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西丰县产业扶贫问题研究

2021-01-27邱浩西丰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消费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西丰县食用菌贫困户

邱浩 西丰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指明了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方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的总体扶贫目标。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扶贫工作放在国家治理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中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消除贫困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同时,为加快实施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 “十三五”规划特别提出了新型产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后续保障。“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消除贫困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扶贫的总体目标,确保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

辽宁省西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辽宁省东北部,面积2686平方公里,共174个行政村,其中有120个贫困村;总人口数为35万,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总数约4.19万人。西丰县委、县政府详细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计划,截止至2020年前,力争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家庭全部脱贫,将120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脱贫销号,将省级贫困县的帽子彻底摘掉,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攻坚目标[3]。

本文旨在国家扶贫政策规划的指导下,探索和分析西丰县的贫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西丰县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理论、意义、利益联系、途径和模式进行研究。特别是结合西丰县农业产业扶贫的实践,全面、科学地分析农业产业的扶贫效果,最后提出有效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生产和消除贫困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扶贫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推进和实施。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的扶贫开发之路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农村地区大面积贫困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经营体制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以建立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最大特征的制度变革是这一阶段缓解贫困的有效途径。

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大扶贫力度的重大措施,建立专门的扶贫工作组织,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项优惠政策,彻底改革传统救助性扶贫,制定了开发式扶贫政策[4]。

第三阶段:扶贫攻坚阶段。1994年3月,中国政府宣布实施国家扶贫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5]。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历经了20多年不懈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左右[4]。但是,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农村贫困人口逐步减少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依靠现行标准下的扶贫政策,已经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只有对传统扶贫开发模式进行创新变革,寻找扶贫发展的新思路,才能不断巩固扶贫成果,实现全面脱贫致富。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选择此论文题目研究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农村贫困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集中体现,对农村贫困现状和扶贫工作的分析是对“三农”问题的关注,通过对农村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的研究,探索更为合理的、可持续的扶贫工作方式。

二是对农村贫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提出参考意见。目前,我国已经总体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不仅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充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条件。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维护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辽宁省西丰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特别是,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问题相对严重,对西丰县产业扶贫问题进行研究能够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共建和谐西丰[3]。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文属于实地调查研究型论文,实施的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主要是收集研读国内外有关扶贫问题的文献资料,到辽宁省西丰县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和分析西丰县的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通过实际调研和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分析扶贫工作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和有关农业、畜牧业发展以及对精准扶贫经济有所研究的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深入西丰县贫困户家庭访谈,调查和研究贫困户真实情况,结合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认真研读扶贫相关资料,特别是有关产业扶贫的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总结,最终撰写完成论文。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范围广。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及地方政府均制定了扶贫工作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许多国内学者也对农村扶贫的模式、方法和效益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汪三贵(1994)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反贫困行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反贫困措施已经从简单的生活救济转变为发展援助,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其组织传递系统也从单一的民政机构衍生成为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及其下属机构,并形成由27各国家部委共同参与的规模型反贫困组织机构。“七五”和“八五”期间的反贫困实践的成效显著。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多数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状况却日益恶化,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如此,我国的贫困人口减少速度同20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已明显下降,甚至在一些地区存在返贫现象[6]。

杨颖(2011)指出收入贫困只是贫困的表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目前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导致农民普遍性的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少数农民挣扎在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边缘,这增加了返贫的几率[7]。

王春萍等(2017)提出了工业扶贫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扶贫工作中日益重要的任务,受到学界和社会的热切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其研究脉络与热点主题等内容进行深入探索,以更好地促进产业扶贫实践的发展[8]。

王立剑等(2018)认为产业扶贫难以覆盖极端贫困的家庭,而贫困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的贫困户、得到金融支持的贫困户、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村庄贫困户都更倾向于参加产业扶贫;相较于产业适应性强的地区,产业适应性一般地区的贫困户更少参与产业扶贫。突破扶贫方式,建立精准的扶贫产业识别体系,建立贫困家庭与企业联动机制的对策[9]。

邢成举(2017)指出,作为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产业扶贫的积极意义和积极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出现了扶贫的“产业化”现象,也就就是扶贫的资金、资源和项目已经成为扶贫部门的利益和资产,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也成了扶贫资源的合作[10]。

刘建生等(2017)认为承担起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任务,应研究产业精准扶贫与传统扶贫的差异,并运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详细地从微观尺度阐述了产业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11]。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很多学者也对消除贫困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Orcas Lewis(1959)第一次从文化角度讨论贫困问题,认为贫困已经内化为一种传统文化和习惯,这是贫困群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行为反应[12]。

Schuitz(1960)提出的人力素质贫困理论则认为经济的发展状态,取决于人的基本素质,而不是自然资源是否丰富或资本存量的大小,贫困地区可以通过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来积累人力资本,转变经济结构[13]。

Jalan Jyotsna(1998)对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研究发现,通过教育来消除贫困的这种做法短期内作用不明显,但从长远看却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一般而言,教育被视为影响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个结论得到了西方学者的普遍认可,为我国的脱贫探索之路也明确了方向[14]。

Amitai Etzioni(1970)指出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贫穷的办法,但对所需力量知之甚少,这意味着要分析反贫穷措施对社会和政体其他要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其他因素的变化对正在推行的新方案的“反馈”影响。对贫困问题看法的局限性也会导致对项目的成本、效益、资金来源的局限性,缺少了系统分析,因此,这对那些没考虑到主导价值观的情况下制定方案的人提出了挑战[15]。

三、扶贫的基础理论

(一)贫困的定义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众多社会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对贫困的定义作出了多角度的阐释。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1998年提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的缺乏,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16]。”

《英国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测量》一书的作者彼得·汤森对贫困的界定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17]。”

