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

2021-01-28李琳田思雨

会计之友 2021年3期
关键词:创新投入企业绩效内部控制

李琳 田思雨

【摘 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是企业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文章以2013—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处理技术,实证探讨创新投入、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内部控制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创新投入的增加能够提升企业绩效;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即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绩效水平;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企业创新投入与内部控制提升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创新投入; 企业绩效

一、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1 ]。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其创新投入在不断增加。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性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源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创新活动对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当前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创新能力仍显不足,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 ]。创新活动具有长期和高风险的特点,它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投资活动,因此具有风险规避倾向的经营者往往不愿承担由于创新投入导致短期低绩效给自己职业生涯带来的潜在威胁,从而抵制创新[ 3 ]。但企业的创新活动一旦成功,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难以模仿或复制创新企业的新技术,这为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机会,有利于企业增加市场占有率,也有利于企业财务绩效表现[ 4 ]。可见,企业创新投入关乎企业财务绩效,而绩效是企业经营成果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因此,研究企业创新投入是否能提升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年,“两康事件”中财务造假引发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相关监管机构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我国的内部控制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从2009年7月1日开始施行。2010年4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至此,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形成。然而,我国内部控制实践效果不佳。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对公司运营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化,内部控制建设的关注点已逐渐向执行的有效性转移,因此,从实践操作中验证不同公司之间内部控制实施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在不同的内部控制建设水平下,内部控制活动是否促进企业绩效,以及内部控制在企业创新投入与绩效两者相互关系中如何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实证检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两两之间的研究较多,而关于三者关系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2013—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创新投入、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内部控制作为调节变量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以期为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提供有力的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

科技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是增强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手段;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众多研究文献的结论均支持企业的创新会提高财务绩效水平[ 5-6 ]。朱乃平等[ 7 ]研究发现企业对产品改进的不断追求会在保持现有客户的同时吸引新的客户群体,通过增加自身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究其原因,从短期来看,研发活动的开展能够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增加企业利润,达到促进企业短期绩效的目的;从长期来看,创新活动的持续投入可以增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心和偏好,同时研发成功的新技术会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期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也会不断上升。唐文秀等[ 8 ]通过分析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发现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对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企业创新投入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二)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

国内外一系列内部控制法律规范的颁布与实施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使人们相信:内部控制作为重要的组织制度之一,其高质量的实施必然能够使企业内部治理更加完善,影响企业绩效水平。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得到相同的结论。Oliver[ 9 ]指出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组织制度从多角度影响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最终决定企业之间的绩效水平和价值差异。杨清香等[ 10 ]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叶陈刚等[ 11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证实了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胡泽民等[ 12 ]以2012—2016年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绩效越好,且进一步证明经理自主权通过影响内部控制质量进而正向影响企业绩效。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绩效水平。

(三)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得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信号传递判断企业发展预期。企业创新投入形成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绩效水平,然而这种转化活动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必然会向相关者传递积极信号,使得利益相关者认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意味着未来经营业绩具备较大的增长空间,企业将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公司治理环节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同时,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创新投入决策的评估。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内部控制可以加强企业对创新投入活动的风险管理,Skaife等[ 13 ]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通过确保信息的完整可靠性提高报告信息的质量,降低財务报告中创新投入项目的信息风险,利益相关者会更加信任企业的创新投入数据,在降低信息质量风险的同时,促进创新投入资金的有效利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该观点与王亚男等[ 14 ]研究结论相同。杨清香等[ 15 ]研究价值创造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技术创新,提出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能有效提高企业价值,且优化的内部控制与技术创新的结合能够进一步增进企业价值的创造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

H3:有效的内部控制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3—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创新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内部控制评价指数来源于深圳迪博公司开发的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DIB),其他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本文按照下列原则对初始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ST、*ST公司,以及数据缺失和异常值的公司;(2)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由于这些行业不需要从事创新活动来维持企业的日常运营。经过筛选后得到1 185家企业的6 902个样本观测值。为了消除极端值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型变量进行了1%和99%水平的Winsorize处理。

(二)变量界定

1.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

本文在选用企业绩效衡量指标时,参照魏文君等[ 16 ]的做法,即通过多指标选取综合反映企业绩效,避免单一指标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针对样本数据中的每股收益(EPS)、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三个指标来构建企业综合绩效指标(CP)。通过分析得出具体计算公式:CP=0.611EPS+ 0.645ROA+0.458ROE,CP值越大,代表企业绩效越好。

2.解释变量——创新投入

企业创新投入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参考相关研究[ 17 ],为避免创新样本数据出现非正态分布问题,本文对样本进行了对数处理,选取企业研发投入的自然对数表示。

3.调节变量——内部控制

从目前对内部控制的衡量方法上看,国内外研究主要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来综合度量内部控制质量指标;另一种是对内部控制指数进行综合评价。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是由国内风险管理权威企业发布、具备较大影响力的衡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数据。该指数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结构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评分,取值区间0~1 000,为方便本文的研究,选取该指数的自然对数作为衡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高低的指标,数值越大,代表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

