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发展的辩证思考
2021-01-27李龙飞
李龙飞
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发展的辩证思考
李龙飞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及哲学思辨的理论和方法对1949年以来我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辩证分析,从中找出了“变”和“不变”的相关因素,在强调把握“不变”应对“变”的同时给出了促进新时代武术发展的建议。研究认为:国家引导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武术系统中的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步调”、武术发展的项目在变;党和国家积极发展武术的根本指导思想、武术服务社会大众的基本任务、武术自身的根本属性没有变;在“变”中把握“不变”,探求新中国武术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新时代武术发展扫平思想障碍、坚持以“不变”应“万变”,遵循武术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新时代武术健康发展、在与时俱进中创新求“变”,推动新时代武术事业创新发展是解决新时代武术事业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
武术发展;变与不变;辩证思考;新时代
作为身体文化的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强的辨识度,对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展示国家形象,对内具有辅助性的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历史的发展业已证明,正确的引导武术合理发展不管是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建立新时期文化自信、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进步,还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都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武术事业的发展,不断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以积极引导武术事业良性发展,使其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中贡献自身的力量,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从建国以来武术事业的发展中找出其“变”与“不变”相关因素,采用辩证的思想进行相应的剖析总结,可以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坚持武术事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促进武术事业的积极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1 武术发展中“变”的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人也会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文化的发展使其更好的为人服务。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武术发展同样如此,党和国家为了推动武术的发展不断制定方针政策、积极调整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发展步调、适度增减武术的项目以促进我国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最终使武术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1.1 国家引导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作为具有极高辨识度的民族传统体育优秀代表就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并不断给出方针政策指导武术事业的良性发展。(1)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夕。1952年在成立的国家体委下设置了专门管理武术的机构——民族体育形式研究会,该机构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指导方针对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整理、发展[1]。随后在1953年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是其主要内容。为了进一步彰显武术的特殊性,1955年,在国家体委运动司下设置了武术科,后来升格为武术处,负责国家发展武术事业的各项工作[2],武术在次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被列为表演项目,1958年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关于武术的竞赛规则文件——《武术竞赛规则》,这也标志着我国武术进入了正规竞赛的轨道。(2)“文革”至80年代前。10年浩劫开始后,武术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武术被带上了“传播封建迷信的工具”的帽子,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虽然随着1973年亚洲运动联合会对我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竞技武术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传统武术的发展依然处于举步维艰。(3)80年代到20世纪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武术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1982年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武术工作会议,对新中国成立30年来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同时也为武术短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79和1982年先后两次对全国的武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及时抢救了众多珍惜的武术材料。为了加强对武术的研究,1986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而后在1987年召开的“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中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1994年国家体委又曾设立了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对武术事业的管理。在国内武术发展的同时,国家也在大力的推动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先后推动成了国际武术联合会、亚洲武术联合会,进过不懈的努力国际武术联合会得到了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及国际奥委会的承认。(4)21世纪以来。2000年之后,特别是伴随着北京的申奥成功,武术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先有武术协会从官方中解放出来,后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的出台,以及经过引导和鼓励在世界各地先后成立了122个武术组织,这些都为新时代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1.2 武术系统中的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步调”在变
