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联红军与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农业经济组织变革

2021-01-28

贵州社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远东红军移民

吕 卉

(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

苏联红军全称为工农红军(РККА),是由产业工人和农民组成的军队。在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国家中,工农红军的阶级成分也呈现出明显的农民侧重。农民参军入伍,在军队熔炉中进行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和技能培训,实现从农民到军人的转变,严格遵守纪律,坚决执行命令,服从国家利益,履行军人职责。作为国家向农民施加影响的有效媒介,红军思想动态是制定重大政策的重要参考。作为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苏联红军除了保卫国防外,还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承担农业领域的生产劳动。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农业经济组织彻底改变,国内研究对此论述颇多,但是对红军在这场大变革中的作用和地位关注较少。俄罗斯相关档案史料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陆续解密,涉及军事史和农业史两个领域。本文以新出版史料为基础,借鉴俄罗斯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厘清红军在国家农业政策制定实施的历史作用,考察红军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以远东和库班这两个地区为案例,研究红军集体农庄组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红军移民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红军与农村

(一)兵役结构体系决定军农关系紧密

苏联红军组建于1918年。建军之初,革命军事委员会就关注到农村兵源问题,主张多征召农村兵入伍,在军队锻造历练,增强政治素质。国内战争的胜利经验表明,征召农村最年轻、在社会生活中表现最积极、最具战斗力的男性青年入伍意义重大,红军的“农民情绪”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战局胜负。国内战争胜利后,国家转入和平发展,军队职能也应该发生相应变化。一方面,庞大的军队成为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军人年富力强,政治可靠,这个社会精英群体应该释放出来参加国家经济建设。1924—1925年,苏联红军进行了军事改革,首要任务是裁军,裁撤90%的军队后仅余50余万人。

为了解决广袤国土的国防问题,苏联借鉴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欧洲预备役制度,走精干常备军和强大后备军相结合的道路。1923年8月8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颁布第1742号《关于组织预备役军队并对劳动者进行军事训练的命令》,将10个现役师转变为预备役。②1925年9月18日,颁布《义务兵役法》,将预备役增加到32个师。③1925年兵源质量明显好于往年,多为1903年出生,文盲率低于10%。相比旧俄军队85%的文盲率,可见扫盲运动效果非常明显。农村兵源占多数,很多人入伍前就是积极分子,担任村苏维埃主席、阅览室管理员和通讯员等职务,文化素养较高,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经常给军报投稿。

《义务兵役法》规定,苏联19—40岁的男性都要服兵役,分役前训练、义务兵役和预备役三个阶段。所有年满19岁的男性公民,除身体原因外必须参加役前训练直至正式入伍,役前训练包括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初步掌握武器使用技能。义务兵役阶段可参加正规军或者民兵。民兵中有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固定人员包括各级指挥员、后勤管理和医务人员等,流动人员除集中训练外在农村或企业从事生产劳动。苏联每年适龄入伍男性为120万,其中政治军事素质合格者为85万—90万人,远远超过正规军和预备役容纳能力,因此,剩余役龄青年需要进行为期6个月的役外训练,确保所有役龄青年具备军事技能。军人退伍后成为后备力量,40岁前仍要参加集训。

兵役结构体系详见图表1。④可以看出,红军与农村联系紧密,兵源地、军队驻地、训练地和演习地都在农村。

图表1

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形成了分类精细、管理健全、训练严格的武装力量体系,最为积极精干的男性公民都成为国家兵源储备。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红军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社会对红军的认可度广泛,红军树立了良好威信,对国家政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二)“子弟兵”与“保护者”

1926年12月17日,苏联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第583号命令同时启动红军人口普查。除了分军区、兵种和军衔统计外,还特别重视民族、党派、社会成分、家庭状况和教育程度普查,以便总结红军社会人口学特征,为后来的农业经济组织变革作军队倾向摸查准备。

