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李达研究述评
2021-01-27常进军
常进军
李达(1890—1966)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为推动中国近现代学术和教育事业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学界对李达研究一直较为关注。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广大学者对李达生平、革命活动及其思想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梳理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李达研究的现状及代表性成果,检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憾和不足,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路径,对进一步深化李达研究不无裨益。
一、总体研究概况
新世纪以来,广大学者聚焦李达生平、活动和思想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在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编辑、学术专著的出版以及研究论文的发表等方面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李达著述的整理、编纂和出版有了新突破
李达学识渊博、视野宽广、著述宏富。据初步统计,李达一生的撰述共计有专著22部、译著24部、文章(包含讲演稿、书信和诗作等)200多篇,约800万字。它们不仅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开展李达研究重要的文本依据。
1980年至198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其驹、陶德麟等编辑的四卷本《李达文集》,共计200多万字,收录了李达的主要著述,为李达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本资料。但是,随着李达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其面临的文本资料不足、研究空间紧缩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李达文献资料的挖掘、考证、整理和出版势在必行。
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由汪信砚主编的20卷、900多万字的《李达全集》编纂完成,并于201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出版的还有《李达年谱》和《李达论著和思想研究》两部著作。《李达全集》的编纂与出版为学界深入研究李达论著和思想理论提供了较为全面、准确、翔实和权威的文本依据,有力地推动了李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二)李达研究的专著不断出版
20多年来,学者们以李达生平、革命活动和学术思想为主题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研究,出版了多部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研究专著。既有老一辈研究者的持续坚守,也有青年学者的接续拓展。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唐春元著《毛泽东与李达——肝胆相照四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王炯华等著《李达评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罗海滢著《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谢红星和梅雪著《李达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丁兆梅著《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苏志宏著《李达思想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周太山著《李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澳)尼克·奈特著(汪信砚、周可译)《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蔡诗敏著《李达法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等。这些著作是研究者多年潜心研究成果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整体上提升了李达研究的水平与层次。
(三)李达研究的论文持续发表
在中国知网以“李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统计,2000年至2020年间共发表研究论文500多篇。论文数量虽不算多,但表明学界对李达研究葆有热情、持续关注。从已发表论文的主题来看,既有热点、焦点问题的持续深入探究,也有新材料的挖掘和发现,还有新领域的开辟和新方法的运用以及聚讼纷纭问题的进一步考证。其中代表性成果有:陶德麟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谢双明的《湖湘文化对李达的影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陈闻晋和徐琼的《积求是风育拓新才——李达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的新启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苗体君的《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脱党原因的新发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汪信砚的《李达开创的学术传统及其意义》(《哲学研究》2010年第11期)、陈答才和方立江的《近三十年来李达研究述评》(《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8期)、本志红的《李达的现代化思想及其重要意义》(《学术探索》2012年第12期)、周建超和吴恒的《论李达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陈汝财的《〈李达年谱〉若干史实考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年第2期)、(澳)尼克·奈特(张明编译)的《李达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研究》2018年第4期)、柏春林的《李达对建党初心的历史话语体系化表达》(《湖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彭继红和孙鹏懿的《从翻译〈哥达纲领批判〉看李达对“中国道路”的探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等。这些论文主题鲜明、视角多样,是20多年来各个时期李达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
二、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检阅新世纪以来李达研究的主要成果,学者们关注与研究的论题主要集中在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中国化、李达生平和革命活动、李达学术思想以及李达与历史人物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一)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中国化
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李达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不是建立在教条主义盲从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论研究、与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以及与错误思潮的斗争上,具有研究性、现实性与斗争性的特征。①
作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不仅注重从学理上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且更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和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阐发与中国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延华、张亚迪指出,在民族危机之时,李达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救国救民的唯一真理。他怀着“寻找同志干社会主义革命”的愿望,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建做了必要的组织准备和理论奠基,虽历经挫折与艰辛,仍矢志不移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在建国后为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全面重构社会思想意识作出了杰出贡献。②
欧永宁、蔡思思认为,建党时期李达努力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③对建党前夕李达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白树震从四个方面作了概括:积极开展对研究系的假社会主义的斗争,积极开展对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斗争,积极开展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积极开展对第四国际极“左”思潮的批判。④
