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梭项目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1-01-27马兆明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宁夏文化遗产

马兆明,柳 庆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梭项目传承与发展研究

马兆明,柳 庆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750021。

文化自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进步程度的体现,更是我国新时代“四个自信”之一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多民族、广地域、长历史演变积累的智慧结晶。研究发现,宁夏民族民间打梭项目传承状态主要表现为:(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村落文化逐步走向衰落,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濒临消亡;(2)席卷世界的信息时代到来,“地球村”梦想已为现实,文化交流融合呈现全方位渗透,流传于我国民间体育游戏项目深受新型体育项目冲击,致其遭受冷落。为挖掘与整理民族民间打梭游戏项目,传承与保护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认为:(1)重视民间村落体育,实现健康中国促进;(2)理论研究与实践传授并重;(3)打造民间村落体育文化传播媒介平台;(4)拓宽宣传渠道,营造村落文化氛围;(5)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设绩效。

宁夏;打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

文化是人们生活习俗的印记,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生存于该地域内人们的思想体系和认识层次,承载着人类沿袭的历史痕迹,反映着历代人们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结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载体,主要以“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非物质形式代代相传,再赋予时代的文化元素符号将之升华。缘由文化载体与传播介质相异,相对于物质化的“有形”文化,“无形”文化的传承具有极“不稳定性”,常因传承人存活状态的终止而面临失传。基于此,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

联合国于2003年在巴黎举行第32届科教文组织大会,并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译无形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出“活着的人类财富”(Living National Treasure)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我国于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启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之门。宁夏打梭项目,也于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1 宁夏回族打梭历史渊源

打梭,这项流传于宁夏海原县史店乡苍湾村民间的一种游戏项目,具有铭记历史、忆苦思甜的时代特征符号,也是诞生项目时期社会形态的反映。该游戏项目起源地位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海原县东南部,其地貌特征将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带,常年干旱少雨,物产资源极为贫乏,以回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打梭游戏项目诞生于这片热土。

为考究打梭的历史渊源,我们查阅相关历史记载和文献资料,然而针对该游戏的研究显得非常缺乏,以“打梭”为主题词或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不限年代)搜索,相关研究共有3篇期刊文献:陶思炎[1](1996)在《“打梭”游戏溯源》一文中,认为:“打梭”是古代“击壤”风俗在现代的变异形式,它已脱去谢土的俗信氛围,仅作为一种简便而有趣的童戏在承传,有着2000年历史的民俗现象,在近古以降主要承传于南京地区,并成为乡土气息颇浓的事象之一。《宁夏体育志》[2](2000)记载:“打梭儿”民间也称“打尖”,是宁夏南部地区回汉青少年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据说在清朝就有打梭这项活动,至少有100年的历史了”。赵炳南[3](2001)在《宁夏民间体育游戏打梭儿》一文中,认为:“打梭儿这项民间体育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且在明代人《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后于清代传入宁夏”。郭方玲[4](2012)在《山东省乡村儿童体育游戏研究》中提到:20世纪70、80年代,“打梭”游戏在临沂地区相当盛行,在其他地方也称为“打木尖”或“砍尖”等。基于对“打梭”起源的两种解释,结合器材规格和游戏规则记载,我们不难发现确为“同一个游戏”只是受地域不同“玩法”各异而已,更加印证了这项民族民间游戏项目的历史久远性。

截止目前,宁夏民间游戏项目“打梭”的历史渊源,只能通过口述史进行挖掘整理。为此,我们采访了该项目第3代自治区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李成林,据他口述:打梭,其实真实名字为“打梭儿”。在他的记忆中,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家里非常贫穷,爷爷长期给家庭经济状况富裕人家“拉长工”(指长期住在雇主家干农活挣钱,亦是现在的“打工”)。由于当时经济状况极为窘迫,爷爷辈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发明创造的一种“玩耍”游戏,以解困乏。后来,他的父亲辈也学会了这个游戏,流传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国家提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由打梭这个游戏趣味性强、器材清晰、规则明确等特点,申请为宁夏区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 宁夏打梭项目介绍

2.1 场地器材

缘由打梭项目起源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经济、文化环境,造就了该项目的器材设备条件相对简陋,对参与者的物质基础条件要求较低。该项目的场地器材主要是由4个部分构成,即“梭棒”“梭儿”“场地”和“梭窝”。

打梭项目的器材主要有“梭棒”和“梭儿”组成,“梭棒”是指参与者手持的一根长约70-80cm,直径为2-3cm的木质棍子,是用来击打“梭儿”;“梭儿”,其实是从“梭棒”原材料截取长度为10cm的一部分短木棍子,其粗细与“梭棒”相同,只是将两头削尖状,中间为柱状不规则木质“木疙瘩”。当然,随着打梭这项民族民间运动项目的不断发展,对于项目器材的也在进行着简单化,比如“梭儿”的形状由原来的“两头尖”演变为“柱状”。