“出身”是最重要的一项普查数据,是国家制定农村政策的主要参考依据。此次普查首次要求填写“革命前”出身,而不是“参军前”。统计显示,红军在籍58万,实际服役55.6万,农民出身占77.4%,比1926年4月按“参军前”统计增加了6%。⑤与全苏平均指标(农村人口12.1亿,占比83%)⑥对比后可以发现,红军中农民出身比例与全国大致相同,工人和农民的数量差距悬殊,“工农红军”实际上是农民的“子弟兵”。红军指挥员的出身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数据,事实上约半数的指挥员出身农民,但主动填写者只有4%,未填写者认为自己仅在业余时间进行农业劳动,已经脱离了农村,不再是农民,不认同自身的农民身份。

兵种分析显示,陆军和空军中农民出身78.3%,海军中农民出身60.6%。陆军中,步兵、骑兵和炮兵农民出身比例最高,为84%,装甲兵、工程兵、铁路兵、防化兵和通讯兵低于全军平均指标,因为这些兵种入伍需要考核相关职业技术技能,多为工人出身。军事机关院校中农民出身比例最低,尤其是军事研究院中农民出身不足50%。

军区分析显示,中亚红旗军区农民出身最多,其次是西伯利亚、高加索红旗军、白俄罗斯、莫斯科、乌克兰、伏尔加河沿岸、列宁格勒和北高加索军区,依次递减。北高加索军区位列最后的原因在于哥萨克人在出身一栏填写了“其他”。莫斯科军区农民出身比例不高,因为该军区机关院校较多。

红军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红军是农民的“子弟兵”,农民将红军视为“保护者”。1928年初粮食收购计划骤然增加之际,农民纷纷写家信给红军中服役的子弟,希望红军能干预国家政策。但是,一直到后来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红军都没有发挥“保护者”的作用。

二、红军与农业生产

(一)红军农业干部培训

20世纪20年代中期军事改革结束后,苏联红军开始承担培训农业干部的政治任务。经过军事、政治、文化、体能和农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培训后,复员军人回到农村,在耕种土地和组织集体经济等领域发挥了模范作用。1925年6月,红军总政治部制定了农业人才培训的详细规定。复员军人可按兴趣选择培训班,例如税收政策、土地规划利用、互助委员会、乡村图书馆、合作社和村苏维埃等,每个培训班不超过25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由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担任班长。

从1927年开始,复员军人培训规模加大。全年培训3.2万人,多从事文化教育工作,除8千名商业合作社干部外,直接从事田间劳动的只有133名拖拉机驾驶员。1928年培训总人数比1927年多了一倍,共6.8万人,其中拖拉机驾驶员3千余人,还新增集体农庄干部3千余人。1929年4月,联共(布)中央命令加强复员军人培训,尤其是要大量培训集体农庄干部。当年培训7.1万人,其中集体农庄干部1.6万人,拖拉机驾驶员8千余人,合作社干部1.5万人,其余为军事教官、航空化学工程干部、电影广播技术员、扫盲教师、体育老师和警察等。⑦培训数量虽然激增,但是培训质量欠佳。军地双方缺少沟通协调,对地区需求缺乏统筹。

1930年初,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始,联共(布)中央命令秋季前完成大部分地区农业集体化。为了配合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1月30日,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关于红军参与集体农庄建设命令》,计划培训10万人,其中农业干部7.5万人。地方教育部门参与培训,帮助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计划,为了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充分利用了职校教师、大学生和培训班往届毕业生。1930年培训计划顺利完成,共培训9.4万人,其中有2.6万名拖拉机驾驶员、1.9万名集体农庄干部、1.4万名农艺师和1.3万名畜牧师。⑧1927年至1930年红军各类农业人才培训数据详见图表2。可以看出,在农业经济组织变革前夕,红军已经培训了数万名集体农庄干部。

图表2

从1933年开始,农业人才培训规模开始缩小,主要培养技术型和管理型干部。除复员军人外,红军还派遣具有10年以上党政工作经验的政工干部赴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担任领导职务。

(二)红军参与农业劳动:贡献和影响

在役军人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在演习地和驻地发动宣传,号召农民支持国家农业政策。支农活动对农村的实际帮助最大,红军下乡参加春播和秋收,组建突击队完成农业劳动,对农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全村大会、贫农会议、党员会议、团员会议和妇女会议等各种机会有针对性地宣讲国家方针路线在生产资料集体化、谷物收割晾晒、农具维修和粮仓库房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根据特长开展各种服务,涉及医疗、兽医、回收废品、建立军事角和设立阅览室等。

