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西方左翼思想译介盘点

2021-01-28任来蓝江

中国图书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阿多诺福柯

任来 蓝江

2020年西方左翼思想译介的著作相比2019年有所减少,但依旧是一个丰收年,国内各大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大量重要的西方左翼思想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阿多诺的《阿多诺选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哈贝马斯的《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福柯的《对活人的治理》,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朗西埃的《审美无意识》、阿甘本的《散文的理念》、巴塔耶的《爱神之泪》和加塔利的《混沌互渗》。此外,202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巴迪欧的《论电影》和《追寻消失的真实》,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罗兰·巴尔特的《论拉辛》和朗西埃的《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重庆大学出版社等也都出版了不少的译介成果。鉴于2020年国内推出的西方左翼思想著作数量较多、内容较广,因此我们将按照作者类型来进行分类盘点,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2020年国内西方左翼思想著作的翻译出版情况。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系列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重要代表人物,同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法兰克福学派的同仁一道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多诺的学生克劳森不无夸张地将阿多诺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天才”。202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谢永康老师主编的《阿多诺选集》中的《道德哲学的问题》《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最低限度的道德——对受损生活的反思》《黑格尔三论》《认识论元批判——胡塞尔与现象学的二律背反研究》6本书,其中《道德哲学的问题》《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均为再版,在再版时有少许修订。

《道德哲学的问题》根据阿多诺在1963年5月到7月的讲课稿整理而成,在当时就取得了巨大反响。阿多诺结合自身的体会,围绕着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评说,在书中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道德哲学予以理论反思。阿多诺反对用伦理学概念代替道德哲学的概念,主张坚持使用康德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概念。阿多诺认为道德哲学不仅是一种实践哲学,在更深层次上也是一种理论哲学。《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诺的代表作。阿多诺在其中批判了哲学对同一性的追求,强调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否定性。阿多诺认为社会既不是个体主体的总和,也不是一种客观事物,而是人类主体和物质客体的相互作用。阿多诺还举起“反体系”的旗帜,全力批判第一哲学,认为真理的不变性是第一哲学的幻想。阿多诺还认为对逻辑标准和事实标准的无视是“否定的辩证法”的本质。《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美学思想的精髓。阿多诺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阿多诺的一系列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与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最低限度的道德——对受损生活的反思》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作。阿多诺以一种独特而具有发散性的文字,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变化与20世纪最具灾难性的事件之間的关系。阿多诺认为,美好、诚实的生活不再可能,因为人们生活在一个“不人道的社会”。通过敏锐的社会观察,阿多诺提供了他对从日常经验到晚期工业社会种种现象丰富的思想批判。《黑格尔三论》是阿多诺唯一专门探讨黑格尔的著作,包含了三篇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的论文。在本书中,阿多诺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黑格尔理论形象,如思辨唯心主义的极致就是唯物主义,黑格尔对事物的尊重和敬畏前所未有,黑格尔哲学实质上是非体系的,等等。在阿多诺看来,黑格尔哲学是“真”与“不真”的复合体,正如其作为意识形态是必然的虚假意识,而这些都通过社会性劳动及其构成的社会总体获得了解释。《认识论元批判——胡塞尔与现象学的二律背反研究》试图揭示胡塞尔现象学作为认识论所呈现的种种二律背反及其社会根源。本书是从阿多诺在牛津期间所写的大量文稿中挑选出的,并做了修正。本书从开始写作至完整出版历时二十余载,见证了阿多诺转向马克思主义并走向社会批判理论之路的历程,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关系时不可绕开的重要文献。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两位在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旗手。202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的渠敬东、曹卫东两位老师翻译的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是一部经典的译著。德文版《启蒙辩证法》是一部断片,本书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1941年到1944年间在美国合作完成,此时正是纳粹肆虐欧洲的日子。本书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启蒙的最初目标是让人们高举理性的大旗,摆脱蒙昧与恐惧,树立自由与自主。然而在理性一路高奏凯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登峰造极的时候,启蒙走向了它的反面。正如作者们在开篇即指出的:“就进步思想的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1]本书通过探究启蒙概念的起源、批判文化工业、揭示反犹主义的深刻思想根源,力图指出,如果启蒙失去批判的维度,就会成为单纯的工具,丧失人道的维度,最终成为敌视人的怪物。为此,我们需要启蒙辩证法。读者可以在这一系列丰富的哲学断片中,特别是结合阅读康德的《何为启蒙?》和福柯的《什么是批判?》《什么是启蒙?》,对启蒙有更深入的认识。《启蒙辩证法》这一经典译本,必能使读者受益良多。

