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方式转变的本科课程“教案+学案”教材建设
——以“语文教学论”课程为例

2021-01-28乔桂英

晋中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案学案案例

乔桂英

(太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西晋中030916)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变革的关键。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学习方式在由被动转向主动、互动,由接受转向探究,由统一转向个性。“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方面教育者和学习者要提高认识,去关注、研究和主动适应它;另一方面要为新型学习方式建立后提供学习质量的条件保障,这种条件保障的核心是学习资源建设,即创造条件让学习者由向教师学习为主转到向资源学习为主。[1]学习资源建设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从理念到教材到教学配套逐次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在理念上以提倡、鼓励为主,在教学上依赖教师自觉;在教材建设上形式日渐丰富——由文字的单一形式,向文字、电教(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和网络课程相结合发展,这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依然存在形式与内涵的匹配度不高、资源对于学习者的适切性不足、资源与资源之间的互补性不够等等问题,使得以形式变革为主的教材对学习方式转变的支撑力度不足。因此,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从内涵和形式两方面双管齐下,建构适合的教材资源,并将之作为转变学习方式的抓手和载体。

一、教材建设的理念: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辩证依存

探究,其基本内涵就是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具有问题意识、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具备怀疑、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提出来的,二者有根本区别。接受学习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习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习时教师做系统的有计划的讲解和指导,学生被动接受或机械背诵,不易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探究学习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和认知策略,而是创造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并在搜集各种证据的基础上证实或证伪假设,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简言之,如果接受学习强调知识的稳定性,那么探究学习则突出了知识的可变性。

我国传统教育追求量多速效,过分强调接受学习而忽视探究学习,但是目前又有人言必称探究,每节课都有探究,每项学习内容都要进行探究。前者无需赘言,肯定是要坚决摒弃的。后者美其名曰新方法,其实是对探究学习的曲解,割裂了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联系,人为对立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导致二者关系扭曲。

首先,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一种学习方式针对另一种学习方式的不足提出来,是为补其短,不可能完全取而代之。探究学习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但是在单位时间内费时较多。接受学习的优点是直接继承了前人已有定论的知识和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单位时间内学得多,学得快,缺点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二者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是互补关系。

其次,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一,奥苏贝尔指出,接受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学生要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在新旧知识间建立有机联系,而这个过程便有学生的能动作用,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探究的因素。[2]221-222第二,探究学习并不是无源之水,是需要在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而知识能力的获得以及必要的铺垫均离不开教师的讲解与传授,探究学习需要接受学习的支持。第三,从实际情况看,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是渐进式的,从接受学习到完全独立的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学习,探究和接受只能是相对而言。

综上,就学生的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认知过程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就本科阶段理论课课程教学而言,既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迅速把握课程的基本体系和核心理论,了解学术前沿动态,也需要启发学生发现并思考学科领域内的主要问题,拓展学生思维,深化课程内容。所以,在本科阶段课程教学中,两种学习方式应该相得益彰。

二、教材构架:教案与学案的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各自的优势,既要有基础知识快速高效的接受学习,也要有焦点、热点内容的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并重的主导思想相匹配,在“语文教学论”课程新教材中尝试形成“教案+学案”的教材构架,作为转变学习方式的载体。教材分设章节,每个章节由教案(一个或者两个)和一个学案构成,教案侧重教师的讲授,学案侧重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引导。

(一)教案的编写特点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方案,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案例准备、课时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等要素构成。和普通教材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 围绕教学目标删减内容

与普通教材不同,教案是教师教学处理后的文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安排都会明确地告诉学生,教案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也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与普通教材相比,教案中的内容精减了许多。

2. 发挥教师和旁批的启发作用

教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教案的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师学养优势,体现教师在分析解决问题方面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教师在知识、思维、方法多方面对学生的启发作用,触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理解、机械的记忆。旁批的“请你思考”“请你体会”“推荐阅读”等也都是帮助启发学生思考的。

3. 注重典型案例的运用

理论知识的内容要克服偏、难、繁、旧,追求精要、好懂,从各种版本教材中和学术期刊中筛选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多次尝试,按照精要、好懂的原则反复筛选,形成了教案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命题等。

理论知识的教授应克服“理论+例子印证”的简单模式,可以借鉴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突出案例教学。语文教学论是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一门理论课,而本科生没有教学经验,空洞的理论对他们而言往往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少教师喜欢举例子,但是简单的例子往往只是和理论简单对接,沦落为理论的形象重复,这种学习状况十分普遍。所以教案中搜集并开发出能反映典型问题、包含典型方法的案例,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助力思考,消化理论,提升认识。案例的形式可以是视频的、文字的,也可以是完整的、片段的。

(二)学案的编写特点

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用于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学案的编写既要借鉴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案编写经验,又要体现本科阶段学习的特点,更要符合自主探究学习的规律。本科阶段“语文教学论”课程新教材中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时数、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等要素。

1. 学习目标

如果说教案的教学目标侧重基础知识的理解、思维方法的引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则侧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案主要围绕一个比较鲜明的主题,提出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提供一系列帮助思考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系列学习活动。学案的学习主题来自本章教案的教学重点,针对教学重点中的焦点或者有争议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学习时数

