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
2021-01-28谢丹
谢 丹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教育都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或许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了,了解我国上古时期音乐教育,是学习中国音乐历史的基础,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杨贤江曾言:“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里所谓的“教育”,并非指当前的教育模式,人类发展至今,教育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当时的教育可能是出于人类生存的天性,又或是通过模仿习得的某种本领。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先秦历史时期的音乐教育状况,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几个时期来进行介绍,接着研究了儒家各个代表人物以及墨家、道家的美学思想和音乐教育主张,最后分析了儒家的音乐主张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一、先秦历史时期的音乐教育状况
(一)夏、商王朝
夏、商时期距今太过久远,那时还没有文字,因此没有关于当时音乐教育的文字记录,而其他形式的记载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对于夏商时期音乐教育的具体情况只能通过仅有的一些文献来了解,如《吕氏春秋》《尚书》等先秦文献[1]。从流传下来的远古民歌来看,夏商时期的音乐大多表现的是人民的生活,例如:生产劳作、自然灾害、战争等内容。
夏朝步入奴隶制社会后,政治经济的发展让奴隶主对音乐的要求逐步提高,从而促进了音乐的进步,出现了专职的乐师。作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史书《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录了《大夏》的内容。《大夏》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一种大型乐舞,它的内容表现了大禹治水的场景,赞扬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大夏》场景壮观,舞者众多,需要专门的人指导才能完成。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夏王朝时,已经有了关于音乐的专门教育。据《竹书纪年》记载:“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2]3-4“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2]70-74可见,在夏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音乐交流已经开始了。
时至商朝,政治、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化教育也逐渐进步,具备了学校教育的基本条件。《礼记·明堂位》中也有记载“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这里的“庠”[3]就是古代对于学校的统称,是古人教书育人的地方。“瞽宗”是商代时期的教育结构,主要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地方。这也说明了在商朝,礼乐的教育还是比较完善的,我们还可以从甲骨文或是一些古籍中发现,在当时的学校,人们还要学习有关读、写、算的技巧。《尚书·舜典》中同样也记载了音乐教育的相关内容:“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4]6-7从这段话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帝王舜对于音乐的教育很重视,对于音乐教育的教授者、学习者、学习目的、动机都是比较明确的,由此看出音乐在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考古过程中,专家学者发现了夏商时期的乐器,按其制作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质乐器、陶制乐器、铜制乐器。此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夏商时期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二)西周王朝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崇尚文明礼仪,礼乐是我国文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时期,礼乐不仅仅是人们消遣娱乐之用,还在这一时期发展为帝王治理天下的一种政治手段。《周礼·地官》就有相关记载“以乐礼教和,而民不乖。”[5]讲的就是用音乐的力量来教化大众,让百姓能够和谐共处,免生事端。因此,在西周这一时期,当时的礼乐制度是我国古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西周以前,音乐教育虽然已经存在,但并未形成明确的教育体系,直到西周时期,音乐教育才真正开始发展壮大。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学在官府”,顾名思义,就是所有的教育结构都建立在官府部门之中,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教育者同时也是当朝官员。当时的音乐教授者可分为大司乐、大乐正、乐正、小乐正,对应的官职为大夫、上士、下士,往下还有大胥、小胥等等。“学在官府”的特点还体现在受教者的选择上,这一时期奴隶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平民只有享受小学教育的权利,只有王公大臣等贵族才有上大学的权利。[6]324-325这种教育制度造成平民百姓没有机会接触音乐,在一定程度了限制了礼乐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音乐机构相关的官员已经多达1500人左右,且分工明确,有负责音乐舞蹈教育的总管、总教习、总指挥,音乐舞蹈教育的一般人员、表演人员,还有乐器的制造者、乐器的维护等相关人员。由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在西周王朝,音乐机构分工已经相当完善,音乐教育水平也逐步提高。
周朝盛行“礼乐”。古人认为,“礼”和“乐”二者相辅相成,其中“礼”是侧重人的言行举止, “乐”是注重人的修养品质。因此,在周朝,统治阶级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在《周礼》曾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祉,庸,孝,友。”[4]15-16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朝对于音乐教育的大致状况。
从古至今,我国十分重视对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在《礼记·王制》中有记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6]324-325在西周王朝,当时的统治者同样对于道德伦理很重视,音乐教育同样以德为重,认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与当时的政治紧密相连,因此,同政治模式相同,音乐教育也有鲜明的等级差异。在礼乐教育中,注重对受教者,也就是当权者子孙后代传授 “中和,祉,庸,孝,友”的德育理念。所谓的“中和”,可以理解为和谐共处的意思,主要用以当时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之间矛盾的协调。同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受教者学习的科目不同,这在《礼记·内侧》也有相关的记载。