盘点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是当今世界上尚且健在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剧场”系列中再版的郁喆隽老师翻译的哈贝马斯的《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为读者展现了“9·11”事件后哈贝马斯的一系列思考。“9·11”事件发生后,哈贝马斯的思想轨迹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宗教转向”。宗教和信仰对于以往的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批判理论而言,始终不是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说自启蒙运动以来,欧洲大陆的知识界整体而言受到了一种世俗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即认为宗教终将在现代化浪潮中式微,而其在20世纪具体表现为宗教退出公共领域,转变为纯粹私人的事务。“9·11”事件的发生,以最为极端的形式提醒人们,要重新审视世俗化的命题——在多大程度上,世俗主义成了一种现代性的自我预设和自我实现的预言,而当代的宗教极端主义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对上述世俗主义的极端反应。本书收录了哈贝马斯从2001年至2005年间发表的11篇论文,但可以看出这些绝非短时间内仓促而成的应景文章,而是哈贝马斯对长期以来萦绕心头的一些根本问题的梳理和回应。这些论文所涉及的议题和所处的语境虽然各不相同,但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一以贯之的总问题意识,即重新思考理性和信仰两者的关系,以及宗教在当代公共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进入公共领域的问题。哈贝马斯认为,要解决宗教带来的社会冲突问题,就必须把宗教引入交往理性的轨道。他在《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中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公共神学的可能性和前提,哲学与神学有无共同起源的问题,康德以来西方宗教哲学发展的趋势,宗教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得以存在及其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用哲学语言翻译宗教语言的可能性和意义,以民主的、和平的方式化解宗教矛盾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路。哈贝马斯的《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向读者展现了其对自然主义和宗教之间张力的洞察,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力作。

加缪是法国战后初期的重要存在主义者、左翼思想家。202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在“思想剧场”系列中出版了加缪的《理性与神秘——新柏拉图主义与同时代思想》。加缪写作本书的目的是满足阿尔及尔大学高等教育文凭的毕业要求。这时的加缪全心全意地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为个人生计考虑,希望能成为一名教师。但由于患有肺结核,加缪最终没有如愿以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本书由四章组成,每章都分别探究一个基督教的演进阶段。第一章“福音时期的基督宗教”,通过考察《圣经》文本,阐述了波斐利和凯尔苏斯的批评反驳,以及某些早期教父著作确定基督教在古代世界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上的新颖性;第二章中,加缪阐述了自己对诺斯替主义的观点,他认为诺斯替主义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基督教现象,而更像是众多不同信仰背景的作者合力的结果,这些人希望将古希腊的理性概念与基督教中渴望完美与救赎的情感需求相结合。第三章则完全致力于普罗提诺《九章集》的阐释,加缪在其中发现的是与诺斯替主义相似的调和的尝试,只不过调和的是古代晚期的希腊传统中两种相关的内在追求。一是加缪认为在希腊世界中就已产生的,对于上帝的神秘渴望以及对于灵魂之命运的关注,另一个是对理性或者说是一致性的持久需要,以及这种契合所依赖的一种永久且可接受的秩序。第四章是对奥古斯丁综合希腊文化和基督教努力之分析。加缪认为奥古斯丁比诺斯替主义者更接近这个目标的完成,这是由于普罗提诺的深刻影响奥古斯丁努力的结果便是基督教形而上学的形成,它是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的结合物,却让基督教摆脱了其地域性的犹太起源,而能够将其影响力注入地中海世界。正如结论中加缪指出的:“尽管如此,在圣奥古斯丁逝世的时代,基督宗教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哲学。它已经全副武装,能够抵抗任何暴风雨带来的混乱。在漫长的岁月中,它都是西方世界抵抗灾难时唯一共同的希望和唯一有效的盾牌。基督宗教思想以其普适性而挺立不倒。”[2]这本书是理解加缪思想的一把钥匙,纵观加缪的一生,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就是本书的研究主题——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可以这么说,加缪身上还有很多值得学者们探索的地方。加缪的《理性与神秘——新柏拉图主义与同时代思想》一书,向读者展示了加缪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其思想的丰富性。

