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黄绍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Δ

2021-01-28李间清吴皓萌秦书敏黄绍刚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半夏病机胃炎

李间清,郑 欢,吴皓萌,秦书敏,黄绍刚#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广东 广州 510006; 3.广东省中医院杨春波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广东 广州 510006)

慢性胃炎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上可有13%的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常表现为上腹痛、腹胀、嗳气或纳差[1]。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缺乏有效手段,且依赖于长期的内窥镜检查[2-3]。再加上该病具有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等特点,给患者增加了不少经济负担,而中医治疗可改善症状并逆转癌前病变[4-5]。中药方剂“方-药-证”的核心结构决定了其复杂性和多维性,数据挖掘以其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同时进行多组变量的分析,得出药物配伍及应用规律,其中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数据挖掘方法[6]。

黄绍刚教授是博士生导师,是广东省名中医,亦是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黄绍刚教授长期从事脾胃病的临床、教学等工作,擅长中西医治疗脾胃相关疾病,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形成了独到的临床思维,且疗效显著。本研究以黄绍刚教授门诊治疗慢性胃炎的处方为研究内容,建立相关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总结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并结合黄绍刚教授的临证思维,为进一步传承经验提供参考,也可为相关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7—2019年黄绍刚教授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的慢性胃炎患者的病历处方,患者病历中有复诊记录时,取其首诊中药处方,共收集中药处方341张。

1.2 筛选标准

1.2.1 诊断标准:慢性胃炎诊断标准主要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1]及《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4]。

1.2.2 纳入标准: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病历信息完整。

1.2.3 排除标准:不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者;合并心、肝、脑和肾等器官严重疾病及精神疾病者。

1.3 中药名称规范、功效归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7],对处方中出现药物的药名及功效分类进行规范化处理。例如,“云苓”统一为“茯苓”;“广木香”改为“木香”等。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第3版)[8]中的标准,对有关药物功效进行归类。

1.4 数据录入与核对

对341张慢性胃炎患者处方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并按照基本信息、症状、证候诊断和中药单药等项目录入Excel软件中形成数据库。录入后由2名人员负责审核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等。

1.5 数据分析

对使用Excel软件建立的数据库进行频次、频率等统计,频次是药物在处方中出现的次数,而单味药物的频次除以所有药物总频次则为该药使用频率。将数据库中的资料导入SPSS Modeler 18软件,运用Apriori算法对频次较高的36味中药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是通过分析各种数据集,寻求中药与中药间的关联程度,发现核心药对或药组[9]。关联规则中,当中药A出现,中药B出现的概率即为置信度;支持度指药物组合在处方中出现的频率[10]。采用Aprior算法,分析得出黄绍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多味药组的主要核心组合。支持度和提升度可以体现出核心组合在处方中的影响,其中提升度反映前后项之间的相关性,提升度>1且越高表明正相关性越高;反之,则表明负相关性越高。再使用SPSS Statistics 22软件对频次较高的前20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按数据中相似度的差异将中药进行分类,总结黄绍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多个药物的配伍规律[11]。

2 结果

2.1 常用中药的频次和频率

本研究收集的341张黄绍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门诊处方共涉及111味中药,使用总频次达4 050次。除甘草外,使用频次排序居前20味的药物(频率均>15.8%)包括法半夏、紫苏梗、陈皮、白术和木香等,见表1。

表1 黄绍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常用中药的频次和频率(前20味,甘草除外)Tab 1 Times and frequenc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d by Professor Huang Shaogang i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Top 20 flavors, except licorice)

2.2 药物功效归类分析

将频次≥20次的36味中药进行归类(频次合计3 532次,占总频次的87.2%),共涉及13个类别;其中,使用药物味数排序居前3位的类别依次为理气药、补虚药和化湿药;频率排序居前3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理气药、补虚药和化湿药,见表2。

表2 药物功效归类分析(频次≥20次,甘草除外)Tab 4 Analysis on classification of drug efficacy (times ≥20, except licorice)