英国的奥本海默在《贫困真相》一书中,则用最文艺的文字把贫困解释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这意味着花在食物、温暖和衣服上的费用低于平均水平。贫困它悄悄地夺去了人们享受生命不受疾病侵害、有体面的教育、有安全的住宅和长时间的退休生涯的机会[18]。”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其研究报告中对贫困一词的定义是:“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19]。”报告指出的最低标准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宣布的,即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

(二)贫困的基础理论

1.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美国的经济学家纳尔逊在1956年提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低于国民人均收入的理论值,使得人均收入仅仅处于刚好维持生命或者难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状态,即所指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他认为人均收入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人均收入与人口增长之间存在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在这个陷阱中,任何超过最低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都将由人口增长所抵消,这种均衡也是稳定的。这种稳定,在缺乏外力的助推下,将会形成一种无法打破的均衡现象,因此,资本来源问题也成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2.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权威贫困问题研究学家冈纳·缪尔达尔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广泛领域研究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缪尔达尔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表现为一种“循环积累”的发展状态,即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循环就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收入水平低,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低,而低水平的生活又导致人们营养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水平低下,从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循环就是教育水平不高,致使劳动力素质不高,导致的结果即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为此,他主张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改革,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收入及生活水平。

(三)产业扶贫的定义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举措和主要任务[20]。产业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是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并确保不返贫的有效途径。

产业扶贫与过去的资金扶贫和物质扶贫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传统的扶贫方式侧重于解决燃眉之急,并不能保证贫困农户有稳定的收入,改善经济状况的长期效果不明显。而产业扶贫的着重点在于合理优化发展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带动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凭借自己的双手增加收入。产业扶贫一方面解决了就业问题,优化了人员配置,另一方面也通过扶贫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1]。目前,各级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了产业扶贫对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并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推进产业扶贫,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推动扶贫产业发展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关键,要充分认识产业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强化紧迫感、责任感。充分认清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强化产业扶贫的责任意识。产业是强县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要使贫困农民实现脱贫,重要的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栽下产业这棵“摇钱树”,使收入可持续增长。

四、西丰县扶贫产业的现状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是确保贫困人口不返贫的有效方法。因此,辽宁省西丰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人才向扶贫产业靠拢,政策向扶贫产业倾斜,资金向扶贫产业聚集,模式在产业中丰富。本章通过采用实地调查研究、走访农户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推动西丰县的特色扶贫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扶贫效果。

(一)梅花鹿养殖扶贫产业

鹿是偶蹄目下的一个科,分为17属约38种。其中有10属、18种在中国曾经产或者现在仍产。多数鹿的特点是四肢细长、尾巴较短、毛色深暗、寿命在8至45年不等。除驼鹿外,大多数种类的鹿喜群居生活,在山地、草原、森林均有分布,喜食树叶、草、果实、种子、地衣、花朵等。鹿的经济价值尤为明显,所有鹿种类的肉都可食用,皮可制革,鹿茸、鹿胎、鹿鞭、鹿尾、鹿筋、鹿脯等,无一不是药材或补品。

目前,辽宁省西丰县主要的扶贫产业鹿种是梅花鹿。梅花鹿的鹿茸是名贵的中药材,人工饲养技术已得到大面积推广,活鹿取茸技术很成熟,不会对梅花鹿造成伤害[22]。

1.发展梅花鹿养殖扶贫产业的措施

西丰县森林资源丰富,生态体系完整,是辽宁省九个林业重点县之一,更是梅花鹿生长的最佳天然场所。西丰县与梅花鹿养殖的渊源历史久远,从乾隆十九年开始,朝廷每年举办的“秋狝大典”的举办地就在如今的西丰境内。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曾驾临“盛京围场”行围狩猎,除此之外,每年猎户还要向朝廷进贡以梅花鹿为主的贡品,但也造成西丰境内的野生梅花鹿数量急剧下降。直至30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猎户发现梅花鹿是可以圈养繁殖的,于是上报朝廷,并大兴土木建造了“皇家鹿苑”,由此开始了人工驯养梅花鹿,技术也得到推广[23]。

现今,全县各乡镇大约有5万余名从事鹿饲养、加工、销售及技术人员,有鹿场203家,专业合作社16家,各类经销商户360家。2008年,西丰县被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授予“中国鹿乡”的荣誉称号。2009年,“西丰鹿茸”、“西丰鹿鞭”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西丰梅花鹿”正式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梅花鹿养殖产业已发展成为了西丰扶贫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各级政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鹿产业扶贫工作。

(1)助力梅花鹿养殖扶贫产业的两大载体发展

西丰县梅花鹿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两大载体:一是生命健康产业园,二是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市场。

生命健康产业园主要以鹿产品、乳制品、保健酒、中草药保健品、柞蚕系列产品为主,是全国最大的鹿产业发展集群和鹿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目前,园区占地8平方公里,已投资3.81亿元,政府将继续加大园区的建设力度,完善园区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工程,提升园区的服务功能。

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市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土特产品贸易平台,占地12万平方米,80%的国内鹿茸在市场上加工经销。为进一步扩大药材市场的营销规模及在鹿茸市场上的影响力,西丰县政府加强了对该市场的信息网络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电视、广播等渠道宣传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市场,提高知名度,提升影响力[24]。

(2)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体系

2014年,贵州茅台集团投资10亿元,利用西丰特有的鹿业资源,在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建成了保健酒及保健品加工项目。2017年,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铁岭春天药业有限公司与西丰县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鹿产品加工合作。此外,鹤年堂、同仁堂、修正、红冠庄等一批著名企业也在西丰县积极开展梅花鹿扶贫产业方面的合作。