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概念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被提出来,竞技武术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有学者认为竞技武术是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由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并发展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主要运动形式,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按照相应的竞赛规则,以争夺优异成绩为根本目标的中国现代竞技体育项目[3],这一提法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业界的认同。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国家出于政治服务的需要,逐渐的对武术实行了有节制、有选取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把武术定为体育竞赛项目。武术的重心开始转移,由攻防为主转为艺术表现和修身养性[4],即走上了由“舞对合彀”到“击舞殊途”的道路,并在借鉴西方体育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比赛内容、比赛规则及运动员等级制度,这样就形成了竞技武术套路。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70年代末期国家政策的放开逐步出现了诸如散打、短兵及太极推手等对抗项目,但基本都是在模仿西方体育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竞技武术的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样的发展范式得到了国家行政部门的支持,竞技武术成了武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传统武术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境地,这种情况直至进入21世纪才有了改变。然而建国之初武术的发展并非如此,由于当时的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多是经过战争洗礼的军人出身,他们深知传统武术技击的真谛,所以国家相关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传统武术的发展。如在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传统武术项目就是主要内容,共有145名运动员做了333项表演。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战略的相继提出,国家对武术发展的政策出现了显著转变,强调在发展竞技武术的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的出台就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使得传统武术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党和国家先后支持引导举办了国内、洲际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和发展研讨会,以推动传统武术的快速发展。总的来看,虽然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发展“步调”在变化,但始终都是从不同时段和层面传承、推进、发展了我国武术事业。
1.3 武术发展的项目在变
就现代武术而言,武术包括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个部分,通过对众多关于武术概念文献的阅读分析,认为目前业界较为认可的概念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功法演练及搏斗对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大的系统都是多个有子系统组成,每一个子系统又是由不同的部件有机组成。通过分析武术的定义可以轻易的得出武术是个大系统,套路、搏斗对抗及功法演练都是其子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又有不同的部件组成,如套路包含徒手演练和器械演练、单人练习和集体练习或不同的拳种、不同制型的器械等等;搏斗对抗包含散打、短兵、太极推手等;功法演练包含各种形式的硬气功、桩功等等。然而在建国之初武术并没有现在这样庞大的体系,在研究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步调”不同的部分已经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术的开展主要是以传统武术为主,如在首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传统武术项目的表演达到333项,直到50年代中期为了使武术适应比赛及推广的需要,才逐渐的出现了竞技武术。由于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最初的竞技武术仅仅以武术套路为主要内容,使得这一时期的竞技武术项目极为单一。这种情况到70年代末期有了改变,竞技武术散打经过1979年的试验和1982年的正式比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又陆续出现了短兵对抗及太极推手等体现技击性的对抗项目,这些项目的出现极大地充实了竞技武术系统,为竞技武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当然国家处于某种发展的需要也曾在1979和1983年两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传统武术项目及材料。进入200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传统武术再一次散发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大量的项目再现昔日的光芒,少林武僧团多次赴国外进行传统少功夫的表演,少林、武当、峨眉、漳州等国际武术节的多次举办都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彰显了传统武术项目的丰富性。通过对武术项目变化的辨析认为,任何一种项目的增减都是源于人发展的需要,都是为了满足当时的“人”,正如“文化工具论”认为:文化是人的创造,而人之所以创造各种形态的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了人自身需求的满足[5],武术项目的曾或减同样源于此。
2 武术发展中“不变”的因素
任何事物发展的“变”是相对“不变”而言的,“变”是外在的表象,“不变”是内在特质,建国以来虽然国家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但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党和国家发展任何事业都是为了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目的没有变,另外,一种事物之所以有自己独特的称谓,是因为它自己的独有属性是不变的。所以,如何在事物“变”的表象下把握“不变”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所在。