帮助国家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红军没有放松军事训练,在田间劳动中进行间歇训练和短期集训,秋收后农闲期进行师团级大型军事训练。但是,农业生产还是占用了军事训练时间,打乱了军事训练节奏,影响了红军战斗力。例如,北高加索红军1932年在国营农场完成了130万个劳动日,1933年数量又增加了一倍。军事训练计划完全被打乱,原定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减半。军区副司令普里马科夫建议,1934年必须统筹规划农业建设和军事训练,将新兵招募时间提前到4月15日,完成3个月军训,7月15日至8月15日参加农业劳动,然后再进行1个月军训,9月15日至10月1日再去收割玉米。⑨

三、红军集体农庄:原因、进程、结果

1929年4月12日,联共(布)中央颁布命令组建第一批红军集体农庄。5月3日和8日,红军总政治部颁布了实施细则,将组建工作纳入到复员军人培训。由于未纳入全国移民计划,首批集体农庄的物资保障不足。年末共建立红军集体农庄150多个,由1904年和1905年出生的复员军人组成。1930年1月30日,联共(布)中央颁布《关于红军参与集体农庄建设命令》,要求农业人民委员会务必保障红军移民物资供应。此后,多项旨在发展边疆经济的命令陆续颁布,重要措施之一是建立红军集体农庄。伏罗希洛夫致信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列宁格勒军区党委,要求认真贯彻中央的红军移民政策。1930年夏,全国红军集体农庄增加到176个。⑩

1931年4月23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全国农业移民计划,总预算6千万卢布,红军移民被纳入其中。5月17日,俄联邦人民委员会计划新建35个红军集体农庄,其中列宁格勒州20个、西部州10个,卡累利阿共和国5个。远东移民8700户,拨款2千多万卢布,是其他三州总额的5倍。1932年计划除新建58个集体农庄外,还需要补充6千余户到旧集体农庄。计划最终完成了80%,建立了46个集体农庄。1933年,农业人民委员会和红军总政治部没有制定新的组建计划,而是致力于旧集体农庄的巩固工作,全年补充3550户。到1933年底,除远东地区外,全国边疆地区共组建了113个红军集体农庄。

联共(布)中央期望红军集体农庄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推动后,农村一蹴而就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无法完成国家粮食收购计划,红军集体农庄作用更加凸显。1936年,绝大部分红军集体农庄转为普通集体农庄。

(一)远东红军集体农庄

1. 1930—1931年:复员军人移民。国内战争结束后,远东地区经济衰退,人口凋零。1925年人口密度只有全国的十分之一,每平方公里0.6人。1926年1月成立远东边疆区,辖区面积271万平方公里,包括赤塔、斯列坚斯克、结雅、阿穆尔、勘察加、萨哈林、哈巴罗夫、尼古拉耶夫和符拉迪沃斯托克9个州。政府一直推行农业移民政策,截至1930年共移民13万。由于安置不完善,回流比例达三分之一。定居家庭居住分散,不利于农业生产,从1929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劳动组合和合作社等集体经济,国家提供种子、农具以及农艺、兽医和医疗服务,但生产经营效果不佳。

20世纪20年代末,远东劳动力依旧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远东政治环境不稳定,农民与境外白侨联系频繁,萨哈林半岛南部还是日本控制区。远东与欧俄的农业发展社会基础也大相径庭,富裕的农民经济比例更高,雇佣劳动更多,对农业集体化的抵制也更大。为了同时解决远东的农业和国防问题,联共(布)中央决定实行红军移民政策,红军、红海军和内务部边防部队都是潜在的移民储备,是远东移民的最佳人选。