(3)建立信用贷款和保险体系

金融信贷对梅花鹿养殖扶贫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西丰县政府决定对存栏量达到一定数量的梅花鹿养殖户给予一定补贴,购买鹿的贷款享受折扣,并对现有鹿场扩张给予一定奖励;对梅花鹿存栏达到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同时,鼓励建立新的标准化鹿业小区、种源基地及开展梅花鹿人工授精[25]。养殖户每带动一名贫困妇女,每户可贷款5万元,并给予两年贴息;每带动一户贫困户给予3万元扶贫资金,贷款可1:10放大,即在自身现有信用额度的基础上,符合相关条件,可贷款原信用额度的10倍。

对借款人履约责任保险且无不良记录的,每户可申请20万元以下贷款;对参加鹿只死亡保险的养殖企业、养殖户,政府承担80%投保费用。三年间累计发放妇女小额贷款2639万元,扶贫资金6344万元①。

(4)开发梅花鹿旅游观光产业

梅花鹿旅游观光是梅花鹿养殖的附带子产业,县政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编制完成《西丰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并围绕城子山风景区建立了梅花鹿旅游观光带,同时推动土特产品、餐饮业发展。项目于2018年4月1日签约,正在建设鹿舍,研发相关产品。同时,全县共有12家合作社、龙头企业与鹿养殖、休闲观光、鹿产品加工销售相结合,打造以鹿为中心的农业休闲旅游点。

2.梅花鹿养殖产业的扶贫效果

西丰县的梅花鹿养殖扶贫产业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扶贫效果,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全国鹿业大会及鹿产品、中药材及保健品国际性商贸洽谈活动,西丰在国际鹿产品和保健品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2016年底,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市场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16亿元,上缴税金1250万元,安置就业5000人,市场累计总交易额达100亿元,实现税金1亿元,550户业主稳定入驻。

西丰县发展梅花鹿扶贫产业始终遵循三大利益连接机制,即:保底收益+二次分红、保底收益+劳务工资、股份合作+聘用。通过这三大利益联接机制,农户不仅可以分享养殖经验,而且可以分享鹿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的收益。通过实施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西丰县7个项目总投资3393.81万元,自筹资金2393.74万元,纳税180多万元,新建、扩改建鹿场3个7000多平方米,扩改建和净化车间6000多平方米,新购加工、检验设备110多台套。养殖区改扩建休闲旅游观光区3处5100余亩,新建农家乐和垂钓园各2处2200平方米,鹿产品展销店2处260平方米等配套设施。融合项目带动全县新增鹿只5700只,带动贫困户99户,人均年收入增长0.8万元,预计效益1.026亿元②。

(二)食用菌栽培扶贫产业

中国是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100多年前,我国发明了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并留下了详细的记录,浙江西南部在800多年前也开始栽培香菇,在200多年前闽粤一带开始栽培草菇,这些技术至今也广为流传[26]。

食用菌含有非常丰富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如鲜蘑菇含蛋白质为1.5-3.5%,其含量是苹果的17倍。食用菌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营养价值更是十分丰富,具有降低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是身边最常见的健康食品,近年研究发现个别种类的食用菌中甚至含有增强人体抗癌功能的物质,例如香菇、金针菇、猴头菇。作为一种绿色食品,食用菌日益受到各阶层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使用食用菌生产加工制成的保健食品及药品已大量应用于临床医疗并投入医药市场[27]。

西丰县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由此,食用菌栽培产业成为了西丰县近些年发展的新兴扶贫产业。

1.食用菌栽培产业扶贫的发展措施

各级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扶贫发展政策。

(1)提供食用菌栽培扶贫产业资金

食用菌栽培扶贫产业作为西丰县新兴扶贫产业,其种植户及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融资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通过政策帮扶、资金补贴等形式,增强对食用菌种植销售平台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加大对食用菌栽培的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帮助小微企业解决食用菌栽培初期的突出问题,提高食用菌栽培户及“三农”主体的创业成功率[28]。

(2)发挥科技人才的脱贫作用

建设以食用菌栽培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促进食用菌栽培生产技术的整合、示范和推广。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对食用菌的商业开发和利用。支持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互联网信息辅助平台,为贫困户提供免费栽培技术和信息。扩大新型专业农民的覆盖面,增加大规模养殖户、村民小组干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科技培养力度。加强对大学生和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实践培训。开展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订单和定向培训,指导和支持用人企业建立劳动力培训基地[29]。

2.食用菌栽培产业的扶贫效果

在西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食用菌栽培扶贫产业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目前,西丰县振兴镇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1个,联合社1个,共有标准冷棚850个,香菇种植量达到930万袋,辐射周边5个乡镇10个村,共有198户贫困户直接参与到香菇生产中,310贫困户到合作社中打工,265贫困户将扶贫资金入股到合作社中参与效益分红。2017年,全镇预计纯收入可达1800多万元;安置再就业人员所获得的社会效益达600万元;每年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户分红资金达27万元。如今,振兴镇已成为闻名的“辽北香菇第一镇”。

在企业牵动模式中,泓鑫土特产进出口公司主要加工东北地区野生蕨菜、东风菜、食用菌以及其他农副产品,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带领群众致富。从2016年到2020年,我们将根据当地情况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食用菌生产基地。每年将新开发500万袋食用菌,年生产食用菌1250吨,产值1亿元,利润5000万元。食用菌行业每年可以带动近500个贫困人口脱贫③。

(三)沙棘种植扶贫产业

沙棘是一种落叶灌木,其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特别是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加工制成保健食品、提取精炼成医学药品。沙棘果可用作强胃消食、止咳化痰、促进血液循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沙棘能有效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缓解心绞痛[30]。

西丰县地处辽宁省东北部、长白山脉与松辽平原过渡带,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温度差异非常适宜沙棘的种植与生长。由此,沙棘种植成为了西丰县的第三个扶贫产业。

1.沙棘种植扶贫产业的发展措施

为了发展西丰县的沙棘种植扶贫产业,发挥经济带动作用,县委县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扶贫政策和措施。

