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晋中学院为例
2021-01-28刘玉玲贾雪莲李俊芳
刘玉玲,贾雪莲,李俊芳
(晋中学院外语系,山西晋中030619)
语言服务产业是近年来迅速成长的新型现代服务形态,我国语言服务产业形成于20 世纪90 年代,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促进了语言服务市场繁荣和语言服务产业高速发展。发展语言服务业,人才是关键。2017年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指出“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中,排名第一位的是语言类人才[1]。高校培养的符合语言服务市场需求的职业化、专业化应用型翻译人才极其短缺,鉴于此种情况,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关系到“一带一路”能否顺利实施,人才培养模式需结合语言服务进行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翻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而当前高校受外语专业背景的影响,沿用传统外语专业办学思路,重理论技巧讲解轻实践环节训练,实践教学与语言服务业之间的关联不紧密。新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职业化、应用型的翻译人才。在语言服务需求的推动下,我国高等院校加强了语言服务领域的研究,2014 年“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成立,201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2016 年北京语言大学成立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基地整合学术和产业资源,加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语言服务对翻译人才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促使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多领域的笔译工作需求急速增长,与此同时翻译技术日新月异,翻译形式不再是单一口笔译形式,翻译对象、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翻译主体更加多样化。语言服务拓宽传统翻译领域的同时对翻译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潘卫民(2011)明确指出:全球化语境发展要求翻译人员语言、技术和翻译理论素养等三方面素养的全面提高。仲伟合、穆雷(2008)从知识(文化、百科、专业知识)、技能(双语、翻译)和素养方面阐述了翻译人才需具备的能力、素养[2],王少爽、张生祥、崔启亮等也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由此可见,语言服务对翻译人才提出新的挑战,现代意义的翻译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一)语言素养
良好的语言素养是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随着翻译职业化倾向的发展,翻译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中英文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中英文写作能力[3]。
(二)信息素养
信息化社会中翻译人才应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工具与资源开展信息实践活动。语言服务背景下,翻译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搜商”,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语料库和术语库的相关知识。
(三)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翻译专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模块之一,指翻译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严格遵守行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
(四)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是翻译人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指翻译人才在进行高质量目的语文本的生产中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核心是语言转化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的翻译职业需要翻译人才不仅笔译能力强,还应懂语言、懂技术、实践能力强、快速适应语言服务新模式。翻译不再只是译者的个人编审模式,还应包括译前的谈判、接受任务、分工、术语准备、译后编辑等各项工作,需要编译、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通力合作。因此在翻译实践教学中有必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语言服务流程中获得有关技能的训练,以适应现代语言行业的需要。
二、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鉴于语言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及翻译人才面临的新挑战,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本校的语言专业服务市场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院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语言服务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明确了培养目标,强调翻译人才要熟悉翻译基础理论、翻译技术和工具,掌握口笔译技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翻译行业运作流程,能够胜任一般难度的翻译以及语言服务等工作[4]。
地方高校的翻译专业、翻译方向应以《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为指导,制定适合本院校特色的培养方案,既要参照国家标准执行又要具有灵活变通性。
科学正确定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问题。山西省晋中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学院的“地方性、应用型”特征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根据山西省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既要符合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翻译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又要符合区域发展实际。为进一步传播晋商文化,晋中学院翻译专业建设应重点研究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及标准,探索翻译人才培养设计方案,其目标可具体为:(1)培养适应山西区域经济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根据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培养学生在旅游、经贸、煤炭、营销等多个领域内语言、技能和口笔译翻译能力,优化其翻译知识结构,善于创新实践,能够胜任山西及其周边区域的翻译工作。(2)掌握良好的双语语言知识技能,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文化、翻译理论、翻译技术、职业道德以及相关领域知识与技能,为从事语言服务行业的翻译、双语编辑等相关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3)掌握和运用方法论工具,能够根据翻译理论、术语学理论知识和翻译技术知识,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文本翻译,熟练使用常用翻译软件、术语库、翻译记忆系统。(4)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较强的职业素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及合作精神。