西周时期音乐教育的代表人物是众人敬仰的周公姬旦,他制定了“礼乐”、提倡音乐教育,是我国古代礼乐教育之鼻祖,是我国古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之星。周公为人正直、重情重义,提倡道德伦理教育与礼乐教育融为一体,注重行为规范与审美情感的完美统一。道德伦理及行为规范都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德”而重“教”,在德育过程中礼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了周公“保民”“重民情”的思想,从而更好的巩固统治。周公的礼乐教育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相对成熟,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当时的音乐教育完全为统治阶级服务,对于音乐教育的目的,受教者、教育内容都存在鲜明的等级特性,但是从音乐发展来讲,西周的音乐教育制度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开创了音乐教育体系化的先河,西周音乐教育是我国古代文明形成初期的教育形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地主阶级战胜奴隶主建立了封建社会,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随之衰败,私学逐渐产生。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城市呈现繁荣昌盛之貌。社会的变革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为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了教育的蓬勃发展,养士之风盛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社会局面。
历史的车轮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音乐教育本质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西周音乐教育的核心是王公贵族,而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属,随着私学的发展,音乐教育开始面向普通大众,音乐教育发展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出现。同时,礼宴活动中的音乐不再受各种规范的制约,更倾向于情感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的娱乐性越来越强,音乐教育的技能性愈发突出。随着西周官学音乐思想的衰落,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则以“私学”的形式发展得枝繁叶茂。当然,这时期的音乐教育与西周时期也有相同点,音乐教育同样与政治相关,是统治者的治理手段之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教育得以空前发展,思想文化逐渐繁荣,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私学”音乐教育既有乐人之间作为谋生手段进行的技艺交流,也有对“士”的培养,比如孔子创办的“私学”,主要是培养“士”。“私学”教育主要是指当时民间存在的音乐教育活动,在《琴操》中的《水仙操》就提到:战国时期,伯牙跟成连学习古琴。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士教育已经“私学化”。此时的音乐教育思想受社会特征影响,主要是以治国安邦为基调。虽然各大家对音乐的思想基本一致,但又自成一派,在百家争鸣的浪潮中各自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战争连年,人民的生活动荡不安,此时的思想文化却出现了极大的繁荣,几乎没有哪个朝代能与其媲美,音乐教育更是无价之瑰宝,影响着后来人。
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正是之前所有的兴趣、热情、思想、行动的集合,而有质量的思想和行为必定是以浓厚的兴趣为基础的。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得以广泛流传,对我国音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儒家音乐教育思想与道家、墨家的大不相同。
儒家思想最具代表性人物——孔子,对于西周王朝的音乐教育思想极其推崇,认为礼乐教育应该是教育内容的核心,教育应该“有教无类”,强调教育应该大众化,不能以贫富、等级等原因将一些人排除在外,主张通过教育修身养性,达到一种人生境界。[7]孔子私学的教育科目有礼、乐、射、御、书、数六项,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乐”的完成,是他教育完成的最终阶段,孔子提出了“礼乐并重”“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石。孔子还提出了音乐具有审美功能,重视情感的培养,通过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悲欢离合,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并主张知行合一。
孟子、荀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代表人,他们的音乐教育理念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孟子强调道德自律,以“仁”为本,提出“仁声”的音乐教育主张,是对孔子音乐教育主张的一大进步,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孟子认为,音乐的力量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相比普通的说服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8]《孟子·梁惠王下》这本书体现了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这一思想明显与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不同,也反映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另外一位儒家大师——荀子,从“性恶论”的思想观念发展儒家经典学说。荀子认为,人的本质是恶的,之所以有善良之辈,是因为人的伪装。因此,荀子认为实行教育是必要的,通过礼乐礼乐教育,不但达到了教化的目的,同时为维护社会稳定有着诸多益处,对于国家的统治有着重要的影响。[9]