周太山概括了李达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形成的丰富、深刻且独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即明确提出了建立“普遍与特殊之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理论的历史任务,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作了直接提示;主张从学理上有系统地彻底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好理论前提,提出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其中,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⑤
(二)李达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因此,在李达研究中,其对党的创建和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的突出贡献自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论题。
关于李达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基础。李蓉认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对救国实际道路的思考、对俄国革命经验的向往是李达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基础。⑥
关于李达对党的创建所作的突出贡献。柏春林认为,李达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特殊贡献,是他在建党时期用历史话语体系阐述、形成建党初心使命认知的第一个观念形态。即建立劳动阶级专政的新国家、新社会、实现民族解放的使命初心,阐述了追求人民群众和民族解放、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目的初心,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坚持党的领导的初心和精神意志初心。⑦宋镜明概括了党初创时期李达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主要是: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撰写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大量论著,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传播,从思想理论武装着手,不断扫清建党道路上的思想障碍,不断排除“右”的和“左”的干扰。⑧丁俊萍、吕惠东总结了李达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宣传工作作出的卓越贡献,主要有: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进行论争,帮助进步青年划清思想界限;主编《共产党》月刊,公开亮出了共产党的鲜明旗帜,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作思想理论准备和组织上的准备;负责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列著作和革命书籍,搭建了党的宣传工作的平台基地等。⑨
(三)李达的学术思想
李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且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他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术领域皆卓有建树。李达学术思想历来为学界研究的主阵地,研究视阈宽广、视角丰富、成就斐然。
1.哲学思想
李达是在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和启蒙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有着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李达哲学思想历来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涉及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及其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等多个方面。
其一,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一是李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特色的性格,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所凸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继承人类认识史积极成果的方法论原则。⑩二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李达为代表的“学术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立场出发,通过“学术化”的思想进路和研究方法的自觉和运用,以完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理解和“体系化”的建构,既是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基本内涵,也是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本质特征。⑪三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是一条理论拓展之路、方法渗透之路、文化融合之路,是先进文化前进之路,李达开创的“中国化”传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向,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规律。⑫四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国化的贡献。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国化进行了定位并揭示了其理论实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索:系统研究了唯物史观及其方法在中国的具体运用、通过大量翻译唯物辩证法著作对毛泽东哲学方法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所贡献、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实践论”。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国化进行不断推进:通过深刻解读《实践论》和《矛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国化、通过强调正确对待毛泽东哲学思想反对教条主义等主观主义方法、通过反对重实际轻理论的倾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⑬
其二,李达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雍涛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较早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理论武器;二是注重从学理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三是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⑭
其三,李达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时丽茹认为,《现代社会学》《社会学大纲》和《唯物辩证法大纲》是李达哲学上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三部曲,是其哲学之路的三座里程碑。⑮
2.教育思想
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李达曾在多所大学从教和任职,有着长期而曲折的教育教学经历,形成了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对此,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其一,李达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一是探索“中国出路”的目的及其对教育的特殊理解,李达在建国后积极参加改革旧教育的实践,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⑯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教育中的根本地位,主张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⑰
其二,李达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独有的两大特征。一是在艰险和恶劣的环境中始终坚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二是利用一切条件把课堂作为传授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惊人的心血。⑱
其三,李达的大学管理思想。李达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管理思想,主要内容有:提出了平民主义学校观、社会主义新型大学观、最高学府观;强调按马克思主义原则办学、按国家的文化教育政策办学、办一流大学;主张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把师资提高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办创新型大学,注重骨干人才,以“出成品”“出人才”为价值取向。⑲李达在武汉大学担任校长的13年,是他的教育思想较为全面地得到贯彻落实的辉煌时期。其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包括: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充分信任和依靠广大教师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尊重教育规律,把武汉大学办成一流大学等。积求是风,育拓新才,是李达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对于今日武汉大学改革发展的新启示。⑳