赫勒是卢卡奇最有才华的学生兼好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2020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吴亚蓉翻译的《脱节的时代——作为历史哲人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所有悲剧和历史剧中的时代都是脱节的,许多戏剧中的时代也同样如此。本书从两方面探讨了莎士比亚何以是历史哲人和政治哲人。在本书第一部分,赫勒从整体上剖析哈姆雷特所说的“时代脱了节”这句话,解释“时代脱了节”是为何意,脱节的时代有哪些表现。赫勒在第二、第三部分则给出了其对莎士比亚几部政治剧的解读。赫勒以哲学的眼光透视莎士比亚戏剧,发现莎士比亚戏剧中所思考的问题和所解答的哲学谜题,直到之后数世纪才由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接棒去处理。莎士比亚赋予几乎所有角色一瞬间的伟大洞见。在那一瞬间,超验之幕拉开,生存的核心——个人的、历史的、本体的生存——突然显现。赫勒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作为我们同时代人的历史哲人和政治哲人莎士比亚。

二、当代欧洲激进左翼思想家系列

福柯是法国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两部福柯的“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著作,分别是陈雪杰翻译的《刑事理论与刑事制度》和赵灿老师翻译的《对活人的治理》。

《刑事理论与刑事制度》为福柯于1971年到1972年在法兰西学院授课时使用的笔记整理而成。福柯以对于整个中世纪制度的研究为基础,引入“讯问”的主题。该课程的目标在于:司法的作用不再是像在中世纪一样保障财富的流通,这在司法经济学中发生了改变,即从财产的征收过渡到对人的隔离,惩罚变为监禁。同时指出知识—权力关系的模式,该模式构成中世纪司法制度的特点。《刑事理论与刑事制度》对于司法制度作为权力行使之地提出了惊人的观点:镇压中的权力、权力与战争、权力与财产流通、权力—知识。司法处于权力分析的核心地位。权力关系在司法实践的核心中相互联结、互相衔接:一方面是关于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是关于知识的形成。福柯在其中以法律和司法制度为基础做研究,延续了对知识意志的探讨。

《对活人的治理》为福柯于1979年到1980年在法兰西学院授课的内容整理而成。“对活人的治理”这门课程像一个接合点。一方面,它延续了贯穿于法兰西学院所有课程中的对真理机制的研究;另一方面,它又标志着一个重大拐点的出现:在之前的课程中,福柯对真理机制的研究起初聚焦于法律和司法领域,然后转到政治领域,但是从这门课开始,研究进入了自我的实践与技术领域,也就是福柯之后再也没离开过的伦理学领域。《对活人的治理》明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解读,约占全书1/3的篇幅。这一解读所依据的,不是欲望和无意识理论,而是真理展现理论。正如福柯所指认的:“但我想强调的,乃是发现机制的另一方面,不是从主体到客体这种循环,而是在这部悲剧之中,发现所实行的技术、程序以及仪式,亦即真理的展现程序。”[3]《俄狄浦斯王》的真理展现和权力行使分不开,甚至真相问题本质上就是权力问题。第二部分是对早期基督教的研究,约占全书2/3的篇幅。福柯分析了早期基督教中的“真理行为”,研究了三类实践。第一类实践是洗礼,第二类实践是悔改,第三类实践是良心指导。从悔改仪式中公开展示自己作为罪人的状况,到良心检查中巨细无遗地说出自己最私密的想法,福柯让读者看到的是以坦白为核心的牧领的组织结构。福柯的“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堪称经典,让读者了解到了一个博学而深邃的福柯。

