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区休闲空间景观改造设计初探
——以武汉市南湖中央花园为例
2021-01-28朱文敏
朱文敏
(湖北工业大学 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一、概述
1.旧社区景观现状
老旧居住区建成时间较早,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与之对应的历史时期的生活生产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社会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老旧社区景观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①总体规划不合理。老旧社区在建设之初,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认识尚未达到现有的高度,未考虑到不同人群对环境的多样化的需求,导致空间类型单一。②绿化形式单一。老旧居住区在树种的选择上,通常以常绿树为主,缺乏色叶树种,未形成季相上的变化;在植物的配置上,未将周围环境的空间属性与植物配置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空间类型,造成活动场地严重缺乏,影响人们的日常交流。③机动车停车位不足。老旧居住区在规划设计以人行和自行车为导向的出行方式为主,随着汽车的普及,小区内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位严重不足,导致车辆占用外部公共空间,造成交通拥堵。④景观设施老化居住区建成时间较久,原有的铺装、坐凳、路灯、景观小品等已经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一些设施也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生活方式了。
2.旧社区休闲空间景观改造的意义
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生活[1]。社区的休闲空间是居民日常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老人若缺失集体活动,缺乏与人们的交往,会让老人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小孩缺乏户外娱乐的场所,会减少儿童在户外日常娱乐的时间,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培养其社会性、创造性等特征。目前,老旧社区的休闲空间存在活动场地不足、铺装不平整、景观设施老化、植物配置未与功能结合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居住区休闲空间的改造有利于居民更好地开展户外活动,促进邻里交流,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休闲空间景观改造策略
在设计中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的处理手段,设计出因地制宜的环境景观。顺应区域文化脉络,保护人文景观,注重设计的整体感,做到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合理链接,自然过渡。在设计中通过对景观小品,铺装和植被设置加入区域文化。处理好人和空间的,人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真正的住区地域文化的归属感。
1.场地文脉的延续
老旧居住里的居民往往在居住区内生活多年,人物类型和人口数量相对稳定,在人们日常的活动过程中,社区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交流场所。现有的休闲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是居民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居民在其内的日常活动方式是多年延续下来的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2]。在休闲空间景观的改造的时候,应该对居住区整体状况和休闲空间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提取和凝练场地的文化,将场地文脉作为休闲空间改造的重要依据,以保护、改善和活化的方式对场地进行更新,而不是直接对场地进行大拆大建,不尊重场地原有的现状,设计出千篇一律的景观。
2.自下而上的设计
老旧社区景观改造的目的在于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这意味着休闲空间的景观改造必须是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的。老旧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采用以设计师为主导的设计方式,设计想法受时代的限制,对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考虑欠缺。休闲景观的改造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行为习惯和实际需求,观察居民在居住区内的主要活动场所和主要活动时间,并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居民对场地各项指标的满意度,收集居民反映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让设计团队与政府管理部门、社区居民等相互协作配合,共同商议制定科学的改造方案,形成自下而上的模式,加强公众的参与,让居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观赏景观,而是让人们积极参与到环境的创造中,做场地的经营者。
