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体系建设
2021-01-28袁梦洁
袁梦洁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00)
艺术管理概念最早发源于西方,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1987年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招收了第一届“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管理”专业的学生,标志着我国了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摸索和创新正式开始。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我国艺术管理专业蓬勃发展,目前已有约100多所高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
近两年,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持高速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下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管理学科、培养符合中国市场的艺术管理人才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艺术管理学科的学科定位
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主要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方面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所涉及的艺术门类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的艺术管理学科大部分都分布在各个艺术院校中,不同的学校侧重点不一样,那么在人才培养方面就要做出差异化培养。二是因材施教,注重艺术素养的培养和管理理论的建设。通过对艺术门类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管理学理论作为指导,才能够更好地胜任艺术管理的工作。第三方面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是管理者还是行政者。作为高等院校要区别于专科院校的培养方向,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艺术管理学科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说是培养“被管理的管理者”。[1]
二、中国特色艺术管理教育
(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课程
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意义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树立文化自信心,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变。文化自信的产生就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尊重和传承。中国的艺术管理学科要坚定地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这样根植于华夏民族的管理思想,是对于我国企业、艺术院团有着真正指导作用的思想。
另外在关于艺术管理的学科建设问题上,就是要“重基础”,尤其是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基础首先要明确核心基础理论。[2]本科生需要夯实基础知识,如果只学习到了操作层面的工作方法,短期内利于就业,但是长远来看这样的人才却不利于行业的持续性发展。第一缺乏创造性的工作能力,第二难以在决策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是形而上的精神指导,强调要确定思想的维度、高度和深度,在一定的格局和眼界中发挥才会有创造性。
2.“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艺术管理思想
在本科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采用的是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却忽略了源自我们本民族思想的精华。张岱年曾提出:“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是人的意识观念。”这一点与西方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无论是从传统管理阶段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法,还是到林德尔·厄威克的行政管理理论都是围绕着管理事务的具体方法展开。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则是“以人为本”。儒家人本管理把管理的对象作为管理的对象,把管理的主体作为管理的对象。这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统一论,不同于西方将主要视角对准了管理客体,却忽略了管理者本身的观念。
综上所述,在未来艺术管理学科课程设置的问题上还是要将基础放在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的管理思想上,让学生们明白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首先要管理的不是他者,而是自身,并且要树立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二)理论与实践课程
西方管理学者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活动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后来的经理人不断补充和修正管理的概念。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康茨认为协调是管理的本质。[3]结合众学者的观点,在艺术管理学科当中的学科定位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本科教育阶段要塑造一个拥有实操性技术、艺术性修养和学术性研究的人才。
当下对于艺术管理的学科建设问题上,各高校都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有着各自不同的解决办法。中国音乐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现在让大三的学生一整个学年都在外面实践,并且以导师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并且中国音乐学院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达成了合作,让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去北大进修更为系统专业的管理课程。中央戏剧学院则依托于中国戏剧管理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这一个资源的平台,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缩短踏入工作岗位之后的适应期。中央美术学院则采用了工作室项目制的形式,以团队工作的模式来进行实践。我校北京舞蹈学院与本院的舞蹈剧场有着密切的合作,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掌握艺术管理中在舞蹈艺术方面的各个工种。
总而言之,本科阶段的学生们首先要夯实基础理论,其次充分认识、理解、深入自己所要管理的艺术门类,拥有仁人志士的胸怀和视野,并且联系实践,才能够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富有创造力的完成目标。
三、中国艺术管理学科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艺术管理学科教育经过将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众多业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探索下我国的艺术管理学科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出现,笔者在经过对于许多高校艺术管理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走向等情况进行调研之后,总结了以下几点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过于西方化
我国高校艺术管理教育课程体系在最初建构,大多都是模仿和借鉴西方的课程体系建设,所用的教材都是以西方艺术管理教材为主。绝大多数的高校课程以“技术性理论”课程为主,而关于艺术学、美学、中国国学的课程非常少。除此之外,艺术产品的生产与物质产品有着最为本质的区别,艺术活动的主客体都是人,那么绝对西方化的艺术管理思想与方式真正完全适合对于艺术的管理吗?
(二)入学前素质要求参差不齐
作为一位艺术管理人才来说,对于艺术的感受能力和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4]经过对于大量欧美国家对于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招收条件的调查后发现,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校对于学生艺术修养的要求非常高,大部分美国的学校要求拥有4年以上在专业公司或者文化艺术机构工作的经历,同时申请人必须要求选修过9门以上的艺术课程。不符合要求的申请人需要提交两封推荐信,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面试。这些条件要求学生具备管理技能,也希望学生具有艺术技能。我国大部分招收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都对于艺术素养设计了一定的考核标准,但整体较为宽松,呈现重文化课轻艺术修养的现象。
(三)缺乏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访问北京大学时指出,“要在中国办出世界一流的大学,就必须有中国特色。”目前每个院校都在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一些教材的编撰,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一定力度的教材较少,特别是具有全国统一性的教材也寥寥无几,目前学生的课程教材还是以外文教材或外文中译教材为主,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课程十分欠缺。[5]
四、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课程设置展望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德为本,以人为本,以中国特色为龙头,支持创新带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服务。我们所希望通过本科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艺术管理人才是应集“专业技术能力,艺术修养、学术研究能力”三者为一身。[6]
(一)以“艺”为本
艺术管理具有典型的艺术学科属性。它应该以艺术为基础,以管理为指导。所以在招生这一环节上,很多业界的专家都主张招收一些具有艺术学习背景的学生。其次在进入本科阶段的培养,艺术学领域的基础课程应为最基础的“入门级”课程设置,此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们有一个对艺术更为宏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增加学生们的文化积淀。因为不同艺术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的不同,所以在此类课程的艺术门类上可有所偏重。[7]
(二)以“技”为基
在艺术管理工作的整个环节中离不开各项技能性知识,例如规范性策划案撰写、预算表制作、工作日程表制作、舞台监督等等工作。针对该方面,笔者认为除了应有的课程设置之外,更需要去结合切实的实践,让学生们通过实践去真切的经历整个过程,才能真正地让书本知识转换为自身的技能。
(三)以“学”为标
关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阶段问题,笔者认为在本硕博三个不同的阶段应具有不同的分工。在本科阶段,应该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升,为毕业后所从事的具体性工作做准备,同时也应为硕士的学习奠定基础。[8]在本科阶段应该注重学生学术水平的培养,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加入管理学、艺术学、哲学等史论性课程,不仅是为学生们进一步谋求深造做准备,而且对于提升学生对于事物的宏观掌控能力和人生格局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