学案学习时数一般应不少于四课时,包括课下自主学习一课时、课下小组讨论一课时、课堂研讨汇报一到二课时、课下完成研究报告一课时。

3. 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问题导引、教学案例呈现、资源链接、学习活动提示、拓展选读。

“问题导引”部分,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主题来源于教案中的教学重点,问题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中产生的。如《语文教材》一章,围绕“教材使用”这一主题,聚焦问题:课改之初,“用教材教”是人们热议的一个焦点,课改的今天,“用教材教”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对“用教材教”的反思也在卓有成效地展开。单纯形式的东西不再引起人们的喝彩,大家开始更多地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来考虑语文教材的使用问题。

“案例呈现”部分,为学生精选凸显主要问题的实践案例作为思考的对象。采集或者精心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包含“问题导引”中的问题和疑难,同时也包含解决问题的典型方法,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要达到好效果就不能有闻必录,需要根据学案围绕的主题和目标有所选择,适当加以编辑,适量加入观察者的描述。案例可采用文字或视频的不同形式,视频既可以用光盘承载,也可以存于某个网络平台供学生观看。

“资源链接”部分,围绕主题提供代表性的各种学术观点,作为拓展思考的材料。“案例呈现”和“资源链接”,前者是实践性材料,后者是理论性材料,两者都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使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探索该问题的本质所在。“资源链接”中的资源由多个理论片段组成,适合直接以文字形式呈现于教材中。

“学习活动提示”部分,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有启发思考的作用。如《语文教材》一章学案的学习活动:(1)阅读“问题导引”,明确研究问题:如何判断教材使用是否合理?(2)阅读“学习材料”,熟悉案例中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师教材处理的情况。(3)阅读“资源链接”中的研究片段,圈划出核心观点,想想它的合理性。(4)做出假设性判断:教学案例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合理?(5)课堂展示时,认真倾听不同的观点和阐述,并做记录。(6)课下再思考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写一个800 字左右的研究报告。

“拓展选读”部分,提供代表性文献,供学生课外选读。

(三)教案与学案的关系

同一个章节中的教案和学案是紧密联系的,这是由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决定的。探究学习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需要在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而知识能力的获得以及必要的铺垫均离不开教师的讲解与传授,探究学习需要接受学习的支持。

第一,在内容上,教案是基础性的,学案是拓展性的。教案是比较系统的知识,是知识系统化的表现,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组织,是学习的基础性蓝本。学案主要针对开放性比较强的问题。教案为学案学习提供支持,学案内容则是教案内容的延伸。

第二,在目标上,教案侧重基础知识、思维方法的掌握,学案侧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能力。教案目标和学案目标是前后关联、螺旋上升的。

第三,在学习方式上,教案侧重接受,强调教师的讲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接受中探究;学案则侧重学生自主探究,强调通过自身的思考、操作获得初步的学术能力,并得到教师的点拨,在探究中接受。

三、教材的使用:从接受中探究到探究中接受

“语文教学论”课程“教案+学案”新教材基于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而建设,成为转变学习方式的载体。教材使用的过程就是从在接受中探究到在探究中接受的过程。

(一)“教案”的使用——在接受中探究

“教案”以教为主,形成教学的基本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以教为主教学基本流程

教师首先要解读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定向”。目标定向理论认为,任务目标定向的个体关注对任务的掌握、理解和能力的发展,能够运用深加工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对成败进行归因,内部动机高。目标定向有助于学生有意义地而非被动地接受学习,有利于学生接受学习中的深入思考而非浅层理解和记忆。

教师对基本原理的讲授以教材为本,以精要为准,抓住核心概念、命题作透彻的分析。概念旨在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命题实质上是揭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教师根据新概念、新命题与已有概念、命题之间的关系(上位、下位、组合),科学辨析,精要讲解,务使学生获得准确、精确的知识。

教案中的案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案例是对典型事件的捕捉和记述,典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典型方法隐藏其中。发挥案例的作用,需要教师由表及里揭示隐藏于内的典型问题和典型方法,让学生在接受中理解理论,在接受中学习分析案例的思维方法。

师生之间质疑答疑、学生课下阅读文献也旨在进一步理解理论,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由接受向探究过渡。

(二)“学案”的使用——在探究中接受

“学案”以学为主,依托教材,形成以下学习的基本流程,如图2 所示:

学生依托学案的学习活动引导,阅读或观看实践案例、资源链接中的理论片段,经过自主学习、小组研讨进入课堂交流,最后完成结束性写作任务。由个人到小组到班集体再到个人,学习的组织形式不断变化,但是探究的内核贯彻始终。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以“问题引领”中的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主要思考对象,以“资源链接”的理论为辅助思考的材料,提出假设,分析、论证假设,在小组、班级交流中证实并充实原有假设,或者证伪并推翻原有假设,最终解决问题,获得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得到发展。

图2 以学为主教学基本流程

教师的点拨和总结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教师在学生无意识或模糊之处的“点”、不准确之处的“拨”、忽略或是遗漏之处的提醒、零散认识后的高屋建瓴发挥着规范思考、开阔思路、提高认识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和认知的点拨、总结,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接受学习。

“语文教学论”“教案+学案”的新教材建设,以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为学理依据,为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桥梁,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探索。

猜你喜欢

教案学案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立定跳远》教案
乡愁导学案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比例尺(一)”导学案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半张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