打梭项目的开展对于场地的要求也极为简单,仅需要为30—50m左右不等的平坦空地就可以进行该项目的“游玩”,主要是依据场地空地面积现状而定。“梭窝”是指在空地一端画出直径为2m的圆圈,作为起始“发梭”区,场地另一端挖出一个直径和深度均为30cm的土坑,称为“梭窝”,用于判定投掷“梭儿”的准确程度,以判定输赢。

2.2 “玩法”即规则

打梭项目分以个人或团队参与方式,个人比赛直接判断胜负,团队比赛以团队中成员胜负积分总和高低判定胜负。团队比赛,运动队组成运动员人数可不定,仅需各参与代表队伍运动员人数相等即可。

比赛开始时,进攻方运动员(参与者)须在“发梭”区内将“梭儿”朝向“梭窝”目标一次性击出,以“梭儿”能否进入“梭窝”判定是否得分。守方队员手持“梭棒”站在“梭窝”附近,仅用“梭棒”击打阻挡“梭儿”入窝。当进攻方的“梭儿”不能直接入窝,落地距较“梭窝”有一定距离时,进攻方运动员到达“落地点”捡起“梭儿”,伴随不间断的“喝梭”(即发出“奥梭梭……”声音)并在地面不停的用“梭儿”划地冲向“梭窝”,直到一口气用完后停止其当前所处位置,以投或扔的方式将“梭儿”落入“梭窝”,防守队员用“梭棒”阻止“梭儿”进入“梭窝”。如果“梭儿”进入“梭窝”即得1分,否则不得分。团体比赛以个人比赛方式相同,以团队所得总分判定名次。

3 宁夏回族打梭项目传承与发展现状

3.1 项目传承现状

2006年我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地开始着手保护与传承当地民族民间体育游戏项目,宁夏海原县史店乡苍湾村通过挖掘整理打梭,于2006年将该项目申请为宁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项目。步入21世纪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城镇化已大势所趋,伴随着城镇化建设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城市格调”的新型体育健身项目不断涌出,迫使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濒临灭绝,这种情形同样发生在起源于宁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打梭这项游戏项目亦然受到较为严重的发展制约。

据打梭项目传承人李成林讲:“当前,这个项目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主要依靠各种节庆和运动会的表演,真正把打梭项目作为健身运动几乎没有,现在居住在村子里面的年轻人会玩或者喜欢玩打梭项目的人数非常稀少,之所以能够保留和偶尔的开展,仅仅是因为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一种娱乐文化”。可见,打梭项目继承和发展相当缓慢,甚至有可能被人们遗忘。

3.2 传承人现状

源于跟随父辈们从事打梭项目,又带有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责任的宁夏海原县史店乡仓湾村第3代传承人李成林,肩负起打梭项目的传承义务。李成林,回族,1958年出生于宁夏海原县史店乡苍湾村,2000年创办农民图书馆并成立“成林文体大院”,极大地丰富了苍湾村文化氛围,带动了生活在这篇贫瘠的土地上孩子们念书的热情,向往文字行间描绘的大城市美好生活的憧憬,受到国家和宁夏自治区认可和好评。怀揣着传承文化、延续祖辈流传、忆苦思甜的追梦人,在农闲传承打梭项目的之余,他还通过向当地政府申请和多方筹措资金,从1987年开始自己开展该村农民运动会,截止2018年已举办11届,为乡村文化和经济振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宁夏回族打梭项目传承路径探索

随着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迅速到来,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全方位得到快速发展。文化标识、文化底蕴、民族渊源,乃至于人类沿袭轨迹,甚至于家风传承,都赋予文化演进的符号,记录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适应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历履。我国进入新时代来,国家主席、总书记习近平明确提出“四个自信”,并特别强调民族振兴须要民族文化自信,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挖掘整理与有效传承我国各民族文化元素,将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尊重,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延续。基于此,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宁夏回族打梭项目的传承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4.1 重视民族民间体育,实现健康中国促进

随着我国社会步入新时代以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项事业朝着“高、精、端”发展阶段迈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物质生活水平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主要矛盾逐渐由“物质生活的发展需求”过渡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环境需求”,正是马斯洛对于人类需要层次理论的更好体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表现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当物质层面愿望得以实现以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应运而生。精神层面追求主要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只有个体身体健康愉悦,才能保证精神世界美好。伴随我国社会形态的不断向前演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恰时颁布,并倡导“体医融合”,是指主要通过“医疗”客观因素和“锻炼”主观因素来解决“健康”这个问题。

流传于民族民间打梭集速度、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又兼顾参与者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于一体的体育游戏项目,可使参与者借助于一定的器材场地运用人体的各种运动形式,展示人们精神面貌,实现锻炼身体、愉悦心情的健身目的。其次,重视民族体育事业发展,传播民族智慧和文化,提高民族身体健康水平显得极为必要。加大对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视程度,注重对已经建立的民族体育基地投资和支持,发挥基地应有的价值。

