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留学生为例
2021-01-28陈庆晗
陈庆晗
摘要: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网络平台上对留学生爆发了一轮舆论攻势,并引发热议。最近几年,留学生的口碑并不算好,在网络媒体上多为负面形象展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因此,我们想以留学生为例,分析针对一个特定群体的舆论形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的影响是什么。
关键词:留学生;媒体形象;网络媒体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面对不断扩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国内媒体对于他们的报道层出不穷,社会关于中国留学生形象的争议不断。新媒体是对传播学曾经的理论的重大挑战,它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让人们逐渐能够自己选择想要阅读的信息(信息茧房)。本次研究以留学生为例,通过从媒体和受众的角度实测的方法分析和验证特定人群的形象的传播和影响。
一、关于网络媒体对留学生报道的信息采集及分析
1.研究方法
我们使用网络爬虫的数据收集方法在百度网站上针对特定平台新浪新闻以及网易新闻进行了检索。检索关键词为“中国留学生”。在排除了一些偏离主题的报道,得到110篇有效文章。并通过新闻种类,事件地域,性别等依据将所得到的数据分类,以描绘出一个在网络媒体上的留学生形象,加以分析。
2.数据分析
我们得到了自2008年以来的共110篇报道。自2008年以后,中国的自费留学生数量呈现火箭级增长,我们的报道数据分布比较均匀,每个年份都有记录。发现留学生的自发发声非常的少,多为媒体转载,留学生对于自身媒体形象的话语权并不高。留学来源则主要集中在美国以及其他的英语系国家,其次是东亚和欧洲,与中国留学生在各国家的比例相对应,但各个国家的报道主题相差不大。
3.留学生媒体形象所存在的问题
网络媒体在今年对大众的认知起到了越来越强大的影响。留学生长期居住在国外,与中国本地公民长时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因此,媒体所呈现出来的新闻报道对大众认知的影响非常重大。当地风土人情的正面报道的缺失让大部分人对其他国家以及留学生的生活环境的认知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多数人都会以网络媒体作为他们了解留学生的渠道,因此,媒体的负面建构会直接影响到大众对于留学生的评价,加剧误解和偏见的传播。
与此同时,也存在报道主体话语缺失,网络媒体平台上鲜有留学生的身影。留学生往往被第三方所描述,而这些第三方往往又被是不理解留学生群体的人所把控,也因此创作出大量偏离留学生真实形象的报道。
4.留学生形象被歪曲的原因
(1)盈利的需要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更需要用更极端的词汇和更负面的报道来吸引观众,增加阅读量,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顾客们往往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阅读,只有迎合大众的口味,用更吸引眼球的新闻才能赢取更多利润。只要能够激起群众情绪的文章,便是一片好文章。正面新闻在大多数时候往往无法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相比之下,传统媒体不需要特别抓人眼球的事迹。
(2)大众的盲目
在“后真相”时代,人们往往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想要的是情感的宣泄,而非新闻的准确性。网络媒体的新闻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渠道。当生活在境内的人们看到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着巨大差异的留学生们时,更需要一种归属感,坚信自己的处境更加的美好。国外生活的负面新闻完美的帮助实现了这个目的。留学生相关的新闻也成为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失意的人们发泄的窗口。
在社会心理学中,也有许多能够解释这样现象的理论。首先是责任分散效应和网络的匿名性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会对某些群体造成伤害,也都不会是自己的责任,进而不会对伤害另一个群体的行为有任何感觉。曝光效应和外群体同质性效应则是非人传播的另一种变形。指的就是在大家都不了解互相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盲目的倾向于自己的组织。而在中文媒体平台上,留学生占据绝对少数,多数人占据了绝对上风,导致一方对另一方的攻击异常猛烈。
二、探究现实大众对于留学生的印象来源以及网络媒体使用习惯对他们造成的影响
(一)数据分析
我们首先通过问卷的方式,探究在现实设定里,网络媒体是否对大众的留学生的印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调查了受众一系列诸如“有几个留学生朋友”等背景信息,他们的媒体使用习惯,以及对留学生的印象。在JMP统计软件中通过回归,统计检验的方式探索习惯和背景同对留学生印象的關联性。最后通过分别采访留学生以及普高学生的方式完善双方对于留学生偏差印象的看法,并给出我们的分析和对策。
1.留学生朋友数和留学生印象的关系
我们使用线性回归探究了留学的朋友数量与留学生印象分之间的联系。发现每多一个关系密切的留学生朋友,好感度就增加0.15。T(2.35)=8.86, P<0.0001
2.高中学校来源与对留学生印象的关系
我们对比了来自普高和来自国际部或是国外高中对留学生印象分的评价。本次有效填写237人次,普高216人次(91.14%),国际部13人次(5.49%),国外高中8人次(3.38%)。对于普高学生来说,平均印象分是3.564,标准差是0.058。对于国际部及国外高中的学生来说,平均印象分是4.04,标准差是0.1888,是显著高于普高学生的。t(235)=2.44,P=0.0154
3.对媒体的质疑程度和留学生印象的关系
我们接着探究了对媒体的印象分数与对留学生印象分的关系。我们发现对新媒体的信任度每增加一分,对留学生的好感度会增加0.133分。t(235)=4.6P<0.0001
4.受众对于订阅还是推荐的态度同留学生的形象分数的关系