阿甘本是一位在国内学界研究热度持续攀升的意大利后马克思主义左翼思想家,已有大量的书籍和文章被翻译为中文。西北大学出版社在“精神译丛”系列中出版了一部由相明、赵文和王立秋共同翻译的阿甘本的著作《来临中的共同体》,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系列中出版了另一部由王立秋翻译的阿甘本的著作《散文的理念》。

《来临中的共同体》是阿甘本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在这本书中,关键的问题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去做”。在重要性上,存在倒是排在这个关键问题后面的。不工作是这样一种工作,整体由以被另一整体所取代,在那另一整体中,无形式的生命和无生命的形式是合同为一种生命形式的。阿甘本正是要通过《来临中的共同体》一书,向读者展露这种无所事事。與延续其切入形而上学史的批判进路恰恰相反,《来临中的共同体》是一次阿甘本反思我们共享的当代境况的尝试。在《来临中的共同体》中,阿甘本提出的是对那种将为一种新的伦理境况开辟空间本体论的描述,或者说,是对那种考虑到当代的世界状态,可以开辟出一种共同存在的新样式的伦理境况的描述。

《散文的理念》是阿甘本的美学专著,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通过对诗歌、散文、语言、政治、正义、爱与羞耻等主题的一系列碎片式分析,他进入了哲学与诗歌的区别这一主题。这些碎片式的论述没有形成贯穿全文的一致说法,但逻各斯的限制在此被打破,诗歌与哲学之间的区别不再明显。阿甘本使用了各种文学手法,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经验、一种觉醒。在这里,思想的问题成为诗的问题。结合张一兵老师的《遭遇阿甘本:赤裸生命的例外悬临》一书,相信读者能对阿甘本思想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朗西埃是阿尔都塞的学生,当代法国著名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2020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在“精神译丛”系列中出版了一部由赵子龙翻译的朗西埃的著作《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系列中出版了朗西埃的著作《审美无意识》。

《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的讲述围绕着约瑟夫·雅科托的事迹。19世纪的欧洲精英人士所追求的正是这种现代秩序:它建立了有知者对无知者的权威,并且争取力所能及但适可而止地削减两个群体的差距。在19世纪30年代,教育成了法国人的核心主题。然而雅科托宣告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平等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起点。雅科托呼唤智力解放:下决心去出发,去行使自身的知性能力,并在行使中坚持它是属于所有人的能力;下决心去让自身举止如同平等世界的居民;让男女众人努力穿过各种事物和符号组成的森林,做出自身的知性历险,让自己被他人看作并也将他人看作恒久劳作的探究者和艺术家,而非那种只学会了指挥与服从、逢迎与歧视的存在。正如朗西埃指出的:“关于无产者,他们虽被正统社会和代议政治排除在外,但与那些有识者、有权者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们与后者一样,只有认识到平等,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平等不能被给予,不能被声张,它需要被实行,需要被检验。而无产者如果要检验平等,就必须承认他们与自身的拥护者和反对者有同等的智力。”[4]朗西埃展示出,雅科托对19世纪以及读者的时代发出了他彻底不同的声音。

《审美无意识》这个文本最开始是在两次讲座中的报告,即2000年1月在布鲁塞尔的“精神分析学院”做的报告。在本书中,朗西埃并不是使用弗洛伊德的概念来解读文学和艺术作品,相反,他关心的是为什么这样的解释会在证明精神分析概念的当代价值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朗西埃所指认的:“我的研究带有弗洛伊德理论的方法,并锚定在既已存在的‘无意识思想的架构,即思想与非思的关系之中,我认为最早提出并发展了这种关系的领域就是美学。因此,我把弗洛伊德的‘美学研究解释为在美学思想的范围内标识出精神分析思想痕迹的研究。”[5]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结来作为解读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须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俄狄浦斯的观念,这种观念属于浪漫主义对古希腊的观念的再创造。这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说的观念。从此并不能得出,审美无意识已经提前给出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弗洛伊德的“审美”分析反而揭示了两种无意识形式之间的张力关系。在这本短小精悍的书籍中,朗西埃展现出这种张力关系,为读者揭示在两种无意识之间的对抗中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

