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100年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2021-01-28孙宝林
孙宝林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29)
统一战线,简言之,就是一定社会不同政治力量的联合。中共中央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定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1]556-557。历史和现实昭示人们:这个爱国者联盟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够不断得到巩固、发展和壮大;这个爱国者联盟只有坚持“大统战”格局才能发挥凝心聚力的独特作用。
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决议,由此统一战线的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1924-1949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民主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四种类型的统一战线都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具体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民主联合战线(1924-1927年);第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7年);第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年);第四,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1949年)。
1.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民主联合战线(1924-1927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隔一年,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8月,中国共产党在杭州西湖举行秘密会议,讨论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提议。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共合作作出正式的决定。1924年,孙中山先生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完成了对国民党的改组。改组后的国民党转变为民主革命联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各革命阶级的民主联合战线正式形成。
据统计,民主联合战线形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很快就由建党初期的50多名发展到大革命高潮的近6万名,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力量达到近300万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掀起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大革命的第一次高潮。但由于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没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加之缺少武装革命斗争的经验,在民主联合战线内部,党的主要负责人陈独秀及共产国际的妥协退让,导致党放弃对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并解除了已有的工农革命武装。当蒋介石叛变革命时,党完全丧失了制止和打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能力。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约有2.6万共产党员被杀害,2.4万共产党员脱离了党组织,导致民主联合战线破裂和国民革命失败。放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沉痛教训。
2.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7年)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为了挽救革命,党建立了工农武装,在革命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工农联盟,为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奠定了牢固基础。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并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土地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决定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组织全国暴动转到从事群众工作上来。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整个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组合和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从附和国民党政权转变为要求抗日。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提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抗日党派和团体一起抗日救国。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提出适时地把“抗日反蒋”的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方针。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在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的结果。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日趋尖锐,中共中央觉察蒋介石有可能抗日,于是便抓住时机,调整政策,由“抗日反蒋”转变为“联蒋抗日”。这种策略上的重大调整,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而作出的正确决策,正是由于这种政策上的调整,在西安事变发生时,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和平解决的方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开启了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征程。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递交国民党。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这事实上宣布了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有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并且正确地贯彻执行关于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为了迫使国民党共同抗日,遏止国民党顽固派对日妥协及反共倾向,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斗争三大口号。在党内批判了王明的右倾错误,坚持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粉碎了国内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得到发展,抗日革命根据地日益得到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三三制”的统一战线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商政策,争取和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其他中间力量,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中日益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极大的发展。他倡导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红色基因”。同时,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在抗日斗争实践中也得到全面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功。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有理、有利、有节”“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等,为我们党统一战线理论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4.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1949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还是使中国仍旧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是关系中国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翘首期盼用和平、民主、团结的方式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为发动反人民的内战进行积极准备。为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新中国,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而不懈努力。
为了争取国内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行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随后签订了《双十协定》。重庆谈判的举行和会谈纪要的发表,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重庆谈判期间,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借住在民主人士鲜英宅院——特园。1945年8月30日下午,毛泽东由周恩来陪同第一次来到特园。张澜郑重地提醒中共,蒋介石在演鸿门宴。毛泽东风趣地说,我们就来个假戏真演,让全国人民当观众,看出真假,分清是非,这场戏也就有大价值了。9月2日,毛泽东第二次到特园拜访,见民盟领导人张澜、沈均儒、黄炎培都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是“民主之家”,我也回到家了。他还充满自信地说,今天我们聚会在“民主之家”,今后我们共同努力,生活在“民主之国”。9月15日,毛泽东第三次来到特园,看望张澜,在张澜卧室里进行了长时间的恳谈。张澜建议中共:“现在,是你们与国民党关起门来谈判,已经谈拢的,就应当把它公开出来,免得蒋介石今后不认账。”他还主动表示:“你们如有不便,由我来给国共双方写一封公开信。”三天后,张澜即兑现承诺,在重庆《新民报》上发表了《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呼吁公开谈判内容,实现国内和平。在中共的诚意和张澜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重庆谈判取得了重要成果[1]132-133,并且成功地推动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此后蒋介石集团违背人民意愿,坚持独裁,在美国支持下,背信弃义,悍然撕毁停战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导致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全国各地随之爆发反内战运动,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加强,国统区逐步形成了第二条战线。1948年,中共“五一口号”发布,民盟、民建、民进、九三、台盟、民革以及抗战前成立的致公党、农工党等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愿意与中共共商建国大计,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表示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建立起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胜利召开,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于27日 和29日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件。30日,会议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同时,还选出以毛泽东为主席的由180人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会议号召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1]176-178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取得了两大丰硕成果。一是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工作促成了国民党众多爱国将领的起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宣传,使众多国民党军队自动放下了武器,充分发挥了法宝的独特优势和特殊作用。北平的傅作义起义,湖南的程潜、陈明仁起义,云南的卢汉起义,四川的邓锡侯、刘文辉起义不仅推动了全中国的早日解放,而且也为城市和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二是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并通过协商建国的方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快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较短时期内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号召和发动广大知识分子、各民主党派、民族资产阶级和各界爱国人士,积极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运动;大力推动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成功地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提高全民族的斗争觉悟,有力打击国内外敌人,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党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同时,团结教育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这一系列民族政策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与此同时,由于党的宗教政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也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对同我们党长期合作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到1956年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国内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956年9月15-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八大对统一战线作了重要论述。一是阐明了国内社会阶级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二是阐明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阐明了统一战线工作各个方面的任务,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258-259。
从1957年开始,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倾错误,造成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统一战线工作受到损害。对此中央有所察觉,并采取了相应的调整和补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损害有所缓解。从1966年开始进入十年内乱时期,统一战线受到严重破坏。
