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服务的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研究 *
2021-01-28张念伟
张念伟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山东青岛 266106)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设计类交叉学科,涉及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美术学、植物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其专业的本身属于应用型专业,专业特点决定了它有着极强的实践性、技术性、操作性,就业范围广泛,职业选择多样,就业前景良好,从而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学习。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地方本科院校中,如何科学发展自身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大学要通过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渠道,着力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积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明确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主要职能之一。[1]在我国,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明确定位始于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在此背景下,也为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发展指明了为“社会服务”的明确导向和构建思路。
目前,全国很多综合性高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很惊人。尽管环境设计专业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一种井喷的状态,但在专业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不可否认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致各层次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授课内容上基本雷同,教学理论体系缺乏专业特色等问题。相对于专业美术院校和211工程大学,地方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办学特色问题是专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过程中避免盲目发展和同质化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方法
作为应用型的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如需寻求自身发展的特色,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社会服务谋求自身更大发展。要有效地解学教学问题,必须以坚持为社会服务的指导方向,结合教学实践,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有针对性的建设与新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改革中,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以社会服务为导向,明确“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特别是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方面,更有利于明确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只有培养目标清楚,才能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面对目前山东省乡村振兴发展的机遇和问题,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环境设计专业为基础,探索回归本土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新路,以服务于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为立足点的社会服务体系。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环境设计专业着眼于“乡土聚落”和“建筑遗产”为重点的社会服务,发挥了地方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对乡土聚落和建筑遗产保护的作用。此外,地方高校可通过与政府、企业、学校、研究的政产学研结合,使教学更加实际化、具体化,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相互转化。
(二)以课题体系为要点,建立“课程群”“本土文化”课程体系
当下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知识体系不完善、社会服务意识弱等问题。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所有课程按照专业特色,进行科学的归纳,组成合理的课程群,以每个学期为一个主题,每个主题有理论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交叉进行。[2]主题定位直接以社会服务的实际题目为题,力争让学生接触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主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来制定课程,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强、社会满意度高的高素质人才。
本土文化特色与环境设计教育相结合,是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区域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翔实的研究,针对相关需求进行创意设计,为区域的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以及培养出相应的专业人才,是环境设计专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环境设计专业要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就要充分利用和发展学校所在区域的本土文化、自然资源和经济方面的特色,使之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
(三)以创新教学为重点,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调研教学环节
环境设计专业要想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教学、科研双向的社会服务功能,要把社会服务的相关理念穿插到教学、科研之中,依托应用型高校自身工科的优势,着重培养工匠精神与人文素养兼备的环境设计教育新人才,将有力地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核心竞争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是单一而传统的课堂式的,而是要多方位地培养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图纸走向建构、从动脑走向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培养计划中强化具有“工匠精神”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工匠精神”是指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动手建构的精神理念。基于本地区域开设传统民居建筑考察与测绘课程,以大规模乡土建筑调查测量为基础,全面整理本土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的匠艺体系,取得大量的一手数据与资料,为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四)以实验课程为核心,建设“建构式”的专业工作室环境氛围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开设建造实验课程为核心,在各个专业工作室让学生主动建构、自觉深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尊重、提倡和引导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进步趋向。特别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理念的培养,以探索回归本土文化为目标,强调学生的动手训练与当代技术提升,形成真正具有教学与科研的实践基地,进一步与设计学科深度交叉,实现真正地服务于社会。
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现有的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已跟不上当代艺术和设计学科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打破原有教学格局的限制,重新定位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使之顺应学科发展。[3]此外,依托“专业实训课程”与“专业课题设计”建立工作室,并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使用。基于实际的设计项目,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线,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互相交替和渗透,进一步加强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氛围中进行实训并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五)逐步建设“公众参与、自下而上”的协同发展创新型新平台
“公众参与理论”是近来在学界使用很高的一个术语,并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一个概念。随着国内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和参与能力的提升,公众参与科技决策模式成为现代社会的大势所趋,自下而上“草根”推动的平台建设是一种必然形式,其是对自上而下精英决策的科技平台建设的极好补充。因其“草根”特性,公众参与的理念和技术手法更适合运用于其中,在高等教育机构引入参与性制度,因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于未来国家推动参与性社会的建立将起到极大作用。
三、以社会服务为导向是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文化产业日益繁荣壮大,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原则,建设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体系与地方服务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文化与地方服务的互动效应,是环境设计教育必须面对和深入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对寻求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特色建设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对高校传统培养方式的思辨与创新,具有独特优势;有利于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所建设起来的特色学科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有利于地方高校通过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地方高校以社会服务为导向能有效指导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通过为地方服务开展特色教学体系建设,坚持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能体现自身特点的方面,着力发展自身在竞争中的不对称优势。所提出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实验课程、协同发展的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方法,将成为地方高校自身实际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