2.1 党和国家积极发展武术的根本指导思想没有变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会议题词,这样的题词为当时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6],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太极拳及各种各式的体育运动”,另外党的其他领导人也相继对武术事业的发展做过重要指示,如周恩来、贺龙等。这些题词、号召、批示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体育事业及武术事业的思想,这种指导思想一直持续到文革前。正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正确体育思想的指引下“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才能在1953年成功举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历史条件下,举办如此规模的大会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正确思想的指引和正确政策的支持。“10年浩劫”使我国各种事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或倒退,作为体育中的武术自然无法幸免,甚至被贴上代表封建势力的标签而加以大肆破坏。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社会各界进行了拨乱反正,邓小平同志在继承毛泽东同志体育思想的基础上对体育界提出了:“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和“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的指示,作为国家体育事业的一部分的武术再次走上了正常发展的到来,尤其是在邓小平同志为日本友人题写“太极拳好”之后,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白热化的阶段,全国各种武术馆校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极大促进了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而后继任领导人依然非常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分别提出了“发展体育、振兴中华”“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根本方针和任务不动摇”的体育发展思想,尤其是习近平同志,“据统计,仅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期间,习近平对国家体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和论述就有15次之多,同时还对体育工作出重要指示批示120次”[7]。从对历任领导人体育思想的分析可以得出,都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延续和发展,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依然是一脉相承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些体育思想的提出为我国体育(武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铺平了思想道路。
2.2 武术服务社会大众的基本任务没有变
“武术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这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当人们有技击实战的需求时,直接服务于格斗拼杀的技击便被人们创造出来并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当人们有养生、修身、审美等需求时,各种类型的武术套路便被人们创造出来并满足了人们的需求”[8]。从需求侧方面来看,世界上任何文化的生存发展都必须依人的需要为前提,人永不需要而又被创造出来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武术自然也不能例外,武术的生存延续必须适应人的多元需要,服务社会大众才能持续不断的发展。从供给侧的方面分析同样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武术也必须不断的调整自身的发展,丰富自身的体系、内容以便满足那个时期大众的需要,不然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被社会所淘汰。考察70年来我国历代领导人对开展体育(武术)提出的要求无一不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的需要,虽然不同时期的领导人所关注体育(武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毛泽东同志较为注重体育的强民强军强国作用、邓小平同志较为关注体育的对外展示和外交作用、江泽民同志较为强调体育的经济和文化强国作用、胡锦涛同志较为重视体育的广告宣传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则重点突出体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展示国家形象作用[9],但都是为了化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社会大众。如果说外来体育有领导人重视的作用,那么作为本土体育的杰出代表武术,则更能发挥那样的作用,这是因为武术和我国人民有着天然的感情纽带,它是由我国劳动人民所创并发展起来,所以对于发挥领导人所重视的作用有着天然的优势。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邓小平同志的“太极拳好”到第5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从题词到出台正式的文件,彰显了不同领导集体对发展武术事业的重视,不断的强化了武术服务社会大众的作用、地位。
2.3 武术自身的本质属性没有根本变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词源》《辞海》及《汉语大词典》的查阅认为:事物的本质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固有的、本源的、稳定的、一贯的、深刻的根本属性,那么可以认为武术的本质就是隐藏在武术表象背后原有的、比较深刻的、稳定的、一贯的、固有的根本属性[10]。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对武术进行追本溯源的历史考察发现,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此属性在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11]。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对武术的体育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造成了武术部分质变,这也给现在的部分学者分析武术的本质增添了障碍(他们认为武术的本质就体育的本质),但根本上武术的技击属性并没有改变,即使后来由于某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武术仅仅以套路形式出现,然而在人们创编的武术套路中构成套路的单个动作或动作组合依然有意无意的表现出“技击”意向,体现着技击的思想,否则这种运动形式就无法叫“武术套路”。当然这种情况的影响下,也造成了大众一度认为武术套路就是武术的全部,事实上我们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可以轻易的得出武术套路仅仅是武术的一部分,绝非武术的全部。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邓小平同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提出,较能体现武术技击属性的散打、太极推手、短兵等对抗项目被相继推出,这些对抗项目的出现及时的打破了社会大众对武术认识的偏差,较好的满足了大众对武术技击属性的认识,促进了武术技击思想的良好发展。虽然现在武术的发展距离“舞对合彀”仍然有着一定的距离,还无法全面的展示武术技击思想,让现代人确实体会到武术技击的使用效果(精髓)。但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可能出现暂时的反复,最后依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前进,所以当下武术的技击思想相对受错误思想影响的年代依然有着显著的进步。
3 新形势下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70年来武术事业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充满了辩证法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代武术事业发展的“变”与“不变”辩证关系,对于传承发展武术,着力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妥善化解新时代社会矛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1 在“变”中把握“不变”,探求新中国武术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新时代武术发展扫平思想障碍
