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不充分就业问题研究
2021-01-28夏青云薛炜戴羽凌翁林卿郑俊杰赖秀金
夏青云,薛炜,戴羽凌,翁林卿,郑俊杰,赖秀金
(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四降一升”的严峻挑战,为了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地壮大新业态和新动能,才能为就业打开新的空间并实现更高质量与更充分就业[1]。由于全球经济结构转变,导致失业与介于失业及就业两者之间的不充分就业(Underemployment)问题特别地突出。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却都偏向于宏观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变化的主题,对于不充分就业这个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故文章将把研究的重点聚焦在这个被大家所忽略的核心议题上。通过对不充分就业现象的剖析,更进一步地对影响不充分就业的因素进行探讨,对如何促进更充分就业的实践作法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更高质量与更充分就业”的政策目标得以早日实现。
一、有关不充分就业的论点探讨
有关不充分就业观念与模型于1925年与召开的国际劳工统计会议中被提出,随后美国学者郝塞博士(Dr.Philip M.Hauser)在1974年提出劳动力运用架构(LUF)对不充分就业模型进行了修正,其将就业者区分为次级失业者、失业者、低工时工作者、低所得工作者、不匹配工作者与适度就业者等六种型态[2-3]。后来郝塞博士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测量方法,进一步地细分劳动力为适度运用与未适度运用两种类型,而未适度运用又再细分为失业、工作时数不足、所得偏低与教育与职业不相称等四种身份模式[4]。当劳动者同时具备了两种以上身份模式时,判别的优先顺序是以工作时数不足为最优先,所得偏低次之,教育与职业不相称又次之。1983年Clogg与Sullivan 又对郝塞博士提出的劳动力运用架构进行修正,利用排除法来对未适度就业作进一步地界定[5-6]。
1998年国际劳工组织(ILO)第十六届国际劳工统计会议建议将不充分就业细分为显性不充分就业与隐性不充分就业两种型态,这里所说的显性不充分就业是一种与工作时间相关的不充分就业概念,就业者必须同时满足想要增加工作时间、能够开始增加工作时间与工作时间低于某一标准等三项要素时才被称为是显性不充分就业者。而隐性不充分就业则是以就业者所获得收入、就业者低生产力与就业者所受教育与技能未充分运用或不相匹配等三个条件来作为衡量的基础,这种衡量方式相较于显性不充分就业而言在量化处理上显得较为困难。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在对不充分就业测量指标与标准的选择上,大多还是参考世界劳工组织的建议选择以工作时间来作为判断,以每周工作40 小时作为衡量标准[7]。我国早在1995年就已经对不充分就业进行了相关的诠释,不充分就业是指在就业者中,由于非个人因素,在资料调查标准周内所累计的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并且正在寻找或是愿意应征更多工作的人员[8]。
二、实证研究理论模型设计与研究对象、方法
(一)实证理论模型设计
文章建构的不充分就业测量模型,主要是以郝塞博士提出的不充分就业观念为主轴,参考了学者专家们所提出的修正建议,还借鉴了台湾地区不充分就业测量实施过程中的实务作法。将郝塞博士提出有关不充分就业测量模型中的三项指标工作时数不足、所得偏低与教育职业不相称修正成为工作时数不足、工资率偏低以及教育与职业不相称等三项[9-12],具体说明见表1。
表1 不充分就业测量指标与标准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以在我国扮演着先行先试角色的福建省就业者为主轴,在研究的方法上则是运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对福建省的就业者进行线上网络问卷调查,一共回收有效问卷1,443 份。
三、福建省不充分就业者的分布状况
根据文章调查的结果,有关不充分就业者在福建省的分布状况,分别以其占就业者的比例与其工作地点、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程度、毕业科系、行业别、职务别与工作身份等情况叙述见表2。
表2 福建省不充分就业者的分布状况
续表2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福州市较容易发生不充分就业状况
文章的统计资料显示,选择福州市为工作地点的就业者发生不充分就业的比例较高,工作时数不足者占10.8%、工资率偏低者占2.8%、教育与职业不相称者占7.7%,主要是由于福州市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招工难、用工成本增加、流动资金不足和融资难等问题的影响。企业对于用工成本与标准的要求不断地提升,进一步地造成就业者无法找到一个能滿足自我期待的工作,导致工时、工资偏低与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正在逐步地恶化,自然地发生不充分就业的机会也就较高。
2.女性较容易发生不充分就业状况
由于我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成观念的影响,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不需要负担家中生活重担,也不需要透过各种方式增加工作收入来满足家中的生活开支,再者女性会因一些非经济性因素而中断就业,自然地女性发生工资率偏低与工作时数不足不充分就业的机率较高。不过近年来女权主义抬头,传统男性为一家之主的观念已逐渐被打破,女性在企业中也能独当一面且受到雇主的器重,不仅愿意去尝试不同性质的工作,同时也主动配合公司进行职务或工作地点的轮调。女性在工作上渐渐无法随心所欲的挑选与自己所学相符的工作,自然地其发生教育与职业不相称不充分就业的机会也较高。
3.婚姻对不充分就业的影响各异
对于已婚者而言,由于受到产业转型升级与市场物价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企业纷纷以关厂、歇业与裁员等手段来作为回应,使得已婚者被迫转换就业模式或是退出劳动力市场,自然地其发生工作时数不足不充分就业的机会较高。再者由于已婚者必须负担家中生活重担,故其会为了保持稳定工作而避免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愿意配合企业的要求去尝试不同性质工作或是工作地点的调动,自然地其发生教育与职业不相称不充分就业的机会较高。对于未婚者而言,由于不需要负担家中生活开支与子女教育费用,故会在追求高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拒绝以增加额外工作时间来提升其所得收入,自然地发生工资率偏低不充分就业的机会较高。