二、儒家、墨家、道家各自的音乐教育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度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儒家、墨家、道家是先秦时期重要代表学派,因社会立场不同,导致了音乐教育主张不同。在后人的研究中儒家是古代最具影响的学派,然而在先秦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孔子是儒家学派最具代表的人物,是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其乐教思想是建立在复兴西周礼乐教育的基础上,在音乐教育方面极具影响力,提出了“礼乐并重”“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石。孔子还提出了音乐具有审美功能,重视情感的培养,通过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悲欢离合,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并主张知行合一。孟子、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音乐教育主张。孟子是在性善论的哲学基础上形成其音乐教育主张的,想通过音乐学习让人们得到教化与快乐,完善人的品格。孟子强调道德自律,以“仁”为本,提出“仁声”的音乐教育主张,是对孔子音乐教育主张的一大进步,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荀子与孔子、孟子的主张大不相同,他是在性恶论的哲学基础上形成其音乐教育主张的,荀子提高了对音乐的认识,提出音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采用正确的教育手段,改变人的内心,丰富社会的“善”与“美”。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其音乐教育主张“非乐”,对儒家的音乐思想持反对态度,认为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艰苦,没有审美的要求,也没有必要接受音乐教育,认为儒家的音乐审美思想对于贫困百姓来说是虚无的,毫无意义的。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过于片面,不利于发挥音乐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忽略了人民大众审美思想的存在。
三、儒家音乐主张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中国古典音乐历史悠久,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历程,有过儒、道、墨、法、佛、阴阳等众多流派,其中儒家的美学思想影响最为深远,从先秦产生至今,贯穿整个中国音乐发展史。在此我们主要分析研究儒家音乐主张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从而促进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
(一) 儒家音乐教育思想是现代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是最早成体系的音乐思想。音乐是基于历史民族文化和人类心理及情绪上的艺术表现,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承载着社会功能。孔子提倡用音乐的形式美将“善”的内容表现出来,让人们容易接受并加以感染。孔子是最早提出“乐”的善与美的音乐概念,强调了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性。孟子“仁声”的音乐主张,对音乐形式美要求音乐要有条理性的去表达“仁声”之美,这是对孔子音乐思政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他提出了“与民同乐”的观点,是对音乐社会属性的一大发展,打破了以往音乐欣赏的阶级性,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创新起着积极的作用。[10]荀子将儒家的音乐思想推向到了更高的理论认知高度,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虽然也是推崇“礼乐”,但“礼”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它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荀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审美与之息息相关,他批判了墨子的“非乐”音乐思想,对音乐的审美价值加以肯定,这是其进步之处。荀子沿用了孔子的“善”“美”音乐概念,并将二者融为一体,使得“乐”的美学价值进一步提升,这一点值得我们后人研究。[11]
(二) 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现代音乐德育教育有着引领的作用
儒家音乐教育思想:重视“仁”和“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道德修养,这是儒家音乐教育的根本,并始终贯穿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当下音乐教育正是在这一思想引领下,对学生进行平等的音乐教育,在音乐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提高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艺术修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
(三) 儒家音乐教育思想是现代音乐美育教人的基石
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强调“善”和“美”,“善”是道德核心,“美”是音乐内涵,儒家主张用音乐的“美”感化众人、教育众人。音乐艺术是一种情感表达,体现着人的内在意识,“善”和“美”共存,令人陶冶情操,得以感化,对现代音乐美育教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现代的音乐美育中,我们沿用了儒家音乐教育思想,通过音乐可以教育好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之美、生活之美。因此,我们要积极普及音乐教育,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感受到音乐对个人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课下多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例如:歌咏比赛,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多多锻炼,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达到音乐美育的育人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观念在各个王朝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各个王朝都是利用音乐教育作为维护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因此,音乐教育与国家政治有着紧密的关联。先秦时期文化体系健全,是后期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里程碑。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为我国后期的音乐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儒家的音乐思想影响深远。现如今,我们很好地继承了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并将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指导思想引领着我们在音乐领域不断前行,让现代音乐教育更上一层楼:服务于民众,全面提高国民素养。在高校,我们要普及音乐教育,而非只限定在音乐专业,应该让全体大学生都沐浴在音乐教育的阳光里,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推动音乐教育朝着新的方向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