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赵孟的印学批评观

2021-01-28陈维

大学书法 2021年1期
关键词:官印王冕印章

⊙ 陈维

引言

一、《印史序》与“印宗秦汉”的印学批评观

一日过程仪父,示余《宝章集古》二编,则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纸,可信不诬,因借以归,采其尤古雅者,凡模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2]

赵氏所辑成的《印史》,乃是从程仪父所藏的《宝章集古》中选出340方古雅质朴的汉魏印章并加以筛选刊印而成的。《宝章集古》是宋代供帝王把玩的集古印谱,根据肖高洪先生考证,“宝章阁”是宋代以来皇家书画珍玩的特藏之地,而印章作为书画珍玩的一个门类,也被列入其中,所以赵孟见到程仪父收藏的《宝章集古》时说:“则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纸,可信不诬。”既然《宝章集古》为皇家珍玩的集古图录,其包括的门类必定比较广泛,非止玺印一类,赵孟根据“质朴”“古雅”的原则从这其中选出340方印章,这说明《宝章集古》中收录古代玺印的数量之多,从而印证了宋元时期文人士大夫雅玩古印风气之盛,但是不少文人士大夫崇尚奇巧,耽溺流俗,这就促使了赵孟提出“典型质朴”的印学批评观。赵孟云“凡模得三百四十枚”,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赵氏从《宝章集古》中集出340方印章,其辑集的方式不是以原印钤盖,而是“模”,也即勾摹的意思,这种方式也是在无法看到古印实物情况下的无奈之举。[3]

宋 鹰坊之印

宋 内府图书之印

北美刺龙葵是一种多年生杂草,直立,高 0.3~1.2 m,分枝松散,茎上有近5 mm长的淡黄色的刺,且具星状短绒毛;根有水平和垂直之分,且根上能产生新芽。叶卵形至长圆形,具不规则波状齿,长4~14 cm,宽2~6 cm,叶两面均具有微黄色的星状短毛,叶柄长2 cm。开放式圆锥花序,花梗有刺,萼裂片长6~7 mm,无刺;花冠紫色,偶有白色,5裂,直径约3 cm;雄蕊5枚,花药6~9 mm 长;花粉具3孔沟,直径约26 μm(图1-A、图1-B);成熟时呈浆果球状,直径10~20 mm,淡橙色或黄色,光滑无毛(图1-C);种子倒卵形,扁平,浅橙色或黄色,长约2 mm(图1-D)[8]。

唐 颐州之印

宋 御书之宝

二、元朱文印风所反映的“以书入印”的印学批评观

汉魏官印尺寸大多在2.2厘米至2.5厘米之间,隋代官印尺幅增大,尺寸一般在4.6厘米至5.6厘米之间,可见隋唐官印在尺寸上急剧增大;在印式上隋唐官印又变汉魏官印的白文为朱文,原有的缪篆已无法适应新的印章制式。为了充实印面,增加印章的稳定性,印工将小篆作屈曲盘绕的变化,用线条的排列重叠布满印面,这就产生了九叠文印式,如唐代“颐州之印”和宋代“鹰坊之印”便是典型的九叠篆印式。

宋代官府鉴藏印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这一印式。如宋代鉴藏印“御书之宝”和“内府图书之印”均是典型的九叠文篆书印。这一类印章为了追求整齐均匀,将文字反复盘曲,逐渐走向了工艺化制作的境地而缺少了艺术美感。显然,赵氏对这一类印章是不满的,但是官印受制度化的约束,不可能以艺术的美作为最高追求,无论是秦印还是汉印,乃至隋唐官印,我们都能看到,官印始终以印面充实作为其最高追求。孟子曾说“充实之谓美”,官印的制式正体现着儒家的审美诉求,有着典型的庙堂之气。

宋元时期文人对印章收藏和把玩的兴趣逐渐浓烈,一方面集古印谱开始流行,另一方面文人开始广泛使用私印。私印可以随意而为,这方寸之地正成为文人可以展现自己审美诉求的一块领地,于是宋元时期也就出现了赵孟在《印史序》里所言文人士大夫印章,以“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的情况。通过赵氏的描述,可见当时印章的把玩已经成了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爱好。宋元时期雕版印刷业极其繁荣,尤其南宋以来建阳坊刻书籍为了版式新颖,不断求奇求巧,书籍中出现了大量造型各异的印章图案,这也是对赵氏在《印史序》中所陈时风的印证。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9]

赵孟赵氏子昂

赵孟赵氏书印

王冕 王冕私印

王冕 王元章氏

宋元时期,文人开始热衷于印章的把玩,并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印章创作,但整体上尚未形成向古印学习的良好风气,故而赵孟针对性地提出“印宗秦汉”的主张,并亲自勾摹340方汉印,辑成《印史》,这是篆刻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由于赵孟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极大影响,从此以后,文人逐渐意识到,篆刻同书法艺术一样,必须有所取法,必须尊重传统,于是人们开始向汉印学习。汉印典型质朴,平中寓奇,章法匀停端庄,字法横平竖直,线条质感浑厚,这种方方正正的印章范式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正符合中国哲学所崇尚的“文质彬彬”的美学意境。可以说,赵孟的印学批评让当时热衷于篆刻创作的文人艺术家摒弃了庸俗奇巧而走向醇古雅正,更让此后的篆刻艺术发展在秦汉的基础上展现生机。

稍后的王冕以石入印,宗法汉人,其所刻“王冕私印”“王氏元章”,章法稳定端庄,横平竖直,为赵孟所倡导的汉印印风。同时代的刘绩在其所著的《霏雪录》中记载:“以花药石刻印者,自山农始也。”又说:“山农用汉制刻图书印,甚古。”这句话说王冕的印风甚古,并证实了王冕所刻的印章乃是直接取法汉印——这正是赵孟在《印史序》中所倡导的。自明清以来,“印宗秦汉”似乎已成定论,赵孟这一印学批评观对后世的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后世何震、苏宣、汪关乃至徽、浙两派甚至今日的印人,无不从汉印中汲取营养。

文彭 文彭之印

文彭 七十二峰深处

文彭 琴罢倚松玩鹤

自文彭以石刻印,一时从者云集,文人参与到篆刻创作的全过程,朱简曾描述道:“自三桥下,无不从斯、籀,字字秦汉,猗欤盛哉!”此后文人篆刻创作掀起第一个高峰。纵览明代印风,无论是何震的猛利,还是苏宣的雍容,或是汪关的平和,他们的篆刻创作思想无一不受到赵孟印学批评观的影响。此后邓石如等人提出“印从书出”的理念,正是基于赵孟的元朱文印学批评观及实践导向,邓氏早年的朱文印由细朱文开始不断探索个人面貌,又将个性化的书风融入篆刻创作,最终成为一代大家;而浙派丁敬等人以切刀入印,其印式也依旧是依托于赵孟所倡导的汉印。可以说,是赵孟高屋建瓴的印学批评为后世的篆刻创作开辟了一条指向雅正醇古的康庄大道。

结语

注释:

[2]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420.

[4]黄惇.中国古代印论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7—11.

[5]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38.

[6]姜寿田.中国书法批评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210.

[7]陈国成.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59.

[8]沈乐平.元朱文印论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25.

[10]李刚田,马士达.篆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97.

猜你喜欢

官印王冕印章
我们有印章咯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裴度失印不急找
裴度失印不急找
王冕画荷花
裴度失印不急找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