3.多样化和功能化的景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往往在功能上较为单一,多数景观设计仅满足于通行、观赏、游憩等单一的需求。现代景观改造强调,让景观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观赏,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参与到景观中去,与环境产生互动,并能够在不同的时间段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老旧居住区景观改造时,可在居住区内部空间充足的情况下,建立集通行、休憩、娱乐、交往、集散等于一体的户外交往空间[3]。如,在清晨广场可为老年人提供晨练的场所,中午和下午青少年可在广场内进行滑板、轮滑等娱乐运动,晚上则成为居民跳舞、观影、聊天、休憩的场所。除此之外,老旧居住区宅间通常以常绿植物为主,人们往往无法进入其中,景观仅具有观赏价值。其实宅间绿地往往是人们每日途径频率最多的绿地,是人们散步、遛狗的绝佳聚集地。通过移除绿地内过密、长势不良、危险树种,增加种植层次及色彩,营造开敞、半开敞的空间,适当的增加坐凳、健身器材等景观设施,吸引人们进入到宅间绿地中,提高宅间景观的功能性从而提高宅间绿地的利用率,促进居民生活幸福感。
4.空间体验的丰富
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应该既要考虑大众的需求,又要考虑小群体的需求,这就要求活动空间类型的多样性,既有开敞空间,又有较为安静的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老旧居住区休闲空间改造时,可以保留长势良好的乔木,适当的移除和新增地被和灌木,利用植物对空间进行不同程度的围合,呈现不同的空间层次;还可以运用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通过不同树种的选择和植物层级的搭配形成不同的景观类型,创造步移景异,四时有景的视觉效果,为居民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
三、案例分析
1.场地概述
中央花园社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南湖花园城的正中央,社区面积0.26万平方公里,有居民3010户、8670余人,居民具有“高龄、高知、高薪、无低保”的特征,其中50%为退休人员。
(1)周围环境
南湖中央花园社区周围分布着各大幼儿园和中小学,10min步行路程的有康乐幼儿园、南湖中学、南湖第二小学,15min步行路程的有武昌实验小学分校、南湖中学南湖第一小学、南湖中学北校区等学校。根据场地实际调研的情况来看,该社区的老人和小孩占居民比重较大,在日常的休闲活动空间中,老人与小孩的使用频率最高。
(2)内部环境
建筑分布:社区内部由五个住宅组团组成,分别是邻芳居、红杜里、绵鹃谷、晴翠湾和碧云天,小区建筑以6-7层的楼梯房为主,中央绵鹃谷部分建筑和碧云天组团建筑则有18-24层高。
交通流线:小区道路是人车混行模式,小区组团级道路的车行道两侧缺乏人行道,且由于小区内的停车位不足,道路旁往往都停了较多的机动车,阻碍行人行车;宅间道路宽度以2.2-2.4m为主,对于居民通行来说较为狭窄,道路的两侧也无停留、休息的空间。
附属设施:该社区不仅外围有较多的中小学,小区内部也配备了一定的教育设施,在小区的中心花园里设置了社区幼儿园;小区居民的日常休闲场所主要是社区居委会服务中心、中心花园、邻里文化广场、篮球场。
(3)休闲空间现状分析
中央花园社区内的休闲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居民的主要户外活动场所是中心花园、邻里文化广场和篮球场;组团内的绿地以常绿植物为主,道路两旁绿地往往也以灌木和乔木搭配种植,宅间几乎无可停留的休息空间。
2.景观节点改造
(1)点——组团入口
中央花园社区内有较多的功能单一的场地,这些场地用途有限,景观不够美观。社区景观改造时应当将这些场地充分利用起来,让社区释放出更多的休闲空间,通过景观改造来让其在视线和功能都变得更加丰富,而不仅仅是满足居民通行的需求。以碧云天建筑组团入口为例,该场地的地面铺装凹凸不平,原有的设施仅具有观赏作用,根本无法“使用”。根据居民的建议,在景观改造的过程中,应当对场地原有的弧形设施进行移除,充分利用树下空间,新增坐凳和儿童娱乐设施,赋予该场地更多的功能,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创造多样化景观,让人们在空间中感到舒适和归属感。
(2)线——宅间绿地
南湖中央花园社区的宅间小路宽度仅2.2-2.4m,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提到宅间绿地需要至少2.5m。小区在宅间的道路的宽度偏窄的同时,道路两侧是紧贴路面种植的灌木层,两侧植物高密度的种植让人感觉到空间的压迫感,而这些宅间小路往往是人们每日出行的必经之路。在景观改造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倾听居民们的需求,解决现有景观存在的问题。以邻芳居组团内的一条2.3m宽的宅间小路为例,该道路两侧植物过于茂盛,乔灌木长势极好,会出现遮挡视线和阻碍交通的问题。因此,可以将两侧的乔木和部分灌木保留,将地被和灌木进行适当移除,让宅间道路宽度达到2.5m宽的同时,适当地在道路两侧布置休闲坐凳,为附近的居民提供户外的客厅。
(3)面——文化广场
南湖中央花园社区有较大的中心花园,但该花园活动空间呈线性,居民在该绿地中的主要的活动类型是通行和休憩,小区内主要的聚集性活动发生在邻里文化广场。邻里文化广场位于小区居委会北侧,场地的人流量大,有表演舞台和较为开敞的空地供人们日常娱乐。场地两侧现有红色的方形构筑物,这导致场地的主要活动空间在广场的中部,同时表演舞台周围无法形成半开敞的空间,也不利于活动的演出和观赏。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将这两个红色构筑物进行移除,并在广场周围将树池与坐凳结合,在边界设置坐凳更有利于“人看人”需求;舞台的周围可以设置弧形的阶梯状坐凳,在表演活动时,舞台前的半开敞的空间方便了人们的观赏。
四、小结
城市是一个有机成长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代表性的建筑、街区、景观。正是这些老的居住区,记录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审美情趣乃至社会状况。对老旧社区休闲空间的升级改造,可以给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宜居环境。老旧社区休闲空间的改造时,应该吸收和借鉴在已完工的成功案例,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社区的景观个性特征,景观改造设计需要有所区别,尊重场地的文脉,加入人文关怀,组织居民共同参与景观设计,形成自下而上的景观设计模式,从而创造多样化和功能化的景观,唤醒老旧社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