加塔利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德勒兹的挚友和亲密合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左翼前沿思想译丛”中出版了董树宝老师翻译的加塔利的《混沌互渗》。《混沌互渗》是加塔利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深度阐释了加塔利一生的原创性思想。加塔利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批判了以能指的霸权为中心的结构主义,摒弃了以科学范式为指向的精神分析,以机器反对结构,以横贯性理论超越移情理论,引导我们走向基于主体性生产的审美范式,开启以审美范式为指向的精神分裂分析。加塔利的这些原创性思想在他与德勒兹的合著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但为德勒兹的光环所遮蔽,尚未释放出其应有的思想力量。借由本书中的清晰阐释和进一步深化,读者将体会到有别于“德勒兹与加塔利”的理论风格,感受到加塔利自身异乎寻常的思想强度。

巴迪欧是阿尔都塞的学生,当代法国著名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巴迪欧已有大量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对其作品的译介在2020年依旧是热度不减。202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在“拜德雅·人文丛书”系列中出版了宋德超翻译的巴迪欧的《追寻消失的真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轻与重”系列中出版了李洋老师和许珍老师翻译的巴迪欧的《论电影》。

2012年11月9日,在里尔市美术宫礼堂,巴迪欧为现场的观众做了题为“追寻消失的真实”的讲座。3年之后,巴迪欧在讲座的基础上对手稿进行了部分修改,便有了《追寻消失的真实》一书。本书主要围绕真实问题展开:第一部分以莫里哀的死亡为例对真实与外表进行区分;第二部分以数学本体论为基础给真实下定义;第三部分则试图在帕索里尼的诗歌中追寻真实。本书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因为“真实”问题是他在《真理的内在性:存在与事件3》中所讨论的“无限性”概念的最终目的,因此研究和阅读本书将会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真理的内在性:存在与事件3》。相信本书能帮助读者理解巴迪欧的深刻思想。

《论电影》是巴迪欧从1957年至2010年发表的30篇电影文章加上一篇访谈结集出版而成的著作。本书的书名似乎在回应巴赞半个世纪前留下的“电影是什么”的疑问。巴迪欧对电影本体的精彩剖析,确实构成了对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回应。对巴迪欧而言,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论电影》展现了巴迪欧关于电影的一系列思考,值得读者品味。

德勒兹是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其著作中文译本正在不断出版中。202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了刘汉全翻译的《在哲学与艺术之间——德勒兹访谈录》,在再版时有少许修订。本书共分为五部分:从《反俄狄浦斯》到《千高原》、电影、米歇尔·福柯、哲学以及政治。这些收录的访谈文字时间跨度几乎长达20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哲学带来的对时代的愤怒,也带来了哲学所带来的安宁,同时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勒兹形象。

鲍德里亚是著名哲学家和作家,曾在多所国外大学任教,同时创作出众多摄影作品。让·努维尔是国际著名建筑师。202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周莽老师翻译的鲍德里亚和让·努维尔的对话集《独异之物:建筑与哲学》。这本小书本身就是个独异之物。书中记录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事件:在一位知名的哲学家与一位世界闻名的建筑师之间进行的一场关于建筑学与当代创作问题的热烈讨论。他们都拥有立场的激进性,都拒绝“对意义、现实、真实的装腔作势”。他们有分歧的地方,原则上是因为一种对于真实的不同的经验。这本令人惊艳的小书定能让读者眼界大开,领略哲学家和建筑师的独特对话。

巴塔耶是著名后现代思想家,被称为“爱欲与死亡的大师”。202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在“棱镜精装人文译丛”系列中出版了尉光吉翻译的巴塔耶的《爱神之泪》。本书是巴塔耶的临终之作。巴塔耶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从史前的拉斯科壁画到现代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从原始部落的献祭到封建社会的酷刑,爱欲的乐园与死亡的炼狱构成了人类激情的两极。巴塔耶在诗性的沉醉和神圣的迷狂中探索欲望的真谛,并借艺术之光,揭露出爱欲背后隐藏的死神面容。正如书名“爱神之泪”暗示的,象征欢愉的爱神也会陷入悲伤。眼泪既是痛苦的结晶,也是爱神的礼物。本书的意义,是让人意识到“欲仙欲死”和最终之死的同一性。情色是一座恐怖的迷宫,在那里,迷路者必当战栗。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可以算作一本另类的“色情史”,给读者带来不同寻常的感受。