(1)完善沙棘产业投融资渠道

制约西丰沙棘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缺乏投融资渠道,政府和银行信贷部门协商,加强了对沙棘产业的精准贷款资金帮扶,加快搭建金融机构及财政贷款部门为贫困农户贷款的渠道。同时,对本地龙头企业及收购本县沙棘的外地企业都要给予资金支持及政策补贴,使贫困农户受益于精准扶贫,扩大种植规模、升级更新品种,实现增收脱贫。

(2)开发沙棘采摘旅游业

随着我国国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休闲消遣的一部分,尤其是近郊采摘业,更受很多城市居民的青睐。西丰县沙棘产业的发展,不仅局限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更借助旅游业发展迅猛的东风,大力宣传沙棘的营养价值与医药作用,将沙棘产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沙棘体验旅游。在具备条件的地方,以沙棘种植基地为主,依托西丰县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及优美的地理地貌景色,着重发展以沙棘文化、沙棘采摘体验、民俗风情体验、休闲度假为主的沙棘特色乡村旅游业。

沙棘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同时,起到巨大的宣传效果,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宣传口感甜美、品质优良的沙棘,充分发挥西丰县“沙棘之乡”的作用,增强西丰县沙棘品牌的宣传力度并扩大其影响力,进而促进产业扶贫的稳步发展[31]。

2.沙棘种植产业的扶贫效果

西丰县天德镇天来村傅博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沙棘果树7500余亩,带动了17户贫困家庭发展果园,为贫困家庭免费提供价值7万元的1.2万株优质果苗。直接从事果业生产的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154人,在采摘时节,合作社每天解决贫困人员务工约200人左右,优先雇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增收2300元。

西丰县房木镇大湾村农户成立西丰县绿野沙棘种植专业合作社,占地面积1100亩,沙棘树苗约15万株,总投资180万元。在镇领导、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的多方努力下,成功打造商业品牌,有绿野沙棘茶、绿野沙棘果汁饮料和绿野沙棘酒,最高产量时每天所消耗原材料可达到2吨。2018年全年,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2户,人均增收1800元至2000元。

(四)肉牛养殖扶贫产业

西丰县是传统农业县,有着长久的的养牛习惯,主要品种以黄牛和辽育白牛为主。黄牛的角短,皮毛多为黄褐色或黑色、毛短,多用于耕地或拉车,肉供食用,皮可以制革;辽育白牛皮毛多为白色或草白色、毛短,多作肉食用,且辽育白牛属辽宁本地黄牛与夏洛莱牛的杂交品种,并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肉牛新品种,它的品种特点就是抗寒能力尤其突出,可抵抗-30℃左右的低温环境,这一特点使得辽育白牛在西丰县得以大量饲养[33]。

1.发展肉牛养殖扶贫产业的政策措施

肉牛养殖是西丰县重点发展的畜牧扶贫产业,县乡(镇)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1)政府提供政策资金保障

2016年确定精准扶贫后,西丰县各乡镇本着互助金不出村、乡的原则,将扶贫互助金改为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到乡(镇)、村产业扶贫中,即发展农村产业扶贫。对于在2015年以前栏圈建设达标且饲养两头以上能繁母牛的养殖户,鼓励修建饲草青储窖。每修建一个5-10吨的青储窑政府给与奖补资金500元,凡购买饲料加工机械的农户,除国家农业补贴外,乡政府按照每台400元的金额给予额外补贴;在2009年和2010年发展养牛业所产生的所有贷款将继续以每万元贴息1000元的标准实施。

对于从2017年1月1日起购买超过20头(两年龄以上)能繁母牛并符合围栏建设标准的农户,每户家庭获得5000-30000元的补贴。超过5头且围栏建设达标的,每户2000元补贴。

(2)狠抓品种改良,发挥杂交优势

普及优良品种的冻配工作,配备专职输配员,配种架若干,乡政府负责各村中心配种点配种架的增设和维修工作。与此同时大面积推广科学养殖,组织新型农民及合作社人员进行饲草氨化青储等方面的养殖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户的养殖水平。

(3)按“五个一”的标准打造养牛合作社

合作社以增加能繁母牛为主,每个合作社饲养量必须达到10头以上。发展养牛业不仅要注重品种改良,更要打造标准养牛合作社。即每社有一栋标准栏圈、有一口能储存5~10吨以上的饲草青储窖、有一块3~5亩的优质牧草、有一台饲草加工机械、有一个良好的饲养居住条件。标准的养牛合作社不仅能扩大存栏量,而且可以做到有效防治牛种群间的疫病传染,使合作社能在全县发展养牛产业中发挥更好的示范作用。

2.肉牛养殖产业的扶贫效果

西丰县柏榆镇鹿鸣村的辽育白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基地+农户”的发展路线,借助扶贫互助金90万元,带动贫困农户30余户,以投资入股寄养的方式入社,平均每户饲养4头育肥牛,年净收益5040元。比作为散户养殖肉牛时多收入900余元。2018年初到现在新入社会员30户,新增黄牛存栏100头。

(五)肉驴养殖扶贫产业

驴属于哺乳纲、奇蹄目、马科动物,它的头大耳长,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躯干较短,体质健壮,抵抗能力很强,不易生病,并且性情温驯。驴可耕作和乘骑使用,每天耕作6-7小时,可耕地2.5-3亩,适用于山区驮运及家庭役用。近年来,国内外对驴产品需求不断增加。驴肉细嫩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较低,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具有补血益气之功效,素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美称[34]。驴皮不仅是轻工业原料,更是名贵中药阿胶的主要原料,年缺口达到80万张,而且西丰本地气候昼夜温差大,驴皮品质较高。驴血、驴骨及脏器是各类工业原料、生物制剂及化妆品的重要原料[35]。肉驴销售渠道是养驴效益的关键环节。驴肉价格连年走高,十年上涨3倍,驴皮、驴骨等副产品是生产药品及保健品的辅助原料,产量不及需求量的40%,目前价格已较前几年上涨了2~3倍。