根本指导思想对一个党、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他们的灵魂,是他们发展的“指南针”,如失去就如同人没有了灵魂,船失去了灯塔。对一项事业的生存发展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牢牢把握住党和国家指导武术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以便更好的促进新时代武术事业的发展。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引导支持武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变化,但这种“变”仅仅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变,每一次的变化都具有很深的时代印记,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领导人在那个时期对武术服务社会作用理解的差异性。毛泽东同志认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12]。要正确理解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指导武术事业发展的根本思想,透过支持武术事业发展方针、政策表面的“变”探寻支持武术事业发展根本思想的“不变”,就必须仔细考察不同时期党和国家为支持发展武术事业指定的方针、政策等丰富材料。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13],只有深刻分析支持武术事业发展的各种方针、政策等材料,探寻其内在联系才能找出指导发展的根本思想,即在指导发展武术事业方针、政策变化的背后,党和国家指导武术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并没有变——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为根本指导思想。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事业的发展,可以发现只有时刻坚持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不动摇才能保证武术的健康发展,否则发展武术就会失去保障和方向,如文革期间由错误思想导致的武术被动冠上封建迷信的帽子,一度被迫取消。因此,面对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转变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方面的多变,武术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不动摇,在“变”中把握“不变”,为新时代及未来武术事业的发展扫平思想障碍。
3.2 坚持以“不变”应“万变”,遵循武术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新时代武术健康发展
要正确理解把握新中国以来武术发展中“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要深刻明白在“变”中把握“不变”,更要懂得运用以“不变”应“万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指:事物发展的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而千变万化现象背后的规律则不变,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其表面现象。一般而言,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稳定性和深刻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影响、决定着复杂事物的发展,充分认识和利用规律能预测事物的发展起势和方向,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因此,要对武术的发展坚持用“不变”应“万变”的辩证方法,就必须在武术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的“步调”在变的过程)找出其始终用“外显的技与术、中间的礼与度、内隐的道与理”[14]为社会大众服务、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根本目的的不变规律。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自觉遵循这一客观规律,积极主动的运用这一客观规律去把握、解决新时代武术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如由于过度重技术轻理论而导致技术和理论发展不协调问题、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步调”问题、竞技武术进奥运是否问题、传统武术复兴问题、武术体系扩减问题、武术项目设置增减问题等等,以促进武术的良性发展。另外,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5],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历史车轮前进滚动的重要力量,时刻要明白、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16],也就是说在历史上武术是由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其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把人民的力量作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的武术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的力量,依靠人民的力量。所以,任何时候发展武术事业都必须坚持其是否为人民服务、缓解社会主要矛盾为基本前提,否则武术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动力,也变的无关紧要,甚至毫无意义。也只有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武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才能实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相统一。
3.3 在与时俱进中创新求“变”,推动新时代武术事业创新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表明创新是推动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的坚持创新求变才是实现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方法。在新时代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武术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求变,就要在发展过程中,正确认识、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变”与“不变”的各种因素都能为武术事业的发展提供各自的力量,共同促进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当下虽然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但国家仍然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明白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党对武术事业发展的正确领导不动摇。在党和国家基本指导思想不变、服务社会大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根本任务不变、自身本质属性不变的情况下,正确总结新中国以来武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大胆预测新时代武术事业的客观发展趋势及社会大众对其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要着力促进武术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首先,要强化政策驱动机制:一方面建议从国家层面组织相关的专家对新时代武术事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出台更加具体的诸如“关于加快武术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武术产业促进武术消费的意见”等这样的文件,为武术事业的“落地”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保驾护航,当然也要对政策实施的过程保持警惕,确保所制定的政策能切实落到实处。