三、改革开放至今的爱国统一战线(1978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统一战线也步入了爱国统一战线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1979年6月15日,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式上,邓小平发表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讲话。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阶级状况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对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范围和方针政策作出了新论述,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同志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就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改为“爱国统一战线”,此名称一直使用至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对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性贡献,一是把统一战线由过去阶级的联盟改变为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二是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明确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促进祖国统一,作为统一战线的两大历史任务。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八个字,极大地丰富了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方针的内涵。此外,邓小平同志还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也为海外统一战线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有关资料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外资中有60%为侨资,引进的外企中有70%为侨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95%以上是华侨华人”[2]。
2.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就统一战线基本理论和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把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深刻阐明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永恒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党中央于1989年12月31号颁布了党历史上第一个多党合作的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简称“14号文件”)。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把民主党派界定为参政党;民主党派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参加,三个参与”的作用;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等新提法,都是在这份文件中提出来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开始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政局要稳定就必须稳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在全国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由此开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胡锦涛同志任总书记期间,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科学解答了统一战线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的思想武器。党中央于2005年2月和2006年2月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简称两个“5号文件”)。重点是推进爱国统一战线以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2006年7月,党中央召开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会议从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五个方面,对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作了深刻阐述。明确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强调全面贯彻我们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提出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着力点,强调切实做好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要求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推动爱国统一战线继往开来,不断发展壮大。
4.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战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为推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
(1)把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明确为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明确指出,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成为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同胞关系和谐,把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和激发出来,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样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基础。
(2)把“三个服务”明确为统一战线的工作任务。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着眼于新的形势,提出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三个服务”,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三个服务”进一步明确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工作使命和责任担当。
(3)颁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201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条例》对统一战线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作了新概括,对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服务范围和工作对象进行了健全和完善。《条例》是统一战线历史上第一个党内法规,《条例》规定了统一战线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向原则,不仅使统一战线工作有了明确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法规保障,而且对新时代统一战线未来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4)提升“法宝”作用,明确了统一战线的新定位。在以往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提法的基础上,《条例》增添了统一战线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的新提法。把对党的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
(5)从“四者联盟”到“五者联盟”——明确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大格局。《条例》基于对新时代统一战线性质和特点的深刻把握,不仅将统一战线在以往“四者政治联盟”的基础上拓展为“五者政治联盟”,即“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联盟”,而且还明确界定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等12类人。既扩大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覆盖面,又增强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包容性。至此,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各负其责的统一战线工作全新大格局已经形成。
四、统一战线发展的百年启示
上溯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长河,回顾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轨迹,便可获得两条宝贵的重要启示:一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一战线才能够不断得到巩固、发展和壮大;二是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是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优势和作用的前提与保证。
启示一: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一战线才能够不断获得巩固、发展和壮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统一战线的责任和使命,也是衡量统一战线工作成效的实践标准。尽管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中心工作和形势大局,但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宗旨始终没有改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党的中心工作和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统一战线围绕党的这一中心工作和任务,坚持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争取一切同盟者,有效凝聚了革命力量,推动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在赢得北伐战争胜利的同时,民主联合战线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在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任务,紧紧依靠农民这个革命同盟军,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的同时,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得到了发展和壮大。抗日战争时期,在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面前,党率先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围绕党的这一中心工作和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革命力量获得空前发展,在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同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在解放战争时期,党号召人民为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统一战线围绕党的这一中心工作和任务,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赢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同时,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了发展和壮大。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坚持围绕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开展工作,引导各民主党派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成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再次得到发展和壮大。改革开放后,统一战线引导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为推进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智力支持;完善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大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非公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引导港澳台海外同胞支持内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反“独”促统运动,在共同致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爱国统一战线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壮大。
启示二: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是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作用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我们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宏伟壮阔的伟大事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过程,就是统一战线范围不断扩展的过程;事业的规模有多大,与之相匹配的统一战线工作格局就应该有多大。统一战线工作格局,不仅直接关系到统一战线优势和作用的发挥,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功败垂成。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及土地革命后期根据地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起大统战的工作格局,原本可以团结的对象没有团结起来,统一战线受到极大的损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3]1949年毛泽东总结经验说:“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不是因为统一战线,而是因为太纯洁了。”1954年他又说:“瑞金时期是最纯洁了,最清一色,但那时是我们特别困难的时期,结果失败了。真理不在于清一色,把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都排斥在统战范围之外,我们当时是很纯,但力量也很小,导致失败导致长征。”[4]抗日战争赢得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基础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明显扩大了,形成了包括中间党派、国民党左派、地方实力派,以及工商界、文艺界、宗教界、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大统战格局。现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所有制形式、社会阶层、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利益诉求方面更加多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日益复杂,这些都对统一战线更好地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只有积极构建与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相匹配的大统战工作格局,才能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才能达成更广泛的思想共识,汇聚改革智慧,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