1930年1月30日颁布的《关于红军参与集体农庄建设的命令》将远东作为全国红军移民试点。20世纪30年代初复员军人是远东唯一的移民来源,国家为其制定了非常优惠的政策,如为集体农庄免费提供建筑材料、优先提供农业机械、第一年免费提供口粮,后三年补齐口粮缺口、贷款额度高出15%。红军移民家庭贷款额度也大幅提高,勘察加州1200卢布,萨哈林、结雅、尼古拉耶夫州900卢布,其他州800卢布。每户还可以额外获得50卢布贷款购买茶叶和烟草等食品,以及不用偿还的340卢布购买服装鞋帽、日用品和小型农具。每户家庭分配住房,配套简单家具。没有配套餐具,因为集体农庄设有公共食堂。

1930年计划移民1.06万名复员军人和1.6万名家属。最终,复员军人招募基本完成,但家属仅招募了3千余人。政府初衷是将父母、弟兄和妻子儿女在内的家属一并迁移,但是父母弟兄往往不愿随迁,复员军人多为单身,已婚军人家庭成员多为三四人,孩子幼小,因此家属劳动力补充不足。

1931年计划移民1万名红军和2.5万名家属。4月23日,人民委员会命令在10月1日前完成住房建设,面积标准每户14.8平米。然而住房建设极为缓慢,7月份仅完成5%。在联共(布)中央的多次催促下,10月31日,远东边疆区执委会颁布《关于改善红军住房建设和培训红军移民命令》,加强了木柴和水泥等建筑材料供应,于年底完成了70%的住房建设。除住房建设严重滞后外,食品和工业品供应也经常中断。据红军总政治部统计,1931年超额完成招募计划,但是由于安置缓慢,11月前到达远东的仅有4千余名复员军人和3千余名家属,12月底前又回流了16%。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检察院批评远东地方政府对待安置工作态度太过敷衍,事实上,大量的移民安置超过了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1931年的安置尚未完成,新年度的移民计划又增加了。1931年10月,中央政治局颁布《关于建设远东红军集体农庄命令》,计划1932年移民1.8万名,总拨款8192万卢布。

2.1932—1936年:远东红军集体农庄特别军团(ОДКВА)。鉴于复员军人移民远东计划不成功,伏罗希洛夫提议让现役军队扎根远东。1932年2月,伏罗希洛夫在视察远东红军集体农庄时提出组建集体农庄特别军团的构想。沿重要道路和作战路线布置兵营,一个兵营就是一个集体农庄,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变成国防屏障。3月3日,伏罗希洛夫提案提交政治局讨论。14日,政治局表决一致通过。16日,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组建远东集体农庄特别军团的决议》,在远东成立特别军团,包括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共6万人。原远东红旗军副司令卡尔梅科夫被任命为军团长。组建工作分为两个阶段:1932年组建3个步兵师,1933年春天组建骑兵师,在步兵师中增设炮兵,全部工作在6月1日前结束。决议规定,特别军团基层指战员服役期为4年,如果退役后愿意留下,服役两年后可安置家属。服役期满兵营转为普通集体农庄,土地和农具等生产资料全部归己所有。不愿意留下的可以另外分配土地,并提供生产资料。3月20日,革命军事委员会下发执行命令。1932年,特别军团建立了42个红军集体农庄。3个步兵师经营农业,种植土豆、西红柿和胡萝卜等农作物,1个骑兵师经营畜牧业。

尽管中央高度重视特别军团建设,但红军移民安置依旧面临极大困难。远东地处偏远,原来人迹罕至,生活设施建设需要从零开始。贷款发放层层拖延,拿到时已经是冬天,错过建筑期。建筑材料不能及时供给,住房建设无法完成,移民只能睡在稻草上。工业品供应不足,迁移途中物资保障差,食品供应远远低于正常标准,家属供应更少,尤其是儿童,尽管专门划拨了物资也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特别军团和地方政府权责划分不清晰,出现双重指挥互相掣肘的现象。

红军移民还要面临气候、地域和民族问题。红军移民多出生在欧俄,被优惠移民政策吸引,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来到远东,需要重新适应气候和生活方式,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远东本地农民和红军的融合十分不易。例如,新基辅斯基区“五一”公社是朝鲜族聚居区,俄罗斯族仅占10—15%,朝鲜语是当地政府、学校和报社的官方语言。红军移民不懂朝鲜语,与当地人无法交流,单身青年在当地择偶非常困难。1930年的移民中四分之一单身,两年后全部离开远东。

