所改变,孔子没有捧雁,而是头戴梁冠,佩剑,开口作言语状,身后一人怒目擦掌,当为子路;其后一执杖者,应当是老子,老子对面人物当为项橐,但其人形高大,不似儿童;另有老子随从二人,孔子弟子四人,除子路外,皆捧简而立。常见的人物所持的东西基本都是孔子佩刀或手捧雁,老子佩剑或手扶曲杖,项橐手推小轮车,孔子和老子弟子手捧简册。

三、《孔子见老子》图像的特点

汉画像石的构图方式可以归纳为图像配置方式、空间透视方法和图案装饰技法三个方面。在图像配置方面,带有《孔子见老子》图像的画像石大多采用分层配置法。所谓分层配置法,就是在比较大的石面上,从上到下用水平隔离线将其分割成若干横长的小画面,并在每个小画面内分别配置一幅图像。如图2,上层为《孔子见老子》图像,下层为车马出行图。在空间透视法方面,《孔子见老子》图像大多采用底线横列法,就是将所要描绘的所有事物,用等距离散点透视法而不问其纵深位置,横向排列在画面的同一底线上的透视构图法。这是汉画像石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空间透视构图法。如图2,以孔子和老子为中心,其弟子往后横向排列。汉画像石的装饰图案一般都以带状形式刻在图像的四周,作为主题图像的外框而存在。《孔子见老子》图像上的装饰花纹大多以双菱纹、绹纹、连弧纹、卷云纹为主,如图1,除了装饰的作用,提高了画像的艺术性,在图像内容的配置上,还具有不同层次分界线的意义。

汉画像石所展现的内容与汉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画像石上的《孔子见老子》图像也有属于整个汉代社会的统一风格特征。在汉代“独尊儒术”的思想背景下,画像石中的孔子形象已经在儒士们的头脑和手中完成了初步的“改造”,根据儒学思想和文献记载,孔子的形象特征基本锁定为“高大”、“谦逊”、“慈祥”等,虽然不同画像石呈现出的孔子形象略有不同,但却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文献中对于孔子的形象也多有记载,《庄子·外物》: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楼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史记·孔子世家》中对于孔子的形象也颇多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文献中的孔子体貌特征被人为的赋予了神秘、玄化的色彩。而在各地的汉画像石中,孔子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罢了,其唯符合的一个特征,是孔子的“长”,即身高。

《孔子见老子》图像是直接歌颂的孔子的忠孝节义精神,它比其他历史故事题材更具有教化意义。受儒家教化思想的影响,画像石工匠们在创作时要遵循图像的教化意义,思想受到一定的束缚,这便造成了孔子图像出现稳定性或程式化的特点。为了从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往往将主要人物画的比普通人物更为高大。在一些《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孔子、老子,特别是孔子的体量要比其身后的弟子要大。有学者认为这“绝非出自绘画艺术本身真、善、美的需要,完全是儒家等级尊卑观念对艺术影响的结果”。在《孔子见老子》的图像中,一般遵循孔子最大,老子次之,双方各弟子再次,项橐最小的规律,因儒家在汉代社会中的地位要比道家高,所以按照“礼”的要求,孔子身材大于老子;项橐身材在画面中是最小的,因其不是故事的主要人物,年仅七岁,画面中其他人按照辈分来说都是项橐的长者,按照“礼”的要求他是最小的。这种人物形象的组合方式从视觉上强化了等级的社会观念,合乎时代审美。

四、孔子图像的意义

汉代的画像石是依附于丧葬建筑由孝子们所建立的,其目的既是颂扬死者、安慰死者,又是宣扬人伦、教化世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表现的范围很广,除了表现社会生活和为墓葬主人所享用的事物之外,多是刻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祈福祥瑞。其中有传说中的圣贤、英明的君主、忠君的臣民、孝子和节女等。都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好人善事,成为可效法的榜样,也有少数对坏人恶事的揭露。

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表现的是孔子问礼老子这个特定的历史故事,它是直接歌颂孔子“礼”的精神,所以此图像就具有比其它图像更强的教化意义。两汉时期画像石上的《孔子见老子》图像却有着不同的含义。西汉晚期出现的《孔子见老子》画像表现的主题是“敬老”,这里的老子是作为老人或先人的象征出现的,而孔子则是尊老敬老的榜样。在画像中老子通常是手扶曲杖,这一形象是与“敬老”的思想密切联系的。东汉则在敬老之外增加了礼遇前贤的成分,其表现就是孔子携带了“贽礼”,而且画面上还增加了老子是龙的图像,孔子携带贽礼拜见老子,这个“礼”不是单纯的物质,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礼”的精神,即强调了上下尊卑、谦虚好学等思想文化意义。而《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项橐的出现则直接地反映了孔子代表的儒家学派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也由孔子问师项橐的故事体现了出来。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常见的布局方式通常是(正对画像石看)老子位于画像的左方,孔子位于画像右方躬身拜会老子,也有少数画像中孔子位于左方。在我国的传统礼节中,一般认为“左为尊,右为卑”,在多数《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都是以老子为“尊”,这并非是创作者对于礼仪的疏忽,也不是表现道家学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其目的也是为了颂扬孔子谦卑好学、尊老敬老的精神,明显地体现出了汉代“敬老”与“上下尊卑”的儒家思想。

结语

汉画像石的图像展示了历史故事的壮观画卷,故事涉及了诸多方面,寄寓了制造者一定的思想观念。《孔子见老子》图像背后隐含了深刻的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间艺人们的艺术创作思想、雕刻工艺和儒道思想等图像学意义。从文献记载中看,孔子确实多次问礼于老子,汉代人借助这一历史故事是为现实社会、生活服务的,用图像来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社会思想风气等。而图像中孔子问礼老子,孔子代表的不是其本人,仅仅是化身,或符号,真正代表的汉代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意志和求得社会地位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倾向,是表现儒家谦虚好学、尊老敬老精神的对象。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汉代社会思想的艺术表现,其主题是积极宣扬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的儒家思想美德与精神。此外,《孔子见老子》图像也反映出儒、道两种思想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交流与发展。但总体而言,《孔子见老子》图像反映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汉代主流思想。

参考文献

[1]洪适.隶续[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2]邢千里.中国历代孔子图像演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3]张道一.汉画故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刘宗超.画像石艺术砖石精神[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7]张从军.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M].济南:齐鲁书社,2004.

作者简介:魏卿(1997-),女,山东济南人,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青岛科技大学 山東 青岛 266061)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浅谈儒家思想对社会工作伦理构建的启示
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
“兽性教育”之我见商润泽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