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精准供给路径探微

2021-01-28李迺涛

大众文艺 2020年21期
关键词:供给精准群众

李迺涛

(大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 辽宁大连 116013)

从整体上来说,当前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正朝着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方向持续发展,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公共文化供给却无法为这种需求的转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供需错位”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公共文化供给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1]。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文化需求和供给的错位,显然会使得公共文化丧失对群众的吸引力。传统的静态的、非社交化的读书看报已经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碎片化、网络化的公共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因此,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实际变化出发,采取更为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探索出一套公共文化精准供给的可行路径。

一、制约公共文化精准供给的主要因素

1.尚未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重要现实意义,顶层设计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当前,市场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之后,仍然有部分地方和部门,尚未认识到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建设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文化事业的个性化发展、多样性发挥在那的重要地位。还有一些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仍然深受传统思想的限制,没有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人民群众的重要价值[2]。还有的文化服务机构,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而没有认识到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且这种思想也体现在绩效考核中,偏重文化工作的数据指标,而并没有给予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和重视。

2.缺乏有效供给和均衡分配,难以符合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当前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及事业单位,始终是公共文化供给的核心主体。而购买第三方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化运营管理以及政企合作等模式,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还较低。因此,政府很难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更为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惠民服务标准,无法为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的有效满足提供全面的支持。

3.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匮乏,精准供给引领者队伍建设欠缺

“以人为本”始终是当前阶段实现公共文化精准供给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公共文化的精准供给,必须从基层着手,从群众的实际需求着手,专注于人才的培养。然而就目前来说,基层文化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一线阵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人才流失、人才结构不合理、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岗位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严重不足。

4.城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的精准性仍有巨大空间

“送戏下乡”“送演下乡”等活动占用了大量财政资金,但是由于内容与基层地区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匹配度不高,形式过于单一,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而我国部分中部、东部省市针对这一问题,用“乡村舞台”取代了传统的“送演下乡”活动,采用向第三方购买演出服务的方式开展。但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供给品类和方式仍然局限于“一村一年一场戏”的传统框架,仍然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和完善潜力。

二、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需遵循的原则

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应该遵循坚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遵循公益性的原则、遵循坚持以开放与竞争的原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坚持遵循公共文化服务与公民文化需求的平衡原则。

1.坚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遵循公益性的原则

一方面,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将管理者的个人喜好替代公众的喜好,更不能以过于小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取代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3]。另一方面,不能过分市场化,政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所具有的基本职责仍然应积极坚守,必须将那些不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文化服务”,从我国公共文化领域中剔除掉,始终坚持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一基本原则。

2.坚持以开放与竞争的原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开放与竞争的原则。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公共文化领域的开放水平,要积极吸引更多的文化服务主体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坚持竞争的原则,全面实施公共文化单位与社会力量机会均等、同台竞争、优胜劣汰,逐步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发育新型社会化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品牌。

3.坚持遵循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平衡

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需要坚持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平衡,因为过多提供文化服务产品,会形成资源浪费,对于文化服务部门来说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而文化服务产品过少,则无法适应群众的现实需求。水准过高、阳春白雪的文化服务产品在群众接受度方面欠缺适应性,水准过低则会流于低俗,无法更好地诱导公众在道德、能力、诉求等方面实现良好的发展。

三、公共文化精准供给路径

要想实现公共文化精准供给,我们需要借助大数据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改进公共文化评估考核机制,以评价促进精准供给,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监督。

1.借助大数据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

当前阶段,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内的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大数据成为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资源[4]。而公共文化领域中,引入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为整体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公共文化精准供给,也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现实意义。这不仅是时代所赋予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当前阶段市场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之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要求。

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文中所重点研究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也同样可以理解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大数据应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加以针对性的分析和总结,对用户需求加以针对性的分析,并以自身所掌握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匹配。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代表用户文化需求的标签,从而将用户划分为若干组。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需求标签的设定,必须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当然,在开展大数据分析之前,首先要对潜在用户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不过因为信息的深度挖掘、广度挖掘难以实现,因此以此为基础所提供的服务显然不够精准。客观上来说,大数据技术在公共文化供给领域的应用,为精准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除此之外,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尝试,本文中所重点研究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也同样是全面提升供给效率的重要创新途径,对于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改进公共文化评估考核机制,以评价促进精准供给

不仅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领域的财政整体投入水平,同时还要在那些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相对困难的地方,设置财政投入的基本红线,结合当地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5]。同时,要保证文化建设支出的年均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地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并将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当地主要领导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来,从而为当地公共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持。另外就是要构建一套更为行之有效的公共文化精准供给的考评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动态调整。积极主动地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供给事业中来,对现有的财政投资方式加以针对性的创新和优化。将直接财政投入转化为各类文化事业补贴、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更为多元化的方式,为文化服务覆盖面的有效提升,做出更为积极的努力。除此之外,基层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也同样是当前阶段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坚守提供必要监管的基础上,放开对市场多元化主体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各种限制,积极主动地转变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市场化建设,保证文化设施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3.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监督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的反馈[6]。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下,获得精准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反馈急需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思路。“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是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网络力量的使用能够创造传统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点。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性供给中,应该利用“互联网+”的思路优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监督,将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的监督系统与互联网结合从而对监督机制进行创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获得更加精准的反馈信息。

四、结语

文章从制约公共文化精准供给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遵循的原则,并就公共文化精准供给路径展开了论述。在现如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大丰富,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要全面,更要精准,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供给精准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供给侧”何以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