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索
2021-01-28周玥
周 玥
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提出了要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任务内容与保障措施。[1]这为高职院校指明了今后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情况,因此,在践行国家“双高计划”发展要求的同时,必须要注重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和人员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双高计划”背景下提升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的内在价值
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内涵应理解为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指导,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在保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的前提下掌握教学管理必备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品质。[2]在实践中能够发现,尤其是在“双高计划”提出的背景之下,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有所扩大,在2019 年,高职院校更是大规模扩招了100 万人。[3]招生人数增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能够有效维持学校的教学秩序,帮助学校做好学生的学习管理工作,安排好教师的教学工作,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1.2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综合素质
优秀的教学管理水平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折射出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前景。稳定的教学管理能够保证学校在各方面都进入到良性循环阶段,并以此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管理队伍中来,增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团队的综合实力。
1.3 助推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配备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有助于学校在课程设置、专业设计和人才培养方面能够获得更为突出的成绩,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为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及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以吸引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加入。
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专业化素质
2.1 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兼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元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的管理者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同时,还要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具备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
2.2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4]
在“双高计划”提出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取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必须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知识层面,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教学业务知识和教育管理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一些如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跨学科专业知识。在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应用专业知识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具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文字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做好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加强教学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增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修正改善,以此类推,循环往复,促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从事务型、经验型转向服务型、专业型。
3 “双高计划”背景下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主要思路
3.1 体现学校特色
“双高计划”实施的主要目的除了为了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外,还希望能够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5]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时需要深入贯彻“双高计划”实施的主要目标,将特色作为体现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一个标准,从行业特色出发或从学校特色出发,建立一支体现学校教学特色、德技并修的教学管理队伍。
3.2 服务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方式。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使得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开展为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教学管理队伍也应时刻关注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情况,进一步提升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师队伍,更好地服务于产教融合。
3.3 发挥典型作用
教学管理队伍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高职院校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来组织和落实教学改革工作,并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的工作水平。[6]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要树立先进典型,并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用典型的力量带动人、用先进的力量引导人、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7]同时加强党员干部在其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助力。与此同时,要形成以点带面、以少带多的示范引领局面,将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做好、做细、做精,切实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4 深化改革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控事件发生的轨迹和应有的流程规范,制度的改革、完善、更新在所难免。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制度机制作为支撑,例如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绩效奖励及处罚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等,从制度上制约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教学管理人员,将制度贯穿于教学管理始终,并为学生、教师等提供有效化、全程化的、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7]
3.5 加强师德建设
统筹推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实行“双高计划”的重要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应始终将队伍的思想政治、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放在首位,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对大学生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深度,以富于创造性的实践工作提升教学管理队伍工作效率,打造具有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能力的专职教学管理团队。
4 “双高计划”背景下提升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的路径探索
“双高计划”的实施必然会给高职院校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加大了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提升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4.1 结合学校发展,制定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计划
(1)通过人才引进,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实力
在进行人才招聘过程中,应考虑到现有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背景与优势特长,选择与现有实际情况相契合的人员进入教学管理队伍。同时,还要尽量考虑到教学管理在长期发展中的各项需求,选择政治素质过硬、具有学生工作经验和管理工作经验、心理素质强、热爱教学管理人员进入教学管理队伍。
(2)通过教育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职院校应结合“双高计划”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在职前管理阶段,应注重其业务知识、管理知识、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而职后管理阶段,则需要侧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关键技能的提升。通过校外拓展培训、参观进修等方式按时组织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学管理的专业化,助力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
4.2 消除职业倦怠,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人员评价体系
(1)通过打通晋升渠道激励教学管理人员完善提高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人员被“重教学、重科研、轻管理”[2]的思想所左右,认为教学管理晋升艰难,没有出路。长时间从事同一项工作,有些管理人员已经出现了职业倦怠。但是“双高计划”的提出需要学校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教学管理工作的地位应有所提升,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和晋升渠道应有所考量。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做好员工职业规划,是提升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能力的有力辅助。
(2)通过制度规范和评价反馈促进专业化水平提升
专业教师每学期都会由学生来开展评教,用来测定教师的教学情况。为了能够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教学管理工作也可以采用这种评价方式,请学生和教师分别就教学管理工作及人员进行评价,并将之规定为固定操作,随时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表现、工作效果进行评估,采用奖惩的形式来体现绩效水平。
4.3 形成管理文化,推动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持续发展
(1)提升凝聚力,构建学习型管理团队[8]
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除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外,还应注重教学管理队伍的持续发展。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时代发展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与时俱进,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以学促用,充分发挥学习型管理团队的优势,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2)结合校园文化,保证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持续性
文化建设影响人的思想行动。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影响的是人的精神。而在提升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的进程中,管理文化应由校园文化应运而生,并长期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才能保证教学管理的专业化和教学管理队伍的持续专业化。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高计划”的实现有赖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情况,有赖于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高职院校在加强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建设的基础上,应对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突出学校或行业特色、重视并服务于产教融合、以专业化促规范化,以专业化促科学化,树立先进典型,深化制度改革,对师德师风予以重视,强调人文关怀和精神,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和服务发展的水平,以协同推进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环境,助推“双高计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