接着探究了受众阅读习惯与留学生形象分数的回归,漫无目的刷文章平均44.73分(45%),定向某个话题平均55.27分(55%)。P-value远高于既定值,不能说明问题。
5.情绪引导与留学生印象
我们发现越容易被文章叙述的情绪所感染的人越容易对留学生产生好感,其中选择是平均43.86分(44%),选择否的平均56.14分(56%)。但由于P-value远大于既定值,无法证明出任何联系
6.有意识的阅读相反文章的习惯与留学生印象分数
通过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每增长1%的阅读相反文章的意识会相应增加0.0077分的留学生印象分 t(235)=3.53, P=0.0005
(二)问卷数据总结
我们发现,越是有意识去阅读相反文章观点的人越对留学生好感更高。尽管有很多易混淆的变量存在,但我们可以粗略判断,阅读相反文章观点的人有着更好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时,留学生朋友数量越多的人,对留学生的印象越好。这印证了impersonal effect对人的影响。当人们在身边对某个群体有足够多的了解渠道时,大众媒体的影响就会变小。但也有一个令人疑惑的结论需要去探究,那就是对于媒体越不信任的人反而越不喜欢留学生,这也与我们之前预期的相反。
三、采访
(一)采访的目的
通过采访与问卷互补,我们想分别深入了解普高同学眼中的留学生和留学生眼中的自己,以及整个留学生群体给大众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我们分别采访了5个普高背景的高中生和一个即将去往纽约大学的国际部留学生。
(二)采访的概述
对于一些普高留学生来说,留学生的形象是正面的。留学生往往更独立,需要在陌生的环境里独立生活,这对于身心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他们作为敢于挑战自己的群体,往往性格更加积极。其中一位同学补充道,留学生更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陌生的土地上寻求挑战,思想更加前卫,具有进步意义。大多数同学都提及到了目前留学生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对于向负面走极端的留学生来说,仅仅想企图通过出国镀金的方式来镀金,提高自己学历的含金量。相比较之下,另一组留学生则往往是不满足于高考以及中国本地的大学教育,企图追求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而远渡重洋。同时,缺乏交流和理解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算是原先很要好的朋友在長时间不沟通之后也会有疏离的倾向,无法避免。此外,也有人说普高同学和留学生之间没有时间也没有义务互相理解,这会是一个很难破解的困局。当问到如何改善留学生形象时,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有过短暂的沉默,从他们的角度来说,留学生只能做到自己问心无愧,不要被媒体上的负面形象所打扰,只能一往无前。换句话说,他们对于这样的现状,也没有任何的解决方案。
对于我们采访到的唯一位留学生来说,他也给出了相似的看法。留学生不应该被类似的误解所烦扰,尽管他也知道在网上会有很多偏见的出现,但在现实中他并没有收到过很强烈的反感或攻击,因此也就没有太在意这些事情。留学生应当少些“敏感”
(三)采访分析
这几位同学对于目前留学生群体的困境,乃至女性群体,少数族裔群体等弱势群体的困境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但仅从这几位同学的认识来看,他们并没有收到网络媒体的影响,他们对于留学生群体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头脑清醒。
四、对策及解决方案
(一)媒体盈利机制调整
据了解,目前用户只要点进一个文章,该平台即可获得一定的收入。这样的机制培养起了太多“标题党”。这些标题党常使用哗众取宠的标题吸引读者点击,但内容往往非常简短,废话连篇,没有任何有营养的内容。因此,假如提出受众必须要阅读至少30%的内容才能获得一定的利润,那么也许就会鼓励媒体平台多多打磨自己文章的内容,尽力创建有深度有思考的文章。
(二)留学生群体直接掌握话语权
从目前的分析来看,绝大多数文章均来源于其他媒体或第三方,少有留学生自己发声的文章出现在公众视野。如果更多的留学生能够紧跟国内网络媒体的迭代,在不同平台都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占领舆论高地,留学生的形象将会更好的修正。
(三)媒体自身调整
注意议题和报道的整体平衡,追求报道的多样化。尽量平衡正面和负面的报道,做到公平公正。
(四)增进群体间交流
将学校内国际部与普高部混编,将课程尽量的安排在附近的班级里,确保两方能有足够多的交流机会来消除偏见和误解,多开展社团活动等促进两个团体的友谊。从问卷调研的结果来看,该方法将会非常有效。
五、讨论与展望
个体往往代表着整体的形象,整体是由无数个个体构成的。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们构建出了一个立体的留学生形象。必须要承认的是,我们所节选出来的文章并不能证明它们是影响大众的主力文章,我们的调查问卷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很多行为频率的调研仅仅是凭借着受众自己的感觉就选了出来,并不是很精准。同时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及人群的多样性,受访人均来自本校,导致对于留学生的看法不够全面,在未来的实验和采访中,要扩大采访人群,并使用更加科学的问题组去引导受访者。我们可以从中管窥留学生对中国媒体人的了解,改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张佳慧.大数据视域下自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新闻前哨,2020,(08):46-47
[2]王更月.“后真相”时代下网络新闻的受众心理[D].吉林大学,2020.
[3]杨惠林.社会现实、民意焦虑与媒体污名化的互动:“官二代”媒体形象建构——基于人民网的分析(2010—2018)[J].湖北社会科学,2019,(06):183-188.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 北京 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