4.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股权结构、企业性质作为控制变量。此外,为了消除时间的影响,同时选择了年度作为控制变量。本文所有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计

为验证假设的合理性,本文构建了模型(1),验证创新投入与企业综合绩效之间的关系:

将企业综合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创新投入作为解释变量,验证内部控制在创新投入影响企业综合绩效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因此本文构建了模型(3):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对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通过表2可以看出,企业综合绩效CP的均值为6.793,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31.017和-29.870,这表明各企业间绩效差异较大。创新投入的均值为18.018,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1.902和14.326,表明各企业对创新投入存在差异,重视程度略有不同,这为研究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内部控制有效性均值为6.475,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6.697和5.828,表明内部控制质量同样存在差异性,企業内部控制质量有待提高。从总体上看,企业规模均值为22.267,企业性质均值为0.337,说明样本上市公司中属于民营企业的居多,其他控制变量的描述性情况详见表2。

(二)相关性分析及共线性检验

表3是本文运用Pearson检验主要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结果。如表所示,企业综合绩效与创新投入和内部控制指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211和0.399,且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企业绩效与创新投入、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即较高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和高创新投入的企业,财务绩效表现更好。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设1和假设2,本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他变量大致在10%水平上显著,具体系数及显著性水平详见表3。此外,本文计算了变量间方差膨胀因子VIF值,结果显示VIF值均在1~2之间,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通过Stata15.0对样本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第二列列示了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综合绩效、解释变量为创新投入的回归检验结果。创新投入和企业综合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21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创新活动的持续投入可以增加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H1得到验证。

表4中第三列列示了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综合绩效、解释变量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回归检验结果。内部控制质量和企业综合绩效的回归系数为16.91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水平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H2得到验证。

表4中第四列列示了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综合绩效、解释变量为创新投入、内部控制质量作为调节变量的回归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创新投入回归系数为5.203,内部控制质量回归系数为31.829,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这与前两个模型的检验结果保持一致。交乘项(RDS×IC)回归系数为0.783,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加强企业对创新投入活动的风险管理及创新投入的信息披露,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H3得到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增强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参考已有文献对被解释变量综合绩效进行替换,选用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以总资产收益率(ROA)为被解释变量,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仍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也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且交乘项(RDS×IC)回归系数仍为正,在1%水平上显著。因此得出结论,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的多元回归结论基本保持一致。

五、研究结论和建议

本文以2013—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创新投入、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内部控制作为调节变量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创新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创新投入的增加能够提升企业绩效;第二,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即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绩效水平;第三,有效的内部控制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企业创新投入形成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绩效水平。然而,一方面,这种转化活动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必然会向相关者传递积极信号,使得利益相关者认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意味着未来经营业绩具备较大的增长空间,企业将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公司治理环节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在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同时,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创新投入决策的评估。且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内部控制可以加强企业对创新投入活动的风险管理及创新投入的信息披露,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A股上市公司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意识,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持创新活动的持续投入;其次要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创新投入风险,进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徐悦,刘运国,蔡贵龙.高管薪酬粘性与企业创新[J].会计研究,2018(7):45-51.

[3] MANSO G. Motivating innov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1,66(5):1823-1860.

[4] FEMHABER S A, PATEL P C. How do young firms manage product portfolio complexity?The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ambidexter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2,33(13):271-302.

[5] CHAMBERS D,JENNINGS R.Excess return to R&D:intensive firms[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2(7):133-158.

[6] 李华晶,郑娟,和雅娴.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关系[J].中国科技论坛,2017(1):76-81.

[7] 朱乃平,朱麗,孔玉生.技术创新投入、社会责任承担对财务绩效的协同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14(2):57-63.

[8] 唐文秀,周兵,徐辉.产品市场竞争、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基于产权异质性的比较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 2018,32(7):112-121.

[9] OLIVER C. 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1):145-179.

[10] 杨清香,俞麟,宋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研究: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1):123-130.

[11] 叶陈刚,裘丽,张立娟.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J].审计研究,2016(2):104-112.

[12] 胡泽民,方玲.经理自主权、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之友,2019(11):31-36.

[13] SKAIFE H A, COLLINS D W, KINNEY W.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2007,83(1):217-250.

[14] 王亚男,戴文涛.内部控制抑制还是促进企业创新?——中国的逻辑[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6):19-32.

[15] 杨清香,廖甜甜.内部控制、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能力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7(8):90-98.

[16] 魏文君,吴蒙.内部控制、融资约束和公司绩效[J]. 会计之友,2019(21):53-58.

[17] 周江燕.研发投入与企业业绩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2(1):49-57.

猜你喜欢

创新投入企业绩效内部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自然人控股公司中R&D投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中央房企国家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分析
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企业经营绩效与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与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