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治安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2021-01-28□王雷,刘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治安公安

□王 雷,刘 磊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沈阳 110035)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是指企业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协同社会力量与公众的协同水平;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是指法律实施与监督、公平正义的执法、提高人民法律意识、运营法治与法制化解矛盾的水平;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是指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精准和高效服务社会群体、管理公共事务的水平;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是指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水平。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2021年1月,赵克志部长在《求是》刊发的《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大力推进新时代法治公安建设》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可见,创新社会治理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弘扬“东莱精神”,加强和改进公安机关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是新时期对公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公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中,治安学是公安学下面的二级专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治安学专业发展逐渐规范化、成熟化。198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次设立治安系,1985年开始招收治安学专业本科生。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在2011年成立治安学系,正式招收治安学本科专业。我们调查和分析了10余所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大多数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忠诚可靠、纪律严明,具有较强法治精神与创新精神,系统掌握治安学专业基本理论与基础技能,具有从事治安管理专业相关的实际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公安专业人才。在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下,提升化解矛盾和风险的能力,是对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治安学专业课程设计与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新目标的基础。

一、公安院校治安学课程设置现状及内容

全球疫情危机、中美关系趋于紧张、国家经济发展“双循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变化,必将引起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转型,进而带来新的社会矛盾、社会风险与社会安全的系列问题。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要求,需要创新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来有效缓解重大矛盾与风险,这是公安机关要面对的新挑战,而治安管理是直接面对社会面管控与治理的窗口,因此,治安专业人才培养及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

(一)治安学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基础,是学科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的重要窗口,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直接抓手。公安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已经基本趋于完善,但是课程设置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围绕近些年国内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相关课程调整略显不足。专科与本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程度明显、专业课程体系系统老化与碎片化,课程名称不规范或偏离方向、课程理论层次不高不满足需要。[1]针对以上问题,陈积敏[2]指出开展治安学专业课程建设,要基于治安学专业课程开展教学教改研究,基于案例导向、现象解释、理论解析、成因和对策分析等路径传授课程内容和方法。王龙天[3]指出治安核心课程设置要提炼出规律性、理论性的知识体系作为课程的基础理论,辅助治安管控、防控、查控等技能要求。杨红[4]针对治安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朱得旭[5]提出智警时代加强治安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对策,主要从规划设计、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核心与基础课程、实战教学方面展开。

但是,在诸多应对策略中,显然缺乏从创新社会治理与防范重大矛盾与风险的角度讨论治安学课程设置的方向、内容与方法。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出现了治安管理范围之外的各类案事件,如特殊场景的治安问题、精神障碍人员管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给治安专业人员带来了很多挑战。在治安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上,缺乏培养应对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程内容,同时,也缺乏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与互联网+等新技术改变治安业务应对能力的内容。这就导致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目标之间的矛盾。

(二)治安学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

根据中央编办、公安部等六部委《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对公安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治安学专业培养的就是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5]同时,教育部教指委编制的《公安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治安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通识类课程、专业课程和知识拓展课程。但是,大多数公安院校的本科课程设置分为通识类课程、公安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课程,将知识拓展类课程融入到公安专业课程中。

目前,公安院校治安专业通识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意志品质和社会能力,掌握基础知识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打基础,培养归纳、推理、分析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公安基础类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警察具体技能和公安基础知识,主要集中在法律知识、公安基础工作、警察技能等方面,例如刑法、诉讼法、民法、公安学基础、犯罪学、警察防卫、战术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是以治安警察工作的核心业务展开,包括治安管理学、人口管理、治安场所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使得治安专业学生能够具备治安工作的基本知识、专业素质和实战能力,公安院校也有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特点设置一些选修课,如禁毒学、公安情报学、风险管理学等。

二、创新社会治理对治安学课程设置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可见,公安队伍是矛盾消解与风险化解的主要力量,而治安管理工作面向社会面,涉及的行业、部门与人群比较庞杂,更加需要过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需要对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反思,重新思考治安学专业课程设置能否满足新要求。