罗兰·巴尔特是法国著名批评家、符号学家和作家,是结构主义思潮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2020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在“精神译丛”系列中出版了由汤明洁老师翻译的罗兰·巴尔特的著作《论拉辛》。《论拉辛》共分为三部分。第一个研究《拉辛的人》原本出现在法语图书俱乐部出版的《拉辛戏剧》中。这一步进行的是对拉辛式的英雄的研究,而完全不涉及拉辛其人。第二个研究《说拉辛》是一篇对国立人民剧院上演之《费德尔》的剧评。第三个研究《历史还是文学?》则借由拉辛,完全针对属于批评的一般性问题。这里向这样的文学史家提出:要么着手文学制度下的真正历史(如果他想做历史学家),要么开放地接受其所参照的心理学(如果他想要做批评家)。《论拉辛》是一部拉辛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具有左翼思想的社会理论家系列

列维纳斯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因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构想,以及对现象学和犹太思想的推进而享誉世界。202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在“拜德雅·人文丛书”系列中出版了由王嘉军老师翻译的列维纳斯的著作《时间与他者》。本书由1946—1947年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做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列维纳斯最易阅读的一本著作。本书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实存的孤独;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死亡的绝对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其对死亡的战胜。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诺姆·乔姆斯基是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在政治观点上,他一直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坚持批判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民主制度的伪善,尤其批评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202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由顾洁、王茁翻译的诺姆·乔姆斯基和波利赫罗纽合著的《乐观而不绝望》。本书是一部波利赫罗纽访谈诺姆·乔姆斯基的对话录,时间跨度为2013年年末到2017年年初。一段时间以来,资本主义全球化所造成的各种冲突和与之相关联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正在形成一种强大的威力和威胁,其中所潜藏着的能量不仅能够给人类的发展、繁荣、正义和社会安定带来毁灭性后果,而且会对民主制度、自然環境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带来不可预期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乔姆斯基看来,绝望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本书正是想向年青一代的读者介绍乔姆斯基的观点和理念,使读者相信光明,乐观而不绝望。

佩里·安德森是英国历史学家和政论家,专长于思想史,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思想家和活动家。2020年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岩翻译的佩里·安德森的《原霸——霸权的演变》。无论是技术性的,还是政治性的,当代政治文献中,没有哪个专业术语像“霸权”这样显眼。本书是首部讨论这一概念命运的历史研究。本书梳理了从古希腊时期到当代霸权的演变,认为“恐怖”一词足以定义当代的美国霸权。相信读者能够从本书中了解霸权的演变以及更为丰富的内容。

布尔迪厄是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他的思想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尤其是战后法国社会学产生了很大影响。202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许钧老师翻译的布尔迪厄的《关于电视》。本书是布尔迪厄在法兰西公学院讲授的两堂电视公开教学课的内容。本书持批判的态度,应用社会学结构主义的方法,以“场域”的概念为线索,揭示了电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功能。第一讲“台前幕后”,剖析了影响电视运作的内部机制,揭露了电视形象和电视话语背后的运作秘密;第二讲“无形的结构及其影响”,揭示了电视如何通过引入收视率逻辑深刻地改变了不同场域的运作。正如布尔迪厄所指出的:“收视率对电视产生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影响,表现为由紧急性带来的压力。报纸之间的竞争,如同报纸和电视之间的竞争以及电视之间的竞争一样,表现为对时间的争夺——获取独家新闻,抢先报道。”[6]附录部分是三篇整理后的论文,目的是启发读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很多启示,特别是本书中提出的媒介场域理论对于新闻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尼克拉斯·卢曼是韦伯以来最有创见的德国社会学家,与哈贝马斯齐名,是社会系统理论的旗帜性人物。202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在“拜德雅·人文丛书”系列中出版了由孙一洲翻译的尼克拉斯·卢曼的《风险社会学》。正如尼克拉斯·卢曼所指出的:“如今,在不同专业乃至不同学科中,人们都在讨论风险。”[7]作为当代社会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卢曼试图在本书中构建出风险的一般理论,他从现代社会的结构和内在机制来阐释风险的来龙去脉,着重考察了“决定风险运行的结构性因素”。在他看来,正是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特质——其复杂性和功能分化使得社会系统越发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一个别无选择的风险社会中。本书铺陈出的研究路径,成为关于风险的社会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一极。