1.发展肉驴养殖扶贫产业的政策措施

目前,西丰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促进驴养殖扶贫产业的健康发展

(1)政府提供政策资金

为促进肉驴养殖,政府提供政策资金,促进了下列三种养殖模式的快速发展。

一是集体规模养殖。以村集体为经营主体,通过村集体和致富带头人共同管理,采取集中规模养殖的方式发展产业,依托贫困户现有扶贫政策资金入股作为产业发展资金,有一定能力的贫困户还可参与日常生产得到工资收入。通过集体生产经营,产生收益将用于贫困户分红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促进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

二是合作社、专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养殖。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养殖大户为经营主体,采取贫困户帮带的形式,借助金融扶贫贷款作为投资资金入股,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享受分红政策,并吸纳有劳动能力贫困农户作为劳动力到生产基地打工,实现资产性和工资性收益,推进贫困农户通过产业脱贫增收。

三是散户庭院式养殖。引导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想法的贫困农户,通过自家庭院养殖方式,利用政策资金,发放个人借款,解决贫困户基本生产资料不足问题,也可以作为发展资金直接参与农业经济组织发展生产,签订保障性协议,实现生产性收益的可持续发展。

(2)开展肉驴养殖保险服务业务

在政策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扶贫部门利用扶贫政策资金协调县财产保险公司,对肉驴养殖经营主体和个人养殖户开展肉驴保险业务。每头肉驴的赔偿金平均按0.3万元计算,应交保险费率4%,养殖户实际缴纳保险费为每头肉驴120元,养驴户承担50%(60元/头),扶贫资金补贴50%(60元/头)。肉驴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大大增强了养驴户抵御风险能力,保障了扶贫效果。。

(3)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体系

发展有意向的企业参与肉驴养殖和深加工产业当中来,通过政策引导、信贷扶持、技术支持、产业带动等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基地+农户”的引领带动机制,普及肉驴养殖知识,推广肉驴养殖技术,努力提高肉驴品质,将西丰肉驴打造成名优特产和知名品牌,推动养驴热潮的持续健康发展,寻求一条养驴致富特色之路[36]。

2.肉驴养殖产业的扶贫效果

2018年,在18个脱贫村开展肉驴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平均养殖规模160头,共养殖约2900头,辐射带动贫困人口3000人参与项目。为保证项目顺利开展,针对村集体经营肉驴产业的预脱贫村,利用扶贫政策资金,每个示范基地投入50万元,用于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先期共投入900万元。

拓展肉驴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20个,平均养殖规模80头,共养殖1600头,帮贷贫困人口850人参与产业发展。针对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以贫困户帮带形式申请扶贫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0万元,每贷款5万元可带动1户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由扶贫部门按一定比例予以贷款贴息。

通过散户庭院式方式,发展600户,约1500人直接参与项目,平均每户养殖2头,共养殖1200头。针对庭院式养殖贫困户,每户可申请3-10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用于发展生产,由扶贫部门按一定比例予以贷款贴息。

(六)柞蚕养殖扶贫产业

柞蚕是一种吐丝昆虫,因喜食柞树叶而得名。柞蚕的一生经过卵期、幼虫(蚕)期、蛹期、成虫(蛾)期4个发育阶段,其中蚕期开始吐丝结茧,加工生产成蚕丝制品;蛹期可供食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成虫蛾期的雄蛾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含有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其中蜕皮激素是一种存在于蛾油中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37]。

我国的丝绸生产历史上素有“南桑北柞”之说,南方丝绸采用桑蚕丝为原料,桑蚕又名家蚕,只能在室内放养,而北方的柞蚕不同于桑蚕,柞蚕是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多变的自然环境使柞蚕形成了耐气候、抗病毒的特点,不仅如此柞蚕丝的防紫外线功效是桑蚕丝的3.5倍[38]。西丰县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柞蚕的繁育和生长,使之成为了享誉全国的“柞蚕之乡”。

1.发展柞蚕养殖扶贫产业的政策措施

为了促进柞蚕放养产业的健康发展,西丰县、乡(镇)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一是将荒山和荒坡以租赁或承包的形式分包给农户,支持柞蚕养殖业的发展。2010年至今,取消柞蚕场管理费每年约3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柞蚕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政府牵头,为专业合作社争取专项资金。三是协调相关信贷部门,为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帮助,至少5万元。四是对柞蚕加工的小微企业控制纳税额度,实行政策性减免,支持企业增资扩股,做大做强。

(2)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体系

大力培育柞蚕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股权经营、直接投资、签订长期供销合同等方式,支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推动农户和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的业务。实施柞蚕品牌战略计划、加快绿色产品、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识农产品的发展,支持柞蚕丝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打造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创建一系列的区域品牌来推动产业标准化的建设,西丰县共有辽宁美麟集团、辽宁采逸野蚕丝制品有限公司、辽宁极丝蚕丝制品有限公司等多家柞蚕深加工企业。辽宁采逸野蚕丝制品有限公司历经30年的发展,依托西丰特有的野生柞蚕资源,先后打造了“美麟”、“采逸”、“极丝”三个品牌,研发野生柞蚕丝原料、营养品、化妆品、丝织品四大系列,350多个产品。目前该公司正在运作海外上市[39]。