2.3 常用的2味中药组合

黄绍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2味中药组合中,对高频药物按支持度排序,选取前10对中药药对,结果见表3。

表3 黄绍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常用的2味中药组合(按支持度排序)Tab 3 Commonly used drug combination of 2 flav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Professor Huang Shaogang i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ranked by support degree)

2.4 多味药组的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Aprior算法,设置最大前项数为4,最小置信度为80%,取最小支持度为30%、提升度>1,得出相关的关联规则,按提升度从高至低排序,取前10组,结果见表4。

表4 黄绍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多味药组的关联规则分析(按提升度排序,支持度≥30%)Tab 4 Analysis of association rules of Professor Huang Shaogang’s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ranked by promotion degree, the support degree ≥30%)

2.5 常用中药的关系网络图

使用SPSS Modeler 18软件对药物进行网络链接关系分析,得出网状图,线条越粗则关联越强,可见陈皮与法半夏、紫苏梗与法半夏、陈皮与紫苏梗关联最强,见图1。

图1 常用中药的关系网络图Fig 1 Network diagram of commonly used Chinese medicine

2.6 20味高频中药的聚类分析

对20味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图并结合实际得出5组聚类组。C1组:黄芩、柴胡、太子参、枳壳、合欢皮、白芍和延胡索;C2组:砂仁、鸡内金、豆蔻、黄芪和乌药;C3组:法半夏、陈皮、紫苏梗、白术、茯苓和党参;C4组:木香;C5组:厚朴,见图2。

图2 20味高频中药的聚类分析Fig 2 Cluster analysis on 20 flavors of high-frequenc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 讨论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中“胃痞病”“胃脘痛”和“胀满”等范畴,为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失职,中焦气机不利,最终发为本病。

黄绍刚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脾气虚则斡旋失常从而气滞,失于运化则內外湿淫困阻中焦,故湿邪是重要病理因素。本病病位虽在脾胃,然而不能局限于脾胃,应注意各脏腑的相互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愈发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情绪波动随之增大,情志不调又可引起肝失疏泄,肝木亢盛乘脾而肝脾不和。因此,治疗慢性胃炎应当以健脾化湿、疏肝理气为基本原则,再随症状加减辅治。

黄绍刚教授在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黄绍刚教授的用药经验进行全面归纳,其用药规律如下。

3.1 谨守病机,辨证施治

用药频数分析结果显示,341例门诊处方中共有111味中药,用药频率排序居前5位的依次为法半夏、紫苏梗、陈皮、白术和木香,为二陈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两方均有健脾祛湿、理气化痰之功。黄绍刚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慢性胃炎患者多有痰湿阻滞。脾喜燥恶湿主升清,胃喜润恶燥主降浊,二者相互协调,若脾胃功能受损则易水湿内停,聚而成痰。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记载,“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故半夏的使用频次最高,而关联分析和网络分析图中显示半夏的配伍亦较多。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降逆止呕、健脾化痰消痞的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现代研究结果表明,半夏具有减少胃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和促进胃黏膜的修复等功效[12]。

药物功效归类分析结果显示,黄绍刚教授基于慢性胃炎脾虚湿蕴、肝郁气滞的病机,多用理气药及补虚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指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调畅气机尤为重要。高频理气药中,紫苏梗、陈皮、木香和枳壳等入脾、胃经的药物居多,味多辛、苦,具有辛开苦降、调畅气机之意。慢性胃炎病程多迁延日久,可使脾胃受损更甚,加之脾胃虚弱为发病的基本病机,临床上常予以健脾补虚之法,用益气健脾之药,如白术、太子参和党参等。党参具有补脾养血、生津益肺之效,善于治疗中焦气虚之证;党参的作用与人参相似,故黄绍刚教授多以党参代替人参补中益气。白术健脾益气而燥湿,恰符合脾土喜燥恶湿之性,为健脾要药。

