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
关键词:工科跨学科新工科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

一、“新工科”教育模式的历史发展与现行模式

“新工科”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所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综合概念。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率先开始提起跨学科融合教育,由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吴德沃斯开始使用,此后发达国家逐渐开始重视跨学科融合教育模式的研究。例如,2009年密歇根大学把互联网络、社会信息网络等知识融合在“网络”课程中;2010年康奈尔大学把经济学、社会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网络”课程中;2011年斯坦福和牛津大学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开设了“社会和信息网络分析”课程。[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科融合教育模式。1985年我国召开全国首届学科交叉的学术会议,我国进开始进入跨学科理论研究探索阶段,为之后高校推进学科融合教育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跨学科教育实践是由北京大学2012年举办的跨学科培训班开始,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提出“开阔计算机学人视野,启迪跨学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此后北京航空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其他高校相继开设了跨学科融合专业,我国进入了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摸索与教育改革实践研究。自教育部高教司2017年提出“新工科”计划后,全国高校开始进入跨学科融合教育模式的研究,学科融合教育模式在全国高校广泛推行。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其他综合型院校如何建设校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以期给其他高校提供一个可借鉴的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将日本“室内设计”专业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起来,主要开设于综合型大学的艺术系、土建系和艺术类院校。该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不断更新,人们对室内居住环境和室外环境景观的追求越来越高,地产、装饰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等相关公司企业对环境设计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逐渐变大,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前景广泛且就业率较高,因此,环境设计专业也逐渐被各个高校所重视。[2]

重庆文理学院属于地方型应用本科院校,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于2003年开办。本专业建成巴渝文化与环境设计工作坊、空间场景感知与体验实训室、三维虚拟仿真设计实训室、室内外光环境仿真设计实训室、巴渝文化与环境设计工坊、传统木作技艺工坊等校内实践实训平台。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分为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大一学习建筑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大二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分为两个方向进行学习。相比中国八大艺术院校注重以设计思维教学而言,地方综合类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是基于艺术思维的基础上,以凸显地域特色为学科特色,培养以实践复合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然而,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毕业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在全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行学科融合的背景下,通过笔者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些问题思考: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然保持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全国大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仍保持传统的教学思维,但当下大部分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缺乏多元化高技术人才。从学校而言各个专业的发展变迁很快,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单单满足某向特定专业领域的发展,学科之间在教学上缺乏一定的关联,导致基础与专业不能高效链接,无法深入专业阶段性提升、知识体系上无法串联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找到传统工科和艺术设计的融合开创新的专业方向。[3]

2.学科融合发展不再是专业的细分,特别是设计类学科细化十分明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各个专业结合性缺失,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缺乏综合性逻辑思维,学生毕业后很难达到社会人才的需求。

3.在“新工科”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社会激烈的竞争,高校没有对环境设计专业这个学科融合进行可行性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没有找到自身的特色亮点。

三、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共生效应,跨界融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跨学科联合培养多元化人才是环境设计专业在新工科发展趋势须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反思如何构建自己的特色专业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多元化的专业学科类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方向,具备学科边缘性,行业综合性、实施的协调性等特点。现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工程制图领域居多,在核心创意设计能力和施工领域的人才几乎为零,因此在市场上导致竞争力较低。[4]例如,一个有医学知识体系的工程设计师会在特定的医疗机构设计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一个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设计师专业的学生能让设计从开始就建立在严谨的结构基础上实施,但仅仅只是具有土木工程工程专业知识的设计师又缺乏设计的思维与艺术的美感。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它所培养的人才也是一专业多层面多能力的多元化行业的人才。2017年重庆交通大学探索路桥专业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结合的可行性,将艺术设计类学科联合工程路桥学科推出了桥梁设计专业,艺术设计的教师与路桥专业教师联合为学生授课取得了学科融合的发展变化,桥梁工程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是“工程”+“艺术”融合的典范,学生毕业就业率大幅度升高。在高校学科融合背景下,我校应探索如何借力跨学科建设特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例如,我校室内设计专业和工程专业、机械学科合作找到新突破点开设智能家居设计、装置设计家居为潮流的新型学科。在高校新工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下,我校环境艺术专业面临强烈的竞争,应发展各类设计学科、并融合工程类、机械类、人工智能化类学科发展,找到我校新工科与艺术融合的亮点。

四、“新工科”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1.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实现传统工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跨界融合

(1)综合几个学科之间专业基础知识,将各个学科视为整体,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2)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由至少两位不同学科教师共同授课,打造多层次复杂综合体系的课程教学体系。[5]

(3)多学科知识课程体系的传播,拓展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例如植物生态学、人体工程学、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装饰材料学、灯光照明设计学、生态环境学、机械设计、给排水、视觉传达、图像、工程造价等等学科的学习。

(4)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由系统性的授课转变为开放性的授课,给学生更多学习多元化知识的空间,打造学科间相互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将学习统一性列为菜单性方式,搭配“主食”,“调料”,找到特定方向涉及更加灵活的自主学习模式。

2.探索艺术+工程的融合模式,构建多学科交融平台,推进社会公共服务

“新科工”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多元化、交融性的特点,也是符合当下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原则。综合性大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找到本校的特色,找到自身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复合性的知识背景和学科融合实践、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多学科背景及多元化思维方式、能够引领该专业的精英人才。

3.结合新工科思想,探索环境设计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探索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强化各个专业之间的对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与实践工程技术的交互融合。

(2)通过对高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构建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式的分析,并总结出高校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模式,打造多学科融合多元化教学模式团队,满足学科融合教学共生发展复合型团队,把课程合理化。

4.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突破校企隔阂,实行跨学科合作,形成校企间的合作,跨学科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合理优化环境艺术专业相同方向类学科发展融合,加强各专业学科的教学、组织协调、管理和督促检查,以及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作到真正的开放格局。

(2)转换学科传统的专业壁垒,加强与校外优秀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更好在企业学习实践,共建综合型环境艺术素养优秀的人才培养平台。[6]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将以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为前提,立足于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联合探讨研究,综合各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模式、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相互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新工科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跨学科融合模式角度出发,以期为其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探索交叉融合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以社会发展、市场的需求带动教育改革的方向,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向社会送重要的骨干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跨学科新工科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