2.柞蚕养殖产业的扶贫效果

目前,通过政府的一系列扶贫措施,已累计建设改造二、三级柞树园30万亩,在郜家店镇、和隆乡等6个乡镇,建设了优质柞蚕生产繁育基地,新建30万亩生态柞树园,西丰县实际利用柞树园总面积中一级柞树园所占比重达到的45%以上。由政府牵头对重点柞蚕生产园进行一系列生产设施的改、扩、建,为蚕农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明显提高了优质蚕种的生产繁育质量和繁育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通过柞蚕养殖产业,每年可带动贫困户2000户脱贫。

五、西丰县产业扶贫中的问题分析

(一)西丰县扶贫工作概述

在实施脱贫攻坚、进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西丰县始终将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认定产业扶贫才是最有效、最持续、最长久的扶贫途径,努力做到人才向扶贫产业上靠拢,政策向产业上倾斜,资金向产业上汇集,模式在产业中丰富。从2016年1月起,西丰县推动了脱贫攻坚特色产业26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西丰县产业扶贫模式

2016年以来,辽宁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把精准扶贫和乡村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依托乡村集体经济,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党支部党员及能人带动相结合,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经过一个时期的创新实践,在西丰县已经形成了下列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龙头企业牵动模式。通过企业扩大规模,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脱贫。美麟集团与中丝集团加强合作,延长产业链条,在安家沟打造中国野柞蚕特色小镇,并通过建立产业联盟方式,带动3个专业村、13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泓鑫土特产进出口公司主要加工东北地区野生蕨菜、东风菜、食用菌类以及其他农副产品,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产业机构调整,带领群众致富。今年,政府帮助企业协调贷款400万元、流转土地50亩。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后,企业出口份额可扩大到800吨,带动全县3000名村民从事野菜采摘,拉动贫困人口800人。

二是信贷助推模式。通过政府帮助企业、合作社、贫困家庭与银信部门沟通协调,适当降低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缩减金融扶贫贷款的贷款周期,为脱贫攻坚扫除融资障碍。

三是人才支撑模式。西丰县创新开战了百生带百人、百师带百品、百计带百队、百企富百村“三带一富”活动[40]。目前,全县已有村级创业致富带头人350名,其中郜家店胜利村党支部书记韩立有被选为省级灵芝项目导师,其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实习体验基地。特别是围绕产业发展,全县已建立包括2个科技特派团、6名院士和120名专家的科技团队,实现了产业发展到哪里,技术支撑就跟进到哪里。

四是大户带动模式。主要是通过扶持大户(合作社)扩大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振兴镇食用菌生产大户周红旗采取“扶贫资金+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600多农户增收。文安村养牛大户,创新采用“自养”、“寄养”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更刻镇忠信村食用菌生产大户成立了扶贫车间,给那些年龄较大,外出打工困难的贫困户提供就业赚钱机会。

五是村社合一模式。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方式,实行规范化管理,带动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大湾村养驴项目实行村社合一模式,设立社员出资清单,实行统一饲养、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用药、统一销售,重点解决年老、多病、体弱贫困户的脱贫问题。此外,该模式还能有效帮助村集体增加收入。

六是观光采摘模式。通过修建鹿文化博物馆、产业园、农副产品采摘园来建立旅游观光带,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增强宣传效果,带动附属产品销售。围绕“皇家赐围场,乾隆封鹿城”这一主题,大力宣传西丰县的鹿产业文化。

七是市场订单模式。通过村干部、产业大户、合作社等带头牵线,同专业市场对接,着重发展订单农业,使贫困户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如大营村党支部书记带头,与沈阳正发果蔬批发市场合作,在本村种植马铃薯等作物,今年试种,明年扩大种植规模,并带动贫困户一同发展。

这些特色扶贫模式充分阐释了西丰县产业扶贫的多元化扶贫路径。

2.西丰县产业扶贫的总体效果

产业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西丰县县委、县政府及其各部门详细规划,依托既定的产业优势和区位特征,全面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形成了几类颇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2017年,实现全县13500贫困人口脱贫,36个贫困村销号,产业脱贫人口11470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85%。

(1)建立现代扶贫产业示范带

西丰县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整合涉农资金。例如,农作物调整基金、扶贫资金和水利工程,重点是加快区域产业带建设,形成区域重点产业优势,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贫困家庭的收入增加。首先,在西丰镇、郜家店镇建设切花种苗繁育基地,每个基地50亩,以种苗快繁技术和切花标准栽培技术为核心,年产切花种苗50万株。在西丰镇、郜家店镇建设优质花卉生产基地,每个基地500亩,主要采取高标准、规范化栽培技术。二是建立西丰县安民镇落叶灌木林示范区。西丰县南部地区有寒富苹果、南国梨等葡萄基地。产业带动贫困户600户,人均收入增加800元。第三是建立苗木花卉产业带。陶然乡、钓鱼乡等乡镇为重点,扩大苗木花卉产业规模,丰富和优化品种,提高产品规格。新建苗圃面积6000亩,全市苗木面积15.6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将依托陶然乡、钓鱼乡等三个乡镇388户、776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第四是依靠13个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基地、合作社和贫困户共同发展,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联合扶贫模式,实现产业化。使贫困人员进入工程项目,促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2)贫困家庭的收入显著提高

从2016年1月起,西丰县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共26项。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全县26项特色产业,共带动农户18680户,较2016年1月增加6306户;带动贫困户8877户,较2016年1月增加4737户。其中,带动贫困户1000户以上的产业有4种,分别是:柞蚕放养、果树、榛子、苗木等产业,较2016年1月新增加苗木产业;带动贫困户500户以上的产业有1种,为养牛产业;较2016年增幅最大的产业有13种,分别是:养驴、养羊、养鸡、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树莓、沙棘、甜玉米、养鹅业、蓖麻种植、马铃薯、养蜂业等产业。其中,树莓、蓖麻为2016年1月以后新兴产业。2016年以来,中国将产业扶贫作为消除贫困、加强精准扶贫与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举措。立足农村集体经济,建立新型农业经营单位,党支部成员和人才队伍,加快产业发展,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2016年,全市共实施扶贫项目190个,其中种植工程67个,养殖项目71个,林业项目42个,其他项目10个,产业扶贫基地150个以上。实现收入超过6000万元,项目区人均收入超过1200元④。