集体农庄特别军团担任国防和农业生产双重任务。夏秋两季农耕畜牧捕鱼,冬天军训。1933年11月,卡尔梅科夫向军事委员会汇报,特别军团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军事训练为辅,农业劳动时间过长,严重影响军事训练效果。在农业生产方面,军团当年超额播种计划,播种面积达14万公顷,开垦3.2万公顷休闲地和5.8万公顷秋耕地,还建造了粮仓、蔬菜储藏库、猪舍、羊舍和马厩,军团将实现种子、饲料、食品和蔬菜自给自足。然而,特别军团的农业生产远未达到预期效果,虽然播种面积超额完成,但收获谷物没能实现自给自足。

从1936年开始,远东集体农庄特别军团职能发生转变。4月,远东特别军团更名为第20步兵军,耕地移交地方政府,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红军移民一直持续到1939年,7年间移民定居3.5万人,远低于政府计划。红军移民虽然增加了远东人口,但并未彻底解决劳动力问题,远东劳动力匮乏现象持续存在,对远东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远东红军移民计划的积极作用在于加强了该地区的国防,在远东储备了庞大的后备军,在几年后的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库班红军镇

库班位于苏联南部地区,是主要的粮产区。土著哥萨克人是一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地方性集团,在历史上以骑术精湛和骁勇善战著称,是17世纪帝俄扩张的主要战斗力量。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联共(布)中央有意识地从北部地区和白俄罗斯向库班输送红军移民,试图改变当地的社会阶级成分。1930年初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始后,哥萨克人不愿意加入集体农庄,红军移民规模增大。

1932年10月22日,政治局成立特别委员会加强粮食收购,北高加索分委会由卡冈诺维奇负责,成员包括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加马尔尼克。加马尔尼克具有丰富的远东红军移民经验,但北高加索与远东截然不同,这里有现成的农业经济,无需耗费巨资新建,分委会首要工作是“迁出库班现有的富农经济”。12月14日,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乌克兰、北高加索和西部州粮食收购》命令,第七条要求用最短时间从北高加索波尔塔瓦地区迁出所有的“反苏分子”,迁入红军移民,移交家具、牲畜和农具等所有生产资料。波尔塔瓦、梅德维托夫和乌留平三地总人口4.75万人,最终迁出4.56万人。

命令颁布时已是年底,当年复员军人基本安置完毕,所余不多。红军总政治部采取了灵活的政策,允许1909年出生的军人提前复员,允许其他地区集体农庄的复员军人迁移。因此,大部分移民是来自其他土地贫瘠地区的、具有两三年工龄的集体农庄干部。招募遵循自愿原则,但原籍是北高加索的排除在外。应征者经过严格政审,绝大部分是党员和团员,接受政治机关组织的思想教育,了解北高加索边疆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哥萨克人在帝俄时期的历史作用以及国家的农业集体化政策,还组织参观农业博物馆和观看电影戏剧等文化活动。

红军移民可以得到新制服,迁移途中有面包、茶叶、食糖和罐头等免费食品供应。家属随迁是影响红军移民安居的重要因素,备受军事人民委员部和国家政治保安总局重视。家属迁移途中也供应免费食品,中转车站餐食需要付费但价格低廉,按照一荤一素的热餐标准配备,还专门供应牛奶粥等儿童餐,儿童还可以免费得到一定数量的糖、黄油、饼干、牛奶和白面包。到达库班后,红军移民立刻搬进生活设施完备的住房。住房数量充足,因为除迁出居民遗留住房外,库班还有大量荒芜的宅院,前主人流亡境外,这些宅院经过简单修葺就能使用。住房带有花园和菜园,屋内家具齐全,不仅生活必需品有供应,集体农庄中还有电影放映机、收音机、手风琴、唱片、棋牌等文化用品,连信纸都免费提供。中央给予红军移民巨大的优惠政策,免除了全部的国税和地税,保险、自愿捐和肉奶交售等义务都一并免除。库班当地政府积极配合,保障资金和物资的优先供应,捡到走失的牲畜都没有物归原主而是交给红军移民。