3.社会主义思想
在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李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
其一,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丁兆梅将其分为四个时期:从1918年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到1923年离开党组织,是李达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从1923年李达离开党组织潜心理论研究到1935年《社会学大纲》问世前夕,是李达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进一步阐述时期;从1935年《社会学大纲》问世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李达社会建设理论的论证与阐述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李达1966年去世,是李达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展开和发展时期。㉑
其二,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建国前,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实际,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论证和回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使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㉒建国后,李达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法制建设、外交政策和科教工作展开了具体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㉓
4.法学思想
李达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学的一位拓荒者和带路人,是我国新法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是“一位少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㉔20多年来,学界对李达法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李达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贡献和地位。李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开拓者。他一生不断追求真理,拥有丰富的法学学术经历。在《法理学大纲》中,李达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法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是中国近代以来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西方法学流派进行批判的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中国的宪法基础理论也进行了相当深度的阐述,是中国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学指导下宪法基础理论的第一人。㉕李达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法律现象、思考中国的出路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与法律领域和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㉖李达的《法理学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著作,首次用科学的世界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法理学体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法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研究对象,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探索了现实路径。㉗李达运用朴实的语言,翻译和著述马克思主义法学有关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㉘二是李达法学研究的特点。李达在法学研究中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作用,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了党性和科学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㉙
5.经济学思想
李达不仅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郎廷建指出,李达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先驱之一,是中国独立撰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材的第一人,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翻译、介绍和独立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中国产业革命概观》是中国人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系统阐述中国近代经济的第一本著作,回答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重大课题,鲜明地体现了李达的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他的《经济学大纲》联系中国现代经济实际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结晶和提升。㉚
颜鹏飞、刘会闯认为,作为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经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具体分析置于国情和国民性基础上的中国现代经济的特殊性,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出路和对策;二是李达善于运用哲学方法论研究经济问题,也善于通过经济分析来深化和提升哲学观点。㉛
6.妇女解放思想
李达十分关注妇女问题和妇女解放运动,积极撰文剖析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根源,阐述妇女解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索妇女解放之路。
其一,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从1919年到1929年,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也受到日本、俄国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成熟,集中体现在他在《现代社会学》中对妇女问题的分析上。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多个角度深入而透彻地探讨了妇女问题。㉜
其二,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和途径。除主持平民女校、指导《妇女声》刊物以外,李达还译介国外有关妇女解放著述,介绍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实际结合起来,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妇女问题特别是中国妇女解放问题,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妇女解放的著作,积极探索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㉝他认为,社会生活平等是妇女解放的社会基础,教育平等是妇女解放的前提,经济独立是妇女解放的根本,参政议政是妇女解放的核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妇女解放的制度保证,实现全世界妇女最终解放必须加强国际间的联系。㉞
此外,学者们还对李达的史学思想、统战思想、宗教思想、文化思想等进行了探讨,篇幅所限,不再详述。
(四)李达与历史人物的关系
20多年来李达与历史人物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不仅增强了比较研究的力度,而且拓展了比较研究的范围。这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李达与毛泽东、冯玉祥、李汉俊、吕振羽等交往关系的探讨及其思想的比较上。
1.李达与毛泽东