米歇尔·翁福雷是法国左翼思想家。202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王甦翻译的米歇尔·翁福雷的《一个偶像的黄昏——弗洛伊德的谎言》。本书全面地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症状学、谱系学、方法论、治疗奇术和意识形态,揭开了弗洛伊德不为人知的一面。米歇尔·翁福雷认为,弗洛伊德主义取得成功的第一原因,实际上是作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弗洛伊德让性堂堂正正地进入了西方思想的视野。在这一原因和其他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营造出了一种辩证的幻觉,使得弗洛伊德主义在20世纪大行其道。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去审视弗洛伊德主义的遗产。

四、西方左翼思想家思想导读系列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现代社会政治理论译丛”系列中出版了由孙斌翻译的马蒂亚斯·本泽尔的《阿多诺的社会学》、由陈江进翻译的米歇尔·哈德蒙的《黑格尔的社会哲学:和解方案》、由张寅翻译的弗雷德里克·诺伊豪瑟的《黑格尔社会理论的基础:积极自由》、由闫婧翻译的奈格尔·思瑞夫特的《认识资本主义》4本书。

《阿多诺的社会学》是马蒂亚斯·本泽尔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尼格尔·多德博士所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本书的首要目标在于提供对阿多诺社会学的一种广泛、详细的讨论。它集中于阿多诺对试图考察资本主义交换社会的社会学的潜力与问题的看法。本书除“导论”和“结语”外,分六章: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东西、社会学的材料、社会学的反思、社会—批判的维度、社会学文本、社会学和非社会的东西。它展现了颇为丰富的阿多诺社会学。本书与同为2020年出版的《阿多诺选集》遥相呼应,相信一起阅读能使读者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

《黑格尔的社会哲学:和解方案》是米歇尔·哈德蒙的解释黑格尔的和解方案的著作。所谓和解方案,就是黑格尔那个时代的人与现代社会世界达成和解的方案,也就是19世纪的人同主要社会制度——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达成和解的方案。本书除“导言”和“结论”外,分为两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包括黑格尔和解方案的一些问题、精神与对偶格言、和解的概念三章。第二部分包括剖析和解方案,个体性与社会成员成分,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离婚、战争与贫穷四章。本书展现了黑格尔丰富的社会哲学思想,向读者解释了黑格尔的和解方案到底是什么。

《黑格尔社会理论的基础:积极自由》是弗雷德里克·诺伊豪瑟的涉及黑格尔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的著作。黑格尔宣称一组特殊的社会制度是合理的或好的,并认为自己在这里采用了一些规范性标准;本书旨在阐述这些标准,由此说明他的社会理论的基本结构。本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表述如下: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社会秩序如何才是合理的?在聚焦这个问题时,本书给自己布置的任务既是解释性的,又是哲学性的。也就是说,本书力图不仅在字面上忠于黑格尔的文本,而且表明他的理论在哲学上令人信服地叙述了合理的社会制度。本书详尽地讨论了黑格尔社会理论的基础,相信能使读者大受裨益。

《认识资本主义》是奈格尔·思瑞夫特的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本书一方面是对刚逝去的资本主义的历史地理学的呈现,同时也试图表明资本主义正在通过富有成效地产生新的聚集方式和秩序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本书主要关注的是,当资本主义开始在一个持续的基础上思考其自身的实践,开始把它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当成一种资源加以利用,把世界上的新观念看成是自己的观点来加以广泛传播,并开始从干涉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中获利时,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主要关注的是处于这一場严肃的游戏中的资本主义。本书观点犀利独到,相信能让读者深受启发。

重庆大学出版社在“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系列中出版了由庞弘老师翻译的狄安娜·泰勒编的《福柯:关键概念》。编者从福柯广博的知识谱系中遴选出“权力”“自由”“主体性”这三个最具奠基性的概念加以重点考察。三个关键概念各占全书1/3的篇幅。在每个概念之下,各收录四篇专题论文,以引导读者从不同向度出发,对相应的概念加以全方位、多层面地审视与探究。本书是一部“福柯思想的地图”,十分适合对刚接触福柯的读者提供一个恰当的导读。