基于关联规则得出药物组合的用药经验,按提升度排序,前3位的多味药组分别为柴胡-法半夏→黄芩、柴胡→黄芩、黄芩-法半夏→白术,均为小柴胡汤的主要组成。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全方配伍寒温并用,协调升降又可调畅气机,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结果发现,小柴胡汤具有抗炎、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腐蚀等作用,有利于症状的消失[13]。使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胃炎可以体现出黄绍刚教授对于慢性胃炎病机证候的认识,在现代大环境中,人们比以前承受着更多压力,精神和情志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更为多见。张景岳认为,过分忧思易伤脾胃,从而引起正虚贼入气滞,其在《类经·论形志苦乐病治不同》中指出,“形苦志苦,必多忧思,忧则伤肺,思则伤脾,脾肺气伤,则虚而不行,气必滞矣”。李东垣把五志称为“五贼”,认为正虚贼入易致气滞[14]。肝主疏泻,调畅气机,情志不畅使肝失疏泻,肝木旺而乘脾土,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可见呕呃、痞满和腹痛等症。因此,黄绍刚教授认为治疗上需疏肝理气健脾,多用小柴胡汤疏肝和胃、解郁清热来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

运用聚类分析进一步挖掘配伍规律,得出的5组中药聚类组同样体现了黄绍刚教授的诊治经验。C1组为小柴胡方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旨在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兼以清热,配以合欢皮增加宁心之功,适用于肝胃郁热而脾土燥烦者。C2组中豆蔻为黄绍刚教授用于行气化湿、开胃消积的常用中药,合用砂仁、鸡内金以增强化湿消食功用,黄芪又可健脾益气,该组合对于脾胃虚弱而水湿内蕴者效果显著。C3组为六君子汤化裁,是治疗慢性胃炎属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的常用组合。C4组为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和胃化滞等功效。C5组为厚朴,脾虚用药时,健脾与燥湿同用,而厚朴降气除满燥湿之力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厚朴可以增加胃内平滑肌张力,促进胃肠动力[15-16]。

3.2 因人治宜,随症加减

黄绍刚教授立足于病机的基础上,基于整体观念及强调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症状加减调整用药。黄绍刚教授认为,慢性胃炎虽以脾胃虚弱为基本病机,然而个体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尽相同,因此,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调整用药是必不可少的,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不适,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见胃脘痛、胀满和恶心欲吐等,亦可见呃逆、嗳气和反酸,严重者烧心等。(1)胃脘痛明显者,予以延胡索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延胡索归肝、脾经,可疏肝和脾,为治疗胃脘痛的常用药。邵敬宝等[17]对小鼠使用延胡索总生物碱灌胃给药,发现延胡索可提高小鼠疼痛阈值,对中枢及外周神经疼痛均有抑制作用。(2)冷痛者,可加乌药散寒行气止痛。(3)饱食后胀满明显者,可加鸡内金、神曲等消食行滞。(4)嗳气、呃逆则需辨寒热,热者予以橘皮、竹茹,寒者加丁香、柿蒂。(5)反酸、烧心较甚者,加海螵蛸合浙贝母。海螵蛸有制酸止痛之功效,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与浙贝母配伍可增强抑酸护胃之功。(6)《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若因脾胃功能影响睡眠,需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加合欢皮、酸枣仁和夜交藤等以解郁安神。(7)黄绍刚教授还认为,气滞日久必致瘀,故临床上活用三七、郁金以活血理气。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更加科学地展示了黄绍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经验。研究结果较好地验证了黄绍刚教授重视肝脾同调的临证经验,体现其立足于脾胃虚弱的基本病机,同时注重理气疏肝、化痰祛湿兼以对症施治的诊疗思想,为进一步传承经验提供了科学、有力的参考,同时进一步为优化临床诊疗提供了依据。

猜你喜欢

半夏病机胃炎
中药治疗猪慢性胃炎病的研究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核心病机及用药规律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半夏入药多炮制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