李达与毛泽东交往40多年,关系密切。二人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同是湖南人,且二人的家庭出身、个人性格和革命经历也惊人的相似。他们一个是伟大的革命实践家,一个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彼此相互关照,优势互补。当然,二人在革命和建设间题上,也发生过分歧和争执。比如,建党初期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毛泽东与李达有分歧,立场观点不同,毛泽东主张国共合作,李达不主张国共合作。再比如,1958年“大跃进”的“风暴”席卷全国,在武汉,李达与毛泽东围绕主观能动性发生了争论。㉟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上的交往更为密切。二人在哲学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在哲学思想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李达和毛泽东的哲学交往,主导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宣传的历史。㊱30年代李达的著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社会学大纲》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五六十年代李达的《〈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对毛泽东“两论”的思想作了补充和发展;李达对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观主义错误的批评促使毛泽东反思,初步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唯物辩证法大纲》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启发了毛泽东对辩证法核心规律的再思考。㊲
2.李达与冯玉祥
李达与冯玉祥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李达对冯玉祥从一个旧军人转变成一个爱国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最忠实的朋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㊳
1932—1938年间,受党组织的嘱托,李达曾分赴泰山、张家口和重庆三度为冯玉祥及其研究室讲学,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形式逻辑,使冯玉祥深刻认识到“若不相信辩证唯物论则我民族不能复兴”,为促使冯玉祥联共抗日发挥了显著的作用。㊴冯玉祥十分钦佩李达的为人和学识,他说:“李鹤鸣先生内外如一,实堪敬佩也。”㊵
3.李达与李汉俊
李达和李汉俊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他们同为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重要成员,曾先后担任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代理书记,共同组织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为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代表一起出席了中共“一大”。但是不久之后,他们又相继脱离了他们亲手创立的中国共产党。他们在中共创建时期像两颗迅速划过天际的流星,耀眼而短促。㊶
4.李达与吕振羽
1924年经夏明翰介绍,吕振羽和李达相识于湖南法政学校,建立师生之谊,受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启蒙教育。1933年至1937年,李达与吕振羽同在中国大学国学系任教,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共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仰和实践,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被进步师生和报刊称为“红色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身处异地,但李达与吕振羽之间的情谊并没有因此淡化,书信往来、相互走访、学术探讨从未间断。吕振羽说:“李达同志是我终生难忘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老师……他的品德高尚,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他勤勤恳恳地把自己全部生命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㊷
此外,李达与陈独秀、瞿秋白、艾思奇、蔡和森、刘少奇、丁玲等的交往或思想关系也受到学者关注,囿于篇幅,不再列述。
三、继续深化研究的若干思考
新世纪以来,学界聚焦李达生平活动和学术思想等开展研究,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视野和范围不断拓展,这些研究及形成的一系列成果为以后的持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存有缺憾和不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进一步提升李达研究的整体水平
李达丰富的人生经历、深邃的学术思想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开发的学术富矿。20多年来,虽然李达研究渐为学界重视,研究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相较于同时期相关的历史人物而言,人们对李达研究的关注度还不够高、研究热情还比较低,研究成果也比较少。仅以同为党的重要创始人的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例,从20多年来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来看,学者们对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研究热情似乎远高于对李达的研究热情。在中国知网以“陈独秀”为篇名的论文有2500余篇,以“李大钊”为篇名的论文有2000余篇,而以“李达”为篇名的论文却仅有500余篇。应该说,这跟李达在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不相符合。应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和思路、深入挖掘和利用新史料、加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深化专题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从而促进李达研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进一步夯实李达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经过广大学者多年艰苦的努力,4卷本《李达文集》和20卷本《李达全集》先后出版,《李达传记》《李达评传》和《李达年谱》等相继面世。这些扎实有效的基础性工作为李达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还未能满足进一步深化李达研究的需要。今后,可考虑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在《李达全集》的基础上编辑出版《李达全集》(注释本),包括文章写作背景的说明,人物、事件、词句等的解释,思想、观点源流的考察等,以更有利于人们读懂李达著述、理解李达思想、深化李达研究;二是编撰内容更为详尽的《李达年谱长编》,以翔实可考的史料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述李达的生平、经历、思想和实践活动,使人们对李达一生的实践活动、思想发展轨迹等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三是积极开展李达研究史工作,全面梳理李达研究的历史过程、评述重要的学术观点、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等,使后来的研究者少走弯路、少炒冷饭,进而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较快进入学术前沿。
(三)进一步拓展李达研究的内容和领域
作为宏观层面上的整体性研究课题,李达研究涵盖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但是,囿于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知识结构以及新材料不足等,当前学界对李达研究的视域还稍显狭窄,内容也不够全面。即使在已有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研究不深入、不细致等问题。为此,可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进一步深化已形成的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与进步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但并不是照抄照搬、止步不前,而是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是在既有研究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比如,学界对李达教育思想的研究早有关注,并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还不足以反映李达丰富教育思想的全貌,也未能深刻揭示李达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所以,进一步深化李达教育思想研究,就要在探究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其主要内容和鲜明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尤应从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视角深刻认识李达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又比如,李达与历史人物关系的研究范围还应进一步扩大。李达一生经历丰富、交际广泛,但现有研究却仅局限于毛泽东、冯玉祥、李汉俊、吕振羽等少数几人,而与之交往密切的许德珩、邓初民、张庆孚等却少有甚至没有研究。至于李达与国外历史人物的比较研究,则更鲜有人关注。