4.不同年龄层次的劳动人口发生不充分就业的状况各异
福建省就业者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劳动人口发生不充分就业的状况各异,对于青年劳动人口而言,其较易发生工资率偏低的不充分就业,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族群在职场工作的时间不长,在工作上他们并不想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企业,虽然他们所处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并不理想,但由于背后有父母亲的支持,因此其在经济生活上并不会因此而感到匮乏,故发生工资率偏低不充分就业的现象较高。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而言,对环境变动的适应力与其对晋升及优渥待遇的期待,使得其较愿意尝试新的事物与不同性质的工作,故其发生教育与职业不相称不充分就业的机会较高。再者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用工成本较青年劳动人口要来的高,导致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以自动化生产或是灵活用工模式来替代这个族群的就业者,进而造成其发生工作时数不足不充分就业的机会较高。
5.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就业者较容易发生不充分就业状况
福建省就业者中大学本科学历者较易发生工作时数不足与工资率偏低的不充分就业状况,这与我国高校扩招、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与文凭主义充斥有关。自从我国教育部于1999年提出扩大招生的教育改革政策之后,高校的教育质量开始下滑,同时也造成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间呈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再加上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多为理性的,缺乏与企业实务对接的内容,最终使得这些大学本科学历者在职场上的竞争力降低,自然地发生工作时数不足与工资率偏低不充分就业现象。对于研究生学历者而言,由于其属于理论性的研究型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实务性的应用型人才相差甚远,这些人经常会发生大材小用或是学非所用的情况,此种现象在理工、商业、工商管理与文学类科系最为严重,自然地其发生教育与职业不相称的不充分就业现象较为普遍。
6.教育行业较容易发生不充分就业的状况
从事教育行业的就业者多半从事的是实体的教学工作,在工作时间的安排上弹性较高且比其它行业的就业者工作时数要来的低,其实际获得的工资收入与其它行业相比又缺乏竞争优势,故其较容易发生工作时数不足与工资率偏低的不充分就业状况。文章调查显示,福建省教育与职业不相称不充分就业者以研究生学历者占多数,这些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较适合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但就业市场中的就业机会有限,导致于其比较容易发生教育与职业不相称不充分就业状况。
7.专业类人员较容易发生不充分就业状况
专业类人员涵盖了工程师、设计师、教师、医师、律师、法官、记者、资讯人员、演艺人员、作家与会计等各种不同的岗位,从专业类人员的工作性质来看,其工作的变动性较其它就业者要来的高,故其发生工作时数不足不充分就业的机率也较高;其次就工资收入来看,虽然专业类人员比起其它就业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其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相较于其它就业者要高出很多,自然地其较容易发生工资率偏低的不充分就业状况;再者专业类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不易被取代,导致企业对其数量与质量的管控极为严格,导致就业市场上的供需呈现失衡的现象,自然地其发生教育与职业不相称的不充分就业状况较为普遍。
8.服务及销售工作人员较容易发生工资率偏低的不充分就业状况
由于服务及销售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均为服务客户性质的工作,故其在工作时间的安排上无法随心所欲,必须依照客户的需求来决定,再者其工资收入又受外在经济环境变化与销售业绩的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较容易发生工资率偏低的不充分就业状况。
9.不同的工作身份发生不充分就业情况各异
福建省就业者中不同工作身份发生不充分就业的情况各不相同,首先就受政府雇用者来看,由于政府部门以考试方式取才,凡是能够通过考试不论其是否符合该职位的要求就能够进入政府部门任职,这往往使得政府部门中出现大才小用或学用不符的教育与职业不相称不充分就业现象。再者由于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与私人机构相比显得较为轻松,受政府雇用者可以自由地安排休闲活动与假期,自然地其发生工作时数不足不充分就业的机会也较高。对于受私人雇用者而言,由于企业追求效益与利润最大化,在增加产品收益的同时,对内部各项的运营成本也进行严格的控管,特别对员工的工资与工时的掌控尤为慎重,使得受私人雇用的就业者的工作时间与工资收入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其较容易发生工资率偏低的不充分就业状况。
(二)政策建议
1.平衡城乡差距,打造福建发展的新契机