此外,重庆大学出版社还在“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系列中出版了由廖鸿飞翻译的乔·休斯的《导读德勒兹〈差异与重复〉》。《差异与重复》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再现的精彩批判,也是对其起源的精妙阐述。后者使德勒兹早期的哲学史研究得以系统化,并为他后期与加塔利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本书为这部极其重要又极难解读的经典之作提供了一份深入浅出的导读。它尤其适合首次接触德勒兹及其《差异与重复》的读者。为此,本书主要提供四方面的导读:哲学背景和历史背景、主题概述、文本阅读、接受与影响。相信本书能够有助于读者把握《差异与重复》的整体观点,感受这部经典之作的非凡魅力。

2020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夏凡老师编译的《阿多尔诺基础读本》。本读本内容翔实,共分八个单元编排了阿多诺(阿多尔诺)的文本,即哲学何为、批判理论何为、美学与政治、自律艺术、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工业批判的模型、社会与社会学批判、漂流瓶中的谜语。本读本选取了阿多诺的著作中那些能反映他思想基本面貌的文字。它给了读者最基本的介绍,供读者参考,本读本与同为2020年出版的《阿多诺选集》遥相呼应,相信一起阅读能使读者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

2020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在“湖岸”系列中出版了由王晨阳翻译的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的《拉康传》。本书重现了20世纪法国思想界激动人心的一段历史,全景展现了拉康混乱、固执、反叛的一生。卢迪内斯库创作拉康的传记,不是为了重构一个以创立反映主体冲动的学说而闻名的大师的历史故事,而是从一个更理论性的角度去思考拉康的思想历程。本书是一部出色的人物传记,它详尽地介绍了拉康的生平,全面地回顾了拉康在一个普通的天主教中产阶级家庭中成长为一名声名卓著的当代思想大师的转变。本书更是一部浓缩的20世纪法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相信本书能够向读者展现一部波澜壮阔的20世纪法国思想界的历史画卷。

五、结

总体来看,一方面对经典西方左翼思想家著作的翻译和出版仍然在不断推进的热潮中,如福柯和阿甘本的著作,另一方面名气目前较小的西方左翼思想家佳作的推出也在不断开展之中,如米歇尔·翁福雷的著作。新冠疫情没有打乱我们翻译和出版西方左翼思想家作品的脚步,2020年正接续着近年来的西方左翼思想家作品中文版集中爆发的盛况。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这当然与我国坚强有力地应对疫情重大风险挑战和专家学者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然而,我们还需要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量的方面而言,相比于国外已有的大量的左翼著作文献,国内对其翻译仍显不足,译介工作仍须追赶。就质的方面而言,一些著作翻译语言运用不尽完美,错译、漏译现象时有发生。我们感谢从事西方左翼思想译介工作的专家学者已有的辛勤工作,同时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西方左翼思想的译介工作中来,希望专家学者们与此同时切记引进工作不必急于求成,翻译著作务必精益求精。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高昂的译介热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之下,担当起时代精神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注释

[1][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1.

[2][法]阿尔贝·加缪.理性与神秘:新柏拉图主义与同时代思想[M].朱佳琪,叶仁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148.

[3][法]米歇尔·福柯.对活人的治理[M].赵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33.

[4][法]雅克·朗西埃.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M].赵子龙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173.

[5][法]雅克·朗西埃.审美无意识[M].蓝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3.

[6][法]皮埃爾·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34.

[7][德]尼克拉斯·卢曼.风险社会学[M].孙一洲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20:13.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郎静)

猜你喜欢

阿多诺福柯
论阿多诺的文化批判思想
《圆屋》中异质空间下的本土裔自我主体性的建构
西方美学中关于“丑”的概念研究
作为直言者的福柯
无语与言说、个体与社区:西方大屠杀研究的辩证
道德律自明性的根源:早期市民阶层的理性激情
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
像福柯那样思考
“知识就是权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