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及相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思考
2021-01-28赵丽苹
赵丽苹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81)
近年来,文化产业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应凸显出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的提升,相关文化消费比例不断扩大,具有生产性质的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预见具有广阔的产业开发前景。本文将从非遗及相关文化的产业环境、基础现状和原则规律入手,探讨新时代非遗相关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梳理产业资源,夯实发展基础
(一)以政策基础为指针,为高质量发展领航
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消费升级的新机遇,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内的传统美术、传统工艺类项目具有直接生产产品,带动就业,激发经济活力的显著作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1]指出,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挖掘技术与文化双重价值。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工艺,推动传统手工技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手工技艺提升品质、优化市场、带动就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与时俱进,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当今文化消费激增的形势,通过生产创造、产品创意和技术创新进行转化,让其在当下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以资源基础为抓手,为创新性发展筑基
依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2],我们梳理出非遗及相关文化的基本范畴,即为社会公众提供非遗产品和非遗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和管理。主要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宣传展示活动。
2.传统工艺美术品制造和销售。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相关的传统陶瓷烧制、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漆器工艺品、花画工艺品、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抽纱刺绣工艺品、地毯挂毯、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文房四宝制造、中乐器制造、传统印刷技术、传统玩具制造、其他工艺美术及传统礼仪用品制造等。
3.传统艺术表演。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及民俗活动中的表演部分。
其中“传统工艺美术品制造和销售”不仅具有社会属性,同时具有经济产业开发利用价值,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具有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促进产业发展、助力经济振兴的独特优势,这部分内容将作为本文重点研究的方向。
传统工艺美术在我国历史悠久,非遗资源品类丰富,特色鲜明,内涵厚重。以河北为例,河北省非遗及相关文化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一批口碑好、品质强、市场销路好的重点项目。据统计,990项省级以上非遗名录中,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有346个项目,占比34.95%。其中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0个,18个项目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衡水习三内画公司等5家企业列入全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现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个,非遗文创开发示范基地20个。形成了一批年产值500万以上规模产业,曲阳石雕、蔚县剪纸、衡水内画、大营裘皮、宁晋工笔画等已发展成产值达几亿至几十亿级的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古城香业、曲阳宏州石业等成为全国行业领军非遗企业,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大城县宫廷木艺小镇、曲阳定瓷小镇、青县中古红木小镇等正成为非遗相关文化产业聚集的基地,以上为非遗相关文化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客观面对机遇与挑战
(一)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面临良好机遇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为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国家和各地出台的弘扬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振兴的一系列政策为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二是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创新活力。《“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3]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新兴技术对文化的影响日益突显,互融共生,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个新动力。
(二)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一是从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实力布局看,表现为“小弱散”的特点,即生产规模相对小,多为中小微企业乃至作坊式生产;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弱;经营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二是从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看,表现为“不合理、不平衡、不充足”,即非遗相关文化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传统工艺类产业和传统产品比重大、非遗新兴业态和表演类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融合发展不充足,产业链不长、产业集群偏弱、市场开拓意识不强。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文化产品创意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专业人才不足,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从非遗相关文化产业政策保障看,现有非遗相关文化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非遗相关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力度小,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分类标准和统计规范尚不明确等。
三、发展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保护,弘扬价值。遵循非遗传承发展规律,根据非遗保护事业发展进程,进行分类保护、整体保护。尊重地域文化特点,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非遗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
(二)坚持守正创新,合理利用。以文化需求和融入生活为导向,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协调。同时,以高品质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推动产品提升,巩固品牌建设, 增强非遗相关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坚持培育产业,健全市场。尊重非遗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属性,特别是发挥传统手工艺原地就业、准入门槛较低、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促进就业创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按照产业特点建立健全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四)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管理。发挥非遗绿色发展的优势,始终将生态保持放在重要位置,完善规范传统工艺类非遗相关文化产业管理制度。非遗相关文化产业生产要符合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规定。
四、非遗及相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对策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性创新发展要尊重非遗项目的活态性、传承性和整体性基本特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市场运作,贯通历史与现代,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产生活,更好满足人们文化消费升级的需要。
(一)建立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名录。根据非遗相关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建设和储备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非遗相关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在各地谋划实施有基础上,建立非遗重点产业建设项目库。研究制定非遗相关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扶持政策,充分调动相关财政资金或基金,对非遗相关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予以倾斜支持。加强对重点非遗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活动,制定重点非遗相关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导目录。
(二)加强非遗产业带动。推进非遗相关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工业、农业、信息、体育、教育、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非遗相关文化产业链,建立文化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开展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示范企业、非遗工坊、非遗小镇,形成各具特色的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加大非遗产品开发。开展非遗产品创意设计教育培训和创意产品评选推广活动,发扬工匠精神,强化市场意识,提高传统工艺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鼓励传统工艺项目保护单位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改进设计,改善材料,开展产品质量提升活动,实施品牌提升行动,以高品质的技艺附加值提升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强化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及时注册产品商标,培育具有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
(四)激发非遗市场活力。理顺非遗相关产品供求体系,完善供给结构,促进文化消费,明确市场定位。搭建非遗产品宣传交易平台,实施非遗电商专项工作推进计划。推动跨地域交流合作和行业资源整合,促进非遗相关的技术、材料、人才、信息等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一些影响力较大、非遗企业集中的地区推动建立行业联盟,通过行业管理实现资源整合,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丰富旅游文化体验。扩大非遗相关产品对外贸易,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国际市场。
(五)促进非遗科技融合。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及现代科技公司等帮助非遗项目分析明确产品的核心技艺、产品价值、目标消费群体及准确的营销路径,提升非遗相关产品在设计、工艺、服务形态方面的科技支撑。鼓励和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非遗相关产业的传承发展。运用现代传播技术,通过直播、短视频、动漫等传播方式推进传统表演类项目内容创作、表现手段等方面的科技创新。
(六)强化非遗人才支撑。鼓励引入知名设计师、职业经理人参与非遗相关产业产品设计和项目运营管理。推广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着力培养一批既懂技艺制作又懂管理和网络信息的综合型非遗产业人才。培养乡村振兴非遗工坊带头人,宣传典型,鼓励劳动致富。研究非遗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管理人员的非遗产业专题培训。
要将以上措施落到实处,还需要各地相关部门提高重视,健全机制,加大扶持,形成合力。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建设非遗展示、传习场所和公共服务平台。运用市场和产业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非遗相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