(3)建立农业协会,开展“三带一富”人才培育工程

依托教学平台,增强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技能培训,加强了农业生产技能的培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实用人才,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素质和脱贫技能。在贫困地区,培育了多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组织,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开展“三带一富”村级创业致富人才培育工程,更好的发挥农村创业致富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动作用,依托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农科学院教学平台,面向全县174个行政村开展“三带一富”村级创业致富人才培育工程,每名参训学员在两年半时间内获得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大学专科学历[41]。截止目前,已有88名学员进入到前两期班学习,发展12种特色种养殖项目,3种加工型项目,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带动440户建档立卡户参与创业。预计到2020年将会有350名学员直接带动1750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2017年4月19日国家扶贫监测中心及评估团队来西丰调研,该模式得到了国家扶贫部门及评审团队的认可,并被列为全国9种扶贫工程培育模式之一,将在全国推广。

(4)市场化程度提高,形成一批规模品牌

扶贫产业的不断发展,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形成了一批规模品牌,培养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现有的扶贫政策和资金,与贫困农户建立了稳定的带动关系,通过减免税收、扶贫资金贴息、技改建设等扶贫政策,使得美麟集团、吉园鹿业、永得利蔬菜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成功打造西丰标识,创出西丰名牌,让品牌效益转变成经济效益。带动更多贫困家庭加入到发展柞蚕、梅花鹿、食用菌等致富项目中。

(二)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分析西丰县发展扶贫产业虽然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畜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

贫困地区的脱贫不仅取决于外部力量,更取决于脱贫内生动力的培育。如果过度依靠财政扶贫资金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贫困村往往会缺乏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经济发展也就缺乏可持续性,贫困地区很容易进入再次贫困的恶性循环。

目前,西丰县扶贫开发工作中仍然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一些贫困家庭把政府援助视为脱贫的唯一途径,在寻求脱贫发展的道路上,只想享受着国家财政支持,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分析贫困原因和脱贫路径,仍未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的落后思想,这导致肉牛、梅花鹿、肉驴养殖业的内生动力不足。

2.种植业贫困农户科技知识匮乏

通过对铁岭市西丰县贫困地区的调查,发现贫困地区科技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许多人不能很快地掌握先进的种植生产技术,依旧保持原来落后的种植耕作方法。自产自销,不愿与企业或政府合作生产,这也是农业贫困地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缺乏市场环境和信息,不能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指导农业生产。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停滞。到目前为止,贫困人的生活收入将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从贫困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们不愿意回到僻静的山区。对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他们不愿放弃传统的种植耕作方式,这也使得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也阻碍了龙头企业的扶贫工作。

镇、村、屯三级扶贫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有限,年龄跨度大。一是镇里扶贫人员大多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而村、屯两级干部仅接受过小学文化教育,这造成对扶贫相关政策及措施的理解偏差。二是镇里的扶贫工作人员以30至45岁的干部居多,而主持村、屯两级扶贫工作正常开展的“两委”成员,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对于扶贫工作所需要的系统的录入、修改及扶贫APP使用等存在明显的能力不足问题,更无法指导其帮扶人员。

3.扶贫产业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目前,西丰县的几大扶贫产业已基本上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但没有一个总体规划,部分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还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状态。由于市场考察的不完善,出现了产业相似性和恶性竞争发生。例如,郜家店镇和营厂乡,虽然两地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但食用菌扶贫产业趋于相似,缺乏区域特色,在产业的发展中,大多数食用菌作为初级产品的批发产品出售,基本上没有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即使一些小公司加工食用菌,它们也只是简单加工,没有附加价值。

4.企业与贫困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产业扶贫的目的是通过扶贫开发促进农业发展,实现贫困户增收。虽然在西丰县已设立了一些扶贫企业,一些农民从土地租赁和生产中获益。然而,企业与贫困农户之间的联动机制仍然是初级农产品收购、农户向企业提供劳动力、农村土地流转、住房租赁的形式。在签订合同时,公司具有绝对优势,甚至合同条款中出现了欺骗贫困户的现象。在利润分配面前,企业赚取利润更多,贫困农户利润微乎其微,由于这种利益联动机制建立的不完善,导致扶贫企业对贫困地区扶贫成效不明显[42]。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宁销售分公司于2017年对西丰县更刻镇忠信村进行一对一帮扶时,全年累计投资20万元,用于忠信村流域元宝沟河河道治理。而同年,西丰县粮食局对西丰县更刻镇大营村进行一对一帮扶时,全年仅投资3000元。

5.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西丰县的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村的发展数量少,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尤其是缺少特色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部分乡镇的扶贫产业受到区域和规模的限制,发展不明显,项目体量轻,对项目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产业集中度不高。缺少深加工和品牌效应带动,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弱。例如,美麟集团作为柞蚕制品的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但其辐射面较小,并未达到将西丰县18个乡镇以点连线、以线成面的预期效果。

六、西丰县扶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扶贫总体目标以来,西丰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并在梅花鹿养殖、食用菌栽培等六大扶贫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贫困农民可以通过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脱贫致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走向富裕。但是,西丰县所采取的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一)激发和培育贫困户脱贫动力

激发和培育内生脱贫动力是从本质上解决贫困,让贫困人口在思想上先脱贫,彻底摆脱“等、靠、要”的思想,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一是扶贫先扶志。由政府部门牵头将西丰县各个支柱产业的优秀企业领军人汇集起来,并召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组织开展创业脱贫动员会,坚持以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尤其是沙棘种植等新兴产业,很多农户对其种养方式及加工、销售渠道都不了解,出现不想投入,不敢投入的现象,可通过结对帮扶、入户引导、扶贫方针政策宣传、参观学习等形式唤醒贫困户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意识,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