4.2 留存“原味”创新打梭发展新途径

创新的源泉是人类的思维过程的活动形式,其结果是物化或符号化了的人类智慧结晶。为此,打梭项目的传承发展需要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创新。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是针对于某一事物的形成、发展、提高过程理论化了加工程序,指导与承载着该事物的演变历程、发展,基本历经“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模式,体育领域事物如此,民族体育亦遵循。流传于现时代的各民族传统体育,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存在形态的转变,村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不断丰富完善,民俗民间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遇到一定的挑战。为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多元化文化形势,物化形式的科学研究成果将是科学、有效的记录留存原始文化直接途径与持久载体。

基于此,打梭项目应该再留存“原味”即前辈们创造初衷的基础上,对于场地器材、项目规则等要进行创新完善,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特征现状需要。建立民族民间体育研究机构重视民族文化的相关研究,构建校本课程教材内容体系,将宁夏民间村落体育运动项目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使得宁夏村落民间体育运动文化和实践传播步入正规化,并得到有效的传承。

4.3 科学合理体育赛事,激发民族民间体育激情

诸如打梭等流传于我国民族民间的身体活动形式,乃至于发展为体育项目的形成,或将都带有体育共有的属性。而体育将以运动项目为载体,通过一定程度的体育竞赛组织实现锻炼身体、完善人格的基本过程,诚然体育的竞技属性通过挑战人类极限、战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层次目的,一直以来受到人们推崇。

为保持延续我国民族民间体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体育“竞技性”体现无不得到渗透与表现。基于此,作为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打梭游戏,实现传承时代发展符号、体现非物质文化元素,须通过体育的竞技属性带动该项目的发展。梳理分析当前宁夏有关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举办现状。研究认为,坚持以竞赛带动项目发展,规范合理赛事组织。以自治区民委和体育局主办为主,区级比赛每4年举办1次,市级比赛每两年举办1次,县级比赛每年举办1次,扩大参赛人群及数量,提高全民健身热情,挖掘与整理当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丰富我国文化内容体系,保护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4.4 拓宽宣传渠道,营造打梭项目文化氛围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速度提升,为文化大系统的运行构筑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纵观历史经验,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升温,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宣传力度的加大和体育氛围的营造,如风靡一时的“健身跑”之所以能够被人们认可和追随,某种程度上来讲源于当初美国的文化宣传。而对于我国流传至今的原生态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游戏如打梭等项目,我们应将结合地域特点发展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突出具有当地区特有的民间体育文化元素,为此增加地域特色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途径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文化进行传播,既能提升当地区民族体育项目的知名度,营造民族文化传承的体育氛围,又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活动中,促进全民身体健康。

4.5 加强民族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夯实打梭项目传承载体

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莫过于文化元素载体的选择与呈现,也就是说将抽象化的文化形态通过物化了的载体形式进行展示,实现更直观、更有效地文化记载与传承。循此,作为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打梭项目的发展,仍需选择一条继承路径显得非常有必要。建立民族民间体育训练基地保护与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组织,应为科学合理的必然选择。通过此训练基地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的技战术水平,备战全国民运会;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规范项目规则和裁判法;推广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培养民族传统体育骨干人才;培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练员、裁判员。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可在发展与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培养民族体育人才、促进民族体育事业发展,有利于打梭项目的发展乃至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

[1] 陶思炎.“打梭”游戏溯源[J]. 南京史志,1996,2:47.

[2] 宁夏体育志编审委员会.宁夏体育志[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21.

[3] 赵炳南.宁夏民间体育游戏打梭儿[J].体育文史,2001,5:59~60.

[4] 郭方玲.山东省乡村儿童体育游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05):34~37.

Research on Dasuo Sport Project’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ingxi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 Zhaoming, LIU Qing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but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a country or region. Meanwhile,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four self-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of China. The cultural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accumulated wisdom of Chinese multi-ethnic,wide geographical and long historical evolu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nheritance status of Ningxia ethnic folk Dasuo sport projec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Chinese village culture and ethnic some folk sports are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2) Chinese folk sport games are impacted and all-round penetrated by new sport games nowadays following 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is global village era. In order to dig out and sort out ethnic and folk shuttles-playing games and inherit and protect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1)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folk village sports in order to promote Healthy China Project; (2)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teaching; (3) Building a sports culture communication media platform for folk villages; (4) Expanding publicity channels and create cultural atmosphere in villages; (5) Improving the economical perform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Ningxia; Dasuo sport proj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 Development research

1007―6891(2021)05―0086―04

10.13932/j.cnki.sctykx.2021.05.18

G80-051

A

2020-08-18

2020-10-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18XTY015)。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宁夏文化遗产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与文化遗产相遇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宁夏
Tough Nut to Crack
宁夏煤电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