(二)重构地方本科院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我国翻译本科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语言、翻译、相关知识与能力。该课程体系是翻译专业办学的总体要求,对翻译专业课程开设起着指导作用。就地方高校而言,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改革,晋中学院针对性地开设了人文素养类、语言素养类、翻译素养类和实践创新类四大课程模块(见表1),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双语技能、文化素养、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知识与能力[3]。
由表1 可见,课程体系的设置突出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结合、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结合、国家标准与学校特色结合。第一,增加了培养较强的英、汉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母语语言能力的课程,以及较高的人文修养知识的内容。第二,地方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任,本着“基于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原则,相应地增加了与地方经济文化相关的课程,开设具有山西本土特色(如晋商文化、平遥文化、寻根祭祖文化)等课程,其中“晋商文化”内容涉及商贸文化、家族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收藏文化、民俗文化等等。第三,鉴于语言服务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课程中加大了翻译技术课程的比重,除翻译必需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模块之外,还增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翻译术语库与语料库开发与管理、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本地化技术、翻译项目管理等。第四,增开了促进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课程,改变了过去轻翻译实践的现象。教师可通过语言实训室,同传、交传实验室设置真实或者模拟的翻译情景;学生可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以及相关语料库进行翻译实践,解决翻译问题,通过翻译平台熟悉翻译技术、翻译软件。
表1 课程设置表
(三)建立校企合作翻译实践平台,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优势展开合作,培养市场和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地方院校可拓宽多方位合作渠道,与政府、企业(翻译公司)、语言服务方等合作建设翻译实践平台,而学生借助平台进行职业化翻译训练,最终实现政产学研有机整合[5],并完善翻译专业实践。晋中学院在推进翻译实践教学创新过程中,与山西中译翻译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展开合作,新建大型语言实验室,进行翻译教学和翻译模拟实践,重点投入引进翻译实训系统、笔译标注型双语语料库生产管理系统以及译后编辑实训系统,其强大的语料库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双语语料;模拟真实项目实践实训的平台支持,覆盖了译前、译中、译后各个环节。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和市场指向性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弥补知识与实践脱节这一缺陷,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传统翻译教学中教师布置的翻译材料来源单一,且多与学生将来就业市场存在差距,翻译实践以及职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地方本科院校可改变这一教学模式,调整翻译实践素材,增加应用型翻译内容,在校企合作下,翻译教学可以项目为依托,学生在校期间即进入工作环境[6]。在翻译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根据项目的要求和规定的时间完成翻译任务,既获得翻译了项目处理经验,熟悉了翻译项目流程,同时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依托项目的教学有效地在真实的翻译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而可实现英语学科知识的建构,通过翻译项目实践实训使学生熟悉了解翻译任务的形式,熟练使用翻译工具、翻译软件及翻译技术,并将课堂所学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晋中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院校致力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体如下:(1)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外语系现有“双师型”教师24 人,均为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年龄结构偏年轻,易于接受挑战。该团队定期参加国内翻译学术会议,并多次在会议上发言,团队成员曾获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奖。(2)选派教师到国内一流院校交流学习,选拔团队远赴美国、韩国等国外院校深造,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外语系优秀教师讲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对翻译过程、基本翻译技巧有了全面了解,所指导的学生曾多次获得口译大赛、写作大赛等奖项。(3)聘请中文、旅游管理、经管等系的专业教师讲授跨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为翻译实践奠定基础。(4)开展校企交流,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发展动态,聘请企业一线优秀译员来校授课,把真实的翻译经历、翻译案例带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和翻译实务完美结合。
三、结语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社会需要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而地方高校担负着培养翻译人才的重任,为文化交流提供翻译人才资源保障。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机遇,结合语言服务市场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符合本地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强化与相关产业企业的合作,建设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有效的锻炼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山西地方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