1933年2月25日,库班红军移民基本结束,共迁移2300户,其中1016户有家属随迁,有的移民全家12口人随迁。波尔塔瓦是第一批红军移民入住地区,率先更名为“红军村”。1933年库班红军移民继续增加。8月27日,政治局颁布《关于招募红军战士和下级军官移民北高加索边疆区的命令》,计划迁移1.4万户红军移民至北高加索。招募工作于10月1日前结束,据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特工科情报,年底移民1.3万户,共3.8万人。

哥萨克是具有鲜明特征的社会文化群体。红军移民的到来冲击了库班传统文化,改变了哥萨克的生活方式。除组建集体农庄经营农业生产外,红军移民还担负文化宣传和维护治安的使命,宣传苏联主流价值观,缓和当地社会紧张氛围。

四、结 论

苏联红军绝大多数出身农民,入伍前从事农业生产。军事改革后,苏联红军逐渐形成了正规军和预备役相结合的体系,该体系促进了国家民众军事化。全国共10个军区,其中中亚军区和远东特别红旗军全部是正规军,西西伯利亚军区和伏尔加河流域军区全部是预备役。莫斯科军区、列宁格勒军区、白俄罗斯军区、乌克兰军区、北高加索军区和高加索红军是混合体系,预备役部队的存在加强了军队和农村的联系,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主要在混合体系军队辖区开展。因此,军队成为当局严密关注的重点对象。

20世纪20年代中期,红军整体军心稳定,年轻士兵政治积极,渴望在军队中学习知识技能,复员后有一技之长。军人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尤其在农村具有话语权,是农民心目中的权威。20世纪20年代末,农业经济组织变革之初,红军中的农民情绪有所强化,红军政治部门在最初的忽视后很快稳定了局面。联共(布)中央给予了红军特殊优惠政策,例如军属不被列入富农,但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存在过火行为。

在农业经济组织急剧变革的过程中,在役红军承担维持国家稳定、培训农业干部、宣传农业政策、号召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任务。复员军人响应国家号召,移民边疆组建集体农庄,从事农业生产。红军基本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双重任务,保卫国防和生产粮食,尽管军事训练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红军在20世纪20—30年代农业经济组织变革中起到砥柱作用,没有红军的参与和支持变革就无法完成。

注 释:

① “农民情绪”(крестьянское настроение)特指红军对农村政策的态度。从1928年开始,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特工科等部门搜集军队真实情绪和政治立场使用该术语向联共(布)中央汇报,信息来源相互补充和重叠,力求完整准确反映出军队态度。

② РГВА.Ф.4, оп.3, д.1888, л.232-233.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в 1920-е гг. Военная реформа (1923-1928 гг.). Часть 1. http://rgvarchive.ru/print/book/export/html/548下载时间:2019-08-05。

③ Н.С.Тархов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и сталинская коллективазация.1928-1933гг.М:РОССПЭН.2010.С67。

④ Н. П. Вишняков, Ф. И. АрхиповУстройство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СССР.М:Военный вестник.1927.С25-26。

⑤ Н.С.Тархов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и сталинская коллективазация.1928-1933гг.М:РОССПЭН.2010.С86。

⑥ Всесоюзная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17 декабря 1926 г. : краткие сводки / изд. ЦСУ Союза ССР. - М, 1927-1929. Вып3.С3.http://elib.shpl.ru/ru/nodes/16539-vyp-3-naselenie-sssr-1927#mode/inspect/page/11/zoom/4下载时间:2019-07-05。

⑦ Н.С.Тархов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и сталинская коллективазация.1928-1933гг.М:РОССПЭН.2010.С227。

⑧ Н.С.Тархов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и сталинская коллективазация.1928-1933гг.М:РОССПЭН.2010.С232。

⑨ Н.С.Тархов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и сталинская коллективазация.1928-1933гг.М:РОССПЭН.2010.С244。

⑩ Н.С.Тархов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и сталинская коллективазация.1928-1933гг.М:РОССПЭН.2010.С236。

猜你喜欢

远东红军移民
2020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顺利召开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2Analysis of the Usage of Domestictio and Foreignization in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签证移民
倔强的小红军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