目前,公安院校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的问题,课题教学与实践锻炼环节也都是围绕传统治安业务进行的,并没有过多考虑或是观察宏观环境的变化与实时政策要求,而创新社会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创新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主要从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与专业化水平四个方面来说,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围绕四个方面进行,将有利于矛盾消解与风险化解的能力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要求与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相关部门与人群交流,需要治安管理工作从管理向协调合作的角度转变,要求治安警察了解相关部门与组织的基本结构、运作方式与交流方式等,不仅仅需要执法与调解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扩展领域与技能的范围。社会治理法治化要求治安警察具备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要有主动接受法律实施与监管的意识,帮助人民群众增进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执法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社会治理智能化改变了治安管理的场景,使得传统的管理区域和范围产生了新的含义,服务模式、群体交流方式、公共事务流程等都发生了变化,要求治安警察要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和商务模式。社会治理专业化要求治安警察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学习与素质教育,要加强不同情景下的问题处理能力。

三、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治安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创新与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要求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而专业课程设置是实现转变的基础,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治安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课程思政建设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队伍提出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要求了公安队伍要具有的基本政治素养,这要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建设。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上,要统一组织专业课程教师及时对党中央、中央政法委、公安部的方针政策进行梳理与交流,使得最新的要求和观念能够第一时间进入本科生课堂。专任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与课后与学生建立相关课程思政学习小组、学习群,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党的政策、党中央的最新指示、时事政治等内容的掌握情况,按照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永不迷失方向的目标培养治安专业学生。

(二)课程规划与课程体系建设

公安部《全国公安院校十三五发展纲要》要求,深化内部改革和内涵发展,提高治安学基础理论研究水平,课程体系由注重岗位技能培养向增强基础理论与综合能力转变[5]。可见,在即将进入十四五发展阶段,现代警务要求从打击犯罪向防范犯罪风险转变,这就要求在课程规划方面更加注重基础理论与学科交叉的知识传授与研究能力。治安警察岗位技能随着信息化发展和民警素质的提升,已经不是重点培养的内容,而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的融入经济学、商业、国际关系等相关课程。

治安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按照“教、学、练、战”的要求展开,同时,应该在此基础上融入对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来拓展课程内容,重点要提升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公安院校本科生一直在谈侦查思维的培养,侦查思维是处理特定时空内复杂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更大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中,应对复杂场景、复杂问题的思辨和快速反应能力更加重要,而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核心就是批判性思考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加入最新的与批判性思考相关的课程。

(三)理论与实战化课程建设

理论与实践都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强管理对象、管理场景与管理技术方面的课程。例如,传统治安管理的对象有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在实践阶段发现,辖区派出所由于管理复杂性和人员问题,只将很少的相关重点人员列入管理范围,但是,近年来很多重大案件都是由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的。根据流行病调查方法,辖区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数量应该远大于现有记录的人员,这种基本推断方法就用到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可以适当加入类似课程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在管理场景方面,针对地铁、机场等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问题,要适当加入一些关于地铁、机场的基本课程和知识,使学生掌握不同场景的常态案事件和非常态案事件的处理方法,同时要掌握基本的应急警务知识与思维。管理技术方面,需要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课程,便于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与之对应的管理变革。

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是情景模拟、综合演练的课堂实训,同时还有社会实践和公安见习。情景模型和综合演练的实训课堂还是受到场景的限制,无法展开各种案事件的模拟,课堂实训应该在实训平台和仿真系统的基础展开,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也能够增加对实际和复杂环境的理解与认知。公安见习的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学生统一被分配到属地派出所,主要跟着所队的民警学习,往往接触的相关事件受制于属地派出所的状况,不能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关能力提升。应该在院校所在地,联合属地治安管理部门和其他警种,短期集中展开轮训或轮实习,这样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融入实战。

四、结论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党中央对政法工作和公安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要求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来确定公安院校治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基础就是专业课程建设。在梳理了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课程现状与主要内容,分析了创新社会治理对治安学课程设置的影响,最后根据创新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提出了治安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为更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队伍提出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十六字方针提供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治安公安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河南警察学院召开争创全国重点公安院校动员会
Me & Miss Bee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治安文化与治安秩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