二是实施科技扶贫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参照西丰县振兴镇食用菌栽培产业的扶贫发展措施,加强对其他产业的农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技术培训,保障培训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使其成为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让他们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军者”。

三是实施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程,增强贫困群众的基本务工能力和务工技能,开拓就业渠道。由西丰县政府联合人力资源部门,着重加强特色扶贫产业的专业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为其创业、就业提供保障性技术培训,提升专业职业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例如,西丰县劳动就业局及职业技能培训单位可以深入梅花鹿养殖企业和产业基地,在学习梅花鹿相关养殖技术的同时,了解人员需求情况,采取订单的方式开展培训。

(二)重视扶贫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结合西丰县的实际情况,贫困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力量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是积极调动现有人才。西丰县作为农业县,农村的广阔天地用实践培育了一批能人,他们善于分析问题,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新鲜事物反应敏锐。这些人中有的对肉驴养殖、肉牛养殖技术能够熟悉掌握并且精通运用,还有一些人则因经营梅花鹿相关产品多年,对市场波动有着深入了解,积累了致富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已收获了财富。要以各乡镇政府牵头,广泛收集这些能人信息,向他们大力宣传家乡产业扶贫政策,激起浓厚的思乡情怀,为其搭建施展能力的平台,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当地政府对产业扶贫的重视以及西丰扶贫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主动回乡创业,充分发挥其在市场、服务、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园和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市场的壮大发展,带动、引领本地贫困户贴近市场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投身产业扶贫,拔掉穷根。以自身的致富经验,努力带动贫困群众增强自我脱贫意识,克服“等、靠、要”思想,引导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带领群众寻求加快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二是公开招聘人才。考虑到西丰县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储备更是不足,尤其有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重新回到这个小县城。所以,建议通过政府招考、企业招聘等多种途径,为被引进人才考虑,落实引才引智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解决这类人才的住房、随迁家属就业问题,加大政策奖励制度,吸收大量知识储备丰富的技术型人才,为西丰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助力。

三是培育开发潜在人才。首先,要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切实可行的技术培训,培养新型的专业技术农民,使贫困农民提高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可以通过西丰县科学技术协会每年举办的科普活动,印刷大量关于扶贫产业的技术培训资料,并组织有脱贫意向的农户去各项产业的龙头企业参观学习。其次,根据高校和农业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贫困农民应加强食用菌、沙棘种植,梅花鹿、柞蚕养殖等行业的专业培训,最终加强产业链后续的加工技术培训。

(三)延长扶贫产业的产业链

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延长产业链,做大企业规模,使产业链不会出现断裂的现象,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如何运用产业发展来推动产业开发力度。针对西丰县考察市场不完善的情况,而出现的产业相似和恶性竞争情况,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在生产初级产品的同时,就要建立深加工及售后服务机制,延长产业链条,制定从生产到加工、从销售到售后的一系列发展计划,把握生产销售的每个环节,在提升客户购买体验的基础上,保证让产业链条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例如,在对比了郜家店镇和营厂乡的食用菌产业可以发现,郜家店镇的食用菌扶贫产业更适合进行深加工,这主要由该乡镇便利的交通和现有的食用菌加工企业所决定;而营厂乡的食用菌扶贫产业更适合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是在保障产业链的发展上,通过对生产基地的标准化建设,有效提高对所获取盘活资金的利用率,引入更多的投资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保障货源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贫困农户集中力量打造自身品牌,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脱贫基础。例如,振兴镇和郜家店镇的食用菌扶贫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接下来的发展重点就是要加强对生产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对产品要求保质保量,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

(四)强化贫困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为实现脱贫目标,西丰县应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传统的帮扶模式,为扶贫对象、村集体、企业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就业积极性,实现农企之间的合作共赢,从根本上保障了扶贫对象的利益,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例如,西丰县的肉驴养殖产业在现有的政府政策资金保障基础上,扶贫对象可以通过流转土地、出租住房、提供劳动力等实现与肉驴养殖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贫困村可以村集体的名义与企业签订合同,确定各方利益,强化农企之间的利益联结,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样扶贫对象、村集体、企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既保护了扶贫对象的利益,又调动了肉驴企业的积极性,也为企业、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扶贫重在发展扶贫产业,发展扶贫产业重在扶持龙头企业。

一是发展新的“龙头”企业。西丰县的食用菌栽培和沙棘种植产业均属于新兴产业,政府应该介入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加工企业纳入重点扶持范围,制定具体的扶持计划和方案。以产业扶贫为主线,以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为契机,着重培养一批具有高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认真梳理现有潜力项目,在政策、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为其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供保障,形成新的“龙头”企业。

二是稳定现有“龙头”企业 。要扶持现有企业如美麟集团、铁岭昊军食品、吉园鹿业、永得利蔬菜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西丰品牌,创出西丰名牌,以带动更多贫困户发展柞蚕、梅花鹿、食用菌等致富项目,促进农民增收。要用好现有扶贫政策和资金,对能够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的市场经营主体在税收减免、涉农资金使用、扶贫资金贴息、技改建设等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注释:

①数据来源:《西丰县2016年——2019年鹿产业发展意见》.

②数据来源:2017年9月27日《铁岭市西丰县鹿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工作总结》.

③数据来源:2018年9月30日《西丰县各乡镇扶贫攻坚大数据》.

④数据来源:2018年3月31日《西丰县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猜你喜欢

西丰县食用菌贫困户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中国鹿乡梅花鹿越冬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中国鹿乡提高西丰梅花鹿鹿茸产量方法之我见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探讨
铁岭质监打造西丰鹿产业品牌