另一方要尽可能的引导和鼓励民间武术团队对已有的武术进行科学的继承、转化、创新,使其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被学习的方式上都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要要求,以便更好的为现代人所接受、学习、传承、发展。其次,应加强自身理论和实践体系建设:(1)应借助国家建设文化强国、建立文化自信这一历史契机,及时“找回”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深度挖掘和不断丰富已蕴含的强大文化内涵,用传统的天人合一、厚德载物、中庸等文化特质来化解由西方文化带来的过度竞争,让现代人的“心”回归平静,使宝贵的传统文化重现昔日光芒[17],同时也有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和文化自信的建立。(2)要加快建设自身技术体系,在大的方面要考虑除了现有的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外,是否可以发展健身武术、休闲武术等武术分支体系,已满足新时代不同人群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如老年群体的健身和健心、白领群体的休闲和娱乐、青少年学生的提高身体素质需求等等,从根本上解决需求存在问题。在小的方面也要进一步丰富自身项目,创立更多的诸如国家新开发的段位制长拳、短棍等这样的项目,以进一步实现“舞对合彀”的武术发展特点,回归“打练结合”的发展道路,在满足大众对健身、娱乐等方面需要的同时让他们又能在武术学习中获得保护自我的实际技击技能,可以有效消除大众对武术的片面认识——过度传播套路让大众一度认为武术就是没有技击功能的花拳绣腿。(3)要加大武术和现代科技的创新结合,全面的运用现代科技成果——VR、AR技术、大数据算法、各种电子移动设备及APP软件等人工智能和新媒体——助力武术的快速发展。主动地采用诸如互联网+武术的方式——抖音中的O2O模式等,推动武术线上和线下的快速发展传播,这样也能较好地顺应时代提出的精准传播武术的发展要求。
[1]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拳术出版社,1998:618.
[2] 张 山,温佐惠,马丽娜. 中华武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01):21~22,51.
[3] 栗胜夫,李富刚. 中华崛起进程中的武术演变与展望[J]. 体育科学,2009,29(10):76~82.
[4] 马文国.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冲突与共生[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6):122~126,133.
[5] 韩东屏. 用文化工具论把脉中国传统文化[J]. 河南社会科学,2008(02):34~39.
[6] 邱丕相,王 震. 中国武术的回眸与展望[J]. 体育学研究,2018,1(03):55~60.
[7] 丁永亮,杨国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主要渊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0):8~18.
[8] 乔凤杰,王 刚. 多元化、专业化、系统化——论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7):119~125,132.
[9] 廖祥龙. 新中国领导人中国特色体育思想比较研究[J]. 军事体育学报,2017,36(03):71~74.
[10] 杨建营. 对“技击是武术本质”的深化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1):66~69.
[11] 朱 君. 论武术的本质与质变[J]. 体育科学,2013,33(01):84~88.
[1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
[13]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
[14] 王 岗,陈连朋. 中国武术的发展是要“面子”还是要“里子”[J]. 体育学刊,2015,22(02):11~16.
[1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新华网. 2017-10-27.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7-10/27/c_1121868447.htm.
[16] 张 平,孙倩倩. 变与不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逻辑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8(05):134~139.
[17] 王 岗,邱丕相,李建威.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 体育学刊,2009,16(12):83~86.
Change and Invariability: Dialectical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LI Longfe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iteratur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and find out the related factors of “change” and “invari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the new era.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national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the “pa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wushu and traditional wushu in wushu system, and the items of wushu development are changing;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actively developed the basic guiding ideology of wushu, the basic task of wushu to serve the public and the basic attribute of wushu itself have not changed; grasp the “changeless” in the “change”, explore the basic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in new China, cleared the ideological barri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in the new era, adhere to the "changeless" should “ten thousand changes”, follow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the new era, innovation in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o “change”, it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in the new era to innovate and seek “change” in keeping with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in the new era.
Development of wushu; Change and invariability; Dialectical thinking; New era
1007―6891(2021)05―0010―05
10.13932/j.cnki.sctykx.2021.05.03
G85
A
2019-10-19
2019-12-05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8JYC890015)。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西华师范大学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19TB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