二是进一步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学术问题是李达研究发展进步的关键。这不仅需要研究者对李达的生平活动、思想体系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更需要研究者知识基础、研究视域、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的不断提升。有了这样的学术自觉,就不难为李达研究提供新的增长点,并进一步开拓其研究空间。比如,李达与中日学术文化交流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1913年和1917年,李达曾两次赴日求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对日本思想文化界及其重要人物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与研究。归国后,李达通过译介日本学者的多部著作积极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同时还撰文关注日本政党改造的趋势、考察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势力、探讨对日经济政策等。循此深入探讨,可使我们了解李达思想转变的动因及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及意义。又比如,1951年9月,李达在《怎样学习党史》一文中所阐述的“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学习党史的目的与要求”“学习党史的方式与方法”等㊸,对于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应予以关注和研究。此外,为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我们不仅要注重对李达革命活动和思想理论的研究,还要加强其工作、生活场景等多方面的研究,而这一研究目前还未有效开展。
总之,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李达研究有了较大进展,取得的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这一课题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升和拓展的学术空间依然很大。为此,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进一步宣传李达事迹、学习李达精神、研究李达思想,积极开创李达研究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进而取得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范迎春、刘魁:《李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历程及其当代启示》,《学术论坛》2010年第12期。
②李延华、张亚迪:《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坚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③欧永宁、蔡思思:《建党时期李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及地位》,《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④白树震:《论李达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⑤周太山:《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⑥李蓉:《李达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基础及其重要贡献》,《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⑦柏春林:《李达对建党初心的历史话语体系化表达》,《湖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⑧宋镜明:《论李达在建党时期思想论争中的重要作用》,《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4期。
⑨丁俊萍、吕惠东:《李达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宣传工作的贡献》,《江汉论坛》2013年第4期。
⑩李维武:《李达所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特色的性格——为纪念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而作》,《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⑪余卫国、张培培:《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理论观察》2015年第1期。
⑫彭继红:《论李达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⑬覃正爱:《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⑭雍涛:《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纪念李达诞辰115周年》,《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⑮时丽茹:《中国化与系统化的结合之道——李达独特的哲学探索》,《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⑯任向阳、李斯:《论建国后李达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求索》2012年第10期。
⑰周太山:《论李达建国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⑱朱传棨:《论李达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独有的两大特征——兼论李达于1949年8月至1950年1月致余志宏书信》,《马克思主义哲研究》2014年。
⑲柏春林:《李达大学管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⑳陈闻晋、徐琼:《积求是风育拓新才——李达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的新启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2期。
㉑丁兆梅:《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理论探索》2012年第1期。
㉒常进军、李继华:《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纪念李达诞辰120周年》,《理论导刊》2019年第9期。
㉓雷玉明、肖迪:《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㉔韩德培:《李达教授在法学方面的贡献》,《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2期。
㉕刘青、李龙:《李达: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奠基者》,《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6期。
㉖周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开展法学研究的成功范例——李达法学思想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
㉗蒋海松、张浪:《李达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肇启——基于湖南大学讲义〈法理学大纲〉的考察》,《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㉘杨传涛:《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贡献》,《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㉙宋镜明:《李达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㉚郎廷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李达的〈经济学大纲〉探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年第2期。
㉛颜鹏飞、刘会闯:《李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3期。
㉜汪信砚、袁雪:《李达妇女解放思想探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3期。
㉝丁俊萍:《李达在党的创建时期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贡献》,《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6期。
㉞廖雅琴:《五四时期李达关于妇女解放途径的思想》,《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㉟唐春元:《毛泽东与李达——肝胆相照四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㊱谢红星:《李达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探析——兼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2期。
㊲雍涛:《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6期。
㊳唐春元:《李达与冯玉祥的读书情》,《湘潮》2009年第10期。
㊴汪信砚:《“理论界的鲁迅”李达》,《光明日报》2017年9月11日。
㊵冯玉祥:《冯玉祥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88页。
㊶徐云根、顾黎琼:《建党时期李达与李汉俊革命思想与实践发展轨迹探析》,《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2010年第10期。
㊷吕坚:《李达与吕振羽长达四十余年的师生情》,《北京日报》2018年4月23日。
㊸汪信砚主编:《李达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77—3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