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思想教育与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以浙江某高校为例
2021-01-28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全琴琴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李 渊 全琴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网络舆论,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前后网络空间中传播的公众态度、情感、观点、意见等的集合。随着疫情阻击战的展开,民众的个人心理普遍处于应激的忧虑和恐惧状态,研究表明担忧程度随受教育程度升高而增强,受本科教育的人有79.7%表示担忧。疫情暴发后,社交媒体成为疫情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官方媒体信任度高于民间渠道。在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微信和微博成为“90 后”“00 后”在校大学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由于工作和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常会有恐慌、过度焦虑、烦躁等心理反应,部分人群会反复在网络上查看关于疫情的信息,出现过度洗手和防护甚至惊恐发作的现象。
高校作为人群聚集地,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人群,具有容易接受新事物、获取信息渠道多、社交媒体活跃度高等特点,“大学生”身份对社会的其他成员有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该群体极易通过互联网对一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做好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与思想引导工作,开展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有关疫情知识和政府及学校防治联防联控措施的宣传教育,正确引导舆论关系着突发事件本身的解决,舆论的科学引导,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正面舆论,对疫情防控和校园稳定等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想引领工作机制
(一)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和核心作用
突发公卫事件时,高校党委应积极传达中央精神,把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大任务,全面安排部署疫情防控舆情监测与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用好“共产党员”教育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提升网络能量,为特殊时期宣传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引导大学生居家管理期间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校党委积极依托“学习强国”软件,开展学习评比,进一步用主流价值观影响全体学生,“互联网+党建”新格局初步形成,“微型党课”比赛示范指导各党支部党课,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突发公卫事件应对机制下,党委统一指挥,组建多元化的团队,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使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学校党委—二级学院党委—党支部—师生党员”双向沟通体系,各部门协同配合,发挥辅导员、班导师、教师、学生干部等群体的力量,做好信息报送、宣传动员、志愿服务、安全保障等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以及位置信息,确保疫情期间依然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引领思想价值,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
(二)健全沟通体系,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
居家学习时,学校应健全沟通体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完善舆情监测与反馈机制。建立“辅导员—班长—学生”双向沟通体系,与居家大学生保持联系,采用线上问卷调查形式,排摸师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思想动态变化,调查结果显示,约86%的学生通过社交平台与网站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约50%的学生与亲朋好友积极交流疫情相关信息,约92%的学生表示对此次突发公卫事件有所了解;其中有70%的学生每天密切关注疫情动态,79%的学生能够遵守居家管理规定,42%的学生参与捐款捐物,7%的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大学生能够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积极宣传防疫知识,引导科学防疫,保持密切关注,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抗击病毒,为疫情防控做出应有贡献。
图1 在校大学每日关注疫情情况
(三)创新日常预防式科普宣传机制
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重大突发事件,暴露公众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系统处置与科学应对,应加强和完善应急教育,切实提高公众应急能力,此事刻不容缓。为增强我校师生防疫意识,掌握基本防疫常识,学校官微等平台搜集整理有关防疫信息知识进行发布,围绕突发公卫事件知识科普,加强防疫知识正面典型宣传,邀请一线抗疫人员线上向学生普及医学知识,提醒他们做好防护措施,加强生命教育,增强学生防护意识和能力,有效提升了师生对于日常防疫的重视度。学校成立宣讲小组,积极制作海报、视频等宣传急救技能,提升非医学背景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自救与互救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教学、演练提升师生面对突发公卫事件的应急能力,使广大学生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掌握疾病流行情况,进一步增强师生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宣传正确的防治知识,防止出现歪曲事实、过度紧张、麻痹大意等错误倾向,减少有可能引起心理恐慌的报道,为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健全舆情应对工作机制,消除理解偏误