福建省就业者工作地点的分布以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与厦门市等三个设区市为主,其所占的比例高达75.7%,高出其他设区市比例总和三倍多。再就福建省各城市GDP 的增长情况来看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成长模式,由此可知当前福建省各城市间的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的情况依然严峻,此种现象不仅不利于福建省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同时也使得各城市城乡差距扩大,进一步地促使就业者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会优先考量城镇化较为发达的设区市。为了解决这种因城乡差距所导致的失衡状态,文章认为应优先从缩小福建省各城市城乡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着手。福建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福建省各城市城乡间居民收入的差距相差两倍以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就业者会在追求高收入与就业稳的工作前提下,选择到城市中工作与生活的理由,如能缩小城乡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将对缓解就业者发生不充分就业的状况有所助益。其次政府应改变现行以城市为重心的经营发展形态,搞好乡村基础建设,释放其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来实现城乡间差距平衡。最终还应强化城乡人才均衡发展战略,在兼顾城乡间不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加大与企业及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对就业者开展多层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积极地吸引与辅导各种专业人才返乡服务,进一步地优化福建省人才城乡配置差距,打造福建发展的新契机。
2.消除就业歧视,扩大就业机会
福建省就业者中女性较容易发生不充分就业的现象,主要的原因是女性就业者所预期的职业生涯较为短暂,比较容易受到婚姻或是生育等问题影响而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他们比较不愿意接受企业对于其工作上的调整与变动,相对地企业也不愿意投入更多时间与金钱在他们身上,此作法对于女性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就业上的歧视,自然地使得他们较容易发生不充分就业的状况。为了解决这种因为就业歧视而形成的不充分就业状况,文章认为政府相关主管机关应该从法制与劳动需求两个层面来思考解决方案。首先就法制层面而言,政府相关主管机关应该针对就业歧视相关法令的完整性进行调整,包括聘用、劳动条件、升迁发展与教育训练等各个层面均应对就业者提供相对应的就业保障。其次就劳动需求层面来看,政府相关主管机关应该积极地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对于这些人进行职业培训,运用灵活就业模式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的机会。
3.强化高校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益
为了解决福建省就业者中具有高校学历者较容易发生不充分就业的问题,文章认为应先从各高校课程设置合理化上着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重视理论与实务相互结合,除了重视理论性基础课程教学之外,还应强化与企业对接的实务操作能力课程。其次在师资的选择上,应该增加“双师型”师资比例,除了对应聘者考量其是否具备相关企业实践经验之外,对于现有师资则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是产教融合等方式加深其对于企业的认知与实务操作能力,如此才能快速地提升老师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设计上的实战性,让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务结合的过程中学习,强化其在未来职场中的竞争能力。此外各高校应该明确其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们根据此发展目标,进一步地明确自身定位与未来职涯发展方向。如此才能提升各高校所培养出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使其在就业市场中找到适才适能的工作机会,避免高校或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上的浪费。
4.积极地推动产业升级与职务结构的调整
从福建省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服务业与资本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最为迅猛,进而使得不充分就业的问题也日益地严重。文章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地推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力,在产业的发展方面应朝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在职务结构的调整方面,由于受到产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增长与产业结构快速的转变影响,再加上高新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推动,企业为了适应此种变化,不断地对其组织工作内容与人力结构进行调整,自然地也造就了就业市场上结构性失业与不充分就业的情况不断地恶化。因此,对就业者而言必须重视此一变化趋势,在工作上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抛去以往一技在身,受用终身的观念,以减少不充分就业情形的出现。
5.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不充分就业测量模型
我国现行的调查失业率方法并无法真正地显现出当前实际存在的大量隐性失业状态[13-14]。对于这些隐性失业者而言,虽然其已经有工作但是所获得的工作收入却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因此这些人其实与失业者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文章认为在我国应建立一套完整且客观合理的不充分就业测量模型,首先在测量指标的订定上应该遵循国际劳工组织于1998年所提出的建议,将工作时间、所得收入以及教育与职业相称性等因素作为指标设定的参考。对于测量标准的制订上则可参考世界各国政府的实务作法与经验。其次对于不充分就业统计数据调查与推估方法应讲求科学化原则,特别是我国地缘庞大,若想要全面地对不充分就业相关信息与数据进行收集极为困难。文章认为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进行相关的抽样设计。最终在不充分就业调查问卷与数据的处理上应全面地资讯化,利用信息化的处理方式使得调查的结果可以准确与及时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