突发公卫事件伴随着信息过载、谣言与真相驳杂难辨、谬论不断流传的现象发生。所以,学校应健全舆论宣传多向化,做好舆论引导,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挖掘、整理、分类、核实、发布,及时通报疫情信息、防控成效,将相关权威专家及主流媒体信息第一时间准确传递给广大师生。融媒体时代,传统报纸、杂志、电视与新媒体平台深度交融,尤其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成为青年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舆论信息成为了解疫情防控情况的主要渠道。聚焦朋友圈、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开展线上观测,大数据支撑下加强舆情信息监管,研判舆情发展态势,做好舆情应对。构建线上师生互动社区,发挥高校思政的作用,调动居家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居家大学生以正确方式为战胜疫情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深挖网络育人功能,整合校园媒体力量,构建新媒体矩阵。广泛挖掘思想政治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思政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用典型引路、对照先进人物和身边先进典型开展教育引导往往能事半功倍。加强战疫先进典型教育,利用疫情防控工作英雄人物和感人事例作为生动教材,用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鲜活案例和生动资源,引导当代大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感知国家的力量,承担青年的使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疫情期间,学校新媒体平台是外界与学校沟通的重要渠道,工作人员轮流对学校微博、人民号、头条号进行运营维护,及时对关心校园动态的学生、家长进行互动反馈。学校微信平台、官方微博、人民号、头条号发布疫情相关内容比例分别为68.4%(78/114)、36.7%(105/286)、82%(73/89)、80%(72/90)。党支部、团委统筹规划将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与疫情防控相结合,“甬行码”背后的理工研发团队等教师抗疫故事、战疫志愿者火场中救下瘫痪老人、抗疫志愿先锋学子的风采、抗疫原创海报和漫画等多条新闻相继被权威媒体平台录用报道。发起“健身、读书”打卡活动,督促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丰富精神世界。校融媒体广播站还进行抗“疫”音频制作,用声音传递校园抗疫力量。
三、融媒体环境下舆情分析与引导路径及举措
(一)营造健康网络环境,构建网络思政话语体系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纸、杂志、电视与新媒体平台深度交融,尤其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成为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舆论信息成为了解疫情防控情况的主要渠道。但是,融媒体信息来源广泛,学生缺乏全面的判断能力,容易被煽动,产生激愤情绪,引发舆论热潮。高校管理者既承担着传播人的角色,也充当把关人、参与者,大学生不仅是受传者,舆论发酵和舆情引导也可使之成为事件中有影响力的群体。融媒体背景下思政引导协同创新模式,发挥校园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积极通过新媒体平台上发声,立足同理心,增进共情能力,援引具体案例,让话语更具温度、实践性。尊重大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表达意愿,加强互动引导、促成共识,完成网络思政话语体系的建构。
图2 在校大学生疫情了解途径
(二)分类管理与疏控结合,联动朋辈力量画好育人同心圆
传统应对舆情的围堵、屏蔽、封杀、删帖等单一手段以及回避和冷处理的方法,不仅无法降低学生的关注度,反而会导致舆情在其他平台发酵。学校应通过官微官媒持续供给准确信息,积极发声。建立分类管理与疏控结合机制,对师生切身关心的教学、学业、就业、心理等在网络上反映的舆情加以关注。坚持以疏为主,开启积极的舆论生态,聚焦大学生在微信、微博、知乎等自媒体平台声音,倾听大学生正式诉求和心声,利用大数据技术健全舆情监测,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酵要高度重视,关心关注重点地区人群的具体需求,建立重点人群一对一帮扶小组和高密度信息报送渠道。打造“班导师—辅导员—班长”横向联络机制,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第一时间做出甄别与分析处理,及时反馈,化解矛盾,降低舆论冲突风险。学生班集体是疫情应对的思想动态风标,强化虚拟班集体建设,发挥班集体凝聚人心功能,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理性表达。发挥“第二课堂”的引领功能,强化风险意识与危机防范教育。
综上所述,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性往往会使公众恐慌,容易在社会较大范围内引发紧张情绪,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高校人员密集,人群结构多元。新时代赋予高校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新任务,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对疫情,高校应切实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主动发声引导,传递政府的声音,加强互动答疑,消除广大师生疑虑,对师生所关心的教学、学业、就业、心理等在网络上反映的舆情加以关注,提高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知。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减少大学生社交、私自返校、体育锻炼等活动造成的感染风险,而且还可以让大学生将相关知识和良好行为传播给周围的人。应对突发事件,高校应增强正面宣传的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水平,完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机制;处理好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实现更高效的网络舆情管理,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实现舆论有效治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